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郭彤:回到“大观之夜”初心,看一代代藏家传承
2022-06-22 10:33:50 王林娇
撰文 | 王林娇
在郭彤的拍卖职业生涯中,策划超过100场中国书画专场,尤其是对于万众瞩目的“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我们曾迫切的想知道她的选件标准和市场判断,以期能找到一些前瞻趋势。
但往往我们忽略了“大观之夜”天价数字背后的筹划工作,更重要的是在“11年22季52个专场”的经历中,那些能够让当下年轻人学习的收藏家前辈们。
郭彤
中国嘉德副总裁
中国书画部总负责人
借由即将到来的中国嘉德2022春拍,雅昌艺术网特别对话中国嘉德拍卖副总裁、中国书画总负责人郭彤,从每一季“大观之夜”准备谈起,在征集、甄选、图录、预展、拍卖等每个阶段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令人动容的是,郭彤从“大观之夜”的初心谈起和收藏家之间的交流,他们不仅仅是一件珍贵作品的收藏者,更是中国传统文化每一阶段的守护者。
而在面对中国书画收藏态势之变时,郭彤尤其坚信,未来某一阶段某一个瞬间,我们总有机会和中国书画发生关联。在源远流长的绘画史中,总有一个艺术家、一件作品能够打动人心。反之,中国书画之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亦会回馈于人。
▍数读“大观夜场”
11年22季52个专场,从未缺席
雅昌艺术网:用今天时髦的话说,您是“大观之夜”的主理人,从2011年首场到今天,“大观之夜”从首场举槌就成为中国书画市场风向标,也见证了中国艺术市场的起起伏伏,真实、热烈,是我跟踪“大观之夜”时最直观的感受。对您来说,从有想法做这么一场重要的书画夜场开始,初衷是什么?
郭彤:11年22季52个专场,“大观之夜”从2011年春天到2021年秋天,中间没有停顿过一场,到上一季为止,总成交额大约为202亿,也是这十一年间整个书画板块成交金额的一半左右。从这些数据来看大观夜场的重要性和受到的瞩目,的确每一场都会成为春秋两季的核心和兴奋点。
现在回想起来,第一场“大观之夜”是在2011年春天,是一个时势所致,应运而生的事情。2009年秋天开始,中国书画市场就迎来了一个非常剧烈,也是超乎大家想象的快速攀升。2010年,市场依然持续了这个势头,嘉德在这一年也因为张大千《爱痕湖》李可染作品双双过亿积累了信心。到了2011年年初,我们觉得是不是也应该向国外的重要的拍卖公司学习,组织一场更加集中、高端,更加能够引领市场、小型而精确,集中高端拍品的夜场拍卖。
中国嘉德一直都在酝酿,准备和观察。到2011年春天的时候,我们觉得时机到了。当时觉得我们的近现代、古代是一个整体,要用一个名字,我想到“大观”这两个字,取其豁达宏远齐备之意,称为“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
中国嘉德2011年春拍首场“大观之夜”成交一览
万事万物都是从第一步开始,也是我们所谓的初心,第一场也会因此特别难忘。从选件开始就是千挑万选,最终选就32件,顺利成交了22件,成交额是10.5亿元,单件平均价格将近4800万元。我觉得它在某种意义上开启了中国书画顶级艺术品拍卖的一个里程碑。各种纪录开始层出不穷。当天热烈的氛围,水泄不通的人群,让第一场“大观之夜”成为现在想起来也非常燃情的场面。
雅昌艺术网:2011年市场给予我们的是震撼,您谈到的“攀升”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其实在后续的市场发展中,我们也发现第一场“大观之夜”中的拍品,有的比大观之前价格提升了很多,有些作品更是成为日后拍卖市场的标杆之作。
中国嘉德首场大观之夜四件《石渠宝笈》著录作品
郭彤:回溯第一场“大观之夜”拍品,还是觉得挺豪华的,首先古代部分就有四件《石渠宝笈》著录的作品,弘旿卷、李士达轴、朱伦翰轴、黄钺卷都有不错的成交;近现代部分,齐白石《松柏高立图》堪称传奇,整个竞拍过程拉锯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开场第一件拍品,是黄胄《驯马图》,从500万开始竞价,最后成交是6037.5万,《驯马图》表现的就是一个非常昂扬的画面状态,带有一点跃进的感觉。事实上我认为这种状态也和当时艺术市场情绪是一致的,可以说是一个标志,从一个相对有规律、平衡的交易状态,进入到非常奇特而且极具想象力的2011年火爆的局面。
黄胄、谢稚柳作品
中国嘉德2011年春大观之夜
说到“攀升”,成交的22件作品中,有几件到现在也可以归于非常“兴奋”的成绩;我记得有一件谢稚柳《仿宋山水花鸟册》,2003年左右大概是200万成交,到了2011年大观夜场,成交价就达到了4600万。这些数字非常精准的展示了艺术品在旺盛成长时期,它的攀升力度到底可以有多大。
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一些作品我们也会有多次经手的经验,一而再的“回嘉”。比如戴苍《渔洋山人抱琴洗桐图》卷,就是大观夜场第一场中的作品。当时我记得是600万的估价,后续我们又再次经手过。非常有缘份的是,在马上到来的2022年春拍大观夜场中,戴苍这件长卷将再次登场,接受市场的检验。
所以一场重要拍卖会里的作品在之后若干年里,也是会一直伴随市场的起伏而显示它的价值的调整,有高有低,都很正常。
中国嘉德“大观之夜”11年22季总成交情况
雅昌艺术网:您刚才其实从数据的角度回顾了大观夜场过去11年的发展,最近几年以来,我觉得尤其珍贵的是“从未缺席任何一季拍卖”,也请您从一些特殊的数据,具体谈一下每一场大观夜场所呈现的市场状态?
