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 | “直播”艺术?他们好会…

2022-06-08 09:07:47 未知

近三年,我们的周围总有某种被禁锢的感觉。

各种链接都被切断,但各方勾连却必不可少。

怎么办?只能上线。

于是乎,直播成为全民熟知的交流方式之一。但在最强调现场感和视觉影响力的“艺术”领域,这一步迈的相对迟缓。

2022年6月1日-5日,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与雅昌深度合作,在毕业展期间大跨步进阶,以持续五天的直播为路径,通过不同主题对谈,气势憾人地将三十位不同领域和机构的艺术人员“带”至毕业现场,实践深意独具的“艺术发生”。

这是此座无墙学院直面社会的一次最快介入和最强发声。

s032S9m4PN0qM2WKuDitgOMjNo1mdA75E0q4SEEM.jpg

2022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毕业展直播间现场

首次开播:大大超出预期

这是我国高等艺术学校首次采用直播访谈的方式在公众视野下进行毕业创作。据数据显示,每场直播即时在线人数均已破万,社会舆论及学生表现大大超出预期。

此番线上集体发声涉及面极广。五天内,艺术机构管理者、艺术品投资人、美术馆馆长、艺术媒体工作者、艺术家、艺术市场研究员、地方文旅项目负责人、艺术协会会长、策展人、跨界艺术研究者等三十余位不同身份的艺术人士纷纷“踏入”直播间,与学生们交谈甚欢。

这些切片就是当下正在发生的艺术现实:艺术创作、艺术媒体、艺术展览、地方美术馆、非遗、社区组织、艺术培训…展露的情绪包括犹豫、质疑、批判、反思、合作、向往、共赢…动人之余,亦共筑着最当下的艺术生态。

GfJylhZRpxKsBsRSv0CXNzP7B8LRAZlVM4XN5vpf.jpg

QRuOxmQsTqttyW0f4TGT03aAdfmSEM8C997u3Mpw.jpg

2022年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毕业展直播间截图

学生的问题设置也很真实:如李楷文采访杭州市拱墅区创想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理事长杨宇珂时,问“整改教育培训是否会导致收入锐减,难以维系?”;方易安采访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理事长古菲的问题之一是“独立策划一个展览最需要何种能力?”;王芯问临清市面塑协会副会长陶玉洁“您是否考虑过开拓临清面塑的数字化市场?”;夏雨馨则直接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杭春晓“您认为大学本科的学习足够支持学生进行就业或者创业吗?”

藉此,可窥青年人对“艺术世界”的多元想象。

“我们的教学,不局限于对于传统古典或者技艺的驾驭之术,而是致力于社会美育大循环的系统建构,调和传统经典研习和网络虚拟体验的融合之道,调和艺术技艺和艺术之理得以更好的传达方式,注重文艺研究与自我塑造的同构和双向打通,熏养和唤起学生们在艺术教育中无法教的东西,陶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共同生活的共和力,引导我们的青年们,全身心地投入火热的生活现场,用艺术的创造力与人性的善意捍卫生命的积极与坚韧、开放与通达,并转化出‘向上向前的生活'之动力。”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黄骏认为,教育之真、之实、之要需要反复琢磨,并一以贯之地尝试着回应、解释、关注“生活”。

“自艺术管理系成立以来,艺术管理系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直面两个大背景:一方面是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生活的需要,文明进程的记录和保存,让艺术的创造者能持续创造,各类艺术创作和机构层出不穷的现实条件;二是具有国美特色的艺术管理课程,不是简单的艺术加管理课,而是基于上述的历史条件和学院积累,决定了艺术管理系的课程有着自己独立的价值系统。”艺术管理系主任王犁直言:“经过本科四年的打磨、擦亮,我们或许不是光亮本身,但我们拥有了感知光亮的能力,通过未来艺术现场的砥砺实践,还要碰撞出属于艺术管理领域的火花。

KwrMEXld8OL4AOG4Exy0FdMzxiBdmV7bse8JMsKt.jpg

NmEskta7w8CrsUUKvaGeczgtslrSzzBdnVT0N7w5.jpg

2022年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毕业展直播间截图

今年,是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以“生活力”为毕业展主题的第五年。“生活力”的提出启轫于陶行知先生的学术主张:“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生长”。的确,当疫情阻止我们深入艺术现场时,他们已借力“线上”更深入了艺术的发生场。

