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 | 云端“加载中……”,4位导师带你看央美毕业展
2022-05-25 09:19:22 陈徽,王丽静,刘倩,陈耀杰
又到了一年毕业季,对大家而言,“毕业”这个词又有哪些回忆?
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毕业设计,希望永远也不要打包的宿舍行李,还是拍毕业照时定格的笑容?
而对于美术生来说,在求学生涯的最后,最关键的,莫过于在毕业展中将自己的无限可能性展现在大众面前。
但是,在面临疫情的当下,许多困难横亘在“毕业生”与“毕业创作”之间。正如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所说,他们发现这一届毕业生都太难了。
“居家创作,没有充足的空间和应有的条件,版画专业没有印制的设备,雕塑、壁画等专业难以做硬质材料作品,设计和建筑专业无法制作模型,有的同学年前在校已画的初稿也来不及带回家……如此等等,都让这一届毕业生同学面对始料未及的困难。”
即便如此,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们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2022年5月20日下午5:20,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加载中…”在线上开展。在这个有着特殊谐音的日子,中央美术学院将这场精美的线上毕业展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已开幕的研究生展共展出476名博、硕士研究生的3000余件作品,参展人数创近10年新高,作品涉及绘画、雕塑、实验艺术、数字艺术、设计、建筑、美术史论、艺术理论等多个领域,多角度全方位地呈现了中央美院青年艺术家们探索与实践的优秀成果。
虽然受疫情影响,央美将整场毕业展布局在了线上,但在这场线上展览中,却处处充满亮点。
“加载中…”线上展厅手机端页面
进入展览主页,一个幻想般的校园漂浮在云端,似乎契合了本次云上毕业展的特性。在正式观看毕业展前,可以先在校园中“畅游”。
整座校园模型可以进行放大缩小的操作,通过多角度的旋转,大家可以看到央美美术馆、钟楼、7号楼、圆形剧场、思想者雕塑、游泳池、摩天轮、旋转木马、毕业季主视觉海报等场景。
校园模型细节
校园模型细节
而在校园模型外侧,通过手动展开或收起,大家可以看到央美校园当日的天气、温度、AQI、湿度、风向等基本天气指数。虽然无法进入央美校园,但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却能让人有一种在场感。
“加载中…”云展界面显示了央美当天的天气指数
在研究生毕业展展厅,同学们的作品被分别设置在各自院系的选项中,点选对应的学院按钮,即可看到参展同学们的照片墙。而即使更换了展出的形式,观众们也依然可以在不同院系的作品中,看到央美学子们的共同特质。
线上展览界面
正如范迪安院长在展览前言中介绍的那样,“远观其势,无论什么学科,央美培养的人才是有共性的。关切社会现实,联系自我体验,关注时代课题,思考解决方案,传承前辈优长,致力探索创新,顺应学科融合,自觉融通创造,这些都在今年的毕业作品中表现得更加充分,而追求审美格调,语言出落不俗,更是一种可感可品的气息。近察其象,不同学科专业的作品都有自己的学术肌理,于笔墨中见细微体察,于造型上见从容把握。材质媒介的实验意趣,数字世界的漫游畅想,在一件件一组组作品中都得到充分体现。”
在每一位毕业同学的专属页面中,既有毕业作品的相关文字信息、缩略图及大图、视频,也有个别同学附上了毕业设计的创作思路图。作品的尺幅及体积并不会受到空间的影响,全部以平面的形式放置在“云端”。
于笑《升维现场》
规格:1分09秒视频动画
材料:影像
岳艳娜《时间系列作品之西西弗斯》
规格:58*38*40cm
材料:动态雕塑装置,综合材质
而对于本次展览采用的线上模式,范院长认为,线上展览的方式更是可供细看精微,并且延展链接,看到每位作者真实的个性和心灵。
在这种全景式的观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本届央美研究生毕业展呈现的一些趋势。并不像我们所想象中的有着明显的“年轻化”和“潮流化”,在基础功底扎实的前提下,这一届的研究生同学们在轻松、时尚、更加个性化的表达中,透露着对当下社会文化更深刻的反省。
赵无云《虚实之境》
规格:170*89cm
材料:绢本重彩
杨晓宇《请你落一子》
规格:2分钟57秒
材料:公众互动行为
然而,在这一件件精彩作品的背后,还有着许多作者和指导老师们无法言说的心情。
这届毕业生是非常特殊的一届,他们经历了疫情的起起落落。核酸、隔离、线上上课,成为了他们的日常。因为许多毕业相关的流程转移到了线上,他们也无法充满仪式感地参加毕业展的线下开幕式。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届央美毕业展的相关情况,雅昌艺术网线上对话了四位来自不同专业的央美教授。作为最熟悉学生创作的人,他们又会为大家带来哪些毕业展背后的故事?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在毕业作品中看到了思想维度和技术能力的升维,以及跨领域、多维度学习背景下的创新型思考
雅昌艺术网:本年度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截止目前全部采用线上展示,设计学院的毕业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看点?
