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 | 在14颗艺术行星里 想象宇宙: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年度大展开启

2022-04-30 10:47:29 江静 

疫情之下,已经很久没有一个大展让人如此期待。

仅仅是官宣的艺术家名单就足以将人的期待值拉满:曹澍、安捷·伊曼和哈伦·法罗基、冯梦波、郭凤怡、胡介鸣、金雅瑛、刘窗、刘昕、毛晨雨、缪晓春、触觉艺术小组(王鲁炎、顾德新)、徐冰、郑国谷、庄辉,外加策展人董冰峰。

0H3EvQr41rNXzCanQRqMNMAxEYeNuUQww67XafZD.jpg

4月29日晚,VIP预览夜活动现场。主持人装扮成一位从太空归来的宇航员。由摄影师蒋慧群提供

4月30日,预热已久的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年度大展“身体· 宇宙:共同生活的艺术”(Body·Cosmos:The Art of Living Together )正式揭开序幕。展览由谢子龙影像艺术馆主办,由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学术总监董冰峰担任策展人,以宇宙之名汇集了以上14位/组来自国内外活跃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展览通过摄影、影像艺术、文献和装置艺术等综合媒介形态,超越艺术的边界,在行星的尺度之下想象未来的可能性。

展览共分为“身体与历史”、“身体与技术”和“身体与宇宙”三个部分,在谢子龙影像艺术馆一楼的两个大厅呈现。沿着展线行进,在高达10米的展厅中,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被单独分区呈现,仿佛一颗颗独立的小星球。人走在其中,仿佛漂浮在浩瀚宇宙间,每一次驻足和停留都能收获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pxJuw1TI6fkcWeUD7JCpawbY8H2Xk0isu1xkRl4c.jpg

e7mgI34wkbfwX8zK07J8KExFmoVXobH203E5Vqro.jpg

GZIHSqM2bZto5Jkne7Zmy83sGSGhI7phAfIEeqsy.jpg

yHxxbHkoC76ZfRgGQDSEQ2jy1XdDLePl7qksMRtH.jpg

eWOtaolMuLF5k4wfigNxqS71vsRed2iyYB0oOvzq.jpg

YJjveiJGI7HA5CmOhLy6a5VfbWDKzul4mES5ox9Q.jpg

kN3OOEZX31XmBoDVvFHS5aycOtoNB1t9hKCOTbZE.jpg

展览现场,图片由艺术头条拍摄

极为难得的是,所有参展的艺术家都是首次在长沙展出,所有展出的作品都是艺术家们的代表性作品,还有部分作品在展出的同时仍在创作、生长中。

14位/组重磅艺术家首次登陆长沙

展览由艺术家冯梦波取材自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系列摄影作品开启。

冯梦波

WFz6R7qdWbIzla6HxuWuQJOfsxEcSuvhGo7CHo4D.png

冯梦波,《灵长目》

彩色摄影,100.5x67cm,2012

图片由艺术家&仁庐提供

2010年,冯梦波在一个好友的建议下参观了在当时已经衰败的上海自然博物馆,花两年时间拍照记录下了博物馆的每一个角落,每个陈列柜和每条走廊,甚至为拍摄馆内尘封已久的后房仓库而申请了特别许可。从视觉上来看,这组照片既具有纪录片式的真实感,又散发出一种挥之不去的怀旧感,这里面蕴藏了冯梦波个人的社会主义的记忆。在《大熊猫》这件作品中,艺术家本人的身影也反射在模型的玻璃罩上。

