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 | 现场直击第15届卡塞尔:最不像文献展的文献展?
2022-06-21 13:08:25 罗书银、郭图图
2022卡塞尔文献展现场,图片:郭图图
本届卡塞尔文献展,让我们看到了“集体艺术”创作的结晶。与此同时,来自非西方,去中心化的文化艺术力量在展览中得到全方位的彰显。
雅昌艺术网及艺术头条特邀撰稿人:郭图图,为我们带来了本届卡塞尔文献展第一现场的图片和精彩亮点。
本届文献展从6月18日开幕,将持续100天的时间。在德国中部城市卡塞尔四个地区的32个地点举行。
2022卡塞尔文献展主场馆现场,图片:郭图图
观看本届文献展,需要足够充分的背景资料做支撑,因为它展示了大量全球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创造。这也使得文献展现场需要大量文本资料进行阐释。
比如,在主场馆中,主要展出了印度尼西亚的艺术集体“Gudskul”,不仅展示了他们的作品,同时还呈现了这一集体研究的档案材料、文献、出版物和视频等。
这样的集体创作贯穿于今年整个文献展中。据官方统计,目前为止,共有73个艺术集体受邀参加本届文献展,参展艺术家人数达到了700人,创历史之最。
过程、可持续性、互动参与等,成为本届文献展的着力点,艺术集体的创作旨在引发观众产生更多思想上的共鸣与讨论。观众在展览中不再是观看的对象,而是参与其中的有机体。
2022卡塞尔文献展现场,图片:郭图图
因此,本届文献展并不注重于展示艺术家完成的作品,取而代之的,是在地性的创作,作品始终处于生成、合作状态。
与此同时,文献展对非西方、去中心化艺术的关注,也达到了历史之最:展示了大量来自非洲、中东、东南亚、东亚、拉丁美洲、东欧等地区的艺术家创作和艺术实践。
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开幕现场上的策展团队ruangrupa
在地化、可持续性、协作、教育:印尼小组Ruangrupa打造的第15届文献展:“lumbung”
本届文献展所展出的作品与策展团队:Ruangrupa的艺术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Ruangrupa成员(从左至右):Ajeng Nurul Aini, farid rakun, Iswanto Hartono, Mirwan Andan, Indra Ameng, Daniella Fitria Praptono, Ade Darmawan, Julia Sarisetiati, Reza Afisina, 2019。图片提供: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摄影:Jin Panji
Ruangrupa是一个来自印度尼西亚的艺术小组,成立于2000年,目前由9位成员组成。这个被称为“ruru”的非营利组织主要受海外资金支持。他们各自都作为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和研究人员展开个人实践,但同时在小组里采取跨学科的方式开展工作。
在成立20余年的工作实践中,他们发起了许多的艺术项目,如2003 年“雅加达录像艺术节:OK.录像”,这是印度尼西亚的第一个录像双年展。
2022卡塞尔文献展主场馆现场,图片:郭图图
他们与不同的艺术集体展开合作,进行多重艺术实践。比如与雅加达的另外两个集体Serrum和Grafis Huru Hara于2018年组建的教育知识共享平台、替代式公共教育项目:“Gudskul”(意为“好学校”),建立了一个集体的知识传播系统和一个容纳艺术家、音乐家、建筑师和设计师的公共学习空间,强调过程分享和基于经验的学习。
2022卡塞尔文献展主场馆现场,图片:郭图图
此次文献展的策展主题“lumbung”完整地体现了他们的艺术理念。“lumbung”是印度尼西亚语中的“米仓”,在印度尼西亚农村被用来储存农作物,作为一种社区资源,根据共同确定的标准进行分配。而在此次文献展中,“lumbung”则是从广义上把农作物引申至思想、精神的创造。“ruru”希望打造一个巨大的“精神性粮仓”,并通过不同的实践手段实现资源的分配。
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在地化的艺术小组,“ruru”亦非常关注基于不同地区的小组艺术实践。在选择此次参展的艺术家及艺术团体时,他们首先选择一些艺术家和艺术团体,这些参与者又可以邀请其他参与者加入,使得展览的参与名单不断被补充。而参与此次文献展的艺术家和艺术团体,更多的是从他们各自所在的“地区”出发,而非艺术家的政治身份决定。