宋协伟:今年的毕业展展示出了设计学院教学改革以来最全面的研究方向,其中包括具有一贯优势的传统方向,也包括面向全球重大议题而成立的新兴研究方向。透过同学们的作品,既能看到思想维度和技术能力的升维,也展示出了同学们跨领域、多维度学习背景下的创新型思考方式。作品在创作语言中呈现出了更丰富的实验性和探索性,表达了这一代毕业生在大变革时代背景下的思辨,同时也反映出了艺术、设计领域的创新路径与未来趋向,这正是今年毕业生带给大家的新面貌,通过毕业作品让我们期待与未来相会。
刘诗阳《136m²》
规格:尺寸可变
材料:VR影像
雅昌艺术网:线上的展示方式,您觉得有哪些问题值得优化,您认为最理想的线上毕业展的呈现方式是怎样的?
宋协伟:在新冠疫情的刺激下,各个院校将展览转移至线上举办。经历了3年的线上展览历程,我们所面对的最大问题是一些具象实物形式的作品不能实现全面的呈现,比如绘画的肌理细节、雕塑和装置作品的场域感受等等。这种类型的作品即便可以在虚拟空间中数字建造出来,又会受制于软件技术、信号传输速率等诸多因素。最理想的呈现方式是线上展和线下展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展示实物,让观众切身感受作品的气息,在线上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多元表达,展示信息时代下技术带给人们的全新视听质感。
巩毅《"翻译-用图像达成共识"线上展览策划》
规格:空间:600*900pt|视频:1分23秒
材料:Blender|影像
雅昌艺术网:完全线上的展示方式,对于学生而言,线上毕业展的展出模式会给他们在毕业创作中选择方式、方法、主题方面带来一些变化吗?
宋协伟:今年毕业生们居家创作,导师们线上远程辅导,师生共同探寻线上展览中带给公众的最佳效果。在创作过程中生发出更多新的思考方式、新的解读形式,毕业生们前期以自身研究方向作为基础,以时代环境作为切入点,进行背景调研和议题筛选。面对当前数字技术、虚拟形态不断迭代出奇的科技背景,毕业生们正在不断尝试更多元的表达方法,使用更丰富的技术手段。
冯冰《仪式抵抗 | Emo Award》
规格:210*297cm;51秒
材料:平面海报;动态视频
雅昌艺术网:本年度毕业展反映出来的同学们的特点是什么?此前您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谈到对央美设计人才培养,需要“关注社会,关心人类”,尤其是疫情持续已经两年多,学生作品在关注主题和设计创作方向上,是否呈现出来一些和往届学生不同的变化?
宋协伟:在总览本届毕业生作品之后,能够明显看到同学们对线上展示方式的成熟掌握,在创作过程过中已经充分考虑到展示效果和技术运用与线上平台的适配程度。当前的全球性议题,如生态危机、病毒侵扰、碳排放、未来生存、社会关系、社群亲密度、日常感知等,正是这一代青年人所关心的话题。在各自感兴趣的领域中,利用自己所学所思,联动相关学科知识,进行跨文化的交叉领域创作,本届毕业生对选题研究非常深入、聚焦,在解决问题的方案策划和思考深度都有很好的表现。
雅昌艺术网:您了解到的本届同学的动向都是怎样的呢?
