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现场丨从未来到当下——张振「数据升维U拟态临场」开幕

2022-06-20 11:28:09 未知

ELgJh0DpJ6wHNsMfS3HTKWu6Na8jhyIjUO41FgE1.jpeg

张振  数据升维U拟态临场

6月17日下午,大艺博FREE计划第五期(2022-2023)“数据与叙事”主题系列迎来首位青年艺术家个展——张振「数据升维U拟态临场」的正式开幕。来自辽宁的青年艺术家张振,通过独特的跨未来叙事的后戏剧剧场,呈现他关于科技与未来、科技与艺术的各种构想与试验。

幽蓝的紫光灯,暖黄闪烁的灯管,装满凸面镜的高大支架,晦涩的影像,充斥空间的隐约啸叫声……各种叫不出名称的装置与设备伴着现场昏暗的光线与声响,一下子把步入非空间的人们拉进了一个与现实世界泾渭分明的关于未来的虚拟剧场——

PcTLiA5eTD7mxfOb2A8Eb24cL1kSlKWUmc0fSxUu.jpeg

4d5EL2mpswfnu2S1E6tGk87dDy5tC6fBuMAoVBg8.jpeg

展览现场

在这个独特的氛围中,从辽宁远道而来的青年艺术家张振,与莅临现场的嘉宾、观众们,一同见证他毕业后首个个人作品展的启幕。

c7XtV0k0BDZybWVptQ4MBme5kOOkG8z7rS6SCZgj.jpeg

青年艺术家张振

Zjp5ZQ9tPt1hzYn3SZnwsPanSi6Qb9xs73Qo8e3e.jpeg

enVAvuE15bVYDa7vxh4FkPqH2Z5iLipXh1axbJAF.jpeg

展览开幕现场

张振1993年生于中国辽宁,2013年考上沈阳音乐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系舞台设计专业。在本科阶段,张振并不满足所学,出于对更高级的舞美设计的追求,他接触到如大卫·霍克尼、安尼施·卡普尔等当代艺术家跨界到舞台设计中的创作案例,便萌生了强烈的跨界到当代艺术中去看看的想法。

毕业那一年,恰逢鲁迅美术学院成立当代艺术系(现实验艺术系),张振便成功考上其首届研究生,开始智能科技艺术与设计方向的当代艺术学习与研究。这个新颖又代表着未来趋势的交叉学科与方向,打开了张振的艺术思维,开启了他全新的思考方式。

0uWYoJ0ras1Bi5EtA2vZ0Cq3BnOS2r8o04SpWyoL.jpeg

张振在开幕致辞中分享了自己的求学经历

2018年,张振在寻找自己的创作语言与线索的过程中,开始了当代艺术与舞台设计的双向跨领域创作。并将艺术与科技和剧场艺术中的存在元素做结合生成了“艺术与科技下的试验剧场”创作系列,这个系列开启了他真正意义上的创作道路。

在硕士阶段的最后一年即2019-2020年,张振获得了前往意大利威尼斯美术学院交换学习的机会,并游学法国、德国等地。

可以说,跨学科的专业背景与跨文化的艺术视野,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张振之后的艺术观念与各种试验探索。舞台设计专业的学习让他对多种媒介的运用得心应手,而智能科技艺术与设计方向的研究,又让他对于科技与未来、科技与艺术有着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1I3Xcuu62ohYZtoqx8vUVo3PytwaVf6fHR0L71p9.jpeg

观展现场

张振近年一直专注于新媒体空间装置、科技生态装置、行为艺术等领域的创作实践。他关注的面向比较多,其中一个关键词是“未来”:对于整个人类群体与未来多层级生态矛盾之间持续不断的关注和思考。

张振坦言,关于未来的呈现是一个伪命题,但对于未来的想象和思考是在大脑中真实发生的。他的创作并非对未来的单纯的凭空想象,其中还包含以当下的现实去呈现未来再反过来思考当下。这里面有一个对于虚与实的探讨。

FnnAkjzOibkTjUoUYLl5bfR45rivPy7Ibp8niPZb.jpeg

观展现场

本次个展,正是一次关于未来话题的创作呈现。个展主题为“数据升维U拟态临场”,这种去自然、去感性的、程式化的词语组合,一下就把人们拉进了一个数据化的虚拟世界。

张振在介绍主题时说到,“数据”在今天犹如人类分身一样存在,可能触碰不到却像在另一维度时刻跟随;而“拟态”是他创作的一种呈现方式和意图,虚拟建设未来某种景观降临现场与观众互动发生新的关系。“U”并集原本是数学概念,在这次主题中它作为一个连接和混合概念的作用,使数据拟态,升维叙事降临于现场。

