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栏|策展人访谈:王萌,在变与不变中保持“活性”

2022-04-18 16:10:07 杨舟甘夏 

“今日做策展,应在变和不变的过程中,理清事物发展的规律,时刻保持一种创造性的活态思维,”王萌老师如是说道。介于疫情,我们无奈只有通过线上视频的方式进行采访,虽然隔着屏幕,但仍感受到王萌老师对于艺术管理和策展事业的热爱。

——作者|杨舟甘夏

“您最近一次来央美是多久?”我问到。“上次回母校是在去年暑假了,还是挺想念的”,王萌老师回忆,“现在的同学比我们上学的时候接触到的信息和知识面要更宽一些,学校各个方面的学术朝气、学术成果也都是能看得见的。”

王萌老师大学与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是著名策展人、艺术批评家,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他同时还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在“践行者盛-艺管20周年系列采访”中,我有幸能邀请到这位优秀前辈,他分享了他对后疫情时代下行业生态的学术观点,表达了他对我们艺管学子的建议和期望。

策展的生产性

作为策展领域的一位重要策展人,同时也是艺术管理专业建院以来,毕业生中唯一一位被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吸收的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当我问及策展和艺术批评的内在联系时,王萌老师肯定了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并且指出策展人较之批评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实践性的身份。

王萌老师认为策展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理论的思考,包含艺术批评在内的在学术形态上对艺术问题的探索。另一部分是生产性行为,从艺术管理学或者社会生产的角度去展开这个问题,艺术品属于社会资产的一种类型,创造艺术相当于参与社会生产(这使人想到区块链中的“挖矿”)。在此基础上,策展人的功能和价值是具有很大延展性的。一场展览策划不仅仅需要在艺术世界中的学术表达,还需要在社会大的循环系统中有所贡献。策展人要将艺术资源和学术能量跟社会的真正需求建立链接关系,策展人要十分熟悉艺术资源,并去挖掘社会资源,在艺术与社会的总体关系中形成良性的有效循环。

在艺术管理的创新领域,王萌老师在2006年第一次提出“文化发生场”的概念,到2010年一直有不断推动的研究过程,这些研究成果收录在题为《美术馆作为“文化发生场”的启示——一种新思维的提出》的专著中。

“‘文化发生场’,即一种具有在遵循美术馆自身文化准则的‘场域属性’前提下(适宜态度),通过对目前正在发生的某种或某些‘新生艺术’的观察、梳理和策划(主动意识),经由美术馆自身的学术整合能力将原本分散杂乱的艺术碎片统一为某种‘艺术现象’并呈现给艺术世界和公共领域,或改变现实‘艺术格局’功能的文化机构(学术能力)。”他认为,在中国境内,特别表现在民营美术馆领域,这个理论内在的思想性实践在各个机构的运营中,有初步的相似性行为,比如各家馆都想通过自己的策展推出前沿性的艺术状况并且向整个艺术世界提供富有学术建树的重要展览,具有通过“展览生产”去触及前沿问题的“策展意识”,其中代表性的美术馆的重要展览在他2021年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年会“策展在中国”的论坛发言论文《如何透析发生在中国的具有全球含义的展览》中有所阐述。近年来,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准有了快速的推进,但客观上这还不构成整体化的理论飞跃,特别是从初步的意识到理论高度的行业建树还需很长时间的探索,目前的行业成果,还不是更深层意义上的“文化生产”和对新的“艺术现象”拥有完备的“生产能力”的体现,在意识和综合能量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可喜之处是,毕竟在民营美术馆的运营中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生产意识。在这方面策展具有重要的发动机作用。总体看来,策展的空间还很大,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升级还需要更多富有创新意识的策展群体将策展推进到一个新高度。王萌老师说这些都是从专业角度展开的客观分析,在实践当中各家机构做的其实都已经比较专业,不少展览的水准已经与全球其他地区专业机构的水平差距不大,其实推动业界的一点点进步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也特别令人尊敬。中国的美术馆机构的展览策划水平,体现了中国拥有强大的能量和潜力。