宋协伟:历年毕业生的动向都是老师们最关心的事情,同学们走出校园面对更广阔的世界,正是对他们所思所学的验证。一部分同学选择继续深造,以成为跨领域与多元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进一步学习。有的同学选择成立工作室,进一步实践自己的理念,在自身研究领域中探索创新路径。有的同学选择进入高校、机构等,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近几年毕业生去向正向外界展示着他们的能量,以及追寻创新思维、走在时代前沿、探究未来世界的勇气。正如在毕业之际写在前言中的内容:面对复杂而多变的时代,愿你们永远对未知的探索抱有热情,对真理的坚守绝不动摇,勇于求索不惧艰险,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世界变得更好而努力!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刘庆和:线上展览是一个较为完整地展现自我的机会
雅昌艺术网: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对这次线上毕业展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刘庆和:从2020年起,这可能已经是第三个年头我们在与疫情抗争了。对于线上的展览方式,老师同学们早已经熟知。在线下展览条件不具备的前提下,我们尽可能地考虑到线上展览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上的优势。我们也要求同学们按照现场展览的尺寸来完成毕业创作,也就是说我们也做好了有可能线下展览的思想准备。
因为中国画专业性的特点,疫情对于毕业创作的影响相对来说还不算大,不像其它专业需要设备和专业工具的支持才能完成作品。但疫情对创作环境和时间节奏上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绢本工笔画材料的选购就受到了局限,但是同学们还是都在努力地克服着困难。这一段时间里,指导教师和全体教师们多次会看学生们的毕业创作,就作品的题材、题跋、作品解读,以及书法创作中书写的内容等,进行了多次的评判和把关。
单亚琨《穿林觅韵雨声声》
规格:200*240cm
材料:纸本水墨
雅昌艺术网:对于中国画学院而言,线上展出模式有哪些优势?
刘庆和:虽然客观而言线下展览的效果会直观一些,但线上展览也有其优势。比如可以更多地展示作品,同学们可以拿出多幅2到3米这种画幅体量的作品参加展览,而线下展厅毕竟空间有限。同时,线上展览还可以让每个同学把平时个人的思考路径和创作点滴展现出来,是一个较为完整地展现自我的机会。
雅昌艺术网:今年中国画学院同学们的毕业作品整体表现如何?老师和同学们都付出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刘庆和:近几年来,中国画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在创作方面都投入了很大的热情,所以毕业创作的效果还是让人满意的。从画面所表达的内容、表现性以及创造性方面,师生们进行了多次广泛的沟通和探讨,无论是追求形式感或语言符号的探索,或是更贴近生活的表达,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推进过程,老师们尊重学生们的创作思考,从最早的草图建立到最后的作品完成,始终倾注了师生共同的心血。中国画学院在学术上的探讨与艺术表达中的态度,一直是围绕着对中国画传统的学习和对生活现实的把握来进行的,这也和每位导师自己的艺术实践,正面的影响力相关。
折近萱《我被什么塑造》
规格:205cm*305cm
材料:纸本水墨
杜若馨《何必见戴》
规格:150*200cm
材料:绢本设色
雅昌艺术网:近几年的教学是否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学生们的毕业作品能否反映中国画学院近几年的教学成果?
刘庆和:是的,这两年多以来正常的教学受到了影响,尤其是模特写生和社会实践课程的缺失,让学生们少了动手的过程,因为这些实践课程能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现实生活,增加对生活的敏感观察和判断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同学们在创作中多了独立的思考,少了照搬现实的惰性。总体来看,毕业创作的表达内容和形式语言的探索较之往年更加宽泛。毕业创作期间,师生们一直保持着密切沟通,老师们不仅关心学生创作上的思考,同时也兼顾到同学们在疫情期间思想情绪上的波动,保障了教学的正常进行。
雅昌艺术网:毕业生们的压力大吗?
刘庆和:肯定有一定压力的。本来本科生四年都会有这样的过程经历:从进入美院后第一年的基础课兴奋期;第二年开始进入专业的积累和沉淀;第三年的学业巩固;第四年面临毕业的期待和焦虑,一直以来的校园生活在同学们的心里是有认知的。但今年毕业的同学是有史以来与疫情抗争时间最长的,困难面前考验着每个人的信念坚守和应变能力,只有内心强大才能让自己做的刚好。
雅昌艺术网:学校对他们给予了哪些方面的关注?
刘庆和:今年的情形之下,学院领导非常关心同学们的艺术创作进展和生活现状,学校多次强调着教师尽量多关心、关爱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业进取,也提议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作品,加大收藏力度。我想,学校对于学生们的创造劳动给予认同和鼓励,是对学生们最大的支持。我们也期待着有一天在线上看到的优秀毕业创作能够在线下美术馆中看到。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徐海:学生的毕业创作并未因线上展览而做出过多改变调整,一如既往地正常完成
雅昌艺术网:在今年的毕业展举办前,院系的老师们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徐海:中国画学院分专业多次组织毕业创作指导,一直到最后提交作品前的审查,全体老师在线上都经常和毕业生沟通,稳步推进全过程。刘庆和院长和我也审查了多遍,对于作品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做出了修改。
雅昌艺术网:今年毕业展在线上举办,那么学生们会因此调整自己的毕业创作吗?