借此展览主题,张振一方面想传达给观众数据化的虚拟世界离我们现实生活并不是远离的关系,它是并存在当下与未来的;另一方面是如何用思考未来的方式来反思当下。

UQni38EKq4PIP1UXkR0qOWOfspHGG1OJsLnA7f0g.jpeg

张振为现场观众进行艺术导览

个展现场,呈现的便是张振从2019年至今最重要的三组代表作以及一件特定场域装置作品。

而张振也为现场观众进行了一次全程艺术导览,带着大家边走边看,讲解作品不同的构成和意指,以及背后的创作故事——

ufvTz9AQsfeMEKn3bhEgWkxYEJ3Q0E0Cb1mR1p3x.jpeg

pWpS8UztXz2Tw5ATgTmBqUlhtWW7LPK4n3cgoMy7.jpeg

《现象级:跨未来遗迹叙事的异质剧场》

“艺术与科技下的试验剧场”系列的代表作《现象级:跨未来遗迹叙事的异质剧场》(2020),这组作品是张振硕士阶段的毕业创作,在近年参加了很多展览和获奖。作品主要呈现和探讨了未来之后,以跨未来遗迹叙事的方式思辨人类在未来和自然、科技、社会的发展关系。

clsF3s4wbF9Yq63Fl4O4DogzNGXkvNfhDpCCyct6.jpeg

《现象级:跨未来遗迹叙事的异质剧场》导览现场

这件作品由“发生皿”、“零基站”、“行动场”、“后姿态”四个模块组成,科技生态装置、实时声光、动态影像与数据、在地行为的介入使模块间各自运行并互相牵连,之后模块会不断再生长。

m1zJk4PNhBs3NjhYc3beOCjlyJ3gDdNRMEKTgeub.jpeg

PVNm1tWe7Ra0FTEaxAUsvx4sAqwE9My0hOleoJyl.jpeg

《现象级:跨未来遗迹叙事的异质剧场》发生皿

NmHrofFoQeHlVKOJBLzfTZbRp0UTwtjd2k1tiI4x.jpeg

《现象级:跨未来遗迹叙事的异质剧场》零基站

BeLcX5Uhbwwfh1WS2kXEEsPDuOOaSRI76A2cl9CB.jpeg

QzFvQtxR86MhVrhD3JIM8XFJWl4ijvavPCKd8JUA.jpeg

《现象级:跨未来遗迹叙事的异质剧场》行动场

JGnuORG4xwf4iNmyZTz0IEfDUt0eACw2ljFrNcs2.jpeg

《现象级:跨未来遗迹叙事的异质剧场》导览现场

qyNBlr8gXkyy2i223v6YOlQ1E44jfpjY6feMgvN9.jpeg

ypF5h9K1C37Fm7VFhKLpznwVFpEsBLRm0QX9nXXc.jpeg

《第一次模式验证:非线性意识戏剧化行为剧场》导览现场

《第一次模式验证:非线性意识戏剧化行为剧场》(2019-2020),这是2019年底疫情前张振在意大利威尼斯美术学院交换期间创作的。创作时穿着的防护服与间离感,如今回头看,其生成节点和行为内容似乎有一定的预言性存在。

作品分为装置与行为现场两部分,装置部分是第一次完全使用现成品创作,利用声音与光营造了一个指向多重杂糅回忆的场域,表达了新环境下与周遭形成间离感后的模糊记忆反馈,并用声音设立的隐形通道打破时间和空间,最终通过海浪声音重新连接自己、故乡、当下(威尼斯)、未来。

gMFdQO5tufar8t9TsNFHM4nO1vguiozUqXkdhhg6.jpeg

《第一次模式验证:非线性意识戏剧化行为剧场》

行为现场表演部分的合作者是意大利青年肢体表演艺术家 Deborah Lo Piccolo,在实施前双方穿上一次性防护服,似乎为制造的“遗迹”场域投入了合理的活体勘查。这场后戏剧性行为表演是即兴的。表演结束,他们便成为了后记忆的一部分被支配在其他道具中,剧场仅剩下重新建立的“废墟”。

