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 |《管锥•使命:中国画学书学传习录》第二辑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
2022-06-08 16:33:54 未知
地址:杭州雁庐艺术馆(杭州市上城区学士桥6号学士居1层)
时间:2022年6月12日(周日)14:30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研究所
承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杭州雁庐艺术馆
丛书由许江、高世名教授总策划,尉晓榕、张捷、沈浩教授担任总主编,刘海勇教授担任副总主编,获中国美术学院重高建项目资助,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研究所、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合作出版。
丛书第二辑共出版4卷,已出版第一辑4卷,分23卷。第二辑出版《中国画学书学传习录•人物卷•吴山明》《中国画学书学传习录•山水卷•童中焘》《中国画学书学传习录•花鸟卷•徐家昌》《中国画学书学传习录•人物卷•吴宪生》四册,分册主编为陈磊教授、童节教授、潘汶汛教授、周青副教授。此次活动还将邀请专家学者就“中国画学与书学的传习之道与文脉特质”等问题展开讨论。
管锥•使命:中国画学书学传习录(第二辑)
许江 高世名 总策划
尉晓榕 张捷 沈浩 总主编
刘海勇 副总主编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丛书弘扬了中国学术精神与学术传统,寄托人文情怀,建构哲匠思想为主讲精神,以中国画系、书法系离退休知名教授为主体,以诸位先生的从学、从艺、从教之道为主讲内容,以“中国画学、书学传习录”的专题讲座形式及名家名师访谈等多种方式,基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与书学的悠久文脉传承和优秀教学传统,汇聚老一辈的博雅才情、精深学养、丰厚品德,传承了名师的教学成果与艺术成就。
丛书系统整理总结各次学术活动成果,内容包含了名师访谈、名师画语录、名师课徒稿、名师佳作等,整合了大量的学术信息与资源,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文献资料,配合本丛书的各册名师访谈专题片亦将在中国美术学院网站平台继续播出。其出版将对传承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信”,开拓中国书画教育新模式皆有深远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对于社会美育的推广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管锥•使命:中国画学书学传习录(第二辑)》书影
《管锥·使命:中国画学书学传习录》序
文 | 尉晓榕
访谈是一扇开放的窗口,抢救性访谈更是对光源设计的补救。
在一体化智识管控的学院教育中,访谈是对咨询的社文形态管理,通俗地说,是带一个你可能需要的人到你身边,是针对你的困顿传话给你,是把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给你……
当前,艺术教育只习惯于将精要的专业咨询按合理时序,做成一条智识链,送达受者的研习活动中,以其标高引领,基于问题式、范式设置和课时流程化的通则及其运行,去充填每一生员的专业洼地,与其技能工具箱,使之规避泥潭,高效成才。问题是,那些伴生于其间的灰色地带,主干教学无法惠及的部分,总在困扰后学。或捉小放大,或审美偏差,或单项发展,或趣味局狭,如此诸病丛生,常可至终身不治。
这就需要学院在方式上做出更多的补偿性尝试。
实际上,基于种种缺憾,本学院多年来上下通力,在课堂固本之外,开辟或加强了声光电教学、远程考察、社会合作和开放的展事活动,并在收效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访谈,特别是本院高龄名师访谈及其文本化整理,正是这些补偿性尝试中最具“家风”且意味深长的立项,可谓“利在当下,功在未来”。
不妨了解,相对于现代大学全科教育,自带丰厚传统存量的中国画教制,向来于模进中参照着古法教学。因此,我们现行着一种以师徒制、教坊制和家教传统为客,而以现代学理喂养为主并两相争让的教学框架,这也是我院中国画教学的现行法。似乎仍可辨认:临习具有家学和师徒制行为基因;创作具有当代学理综合与画院教坊色彩;而课时写生,在呈现为学院派特征的同时,也无处不掺拌着古法传统的纳米粒子。
可见,现行学院中国画教学,不是新河床,而是多源头的流聚,浪是新的,涌却是老的。所以,我也会想:学院精神是什么?是在学理场上,守着存量拼增量!
话说回来,不论源流抑或存量,大抵可分心传、手传和物传。你买了本画论,即是心传的物化;你所见老字画,即是手传的物化。物化的汇集与下传,便是物传,当今呼为遗存。虽则古时候也有片言只语汇入遗存,却总是点到为止,留得半句逼你乱猜一通,于是乎别解、误读蔚起,落下一堆公案。现代办公手法先进,电化收录水平迅速迭代,大可在一两个小时的访谈中道出一生心迹,并尽收盘中,或翻成文字,静待付梓。诸位眼前的文本,既已丰饶,还配有精图。想如此辛勤采集又掰开揉碎且图文互证的情分,真是后学之福。
采集编汇团队的奉献自不待言,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们愿将毕生私学曝于人前,可敬,也足可珍爱。须知古时能者,多挟私学以自珍,灌溉后人宗人,极望自家一脉坐稳行当,如義之心法,如孟頫家学,如四王的董学,不是嫡传便是私淑,外人只有问不到看不透之苦。况且古教法,从来崇尚身教,忌所谓“遵遵告语”,至于苛且小技,便更是不屑于细说了。
这样看,当今学院教学及教学者们,已是十分开明,直将私学做成了公器。重申一下,这系列访谈从名单到提纲,从采录到整理付梓,都是本着从速从好的原则施行的,毕竟访主多年事已高,任务峻急,所以“抢救”便成了应有之意。其间,我们有错过的,也有抢回的。在这个意义上,是责任和时间设计了我们。
文末,由于情切,我还是想借用后记的体例,对这一颇具规模的套书(计划共23本)的实际主持人刘海勇先生,表达十分的宽慰及谢意。两年前我将这个烦重的任务交给他,他即组建了团队,在本院同道的一路帮衬下,拼上几乎全部公余时间,有条理而高效地完成了本次首发套装访谈集。我思量着,其间的辛劳奔波,心力的超负,在青壮中,实无几人。
2020年7月于司雨堂
(责任编辑:邹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