“同学们对策展的研究,应该把视野用一种活态的方式延展开来,而不是仅仅用固有学术的眼光把它界定在曾经的框架当中,这会损失很多可能性。”从历史到现在,从理论到实践,策展人的功能是不断更新发展的,眼光也应该更加开阔。

“发生场”理论的初步实践:1.0和2.0

在“发生场”理论的方向上,王萌老师从2013年开始用了大概5年的时间策划了一种“行动式的策展”,分别与北京的两家民营美术馆合作,在整体行业系统的初级阶段开展策展试验,将“发生场”理念以“研究室计划”和“实验室计划”的落地方式推向实践的进程,针对艺术生态中的几类艺术现象和问题展开了“策展组建”,从2013年到2016年分别完成了“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来自水墨的新语境”“抽象艺术新一代”“图像:水墨进程中的一种‘显象逻辑’”“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和“运行中的‘非形象’”六回系列策展,对新绘画、观念性绘画、观念性抽象、“非形象”艺术、水墨变化和“水墨的延长线”等艺术现象进行了“前发生场”阶段下的策展介入。

这种策展的思想基础是将策展理解为一种“文化发生”的行动,去触及身边艺术世界中值得推进的新现象和新问题,通过策展将每一种所要推进的“艺术现象”“描述”出来,并通过策展中的艺术批评作用与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发生互动,在描述之后将展览作为“研究室”去发挥艺术批评的“继续介入”从而梳理该艺术现象和创作生态中的问题,从初步层面探索“发生场”理论,由此探寻下一步继续实践的经验。他将这些“策展”视为“策展作品”,探索展览本体的知识产权和内在价值,在艺术世界内部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官方系统中,这些策展作品获得了文化部和北京市文化局的5次年度优秀展览奖项,在官方和艺术世界均得到了学术层面的较好效果。但王萌老师指出,这是在我们艺术界和社会对“艺术生产”的主动意识还比较薄弱的现实条件下做的一些“先行试验性”和初级层面的策展探索,客观上讲顶多算是1.0或2.0的思维。一个行业,一个领域需要不断成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才能进入全面新境界,真正意义上的“发生场策展”至少是3.0甚至更高的迭代版本,目前的行业时机尚未成熟。对此他提出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我们需要有这样一个清醒的对客观现实的认知。

尽管如此,王萌老师还是将这些理论和策展的初步实践的成果在过去的几年中完成了积极的推进和收尾,在“发生场”理论专著之外,将六次“行动式的策展”成果化作六本实验报告和研究报告,分别在知识产权出版社和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出版了一本“发生场”的理论专著、三本实验报告和三本研究报告(合计一本理论专著和六本艺术现象的学术报告)。有人说这好似在学术的青葱岁月中潜心修炼和呈现“一阳指”和“六脉神剑”。王萌老师笑称,这可能是同行对自己的缪爱了,其实由于诸多方面的限制,从业以来道路并非顺利,虽也勇于挑战限制和界限,到目前为止也就取得了这么一点点的成果。不过这也代表了他告别校园和学府,职业生涯前12年在学术上留下的主要青春印记,他说实践有时有幸运但也伴随残酷,有时候会面临阶段性曲折和停滞,也许下一个10年、20年、30年甚至100年才会有新的推进。真正的一个专业、一个学科和一个领域绝不是一个人能够实现的,有时候也不是一代人能够彻底完成的,他希望做策展学界的一位“路砖”的提供者,如果一条路上不断有人填上自己的那块砖,才能够形成四通八达的路,一个行业和领域总是在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持续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他说这些阶段成果希望能启迪更多的艺术管理学的青年学子和95后、00后乃至更为年轻的策展人们继续探索,推进策展的更多功能在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中的实现,他鼓励策展后学们要在读书时代建立学术理想和勇于担当的文化情怀。