金雅瑛

Cus8uNfudPPZcejvsG70ABg9Pao1FxxyBALzOMS7.jpg

金雅瑛(韩国),《岩石成因,岩石母体》

影像(静帧),6分50秒,2019、2021

图片由艺术家和卡蒂斯特KADIST提供

金雅瑛是近几年十分活跃的韩国的新媒体艺术家,在最近作品中努力将虚构和历史嫁接在一起。2019年,金雅瑛踏上蒙古的土地,在蒙古族的信仰体系下,寻找无性别矿物“岩石母体”的神话。她通过整合对历史学家、地质学家、地质博物馆馆长和当地人的采访,创造了她自己与“岩石母体”起源有关的故事。在拉丁语中,Petra Genetrix的意思是“从岩石中诞生”。在古老的神话中,人们相信人类是从岩石中诞生的。

曹澍

53z1Rke73aJlmE3bEk8kadXYgHUuSFfarhMeYjzp.png

曹澍 《过去未来观测器系列》:《四亿年前是海洋,四亿年后是沙漠》

新媒体艺术家曹澍擅于运用光、声音与图像等数字媒介,使用虚构文本的方式来考察历史,思考现实世界与历史的关联。《过去未来观测器系列》基于人类双目立体成像的原理,作者模拟双眼的观看间距制作了拍摄与观看设备,观众借此可体验对“过去”和“未来”的同时观测。在并排展示的四个观测器中,位置最低的作品《狮子老虎从不相遇》是展览为小朋友特别设置。通过设备,同时睁眼会看到因老虎和狮子影像重叠而出现的狮虎兽,闭上右眼会看到一只狮子,闭上左眼将会看到一只老虎。作品源于小学时和同学争论的问题:狮子和老虎谁更厉害?而老师的回答是,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大洲,并不会相遇。

庄辉

2LfMCsgA4kYbTLdvKmNpBGxXYiDmIYkakv5z5efU.jpg

庄辉,《东经109.88 北纬31.09》 

黑白图片,可变空间,1995-2008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庄辉长期关注和表现农民群体,被称为“艺术劳动者”或者“艺术流浪者”,他的创作多为观念艺术作品,用行为和影像的方式呈现。作为对三峡大坝水利工程的回应,庄辉的三峡系列作品记录了在三峡做的一系列跨越空间与时间的行为。

1995年,庄辉在长江刚开始修筑三峡大坝时,在三峡大坝坝区主要的自然环境中选择了三处地点进行打孔并拍照记录。2007年,三峡大坝已建成蓄水,摄影师按地图上的十二年前打洞地点拍摄录像,这些探孔在大坝蓄水后已经被淹没在了百米深的水下,这组作品也被认为是中国观念艺术中最强的作品之一。被淹没的三峡地区隐喻了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巨大变革,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历史视角。

安捷•伊曼&哈伦•法罗基

UVeUWi6i4SoOFVCJB3AIfrOE6MnmPogFXaCm9BqK.jpg

(德国)安捷·伊曼和哈伦·法罗基,《一镜劳作:工人离开工作场所》

录像 可变空间  2011年至今,持续进行中 

图片由艺术头条拍摄

《一境劳作:工人离开工作场所》是展览第二单元“身体与技术”的第一件作品,来自安捷·伊曼和哈伦·法罗基。法罗基与她的伴侣安捷·伊曼一起建立了《一镜中的劳作》项目工作坊,与全球各地15个城市的歌德学院合作展开,一共拍摄收集了超过400件1-2分钟的电影作品。所有影像遵守一些标准:与工作和劳动相关、长度不可超过两分钟、镜头可以固定或移动,但必须一镜到底。以电影《工人离开卢米埃尔工厂》为源头,本次《工人离开工厂》系列由11个视频装置组成,描绘了工厂外的工人,提问在世界各地多种背景下思考当代劳动如何构建我们的生活。直到今天,这个项目还一直在进行之中。

王鲁炎、顾德新(触觉艺术小组)

