微信分享图

陕西古代文明:盛唐气象——灿烂文化|云髻明珠映罗裙——服饰艺术(下)

2022-04-18 11:01:01 未知

前 言

T6ippXkRP79qPueSyUMPeL1Gx3idWKVUvEu4I6MD.JPG

陕西地处中国腹地,黄河中游。这里山川壮美,物产丰饶,人文荟萃,兼有黄土高原的苍莽豪迈、关中平原的广阔坦荡和秦巴山区的巍峨雄奇。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为陕西古代文明的演进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成就了陕西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115万年前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蓝田猿人用打击石器和星星之火,拉开了中国历史的帷幕;5000年前的炎、黄二帝从陕西黄土高原出发,一路高歌猛进将中国带进了文明时代,以渭河流域为中心的陕西文化开始走向中华文明的舞台中心;西周创立的礼乐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秦统一全国后确立的多种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年来政治文明的基础;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使中国因文明发达而闻名于世;魏晋南北朝的陕西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隋朝创立的科举制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众多国家的人才选拔;唐朝创造了一个让人自豪、让人追忆并永远激励人们昂首奋进的黄金盛世;唐以后的陕西虽不再是首都所在之地,但长期担负着维系西部稳定、守护中原安全的重任,并在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多有巨大影响的成就。

陕西独特的历史地位造就了陕西丰富的文化遗存,也成就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美誉。作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国家级博物馆之一,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多达171万件。这些文物不但全面反映了陕西历史文化的概貌,而且还以其无与伦比的典型性、完整性和序列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而荟萃了近3000件馆藏精品的基本陈列—“陕西古代文明”展览,以时代为序,将陕西古代文明划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个阶段。

为更好提供长期文化服务,让公众更方便深入了解学习“陕西古代文明”,我们选择以《陕西古代文明》图书为纲,“陕西古代文明”展览序列为线索,计划未来两个月内逐一连续进行专题推送,期待有更多的公众可以参与其中,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讨论交流。后期我们计划梳理完善专门制作线上“陕西古代文明”展览,以期解决馆舍面积狭小不能满足大量公众参观需求!

这个专题文化序列推送旨在按照中宣部通知要求不断提高遗产价值挖掘阐释和传播推广水平。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研究,推进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研究阐释,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厚内涵、系统阐释中华文化的时代新义,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更好发挥历史文化遗产以史育人、以文化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作用。推动资源禀赋有效转化为传播动能,多措并举做好阐释推广,用好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系统展示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准确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内容供给,进一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精神力量。积极拓展文化文物对外交流平台,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多渠道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阐发中华民族精神、构建文明大国形象,全面生动展现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进文明交流互鉴,营造良好国际合作氛围,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云髻明珠映罗裙——服饰艺术

中国古代人视头发为身体的精华,认为头发中蕴含人的精力与生命。唐代妇女对秀发的钟爱可谓登峰造极,见诸文献记载的唐代妇女发髻名目繁多、辞义美好,有云髻、半翻髻、双鬟望仙髻、回鹘髻、愁来髻、归顺髻、惊鹄髻、倭堕髻、百合髻、圆鬟髻、双丫髻、双垂髻、椎髻、乌蛮髻、反绾髻、抛家髻、盘桓髻等近百种,其中以各式高髻为主。在传世的唐代绘画、墓室或石窟壁画以及众多出土文物中,梳各式高髻的唐代妇女形象随处可见。倭堕髻的原型是汉代已经出现的堕马髻。传说杨贵妃骑马时不慎摔下,所绾高髻偏向一侧,有髻鬟下堕欲解之状,十分美丽,随行宫女见后,竞相仿效,于是倭堕髻名传四方。同服饰一样,唐代宫廷妇女在发髻上同样领时代风骚、开风气之先。唐太宗时期,曾有官吏皇甫德参认为高髻是不良风气的表现,上书太宗称:社会上流行高髻,是受宫廷影响所致。导致太宗怒言:难道皇甫德参想使宫中都是和尚吗?唐代妇女正是在这样一种宽松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才得以恣意挥洒张扬女性的迷人风采。在唐人看来,娥娥高髻寓有崇敬高贵之意,并能给人以华丽美感。在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根据唐太宗会见吐蕃使者的历史事件绘制的《步辇图》中,抬辇、执华盖和团扇的9位宫女云髻娥娥,连额发也处理成云朵形,可谓是唐代初期云髻的典型式样。

P1wVgy3KOrP7NVsOobEhvZVxi3aOSROJP5bNZcuZ.JPG

陶俑中唐代女子发髻式样图示例

天生丽质固然好,恰如其分的妆饰也十分重要。唐代妇女的化妆大致分八个步骤:一敷铅粉,二抹胭脂,三画黛眉,四染额黄(或贴花钿),五点面靥,六描斜红,七涂唇脂,八戴发饰。