思维的活态性

王萌老师认为他以上的这些策展作品所针对艺术世界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对2010-2019年这十年内的艺术生态中朦胧发生的艺术现象,这些现象所涉及的“问题界面”与1980年以来的艺术史具有较为直接的承续和继续深化发展的关系。但是2020年以来情况发生了很多变化,最近这两年来,艺术界的许多“新问题”继续挑战了“原有的界面”,催生新变。相对于过去的艺术史思维,“未来性”的新界面开始浮现。因此策展人需要保持“活态思维”,如果所面对的世界发生快速变化的话,策展人就要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在此刻与当下的现场保持思维的活态性和艺术的敏感力。他提醒,这两年很不一样,时代和全球格局发生了转换,这些转换到目前看至少触及到了许多事物的“底层逻辑”。

疫情后全球秩序的发展、宏观问题的转向和新兴技术的产生,都给艺术领域带来了新的冲击和界面转换的动量。虽然很多艺术的新现象呈现出快速甚至过于急切的状况,但“新情况”毕竟开始出现,不能视而不见。例如近两年“潮流艺术”的活跃,“加密艺术”(基于区块链的“确权”功能和运行平台)的出现,元宇宙概念的提出,整个艺术界是在面临着新的增长点和过去的问题向各方面转型的“混杂状态”中的,这些现象都需要新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角、框架和方法。策展人需要将这些艺术现象研究起来,看看能不能推动的更加扎实和有效,朝向更加正向的方向健康发展。

从社会生产领域看,策展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策展与艺术资本的“艺术生产”,甚至策展对于“实体资产”与“虚拟资产”领域的某些有效作用和功能,也是在业界之前的固有框架之外产生的新问题,策展人需要去开拓,因为社会的需要已经实实在在摆在那里了。不去做,那些领域就容易“学术空心化”而导致各种“难持续发展”的弊端,这也是产生上一轮艺术资本操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与价格”不均衡弱点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上一轮无论“中国书画版块”还是“当代艺术版块”,还有许多其他版块,艺术价值与具体价格的表现呈现出某种不匹配的情况。他认为这是整体社会运行中对于“艺术资产”的实际需求与艺术供给侧“重画面生产”而“轻艺术内在价值”的不平衡导致的。由此导致的“艺术价值”相对“跟不上”就会出现一些泡沫化的“表面价格”的现象,而相较于房产资产和股权资产,在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上,与经济发展的增量和实际总量的对应需求相比,实际很多艺术品达不到这种“资本需求”的“价值”,由此只能“泡沫化自身”提高价格表现,参与和满足社会资产运行的整体需要。这种艺术品与社会生产和资本运作之间所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导致了上一轮艺术运行中的“泡沫化”操作和“难持久”现象的出现,以至于经济热潮退去后人们发现那些曾经高价的艺术品物不所值。近几年各大拍卖市场各版块的价格发生的超级大回落就是明显的例证。反过来,如果即使经济泡沫过后,人们发现这些艺术品仍然具有很稳固的本体价值,也就不会产生这种问题,这些都是在一个行业不够规范的前提下产生的,策展和艺术评论的价值被急功近利者弱化了。业界很清晰地认识到,艺术生产是策展和专业的学术生产语境下的“艺术家创作”,如果缺少了这个专业性的保护伞和前提,很容易造成简单的功利化的“商品生产”,而不是有真正稳固价值的“艺术生产”,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上一轮的热浪和泡沫所呈现出的问题已经十分明显,王萌老师认为这都是一个行业发展阶段所必经之路,有时候行业的发展必然遭遇很多代价,当然其中也有成果,这一定是辩证存在的。

“策展”对艺术世界的提质升级如此重要,已经到了和画家的“创作”同等重要的时刻。时代呼唤具有深刻学术判断并能进行社会兼容与跨界合作的具有更加综合能力的策展人。对于这些问题的有效面对,是高校在学科设置和策划以及整个教学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实际情况,也许将来院校培养出的新一代策展人和艺术管理人,能够更好地思考和解决现实世界中所存在的问题。因此,王萌老师提出“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综合的能力”是新一代策展人在院校学习阶段就应该早早注意的,包括但不止于如上所提,策展人需要保持其“活态思维”、“创造能力”及其“社会穿透力”。