JPW9sbj1NGEEBSRg6IW2F9dpCJcKdccpWyy1yk5i.png

王鲁炎、顾德新(触觉艺术小组),《触觉艺术》

相纸,16.5×16.5cm,1988年

图片由王鲁炎提供

“触觉小组”成立于1988年,由王鲁炎和顾德新组成。他们的艺术观念在于取消艺术家的个性,并使用极端理性的艺术方法来进行实践。而“触觉艺术”被视为由他们发起的艺术流派。触觉艺术打破了艺术家与大众在艺术感知上的隔阂,艺术家除了例举一些极为普通的触觉对象之外,与大众在对于艺术作品的感知上没有丝毫区别。如图所示,在展览现场看到的这些手稿、图像,成为一种指引或者要求,而我们跟随这个指引所产生的个人体验,才是作品本身。艺术家希望通过“触觉艺术”,邀请观众一起来对现实空间进行体验和发现。

胡介鸣

82dFshfnjsxE7hBtM8WYFC1hjrNYdHianORHMtRu.jpg

胡介鸣,《空间探测——风景14# 》

数字摄影,130×98cm,2022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胡介鸣的作品常常立足于某个特定的时空,形成对个体记忆的唤起,是一种日常生活的艺术实践。他的作品《空间探测计划》以谢子龙影像艺术馆这个建筑空间为基本进行再创作。空间透过镜头变成了平面的图像,运用数字技术穿梭在多维度的空间中,这些非常微小的,抽象的细节被放大、重叠,展示了艺术家关于当下所处环境的想象和认知。

刘窗

SMavS0jF79jZWMZMsCf2RZP0LciqGKWE9PLsEJhv.gif

刘窗,《声音是货币吗?》

2k、彩色、立体声,19分43秒,2021年

图片由艺术家和天线空间提供

2017年,刘窗和媒体学者杨北辰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发现大量的比特币矿场,那里同时也是许多少数民族的家园。基于对能源与货币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他们开启了“比特币矿和少数民族田野录音”这个项目。在进行田野研究的过程中,诞生了《声音是货币吗?》这个作品,体现社会经济以及技术的发展对文化、艺术及其表现形式的影响。在观影现场看到,这些少数民族地区逐渐变成了一个旅游胜地,本地人会模仿动物的叫声把动物从森林里引出来,好让游客去拍照。原来由动物骨头制成的笛子,随着技术和文明的发展,材料已经由塑料替代。

缪晓春

LSJ7HK0xOknj6JBoanJrRcuhLQezatNallbCu0ah.jpg

缪晓春,《无始无终》

三维电脑动画(静帧), 11分15秒,2011-2012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缪晓春的作品常常用最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制造出气势宏伟的现实或超现实的虚拟景象,而作品的灵感却往往来源于中外传统经典绘画。体现了艺术家企图用一个当代人的视角与技术手段挑战和超越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审美的疆界。

《无始无终》这件作品是2012年创作完成的,他用不同的物质形态构建了虚拟的人体,有藤蔓状的,文字构成的,电路构成的,水的形态,烟雾的形态,等等,这些人体在各个场景与不同的技术,生态有着不一样的关系。从跑步机上的行尸走肉,到太空舱里飘着的女神雕像,以全新的视角展示了当代人类境遇的文化图像和想象。

徐冰

gIDoXP9CjNmTRuebmLZX0IhDfcf5WiPVfRXUG6Ey.gif

徐冰利用已过服役期在轨卫星的冗余,在外太空拍摄的首部定格动画作品,2021

作品持续创作中© 徐冰工作室

徐冰是现在国际上在语言学和符号学方面最重要的观念艺术家之一。在“徐冰天书号”火箭项目的进行过程中,一些特殊的机缘让徐冰可以连接到一颗退役但仍在运行的卫星,每天环绕地球15圈。这颗卫星自带一个自拍杆,我们得以看到来自太空的实时影像,同时与地球产生互动。在设置的全黑空间中,屏幕上的小人背着包袱行走,不断有文字从包袱里漏出来。据说每到一个国家地区的上空,漏下的字就是这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字。