2022卡塞尔文献展:曹明浩和陈建军展出作品《水系避难所#3》,图片:郭图图
此次受邀参展的4位/组中国艺术家/机构,他们的工作同样是在这一理念下:比如生活在成都的曹明浩和陈建军,他们从2015年开始建立的“水系避难所”项目,是一个持续关注水系周围人群、生态发展的在地性创造;来自广州的BOLOHO小组,他们的创作试图连接环境中的个人、组织和社区。来自台湾的艺术家张恩满持续关注台湾原住民的生活变化。独立的非营利组织亚洲艺术文献库(AAA)受邀参展,更是打破了艺术创作主体作为参展对象的概念,而侧重于档案馆在对近代艺术史记录方面所做的持续性工作。
2022卡塞尔文献展,图片:郭图图
在“ruru”的策展理念下,协作、教育、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化成为本届文献展的核心,其特点是来自全球各地的集体,都参与了一个分享和交流集体工作实践和经济信息的过程。“lumbung”旨在打造一个既生发于卡塞尔这个地区,同时又回馈给这个地区的持续性的大型综合艺术展览。
因此,本届文献展被策展团队的成员格特鲁德·弗伦奇(Gertrude Flentge)形容为:“有史以来最不以物为本的文献展”,许多作品的创作材料均来自于现场,很少有艺术运输的情况发生。同时,这或许也将成为“最不像文献展的一届展览”。
2022卡塞尔文献展主场馆现场,图片:郭图图
现场直击:2022卡塞尔文献展重点场馆
主场馆:
艺术集体:Gudskul
作品:Sekolah Temujalar (School of Temujalar) ,2022,装置
在本届文献展主展厅,一个来自印度尼西亚的艺术集体“Gudskul”成为关注的焦点,他们代表了本届文献展的策展理念与艺术思想。
“Gudskul”是印度尼西亚语,意为“好学校”,是本届策展团队Ruangrupa与雅加达的另外两个集体Serrum和Grafis Huru Hara于2018年组建的教育知识共享平台、替代式公共教育项目。其公共学习空间位于雅加达市郊,他们的意图是在一个致力于集体主义的社会中,通过艺术和文化的努力来传播主动精神。Gudskul正在建立一个生态系统,其中有横跨各个领域参与者在合作,专注于不同的(艺术)实践和媒体,旨在扩大对平等、团结和友谊等集体价值观的理解。
Gudskul 《特穆贾拉尔学校》,装置,图片:郭图图
大型互动装置作品“Sekolah Temujalar ”《特穆贾拉尔学校》,在一个空间中,打造了一个集体工作学习的空间,通过共享过程和基于经验的学习,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
其中,这所学校所提出的“nongkrong”课程(印度尼西亚语中意味闲逛的意思),专注于跨越不同地理背景的集体研究和集体艺术实践。
这一项目可以从本届文献展中获取来自本地和全球的网络的知识资源,以实现思想和经济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该课程将与“Gudskul”在雅加达实施的计划保持一致,同时与卡塞尔当地的生态系统,“Gudskul”的长期合作者、lumbung inter-lokal的成员,以及文献展的艺术家们展开合作。
Gudskul 《无条件椅子》展出现场,图片:郭图图
艺术集体:Gudskul
作品:Unconditional Bench,2022
椅子装置作品“Unconditional Bench”《无条件椅子》,由“Unconditional design”(无条件设计)创作。
“无条件设计”是一个研究项目。旨在捕捉并研究印尼普通民众的自制物品的实践,以及街头创新的现象。
此次展览现场展出的长椅,都是在这种“无条件设计”的精神下组装而成的。椅子将原来由工厂生产的仅供单人使用的木板和塑料长椅重新组合,将个人、家庭中使用的家具转换成了集体聚会的座椅结构。
Gudskul 《集体牌游戏》,2022,图片:郭图图
艺术集体:Gudskul
作品:Collective Card Game,2022
作品《集体牌游戏》,提出了关于集体来龙去脉的问题,它作为一个触发器,可以在集体中引发讨论。比如出现在卡片上的问题有:“你怎么看待集体未来的发展?”,“为什么集体需要一个空间?”等等提问。
Gudskul 《集体研究故事》,2022,图片:郭图图
艺术集体:Gudskul
作品:Collective Studies Stories,2018-2022
另外,在“Collective Studies Stories”《集体研究故事》中,展示了“Gudskul”从2018年至2021年间进行集体研究的档案材料、文献、出版物和视频。
Malgorzata Mirga-Tas(马尔戈萨塔·米尔加·塔斯)纺织拼贴画作品,图片:郭图图