徐海:中国画学院今年的毕业展,我们按学校要求做了线上展和线下展两手准备。两者还是有些不同之处,线下展可能展线要求会比较紧张,线上展每个同学能够相对多展示一些作品,但是作品呈现的这种直观性和线下展又不同,两者各有利弊吧。就我了解,今年的学生毕业创作并没有因为线上展而专门做过多的改变调整,还是一如既往地正常完成。
史子朝 《行书扇面三种》
规格:21.5CM * 61.5CM * 3
材料:绢本
雅昌艺术网:这次毕业展能否体现同学们的学习成果以及院系的教学情况?
徐海:学生的毕业作品从准备到提交,这个过程我们都全程参与其中。因为长时间参与,所以对于学生的创作作品都很熟悉,印象深刻的作品很多。
我觉得这次毕业展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日常教学情况,能够代表硕士生在校期间正常的学习状态,总体来说,达到了硕士生各阶段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成果。
李大天《新学伪经考》(行书册页)
规格:34cm x 17cm x 12
材料:纸本
雅昌艺术网:疫情已经两年多的时间,很多时候要进行线上教学或者远程的指导,那么在教学以外,老师们还关注学生的哪些情况?
徐海:疫情期间,学生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情绪的波动等等,大院三令五申,强调要跟学生多进行沟通,我们通过各种形式随时和学生保持着联系,关心其学业和就业,加强心理疏导和平时的情感沟通,我觉得毕业生的状态还是很正常很积极的。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张伟寄语毕业生:不要抱怨时间的多少,每时每刻都有它的价值
雅昌艺术网:本届硕士毕业生们的毕业创作受疫情的影响还是挺大的,在各种受限的情况下,作品反映出来的质量是怎样的?有哪些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张伟:首先想说的是,今年的硕士毕业生们特别不容易,三年学习时间,在校时间连起来不超一年。在汇报毕业作品的时候,同学们的开场经常是:因为疫情,所以我没有......
一方面,同学们的创作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研三上半年同学们可以在学校进行毕业创作,寒假之后,疫情反复,很多同学无法返校,因此之前做了一半的作品只能搁置在学校,不得不改变创作计划。
另外一方面,很多同学在家进行毕业创作,空间会受到很大限制,还有创作材料,受物流影响,无法采买,这就造成这届毕业作品,在尺度上会小很多。
当然,毕业作品还反映出来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同学们一些小作品做的非常精,如果在正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更好的材料、场地,可能大家都去做大型作品,不会将注意力和精力放在小作品上面,反而是疫情,让同学们静下来,往精深处去挖掘。
正是如此,可以看到,虽然本届毕业生们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作品呈现出来的水平还是不错的。
田建新《变形记》
规格:多件,尺寸不等
材料:厨具,灯罩,砖,苯板,石膏等
雅昌艺术网:央美每年的毕业展都会出现很多受关注的作品,比如去年的毕业作品《鼓掌》就是如此,本届毕业展有没有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作品?
张伟:我每年都参与毕业作品方案的汇报以及毕业展的布展,在听同学们汇报方案的时候,就有线上展览的感觉,作品以方案的形式呈现与在展厅中呈现是完全不一样的,很多时候进入到展场之后,作品需要重新调整,此外,作品的气场、与空间的关系等等不是文字描述能够呈现的。
打个比方,就像我们在照片中看一个人,这个人的气场大不大是看不出来的。因此,现在不适合做这样的判断。
华成《迭代》
规格:300x100x350cm
材料:超白镜,镜面不锈钢,高压灯,透明亚克力,丝杆电机,承重滑轨,驱动器,控制器,钢架
雅昌艺术网:就像您讲到的,当下线上展示以及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方式,而雕塑不管是在展示上还是学习上,都需要实体空间的体验和动手实践,这似乎是一种矛盾,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张伟:确实,在线上授课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动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有了足够的动手经验之后,再去讲述理论和经验的时候,同学们可以更好的理解,线上线下才能形成有效的互补,这是当下我们面临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发现同学们又回到童年时创作的状态,小时候我们都会捏一些东西,长大后学习专业知识,不会再用这种方法去创作,反而是疫情,很多同学又开始使用身边的材料和小时候的方法去做作品,其实是雕塑的语言和材料都在往更本真的上面走,这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时子媛《昨日听曲》
规格:尺寸可变,约500×400×55cm
材料:木,金属,绳,橡胶,毛线,机械装置
雅昌艺术网:今年毕业展大概率是没有线下展览,未来会为同学们提供线下展示的机会吗?您了解到的这届同学们的毕业状态是怎样的?