郭凤怡

zpB4QGLJeypWisFwK1vW7R46UK3VwKaNyYqy37td.jpg

郭凤怡,《自然超能力功起源时间》 

彩墨、宣纸原始立轴,150.3×43.7 cm,1992年

图片由长征空间提供

郭凤怡是一位民间画家,她在47岁因病退休后开始画画,并受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宇宙学。郭凤怡聚焦于传统与当代思想之间的关联,将深藏和根植于中国的文化记忆加以保存,画面中的所有元素都是都跟她当下的意识流动、身体感知、健康状态以及视觉的反应紧密相关。此次共展出了她的四件作品,从中可以看到她对于宇宙图像以及身体的幻想。郭凤仪的神秘经验为我们带来的一种与宇宙,自身或者万物连接的可能性。

毛晨雨

ljyfCWvGMTOYb0ePdkqAlxuqIiTQLpmWnIgj8McK.jpg

毛晨雨作品展览现场

出生于湖南岳阳的毛晨雨从2000年初期开始,一直在做“稻电影”项目。“稻”就是水稻,他基于稻作文化展开了一系列对于本地生态、社区、宗教的研究,并拍摄了大量的纪录片、图像和实验影像,还做了一些相关的装置。展览呈现了这个项目从2003年至2022年这长达近20年的文献梳理。

郑国谷

ovVaecGMn610WBcA6XWZVxbZ5ZUrXin2NyGgN51A.jpeg

郑国谷,《风中声美术馆》,了园现场,2022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郑国谷于2000年开启了一个原名为“帝国时代”的空间项目,并从2012年开始将虚拟世界搬到了现实生活中,在阳江本地亲自打造了这个园林式的空间,并结合“帝国时代”最后的核心——“完成了”的意思,最终更名为“了园”。同时,“了园”的"了",也产生出另外一个“未了”的意思,这是一个可能永远不会完工的项目,以一种日常的、自然生长的状态缓慢出现,做到哪算到哪,不计时间。郑国谷把了园作为一个实验场所,认为它是一种从生态到宇宙论之间的连接。这也是蕴涵了一种中国宇宙论的观念在里面,即万物都有自己的气息,并通过气来连接。

刘昕

QVTlBTcMv4LAYegKBHfhAM4jjiO60rtJLNDhloJR.jpg

刘昕 《地面站》展览现场

2020年4月,刘昕与她的先生Gershon Dublon用扫把棍和衣架制造了接收器,在位于布鲁克林的自家后院与Riis海滩开始了他们接收卫星信号的旅程。刘昕将自己与气象卫星NOAA连接,试图从卫星云图中找寻自己的位置。当卫星经过,信号就能被地面接收,并通过图片自动传输系统形成云图。信号声音不断变化,使得云图的每一行都有了自己的韵律。每次与卫星链接的时间为10到15分钟,收到的云图都是独一无二的,偕同宇宙振动、呼吸,充盈着一种古旧、模糊而浪漫的共时性。

oKtCc3YK38nNmnULShMaqlj5k7bU721eCJzO3JVN.jpg

展览出口处

展览由冯梦波《私人博物馆》系列结束。展览从地球的文明史,生物演化的历史进入,经历了技术与未知的探索,链接到地球之外的宇宙,最后又回到人类最初的起源。这个猿人的左手举着代表人类技术开端的火把,时至今日,人类的视角已经从身边的土地看向整个宇宙。

“身体·宇宙:共同生活的艺术”正是谢子龙影像艺术馆(XPM)五周年转型计划的重要展览和研究项目。同时,这个展览也是董冰峰自今年年初担任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学术总监之后策划、组织的首个展览。在为期四个月的展期中,还将举办系列的主题讨论会和艺术家圆桌对谈。

因为疫情防控,策展人和艺术家都未能到达开幕现场。为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本次展览, “艺术,感知,技术”主题线上论坛于4月29日下午启动,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学术总监、展览策展人董冰峰及三位参展艺术家王鲁炎、冯梦波、胡介鸣采用云直播的形式对展览所探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与深度解读。