ZirOm0bNqsnnhEUTA931z0WYZON6YlNImBG1sEYJ.jpeg

UnChdW1xW5JfX0VnVmsm4JGAV8hrXTx5ttvTvkwO.jpeg

0jIM5rui1sTD8BoLd77d6j7LDeiyeBSsNuKH1pt4.jpeg

《未来场系:后自然拟态复刻》导览现场

《未来场系:后自然拟态复刻》(2021),这是张振毕业后在四川美术学院驻留时期创作的,它是“未来生态场系”系列的第一组作品。这个系列是关于深入探讨未来话题与科技艺术共生的研究方向,拟构对未来世界多层级生态的寓言式探讨和拟生式生成未来多种特定混合试验状态。

HBrN2oWUBukmxAvYBJaX7aBvRQLbxTeDbfwpgKMh.jpeg

《未来场系:后自然拟态复刻》

现场模拟了未来世界“机械式自然”的生态试验场景:

zST0zpvaa83UHYJGQ5ISQjyuC0RgfzVLNRPZJU0I.jpeg

jxTnHuAM86lFMNTHb5IFXvG1KGMykNpgCT8T1RPu.jpeg

红平菇在机械控制的促生长光照下,在无菌红土的辅料内实时生长;

fQMDj8T9jA2TKHPh40gT0NDhywpOvkBenVhILwil.jpeg

tmj2SJx1n3vMggl98O4IsCmARD1fAfUJBsI2JUas.jpeg

黑麦草籽在圈定的生长皿中发芽生长;旁边的消毒灯每隔10秒钟便开启10秒的紫光,定时消灭现场微生物、细菌等;

7jPsjJ8Eks7v15QCR0VTNum6NjpgZJNRFevl9dBj.jpeg

密密麻麻数据线连接的模块在接收到传感器的生命介入后定时发声……

可以说,这件作品正如同它模拟的自然一样,是一种生长的状态,每隔几天过来展览现场观察,便能看到其中红平菇和黑麦草的生长变化。

N30a3gmEzGoBhJOYJmWiV8euZMnStIiB1K9FwjpG.jpeg

《亼据》

最后也是最新创作的作品,则是张振结合非空间展览现场特别创作的一件数据装置作品《亼据》(2022)。“亼”字音、义同“集”,“亼据”就是数据的采集、集合,“亼”上“人”下“一”的文字构成,又有“一人一数据”的暗指。

BTgHWfSoAvO7vtsuhQ3Y3Osk1KbmG7x6ORy86eYE.jpeg

《亼据》观展现场

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展览主题和现场观众的在场关系,通过放置于现场的6个红外传感器,累计观众在空间中行走时产生的数据分身,而这个数据就只属于当下的现场和当下的观众所产生的独有关系。

c7IIB0KNjTvuEZ4MH39ChbRXHnAxEdrcpbVmLISK.jpeg

《亼据》导览现场

也就是说,每一位前来的观众,从步入空间那一刻起,就在数字世界产生了一个新的数据分身,一个新的变量。而这也正是现代人在现实与虚拟世界并存的多维生存状态的一个隐喻。

7ijHH0Uxhnyzbrup8gpWM03UQU0e4jgm34hDB4G0.jpeg

《亼据》的数字显示器

H6z4gjsiP8rkSagZ2FM5Y6uzwUqFtv4lT2y6qwgq.jpeg

藏于现场不同角落的红外传感器

导览结束后,不少观众也纷纷提出了自己好奇或不解的问题,与艺术家交流——

An5yPPqKNRUuVG2Cw7DtdNkVh9y4IOTuo8zRk3aR.jpeg

由于本次展览现场的作品偏实验性,很多观众并不能第一时间从晦涩的概念中理解作品的观念,不免产生距离感。而对于此,张振建议每位观众根据自身的经验去理解自己所能理解到的东西就可以了。“ 我的阐述仅是我个人的意识和观念,而我想得到的结果的是在模糊状态的现场可以激发观众在某个作品或整个场域产生对现实和未来的新思考。”

而张振在现场虚拟的未来剧场中,也为观众们留下了一个“表演者”的角色。观众们既可以“表演者”的身份沉浸式的行走在作品中,与不同的现场发生不同的联系,也可以回归到观众的原始位置在围栏外观看作品。

EPvwdr7AyyJUFGCShrwKT55nddtoz4GWr8gsekPM.jpeg

展览现场

本期展览将在东湖路非空间免费公众开放至7月8日,欢迎对实验艺术感兴趣,对当代艺术的不同形式感兴趣的小伙伴随时莅临观展!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英楠)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