张伟:学生们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毕业创作很不容易,老师只是陪同。毕业展是央美历年来最重视的活动,我们的学生很自觉,整体的心态和氛围也很好,非常用心的对待这件事,没有因为就业等其他因素而干扰创作。
没有线下展览是非常可惜的事情,正是考虑到同学们的不易,每位毕业生我们都做了单独的推送,当然,我们也会尽可能的将大家推荐到各个平台中以及展览中,比如曾竹韶雕塑奖学金展览,会推选一些作品进行线下展示。其实,对于这届毕业生们来说,展示机会是一方面,更多地还是要关注他们的心理。
雅昌艺术网:注意到,您在线上展的前言中,给同学们写道“一寸光阴 一寸金”,只一句话,您能谈谈吗?
张伟:在受限的空间和状态之下,大家需要思考的是自己的时间是多了还是少了。我想告诉大家要珍惜每一寸光阴,珍惜每时每刻,不要抱怨时间的多少,每时每刻都有它的价值。
▍展览中部分作品展示
杨嘎《Metaverses - K2》2020年;《虚拟土地》2021年
规格:110X100CM
材料:布面油画 亚克力
王之言《重屏》
规格:200*300cm
材料:布面水墨
邹晓明《下午的斜阳》
规格:100x80 cm
材料:布上油画
马鑫《维·界》
规格:210x330cm
材料:布面矿物色
江上越《遗失的拼图》
规格:200*280cm
材料:多媒介,油画,纸本
黄山《汉风·列传》系列
规格:800*250*350cm
材料:陶瓷
黄倩烨《清洁的故事》
规格:140*185cm
材料:布面丙烯
魏宇《手与冰》
规格:86*116cm
材料:布面油画
邢岳卓志《阈限》
规格:120*240cm
材料:综合材料
毛惠祚《渡 海》
规格:135*180cm
材料:水印木刻
徐思琦《Lighting the Light in the Dark》
规格:145×65cm
材料:丝网;霓虹灯
李享《贝斯特》
规格:120*90cm
材料:套色木版 拼贴
周佳庆《索拉里斯》系列之《绿光》
规格:56*76cm
材料:水印综合材料
张瑄《植物喜神谱》
规格:42*60cm 10张
材料:水墨,版画纸
罗星麟《故里杂记》
规格:180*150cm(尺寸可变);视频时长4分钟
材料:木板,麻布,矿物颜料,金属箔
谢瑞《1388个日夜》
规格:100cm*100cm*1cm,55cm*53cm*1cm(3个),50cm*50cm*1cm
材料:绢,树脂,纸
周璇《乳腺》
规格:92*97*233mm
材料:黄铜,珍珠
栾业川《城乡》
规格:150*100cm
材料:布面油画
李天元《家的故事;夜的故事》 组画
规格:70*200cm,70*200cm
材料:布面油画;综合材料
王心怡《神驹村公共空间营造设计》
规格:40cmx30cm等(14张图)
材料:综合材料
李彦霓《避暑山庄环碧岛清代盛期原貌复原设计》
规格:60cm×42cm等(12张图)
材料:综合材料
唐琦玮《“我们在一起”:实体零售空间之剧场性设计》
规格:80cm×80cm等(12张图)
材料:综合材料
杨国帅《温适度—基于人体热舒适度的UBP园区东街景观改造设计》
规格:135cm×76cm等(10张)
材料:综合材料
封帅《自然造物—青岛双珠路轻轨站设计》
规格:32cm×18cm等(10张图)
材料:综合材料
柳傲《地瓦》
规格:60*100cm
材料:木质画框,油画布喷绘
陈镔《六博新解》
规格:445*445*150mm
材料:胡桃木,黄铜
闫立一《我们的身体都杳无踪影》
规格:4′51″;300×300×45cm
材料:泥土,植物,钢
胡馨《车辙之上》
规格:15分46秒
材料:三屏影像
刘昱《猎人扣下扳机后猎物出现》
规格:尺寸可变
材料:综合媒介装置,视频
▍结语
随着毕业展的开幕,本届毕业的同学们也即将走向社会,走向自己的未来。前路漫漫,对艺术,对自我的探索依然永无止尽。在一切都在“加载中…”的未来人生道路上,我们也祝福他们不负韶华,前程似锦。
(责任编辑:陈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