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王曼霏 :艺术管理的基调是多元的
2022-06-14 20:10:13 未知
王曼霏
2022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与雅昌深度合作,采用直播的方式践行毕业展。此类“艺术发生”堪称这座无墙学院直面社会的一次最快介入和最强发声。
直播期间,我们围绕“毕业展、艺术的管理、艺术的教育”等主题,与相关人员深度聊了聊,他们的回复真诚且细腻,字语间涉及的细节尤为动人。故拟以问答方式发布全文,展现他/她们对相关问题的真实深思。
本文为“还在学习和反思的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毕业生”王曼霏的QA内容。
Q&A
Q:今年毕业展中,艺术管理系采用“直播”的方式,实现了全国三十位不同艺术机构“参与”毕业展。在你看来,此番独具深意的“艺术现场”有哪些亮点?实施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你又是如何解决的?
A:艺术管理专业可能是国美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把直播访谈带进毕业展的专业。直播访谈对每个人来说都有挑战:选择访谈对象代表了自己的关注面向,确定具体的主题则是对访谈内容的判断和把握,直播的形式更是学习生活中只“围观过”而未曾“亲身参与”的方式。但毕业阶段中,作为艺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如何把自己对专业特点、内容的理解展示出来,以及如何运用所学其实是重要的问题。
Q:据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每场直播的即时在线人数均已破万。你觉得这种直面社会发问的方式是否有效?有哪些还可以提升或改进?
A:在嘉宾老师、雅昌平台、直播团队和同学们的协调和通力合作下,直播得到了不错的关注度。但对于访谈而言,数据和流量只是一部分,并不能完全代表访谈的质量。访谈作为深入的、有主题而展开的对话,首先应该建立在提问者和被提问者之间。因此在我的设想中,没有疫情的状况下最佳状态还是与嘉宾在同一空间中进行访谈。
2022年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毕业展直播间
Q:和采访对象沟通过程是否顺利?他的回复是否符合你的预期?通过这次沟通,你收获最多的是什么?
A:在和嘉宾陈奕名老师沟通过程中,我不断收获对面积极的反应,进而发觉沟通本身不是难题。有一个健谈、诚恳且专业的嘉宾使我的访谈从开始之初就成功了大半。挑战其实来源于当访谈嘉宾将你视作可以平等对话的对象,作为一个能力和年龄都显得单薄的年轻人如何回应这份真诚。另外的一大挑战来自直播访谈这一形式本身——无法预料屏幕外的观众状态,无法获得来自观众反应的直接反馈。所以在这次访谈中我唯一能掌握的就是努力与嘉宾建立联系:在直接接触嘉宾前加深对他/她的了解和认识,然后进一步勾画访谈内容和想要引出的主题,争取能在直播过程中能将理想的对话输出。
Q: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个体永远在跟随公转和保持自转的博弈中来回踱步,与时代共振,又从中抽离。面对似乎越来越“失控”的未来,您的毕业计划是什么?继续求学还是投入社会?
A:我们这一届本科生正好承接了没有疫情的大学时光和之后爆发又波折的种种。生活明显被压缩、被改变。我更加确定“最好的交流还是面对面的”,但在当下直播、线上、云端之类的方法避无可避。毕业直播访谈中我们选择的主题是艺术媒体的转型之路以及现实的状况,实际上“转型”一词所指的种种变化和明确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现实”,完全可以从陈奕名老师所谈的艺术媒体中延展开来。正如访谈中的那一句“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现在想来,提出这个访谈主题也是借宏大命题思考这个有些个人的问题,希望能和关心的困惑的人一起——记住和消化此刻,采取“正确的行动”面对它。
作品:《Speechless,Speak more》配合延伸阅读手册《言语,语言》
Q:作为院系构建中融贯多学科研究的新兴系科,艺术管理系更强调上手经验和方法论研究的联结。那么,您感觉这个系最大的核心价值或最吸引人的元素是什么?本科四年,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A:艺术管理从字面意义上包含了艺术学与管理学,“狭义的艺术管理可以是艺术活动管理的技能,广义的范畴则是与文化艺术相关的政策、机制、法规、办法、实务案例及理论探讨的统称。专业内容的学习涉及艺术机构战略、编辑与出版、博物馆学等等维度,让我感知到“艺术管理的基调是多元的”。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一直在引导和培养我们成为有意识的人,参与更广泛的实践中去。
(责任编辑:邹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