AYAKBbBgMLXz52mC0LlhaxCuX53kHAbKofoeQUhF.JPG

涂脂抹粉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妆饰手段,古代的妆粉有两种:一是米粉,二是铅粉,后者更受妇女欢迎,并逐渐取代前者。与铅粉配套使用的胭脂,多数人认为它源于我国古代西北地区即匈奴聚居地,古有歌谣曰:“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焉(燕)支是西北地区的一种草本植物,含红黄色汁液,去掉黄汁后的红汁配其他原料制成干粉,用时加水即可涂抹。自北朝《木兰辞》“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到唐代杜甫《新婚别》“对君洗红妆”,均能看出胭脂是妇女妆面的主要用品。唐代诗人王建《宫词》称宫女舞罢卸妆时,“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拨红泥”,足见胭脂使用之甚。唐代妇女妆面,除少数仅施铅粉外,往往是与胭脂并用,或调和后涂抹,或先抹铅粉再涂胭脂于两腮,唐诗中的“桃花妆”可能即指此种妆式。 

x28eMsgifhonNZMBbI8ZHz9liiNJFj4jeQORWZ0l.JPG

鎏金鹦鹉卷草纹云头形银粉盒

是唐代金银器中体量较小的盒子,主要用于盛放化妆品,有些出土时盒内还有脂粉的痕迹。唐代每逢腊日,皇帝要将进贡的香膏、胭脂等化妆品盛放在金银盒中赏赐给臣下。此外,唐代还有各种玉、滑石、陶瓷制成的粉盒,材质多样,精美小巧。

画眉之风早自汉代就已流行,汉武帝喜爱八字眉;三国时曹操喜爱的青黛眉,南朝的梁武帝也十分欣赏;隋炀帝则不惜重金从波斯购进大量画眉用的螺黛供后宫嫔妃使用。唐代妇女在眉妆方面建树颇多,小女孩“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唐玄宗避难四川时,还令人绘《十眉图》。唐代流行的眉样主要有柳叶眉、却月眉、桂叶眉、八字眉等,其中八字眉到唐代中期甚至成为唐宪宗元和年间(808-820)著名的“元和时世妆”中的重要内容。

sxvBdO7x8XIXuL4SNP3qWkbzuKF5spakfsEQZjEJ.JPG

受南北朝时期佛像涂金的启示,妇女尝试在额头染涂黄色,张舜民《使北记》称之为佛妆。额黄有两种,一是往额部染黄,一是贴剪成花状的黄色薄饰片,后一种便是所谓的花黄。

花钿也叫花子,其产生的过程最具神话色彩的是《杂五行书》所载: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于正月初七仰卧含章殿下,轻风吹落的一朵梅花恰好落在其额上,花瓣平展开来十分美丽,花痕三日后方才洗掉,于是宫女争相仿效,形成一时风尚。唐代妇女所用花钿色彩种类繁多,常以金箔片、黑光纸、鱼鳃骨、螺钿片、云母片等裁剪成各种花卉、鸟鱼纹样,用阿胶贴在额心,其中以梅花形花钿最常见。

面靥是在两腮酒窝处施点的一种妆饰。传说三国时吴国的皇族孙和酒后舞如意,误伤了夫人邓氏的脸颊,随即命医生疗伤,大夫称需白獭髓、玉石粉、琥珀屑合药敷贴方可愈后无痕,后因琥珀太多使邓夫人左颊留下了红点。这一意外结果却使夫人更显娇艳,深得孙和喜爱,于是,其他妻妾皆以赤色点靥以讨宠爱。唐代妇女面靥一般用胭脂点染,也有用金箔、翠羽粘贴的。盛唐以前,多为两个黄豆状圆点。盛唐以后则有钱形、杏形靥。有的还在靥的周围(如鼻侧)贴饰各种花卉,称之为花靥。

斜红是唐代妇女时兴的一种特殊妆饰。传说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一位宫女薛夜来不慎撞在水晶屏风上,脸烦上血痕如朝霞将散,十分好看,伤愈后颊面留一伤痕,文帝因此更为怜爱,遂引来其他宫女以胭脂仿画血痕以争夺宠爱。唐代妇女一般将斜红描于太阳穴,形似弯月,有的故意不画完整,以像伤痕。

饰唇之风,先秦已有。到唐代,画唇用品唇脂已被做成条状,使用十分方便。著名的爱情故事《莺莺传》中,崔莺莺给张生复信中就有“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的说法。唐时妇女饰唇,胭脂与口脂并用,嘴唇以小巧为美,诗人白居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便是一时的时髦标准。朱唇小口的唐代妇女形象在唐墓壁画和出土陶俑中不胜枚举。

唐代发达的手工业,为妇女用于妆饰的各类首饰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饰发用的簪、钗、步摇既可美化发髻,又是一种身份等级以及财富的象征。唐代妇女流行高髻,对簪、钗的使用就更加普遍。同时,质地、纹饰也较前代更加精良。出土于永泰公主墓的鎏金菊花纹银钗和西安东郊鎏金飞鸟纹银簪,纹饰既有传统的中国风格,又有异域文化元素。插戴这类饰品的妇女形象多出自唐代贵族墓葬。除插戴簪、钗、步摇外,唐代妇女还喜欢在发髻上插饰梳、篦,其风气之盛,到中晚唐时达到了“满头行小梳”的程度。唐代妇女的梳、篦质地有金、银、玉、角、贝等,梳背往往饰以精美的纹饰。这样的梳、篦插在发髻上自然更添风采。

4MSObADCqvQm9xcThGh7rX6FMr3hjHiGlFnxeSIi.JPG

金梳背

df888zy44issOmcUnV7tVnCg4IXgqfQNvDz4WBYQ.JPG

79NEVRRzBFFIin1EMjppIBeQR0BWrB1XWe2i7x9I.JPG

鎏金菊花纹银钗

在唐代妇女服饰的发展变化中,时刻充盈着活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反映出唐代妇女在思想、文化艺术、审美情趣、社会地位等众多方面的积极进取精神。唐代女性服饰留给人们的是美丽动人的芳华和大唐盛世的气息。

参考文献及部分图片来源:

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古代文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9年10月第1版。

(文章转载自陕西历史博物馆公众号)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刘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