两个转变

谈及疫情对自己工作的影响,王萌老师正色道“这确实是各个行业和领域都面临挑战的现实问题,对于在艺术领域的我来讲也不可能不受影响,比如我个人2019年已经确定的一些跨国合作展览,包括按照原计划在‘实验室策展计划’和‘研究室策展计划’完成后从1.0版本、2.0版本向更加接近‘发生场策展’的3.0等以上版本的策展探索和推进都受到了阻隔。世界变了,疫情和许多深刻变化对于世界和时代的影响到底会如何?这还是一个必须客观面对的重大变量。”

在这种局势下,青年学生难免会对艺术世界、学习生活和职业未来感到迷茫不安,对此王萌老师宽慰:“任何一个人在学习阶段都有迷茫,在毕业几年当中也可能产生迷茫,这是非常正常的反应。但不要把精力集中在这种迷茫的状态中,人生就是把迷茫变为不迷茫的一种必然过程。”那在学习期间我们如何做才能在未来成为一个优秀的策展人呢?王萌老师认为,需要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共性到个性的两个转变。

一方面,是上文提及的既要有学术理论的储备,也要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实践中来。因为艺术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导向的专业,所以建议我们要多跟业界进行接触,鼓励我们在校期间多去参加一些策展人策划的展览,否则我们的学术和实践将不会建立起直接性的关联。这种机会捕捉的能力是一个优秀策展人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更是在学院象牙塔之外的一种考验。

另一方面,对于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等专业知识,包括艺术现场中的具体人和事,要有一个非常全面系统的视野,这是共性层面。与此同时,在掌握共性基础上形成个性的判断,对自己要推动的艺术方向应该有比较明确的专业计划。这种计划体现在社会运作和社会实践当中,我们还需要有很强的艺术经理人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即有效综合各种人力、物力、财力到实践上的能力,让艺术家、艺术机构包括艺术资本与我们产生长期、深层的互动。王萌老师特别提出,学院当中的人总是希望让社会资源愿意投入到学院和学术界所要进行的项目中来,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在12年的从业经验和职业生涯中他悟出的角色定位其实是“要让自己以过硬的专业能力投身到社会大系统的生产和循环中来,成为这个系统的真正需要”,他特别想和同学们分享的是这种定位意识,不是让人家来支持你的计划,而是要让你和世界发生关系,从而在主客观的辩证关联中,产生一个互动式的相互满足,并在这个满足中提供社会和时代所需要的、你又能够提供的创造性贡献。不要将“策展”还是理解为“以前的策展”,从现在开始“策展为何”,由你们决定。他提到“策展也是进行时”,要敢于超越过去时态的框架和边界,勇于探索。

作为一个在校艺管学子,王萌老师对艺术领域的真知灼见和满腔热忱让我肃然起敬。策展人是一个活态的概念,所谓践行者盛,就是要在变与不变之中,在理论与实践、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寻得艺术世界背后的真理。


受访者简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db0725f108b9b1cf075bfde2523b0eef.jpg

王萌,著名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和新美术馆学研究者。中国美术馆学术部研究馆员(正教授级),国家艺术基金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工笔画会理事、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本科与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史和艺术管理专业,长期从事现当代美术研究、艺术评论、新艺术动向观察和新美术馆学研究,出版相关研究著述15部。2010年以来在中国美术馆展览部参与组织和策划近200场展览。独立的策展作品2次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年度优秀展览,3次被北京市文化局评为北京年度优秀展览。发表艺术评论50万字,出版研究成果近300万字。