艺术家:Malgorzata Mirga-Tas(马尔戈萨塔·米尔加·塔斯)
作品:Out of Egypt series,1-5,2021
波兰裔,罗马尼亚艺术家、教育家、活动家马尔戈萨塔·米尔加·塔斯, 创作中善于用图案织物、亮片、羽毛等使绘画的纹理复杂化,并呈现出巴洛克的视觉风格。艺术家今年同时还代表波兰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
在此次展出的纺织拼贴画“Out of Egypt series,1-5”中,艺术家作品中的形象挪用了17世纪法国版画家雅克·卡洛(Jacques Callot)的作品“life of the Egyptians”《埃及人的生活》中的图像。
但她的作品中,妇女成为主角和描绘的对象。同时她也非常关注罗马尼亚的历史。
2022卡塞尔文献展主场馆之一ruruHaus:,图片:郭图图
ruruHaus场馆
在此次文献展主场馆之一:ruruHaus场馆,策展团队Ruangrupa亲自实践了他们的艺术理念,以及此次文献展的主题“lumbung”。
虽然没有在场馆内建造一个真正的粮仓,但Ruangrupa创建了RuruHaus,他们将卡塞尔一个前百货商店改造成一个非正式的空间,类似于客厅、厨房、广播站和工作空间。
策展团队Ruangrupa整理的策展时间线,RuruHaus展馆,图片:郭图图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RuruHaus地下室,Ruangrupa整理了一条时间线,解释了他们的策展过程:今年的文献展被一连串的灾难打断——全球大流行病、乌克兰的战争、加沙的爆炸、哈瑙的枪击事件,加上签证问题。借此反映出当下社会所处的不断变化的状态。
2022卡塞尔文献展场地外景,图片:郭图图
Documenta Halle场馆
Wajukuu艺术项目展出作品,图片:郭图图
Wajukuu Art Project
Wajukuu艺术项目位于肯尼亚内罗毕郊区的一个贫民窟Lunga Lunga。该艺术项目创立于2004年,旨在为Lunga Lunga地区的儿童和青少年创建一个家和工作室。这个空间即是一个讨论话题的聚会场所,也是一个电影放映和展览展出的场所。借此鼓励年轻人重视自身的发展,并指引他们的未来。
此次文献展展出的大型装置作品,参考肯尼亚马赛人的传统建筑,与Lunga Lunga贫民窟的建筑美学产生联系,借此,将Wajukuu艺术项目所做的工作可视化。
Rasad “Foood Objects”,图片:郭图图
Rasad
作品:Foood Objects
在孟加拉语中,“Rasad”代表食物,它既可以是供食用的食物,也可以是指代知识和创意。“Rasad”小组由多位来自孟加拉不同地区的艺术家组成,此次在卡塞尔,他们在一个当地的陶瓷工作室里,在几位助手和专家的帮助下,耗时几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此次的作品,这些作品原型来自当地集市与大型超市中陈列的商品。借此质疑消费社会之下,商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导,使我们忽略了自然有机的生活方式。
可持续性与资源分享理念之下 中国参展艺术家的实践
此次受邀参展的四位/组中国艺术家/机构,其创造体现了Ruangrupa策展小组的核心信念与策展方法。成为整个展览的有机组成部分。
2022卡塞尔文献展:曹明浩和陈建军展出作品《水系避难所#3》,图片:郭图图
一、曹明浩和陈建军
曹明浩和陈建军目前在成都工作和生活。他们的艺术实践强调艺术家和他们在生态和社会文化领域的合作伙伴之间积极的跨学科合作。从2015年开始实施的“水系计划”至今已经持续7年的时间,他们在水的物质生态和人类当前的社会生态现实交织在一起的空间里创作。
此次他们在文献展上带来了两件作品:《水系避难所#3》及《水系学校》。
2022卡塞尔文献展:曹明浩和陈建军展出“水系计划”所涉及的区域,图片:艺术家曹明浩、陈建军
2022卡塞尔文献展:曹明浩和陈建军展出作品《水系避难所#3》,图片:郭图图
2022卡塞尔文献展:曹明浩和陈建军展出作品《水系避难所#3》,图片:郭图图
《水系避难所#3》
展出地点:Karlswiese (Karlsaue)
其中,曹明浩和陈建军展出的《水系避难所#3》项目,是在水系的源头区域与草原牧民一起合作,通过研究最具创新性的草场修复项目沙化、黑土滩治理,和超越现代性讨论的私有和财产概念的牧区居住形态黑帐篷。来探讨由全球气候变化、草原地质流变而引起的生态问题,远古与未来融入的实践关系,以及如何为一种基于关系性和整体性中的其它物种、物质提供出避难所?因此,这些发生在黑帐篷里的植草智慧,是对于源头、草、沙、黑土滩、鼠兔、牦牛、人类与全球环境等问题互相纠缠在一起的集体思考,是一种草原上的“社区”实践。揭示出连接整个地球的相互联系的新方法。