在展览的开幕前夕,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对话策展人董冰峰,他的讲述或许可以就如何观看这个大型群展给到一些不一样的启示。

mdjggFFoUrOryzzIT8FUDcvVMX0Fr6Aez3UYECp4.jpg

在4月29日晚间举行的VIP预览夜活动中,现场播放了策展人董冰峰和参展艺术家们为本次展览特别录制的祝贺视频。

图为董冰峰发言中。他们相约疫情之后的线下相见。

董冰峰: 现场感受与现实共生的艺术

雅昌艺术网:请您从个人和美术馆的角度,介绍以“身体·宇宙:共同生活的艺术”为主题推出这个展览的初衷。

董冰峰:本次展览的发起综合了多种现实因素。一方面,我从今年年初开始担任谢子龙影像艺术馆的学术总监,所有专业工作的组织,必须要从艺术馆的过往历史和学术定位继续做整体的、系统性的思考,尤其是对于未来工作架构的规划;另一个方面,这个展览是我对近三年疫情下的社会紧急状况的持续思考。首次回应这个问题是在由我参与、超图像小组集体策划的“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的单元展“我们,集体”,本次展览是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的第二个篇章。“我们,集体”的两位参展艺术家徐冰、毛晨雨,也继续以新作品参加了“身体·宇宙:共同生活的艺术”。

雅昌艺术网:对于谢馆和城市来说,这个展览都极具份量。作为策展人,请您介绍一下本次展览有哪些亮点和看点?

董冰峰:首先,此次所有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均是首次在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展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作品版权的代理机构,大家都很期待这次的专业合作和接下来的深入讨论。其次,参展作品形态多样化,包括摄影、绘画、动画、录像、实验电影、互动影像装置等等。很难具体说哪些作品是亮点,因为所有作品都是艺术家们在一段时间内的重要思考,近三分之一的作品是最新创作,还有很多作品仍在持续创作中。所有的参展作品都有一种非常紧密的内在关系。

雅昌艺术网:在此次展览中,有14位/组来自国内与国际的当代艺术家参展,作品既有近年新作也有多年以前的作品。您在参展艺术家和参展作品上是如何选择?他们之间有何共性和差异性?

董冰峰:展览以“身体·宇宙:共同生活的艺术”为题,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主题,在“我们,集体”展览中已经有了好的铺垫。我们对于当下的思考,很多过程都需要反复从历史当中汲取宝贵经验和认识。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和当下不是一种线性时间的发展关系,而是一种有趣的重叠关系。很多问题都是“似曾相识”和不断循环往复。所以1940年代的作品和2022年的作品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距离。

雅昌艺术网:美术馆的空间对于展览呈现关系密切。在这个展览中,您对于展览布置方面有何考量?

董冰峰:本次展览用了两个主厅,其中一号展厅有将近十米的高度,这给展陈设计和制作成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加上一部分参展作品本身就有展示空间要求。这就要求空间设计既要准确表达艺术家以及作品展示的要求,又要让观众更好理解作品、获得更好的观展体验,展览制作团队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也获得艺术家的高度认可。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艺术观念的变化,今天的艺术展览更需要的是观众的“参与”,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基于视觉原理的“观看”,作品本身和展示形态的开放性由此变得很重要。

雅昌艺术网:展览由三个单元组成,观众应如何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

董冰峰:展览的三个单元既是独立对应展览主题“身体·宇宙:共同生活的艺术”,又互为关系。或者说既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对于历史、技术与“宇宙”概念的理解过程,也是一种类似莫比乌斯环的拓扑图形。艺术家冯梦波取材自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系列摄影作品既是整个展览的开端——代表“生物的进化”,也是结束展览的最后一件作品——直立的猿人举着火炬,代表“文明的开端”。我们希望观众可以自由的体验和享受整个展览,而不必拘泥于相对晦涩的展览文本阐释。

雅昌艺术网:我们了解到,展览的策划、筹备以及布展都在疫情期间进行,您在工作中进行哪些调整和适应?