2022年,疫情之下的未来生活与自我实现前所未有地深度链接。具有引领属性的中国美术学院持正视之态,注重随时代的发展自然应对。既不纠结,也不回避,而是积极回应,以激发未来更多可能性。这种作为多元知识的未来,指向的可能就是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所倡导的社会美育的核心现场。

xcpaMGkh6fAVr7u2XN7JK7hnUISFwRLjmahFMEqY.jpg

2vHWz13qBM4d3HYIfJ2MI4THcX8iEaezhgZTGjP6.jpg

1eovOhx5flkye6vgYuu9wrVf70FxUyzxpmBBBkaJ.jpg

2022年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毕业展直播间截图

接下来,让我们分别通过管理者、教师、学生三个切片,直感他们对直播、艺术管理及艺术教育的理解,内蕴的细节生动展现了人生在世的学问与日常情境的息息相关。

人间烟火,百姓悲欢,均扶摇而上,各自成章。

刘潇:我们的视野不止小小的“艺术圈”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副主任、策展人

去年秋天社会实践期间,我正带着三年级的同学在上海深入各个艺术机构调研,同去的还有几名四年级的毕业生,我们时时聊起2022年的毕业展应该是什么样的。原本的计划是要请当下行业里具有代表性的三十位工作者,包括艺术机构的管理者、媒体人、文旅系统的经营者、藏家等等在今年毕业季莅临杭州,成为由本届毕业生开设的面向所有文化艺术类毕业生的艺术管理门诊部的“流动医生”,给毕业生们开出进入艺术世界的“药方”。因为疫情影响,只能将活动改成了线上,一方面考虑的是要通过对话检验同学们与专业相关的能力,一方面向业界展开一部分国美艺术管理专业的视野,相信大家也看到了,我们的视野不止小小的“艺术圈”。

v8SV8S6zGQZLYVHpZB26iPfGoOkcVbIg7JUaAO6k.jpg

qQgk5gKHWzmdGqBoa1T2pxTkjwvjWMNKNBDQNMsS.jpg

2022年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毕业展现场

在北京的工作原因,我只能尽量听同学们的直播。虽然收看的长度有限,但能看到同学们表述专业、落落大方,感到非常高兴,并且收到了不少业内友人对同学表现的肯定。同时,也充满了焦虑,那就是“对话感”经验的不足,但我们也知道这需要内在的高水平艺术素养来支撑,所以这也是老师和未来的同学还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今年,也是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以“生活力”为毕业展主题的第五个年头。第一次使用“生活力”作为毕业展的主题时,是回学校的第二年。虽是教育的新手,但知道大树在哪里——当时就有着清晰的意识,那就是我们学院的核心是丰厚的“教育”

我们敢于这样做正式基于一个隐藏优势,那就是艺术管理每个老师都真诚面对每个具体的同学;显现的优势就是艺术管理专业在国内并不让人满意的可见现状。同时,无论校内还是社会发生着的现实一直要求我们开辟新的跑道,那我们就开辟新的跑道,总是要有人来开辟新的跑道,总有人愿意和我们一起来开辟新的跑道。我们非常感谢参与教学的朋友们,是大家为同学们勾勒了超越学院视野的世界。

翟羽佳:艺术管理需要“攒局”的能力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毕业展策展人、艺术管理系教师

此次,我们以直播方式构建全新的“艺术现场”进行时,每位同学化身“小记者”进行30分钟到1个小时的深度访谈,这其实也是这一届同学们毕业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位同学的采访对象都与大四时为期三个月的毕业实习及本科时期个人的艺术实践相关,大家可以在直播中看到艺术管理专业的同学关注和实践的面向,同时也能在嘉宾们的叙述中找到“艺术现场”的“操练指南”。

所有的被采访者都是同学们根据各自毕业论文主题与毕业实习方向所最终确定的。这里面囊括了艺术机构管理者、艺术品投资人、美术馆馆长、艺术媒体工作者、艺术家、艺术市场研究员、地方文旅项目负责人、艺术协会会长、策展人、跨界艺术研究者等专家学者。他们在采访中分别就各自己领域中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正在关注的实践内容进行深入探讨,这些不断思考和讨论的议题也正是大家最为关心的艺术界的真实“生活”状态。

OzkTjneq3GZ3hPNeAvAGmEzi5i4GZUVV2VNFRxte.jpg

NK2RWRziKykNHx274XiPTqLpd6g2nuubwUCiY9Iz.jpg

2022年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毕业展现场

直播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化输出的新途径,从传统纸媒到网络媒体再到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习惯在不断更新。艺术管理系选择直播的方式呈现毕业展,一方面是由于疫情的原因,导致大量的艺术活动无法在线下开展,我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观众可以重新获得“面对面”的参与感,共构交流与陪伴的生活情境;另一方面是直播很大程度上减弱了观众与艺术间的距离感,这也是艺术管理专业不断尝试与寻找的艺术传播新途径。

艺术管理系自成立以来就有自己独立的价值系统。在这样的语境中,“艺术”和“管理”不能被拆分开来单独定义,因为艺术本身并不需要被“管理”,我们在做的事情是参与到艺术实践中,用上手的经验及对艺术市场的研究分析,以超出艺术界的人文视野,更好的参与到文化艺术生态圈中的进行时和将来时里。

作为院系构建中融贯多学科研究的新兴系科,艺术管理系更强调上手经验和方法论研究的联结。同学们是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进行理论梳理的,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进一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人经验,我们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并且鼓励他们去坚持做“喜欢”的事情。艺术管理的多元不仅仅是跨学科的知识,核心元素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可以说是“攒局”的能力。想要融贯多学科的知识并建立能将事情持续推进的团队,就要同时具备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通俗点说,就是我们要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根据不同的分工,让大家用最高的效率完成共同的目标。