2022卡塞尔文献展:曹明浩和陈建军展出作品《水系学校》,图片:艺术家曹明浩、陈建军
《水系学校》
展出地点:Hafenstraße 76空间
水系学校主要是由植根于探索特定地点的长期研究项目“Water System Refuge”为实践基础和出发点。艺术家曹明浩和陈建军视水系工作的任何一个地方,一个微观细节,都可以成为探讨与实践更深层次的环境问题,以及能在地球生态之间相互联盟的潜在学校。
2022卡塞尔文献展:曹明浩和陈建军展出作品《水系学校》,图片:艺术家曹明浩、陈建军
因此,水系学校使用了卡塞尔的Hafenstraße-76号空间。结合艺术实践、理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一系列合作的 Workshop 构建的多种元素,与所有人相互分享和对话,相互补充方法。并持续性的进行地方叙述与超越边界的流动性的合作新路径。
BOLOHO绘画作品:《菠萝核一日》(One Day at BOLOHO Space in Guangzhou),2021年,图片来源:艺术家
二、BOLOHO
展出地点:Hübner-Areal
“BOLOHO”由两位创意工作者BUBU和CAT创立。这是他们对个人与家庭结构的关系和对社会角色的理解进行思考的结果。
BOLOHO试图把环境中的个人、组织和社区联合起来,他们激活了社区中的资源。比如BOLOHO与 “阅览室 “合作发起的小型出版项目,旨在向更多的朋友介绍书籍、档案和思想。BOLOHO的老成员为所有 “孩子”提供家常菜,并陪伴母亲、父亲、朋友和BOLOHO的小成员成长。
2022卡塞尔文献展,BOLOHO作品展出现场,图片:郭图图
此次在卡塞尔展出的作品,他们将Hübner厂区的一个工厂食堂改造成了一个广东咖啡馆。该空间被分为四个房间,每个房间都在播放自制的情景喜剧《BOLOHOPE》的一个剧集。每一个屏幕上,通过小组成员幽默的绘画作品,展示了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其中既有希望,又充满了恐惧。
同时,他们还与其他的艺术集体展开合作,将来自柬埔寨、印度和中国成都等地的菜谱放在一起。借此传递一种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只要有一顿好饭,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
亚洲艺术文献库(AAA)文献资料,图片来源亚洲艺术文献库
三、Asia Art Archive (亚洲艺术文献库)
展出场地:弗里德里希艺术馆
亚洲艺术文献库(AAA)成立于2000年,以典藏、创造及分享亚洲当代艺术知识为主要工作方向和目标。其重点关注的范畴包括:亚洲区内的艺术书写、展览及教学如何建构亚洲艺术史;传统如何丰富当代艺术的发表和创作;瞬间即逝的艺术实践,如行为艺术;点出文献库馆藏以至艺术史上的遗漏,包括女性长期被忽略的贡献等等。
文献库致力建立一个互动社群,从而促进关于近代艺术的交流和对话,并为领域内的学术研究提供重要资源。积极为艺术界专才、教育工作者、学者、艺术家、以及对艺术感兴趣的公众人士策动各类型讲座、工作坊、研讨会及研究奖助金等项目。
此次在卡塞尔文献展上,文献库所在的展览场地是全球最早期的公共博物馆之一的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Fridericianum),文献库展出了一系列艺术作品和文献资料,记录亚洲艺术家群体从民间文化实践中取经的轨迹,展现艺术家在传承艺术知识方面的作用。
艺术家张恩满
四张恩满
展出场地:Bootsverleih Ahoi
张恩满是一位生活于台湾的艺术家,同时是一位原住民后裔。其母亲是排湾族人的后代,排湾族是台湾的少数民族,在岛内仅6万余人口。因此张恩满的作品长期关注台湾原住民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的生活变化。
2022卡塞尔文献展:曹明浩和陈建军展出作品《水系避难所#3》现场,图片:艺术家曹明浩、陈建军
某种程度上,四位/组受邀参展的中国艺术家,代表了本届文献展的精神。文献展现场,曹明浩和陈建军对雅昌艺术网及艺术头条分享到:“资源分享与可持续性是此次文献展所提倡的精神。在此次文献展的现场,我们看到了很多和我们一样的艺术家,通过各自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工作。”
(本文特别致谢:图片、采访:郭图图)
(责任编辑:罗书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