董冰峰:没有参展艺术家和版权机构的大力支持,没有谢馆团队的敬业与积极克服困难的努力,这个展览就没有可能在4月底正式对公众开放。这个时段下,国内疫情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就目前展览的完成度而言,策划团队是比较满意的,也希望给观众和行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艺术思考。当然,也非常感谢那些前期一直和我们工作、最终因各种各样无法克服的问题而退出展览的艺术家们。

雅昌艺术网:在介绍中有一句描述,展览在“尝试勾勒一种不断跨越学科与艺术边界的可面向未来的‘共生之道’”。如何理解“共生之道”?

董冰峰:我的有限经验是,艺术在这个时代所能扮演的角色,其实是非常有限的。艺术不是一种实用之物。但是在涌现出的关于生态、文化、技术甚至政治冲突这些社会现实前,艺术家极富有智慧的思考或许可以带来一些启发和社会意义。不可忽视的是,很多艺术家其实都在从事非常具体的社会活动,而不仅仅通常意义上的艺术生产。可以说,在艺术和行动之间已经很难以一种简单的概念将其划分。今天没有一种艺术是不具有行动力的,也没有一种社会行动是不具有艺术性的,尤其是在精神和语言层面的本质性思考。就像艺术家徐冰所说,今天的艺术必须从现实中直接取材。

雅昌艺术网:展览以“身体·宇宙:共同生活的艺术”,很容易会让人联想到时下很热的“元宇宙”。是否与此有关?您对“元宇宙”有何思考?

董冰峰:具体来说,本次展览的主题与“宇宙”相关,和“元宇宙”的概念没有关联。但是一些参展艺术家已经注意到“元宇宙”这个热点现象。以“元宇宙”为基点来思考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未来,可能会是接下来艺术实践的关键议题和重要发展趋势。我觉得艺术发展不仅仅是顺应一种技术趋势,同时也应该对这个现象进行必要的思考和保持距离的批评。

雅昌艺术网:您在多个策展中都提到,探讨艺术实践和社会现实的关系。影像在反映世界现实的思考、回应社会议题上,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有何便利条件?

董冰峰:目前大家普遍接受和认识到的是,1990年代以来的世界是一个影像的世界。没有比影像更能说明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的特质和现实的感受。在绘画时代,我们面对和思考的是画框。在影像时代,所有人都生存于屏幕之中,“元宇宙”也是一种沉浸式的屏幕式体验。2004上海双年展的主题“影像生存”就说明了那个时代的很具有现实意义的艺术思考。但是,影像是一个既非常具体又非常抽象的中文词汇。我们应该把所有的静态图像和运动影像都可以归纳在这个思考范畴。就像埃尔金斯(J.Elkins)在《图像的领域》谈到的那样。我们思考影像的问题也要思考这个时代的所有的技术变化和观念发展,就像今天我们对于艺术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一样。

雅昌艺术网:从这个展览能清晰看到观念和技术对于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影响和推进。您作为影像艺术研究学者,让这个展览在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发生,表达了您对于当下的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创作的哪些思考?

董冰峰:我想大家都已经看到,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在过去的四年里所展示的影响力。无论是从丰富的早期摄影馆藏,还是举办的多个高质量艺术展览,尤其是我刚来参观时在艺术馆前看到的大排长龙的观众,这些都说明谢馆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有自身清晰定位的专业艺术机构。本次展览是一次专业工作的尝试,即将开幕的展览和接下来大量的公教活动,我们都很期待观众和专业界的反应以及重要的批评。可以预告的是,接下来谢馆也会宣布一系列非常重大的专业工作发展计划。

雅昌艺术网:谢谢!非常期待!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