无论何时,我们都应保持热爱,守住底线,用这个时代赋予的新动能去做更加有意义的事情。

张凯迪:把握住“不确定” 未来就不会“失控”

一个平平无奇的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

mai1wZXRUpzEPNpzAIMpbqtbFGuO4rqkEIgvM1NJ.png

在美院这个大现场中,艺术管理切开的是其中诸多小现场。

在我早期参与对谈活动的时候,很容易紧张忘词。总结后发现,忘词不仅是紧张所致,那只是特定情景下情绪波动产生的误差,更多的原因在于对文本领悟的不够透彻。面对前者,我尝试在线下与不同的人沟通,在线上去不同的平台锻炼;而后者,更需要一种个体语言的组织与逻辑的建立,这就回归了我们教育的语境。这里的教育不单单指学校课堂的教育,更多指向一种应对问题的无差别方法学习,具体表现出来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跨专业、跨领域,应对一个具象问题,需要用到多种方法和视角,要进入个体教育的状态自然是多看多学。

但面对当前观点纷杂的互联网和网络直播,许多信息本身就有待商榷,盲目陷入发问反思的状态,只会耗费心力。更多时候,我对这种方式的定位更倾向于一个说书人。当他选定一个主题时,也就基本上圈定了观众群体,这时候,主播的职责和使命是就讲好自己选定的这个故事,至于好听或不好听、正确不正确交由观者自己判断,与发问的犀利相比,更显柔和。从这点上说,破万的在线数据显示出的是直播外在的一个传播力,而难以触及内在的一个影响力,传播力强不等同影响力强,后者更多的内涵是一种文化认同感,这也是“发问”所追求的目标,一种建立在认同感之上的反思。所以我觉得,研究互联网传播的影响力体系指标,算是直播这样一种形式里可以补足的方面,同样适用于自疫情以来的线上教学。

O8dZVTEZp7y6AVg2moqnGCHW7gKaLhZqLdGyDPqv.jpg

作品:《一个无用之用的思考》

​个体与群体、个人与时代的命题,看似宏大,但其实都是每个人心中的一方小世界而已,哲学上叫世界观。后疫情时期的“不确定”驱赶着我们朝向“失控”的未来,但其实,如果从一开始把握住这个“不确定”,未来就不会“失控”。毕业后我个人的规划是入伍沉淀两年,作为远离纷杂世界的缓冲。

本科四年,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把艺术管理系当成一个媒介,去打开国美这个思想大容器,并一步步切入到社会的范畴。在面向生活的学习中,单一学科的学习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学科体系的建立是现代教育体制的一个结果,对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尚有距离。

王曼霏 :艺术管理的基调是多元的

还在学习和反思的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毕业生

Np1YiECrGa4IHuK3CuH0Qyagbjsokr2zMeWnJIbs.jpg

艺术管理专业可能是国美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把直播访谈带进毕业展的专业。

直播访谈对每个人来说都有挑战:选择访谈对象代表了自己的关注面向,确定具体的主题则是对访谈内容的判断和把握,直播的形式更是学习生活中只“围观过”而未曾“亲身参与”的方式。但毕业阶段中,作为艺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如何把自己对专业特点、内容的理解展示出来,以及如何运用所学其实是重要的问题。

在嘉宾老师、雅昌平台、直播团队和同学们的协调和通力合作下,直播得到了不错的关注度。但对于访谈而言,数据和流量只是一部分,并不能完全代表访谈的质量。访谈作为深入的、有主题而展开的对话,首先应该建立在提问者和被提问者之间。因此在我的设想中,没有疫情的状况下最佳状态还是与嘉宾在同一空间中进行访谈。  

Qa47n7x6PMF0lYWeHnig8YTQY0Jt3rYZ00nciZLz.jpg

作品:《Speechless,Speak more》配合延伸阅读手册《言语,语言》

我们这一届本科生正好承接了没有疫情的大学时光和之后爆发又波折的种种。生活明显被压缩、被改变。我更加确定“最好的交流还是是面对面的”,但在当下直播、线上、云端之类的方法避无可避。毕业直播访谈中我们选择的主题是艺术媒体的转型之路以及现实的状况,实际上“转型”一词所指的种种变化和明确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现实”,完全可以从陈奕名老师所谈的艺术媒体中延展开来。正如访谈中的那一句“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现在想来,提出这个访谈主题也是借宏大命题思考这个有些个人的问题,希望能和关心的困惑的人一起——记住和消化此刻,采取“正确的行动”面对它。

艺术管理从字面意义上包含了艺术学与管理学,狭义的艺术管理可以是艺术活动管理的技能,广义的范畴则是与文化艺术相关的政策、机制、法规、办法、实务案例及理论探讨的统称。专业内容的学习涉及艺术机构战略、编辑与出版、博物馆学等等维度,让我感知到“艺术管理的基调是多元的”。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一直在引导和培养我们成为有意识的人,参与更广泛的实践中去。

(责任编辑:邹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