出版学术著述15部:其中理论专著有《活力与生机:2010年代的艺术现场》《美术馆作为“文化发生场”的启示:一种新思维的提出》和《行动与阐释:论2010年代的艺术现象》;著有三部实验报告《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来自水墨的新语境》和《抽象艺术新一代》;编著三部研究室报告《图像研究室:水墨进程的一种“显象逻辑”》《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运行中的“非形象”》;主编《从现代出发》(副主编)《中国意志——当代中国绘画》《视觉乐园》《再寻桃花源》《初见欢喜》和《敞开视野:水墨的生态》。

主要策展作品有:“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第一回)、“来自水墨的新语境”(第二回)、“抽象艺术新一代”(第三回)】(被文化部评为2013~2014全国优秀展览)、“正观美术馆研究室计划”【图像:水墨进程中的一种“显象逻辑”(第一回)、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第二回)、运行中的“非形象”(第三回)】(被文化部评为2015全国优秀展览)。

其他策展作品还有:“从现代出发——15位艺术家的15个表达”(中国美术馆)、“2021北京798艺术节主题展:“乾乾——寻找绘画之‘意’”(美仑美术馆·圣之空间)、“2021北京798艺术节主题展:不息——传统的当代转化”(798玫瑰之名空间)、“INK NOW:水墨形态”(福州威狮当代艺术中心)、“视界:抽象艺术的语汇”(四川美术馆)、“宫娥之卵——武宁亚创旦纪”(今日美术馆,以学术指导整体策划)、“逸格的转换:一个潮艺术的展示文本”(798共同艺术中心)、“2016中国当代水墨学术邀请展——敞开视野:水墨的生态”(威海美术馆)、“此时此地——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中韩青年艺术交流展”(韩国文化中心)、“多棱体——新兴抽象的结构维度”(青年艺术研究会798当代空间)、“中国意志——中国当代绘画展”(北京当代美术馆+798布鲁姆画廊)、“‘跨’波普折枝——金准植个展”(北京名泰空间)、“开启与攀越——水墨现代性之路研究展”(潍坊博物馆)、“神奇的新‘疆’——张永旭作品展”(新疆吐鲁番博物馆)、“再寻桃花源——任建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术馆)、“代码视界——丛云峰作品展”(芳草地798空间)、“物状态——田园个展”(798山艺术空间)、“视觉乐园:于幸泽的三个世界”(北京寺上美术馆)、“折象——王彦萍作品展(1992~2012)”(北京画院美术馆)、“关注的目光——李洋水墨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安静的普陀山——陶娜:一次绘画行动”(普陀山全景+山门空间)、“叙述的语言——当代绘画推动展”(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IC艺术空间)、“追光∙合奏——‘2020中意艺术盛典:提香绘画大赛’学术邀请展”(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IC艺术空间)、“LIZI个展”(意大利罗马Vision Area Art Space)、“Liquid Shadow——廖培个展”(意大利罗马Vision Area Art Space)、“意味:刘刚”(深圳Lia艺术空间)和“文明互鉴——版画语境中的世界图像”(中国美术馆)等。在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2011)和德国“中国文化年”(2012)期间,作为“新境界——中国当代艺术展”(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和“无形之形——中国当代艺术展”(德国卡尔舒特艺术中心)视觉艺术策展团队的成员,成功实现了在堪培拉和布德斯多尔夫的项目。


作者简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8/1b5ae882321a61d9ae7c0bcd6b4ec0a0.jpg

杨舟甘夏,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从事艺术管理领域的实践和研究,曾在四川美术馆策展部和成都天府美术馆参与创意等相关学术工作,参与的其他代表项目有:2020年7月,负责主题构思及内容策划的《寻觅•记忆》项目在“2020年全国大学生艺术场馆振兴方案策划大赛”决赛中获优秀奖  ;2021参与创办“艺术玩我”艺术工作室,负责运营其社交账号、新媒体账号,负责视频后期剪辑工作;2021参与策划联合利华X可爱多主题营销活动,负责媒介提案、创意策划和视觉设计;2021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项目创意策划大赛的《艺术家客栈》app项目,负责线下场馆合作方案策划。

(责任编辑:刘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