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本草纲目》慰‘80’后之伤痕--由潘子申一草一木油画展而感
2022-05-23 13:27:38 未知
就油画而言,乃西洋之画种。中国油画最开始引进的是写实,此后就和启蒙、救亡这两条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主要线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美术批评家皮道坚曾对80年代中国画坛单一的现实主义创作模式,带来的对艺术家创造力和意志力的束缚,提出了反思和批判。出生于80年代的潘子申,于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纤秀而温婉的江南小女子在这文脉相传而创作呈现多样化的今天,以其油画作品《我们从哪里来?》(入选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在校大学生艺术作品年鉴),《沧海浮生》(中国美术学院收藏),《天幕遥想》(浙江美术馆收藏)及最近以中国明朝历史上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题材,创作了《本草纲目》之系列油画作品。细品后,使我们感悟到作品中的一花一草一线条和一个时代的体温,一个时而色泽艳丽布满画面,时而淡泊留白只可意会的诘问。任画笔在布面上游走,任思想在人生的某个转角作片刻停留,富有哲理且充满天问的绘画语言,阐释并抚慰画家自我和“80后”一代新人类的莫名伤痕。
青年画家潘子申
家庭影响着她创作上的灵感
由于母亲在医院工作,潘子申从小就对药草融入了一种特殊的感情,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药草,植于世间的尘土,深入了人间的百味,却长出了自己的美丽,抚慰伤口,治愈疾痛,天地之灵,化点滴于无形。这种情绪的牵动也直接为她的《本草纲目》系列作品创作明确了主题和元素。
《本草纲目之人参-人生》布面油画100×100
从潘子申的油画里,我们还能看到中国国画的工笔和写意的缩影,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她的舅舅,中国美术学院的著名画家张捷先生说过:“西方美术有其长处,但不能用西方美术的特点简单地套用中国绘画,越研究传统,越意识到中国传统的深厚。”由于受舅舅的影响,潘子申不仅熏陶出中国江南女子古典美的气质,同时在画上也传承了这种气质。委婉的笔触,柔和的线条,在界定的方内,舒展着她所自成的圆,以一种外方内圆的形式呈画,在她的世界里这也是人生的方圆,是她对自己内心的阐释,对社会形态的一种解读。如作品《本草纲目之无花果》,淡淡忧伤,无花已成果,浓浓情意,未语已先知。作品《本草纲目之人参·人生》,自古无常人生路,品味点滴。离幸福还有几米,扪心问己仅此躬身献礼。《本草纲目之曼陀罗花》,曼陀罗,佛陀物语神秘,昭示不可预知的死亡和爱情。《本草纲目之知母》,知母、念恩、报恩、慈心、大悲、胜解信或增上意乐、生起菩提心。知母为始,方晓众生恩与苦。这是潘子申对人生的解读,内心的独白,画面的图解。
《本草纲目之远志》布面油画100×100
画《本草纲目》对自我或是对“80后”的疗伤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药草可以救治人的躯体,而潘子申油画中的本草则可以抚慰人的伤痕。在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人们显得浮躁;在物质世界的诱惑下,人的思想充满矛盾。
潘子申笔下的一草一木,如一个个可爱的精灵,快乐着,忧伤着,激发观者的感悟。
在这个多元化、全球化背景下成长的“80后”们,认识世界的态度是既默许又同时推翻,没有逻辑清晰的辩驳,没有愤怒激烈的抗争,值得我们去反思的是到底社会给予的太多,还是社会在剥夺着成长中的那份单纯的快乐。潘子申说自己是个爱思考的“80后”女孩,作画只是纯粹地表达自己,融情绪于画中,让观者去解读和找寻灵魂深处的唯美答案。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思考
《本草纲目之无花果》布面油画100×100
潘子申画画不为商业,只为自己所想,自己所爱。当问及会不会受现代社会商业化的侵蚀,走上模仿的道路,从而遗失自己原有的风格时,潘子申的话语肯定了自己:艺术是模仿不来的!只有拥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艺术领域,才算深知自己要走的人生之路。“80后”的潘子申心语:“要看得远,保持自己的风格,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思考!”也许正因为这样,她的画才显得纯净。愿“清新、淡雅”的年轻画家潘子申的作品,如清风让人静静地思考浮躁生活下的人生百态;愿《本草纲目》系列作品能慰藉画家自我也抚慰“80后”的新人类。
江南有画自舒卷。此岸,彼岸。清风如旧,画理同源。借用周天黎先生提出并为之倡导“艺术良知担当着艺术精神,艺术的精神体现在艺术良知”的艺术观点,共勉。
写于2009年10月13日 (作者:李卫斌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