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宝斋350周年 | 我眼中的荣宝斋之沈鹏(上)
2022-06-14 12:11:53 未知
刚解放的时候我才十八岁。我跟荣宝斋接触的时候,我那个时候二十岁,那个时候我在人民美术出版社。荣宝斋从公私合营的时候就已经跟人民美术(出版社)发生了关系,荣宝斋它是辅助于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一个单位。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编委会里头有郑振铎、萨空了。
我记得有一次特别谈到荣宝斋的木版水印的问题,这个在当时来讲的话,既是一个荣宝斋的传统的老问题,也是荣宝斋进一步发展的一个新问题。到底叫什么好啊?是木版印刷?木版画?这个郑振铎提出来,如果说叫木版画好像太简单化;木版印刷,那么跟一般的木版的印刷品又有什么区别呢?最后研究了很长时间,定下来的名字就是叫木版水印画。
解放前也有木版水印,但是有一些东西比较粗糙一些。怎么把它提高?就要有分板、要有刻印的技术。这方面的话,从外面找来一些年轻人让他们学习,一开始就培养人才。
老先生里面,当时画家比如有许麟庐、董寿平。就是说像这样的单位里头要有一些画家,它要有了画家,它才能够提高大家的鉴赏能力、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
当年领导人物也是不错的,公私合营的时候有个叫王仁山。他作为一个老板吧,他能够那个时候把这个事业坚持下来,我觉得就不容易。那么“公”的方面是谁?侯恺。侯恺是从解放区来的,那工作也是很敬业。
现在是350周年很不容易了,那是在康熙时代,那个时候叫“松竹斋”。到1894年“甲午战争”的时候叫成了“荣宝斋”。在那个国家非常危难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建立一个民族特色的木版水印的荣宝斋,也是很不容易的。
荣宝斋到解放后,应该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清明上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韩熙载夜宴图》……这些都是很难的。《清明上海图》就要三四千块了,它篇幅大,里头的人很小很好。
荣宝斋确实是我们国家的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一个财宝。既有民族特色的,又有独创性的整个我们民族国家的、民族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的一个标志之一。
(责任编辑:孟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