郭彤:到目前为止,中国书画的大观夜场一共上拍了2200件作品,其中1800件顺利成交,成交率在81%左右,平均每一场的成交额保持在9.2亿左右;每一季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过程艰辛,但收获满满。
中国嘉德“大观之夜”2011-2021年成交额柱状图
回头来看,在这11年中,大观夜场最大的一次调整就发生在紧接着2011的2012年,艺术市场非常戏剧性的迅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此以后市场进入了漫长调整和消化,然后再慢慢的攀升,一直到2017年大观夜场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一年春秋两季大观夜场总成交超过33亿,这个额度到现在也没有突破。从大数据来看,11年间有四个年份的成交额基本是一致的,比如2016年和2019年都保持在20亿左右,2018年和2021年都是17亿,数据看上去有点巧合,却能够说明很多问题。
雅昌艺术网:对于这么一个顶级书画夜场来说,作品选择一定是非常难以取舍的。可能大家从场上呈现来说,就是短短几个小时的拍卖过程,但是占据如此多成交份额,准备工作的过程是艰辛的。也请您揭秘一下大观夜场幕后需要哪些准备工作,才能完成这样成功的一场拍卖事件?
郭彤:每一季拍卖各项工作时间周期比较短,节奏也很紧张。半年时间内要完成全球征集、甄选作品、编辑图录、招商客人、组织拍卖这些常规不变的工作。在这个系统里面,我们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征集,而征集这件事在疫情前后有非常大的区别。正常我们的工作还是比较有规律的,就是一场拍卖会结束以后,无论好赖,稍事歇息,就要展开下一季的征集,而征集一般分为公开征集和定向拜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经历很多喜怒哀乐,而其中大多数情绪也只能自我消解。每一季工作状态就是不断“在路上”,疫情前我们甚至有过频繁日行千里的经历。
随着市场的成长和不间断的变化,拍品征集的难度越来越大,客人也在不断的迭代,想要树立一位客人对我们形成长久的信任,无论委托人还是竞买人,需要和客人沟通的时间会比以前要长得多。在征集和甄选的过程中,也不一定能让每一位客人都感到满意,但我们一定会尽力保持真诚沟通,和客人在市场和经验层面的客观分析上达成共识,这个过程也常常有诸多考验。
每一场沉甸甸的图录都是厚重的美术史资料
当完成甄选工作以后,就进入到图录编辑时间,我们通常会花一个月的时间做图录。业务的水准,对一件作品的解读,包括正确的释文、相符的估价,这些都会体现在图录上。除此之外,还要花费不少心思在图录设计上,在某一个阶段需要推陈出新,让客人有一种特别的期待。非常欣慰的是大观夜场的图录都属于我们客人必留图录的选项;去拜访客人的时候,经常在他们家书架的核心位置上看到大观夜场非常夺目色彩的图录,客人也表示会经常“复习”,翻一翻,回味一下从前的标记,对于解读市场的走势、加强典型作品的解读都非常有帮助。
之后就是重要城市的精品巡展。一般我们会选择两个或者三个经济蓬勃发展的地方,经济和收藏重镇上海是我们巡展最多的城市。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深圳和杭州也成为我们经常去走访和巡展的城市。在巡展过程中,邀请我们的新老朋友一起聚聚,对拍品做一些比较直接深入的讨论和沟通,这个过程非常重要。
北京常规三天预展之后,就进入到我们的实槌阶段。通常在半年时间之内征集、甄选、做图录、招商、拍卖,但在时间占比上面,每每又会有一些变化和调整。市场特别好的时候,我们俗话说就是卖方优先,能找到好的拍品,我们就基本有信心。但是随着近年来经济不断的起伏,行业和行业之间的产业比重也不像从前那么稳定,客人也是不断迭代,中国拍卖马上就要30年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客人早已经成为某一个收藏类别的专家,甚至有的客人不仅跨界,还是多门类的专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招商工作势必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市场也要求我们要做更加具体、细分和专业的推荐,其中前瞻性也必不可少。
▍面对收藏之变
年轻人迟早会热爱中国书画
雅昌艺术网:您不仅仅是多年的拍卖从业者,也是中国书画的鉴赏专家,并且和很多伴随中国拍卖30年发展的重要藏家都有很好的交往,在面对当下收藏市场的变化,您对新入场的客人有哪些箴言?
郭彤:箴言不敢当,只是一些体会。的确是从2020年疫情以来,艺术市场业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我们无法去到海外,一切常规的来往都已经难以完成;更多的需要依靠网络。但即便是只能通过线上和远方客人取得沟通,2021年和2022年我们依然取得了超乎想象的好成绩。但2022的挑战显然更甚。
疫情带来更大变化的是买家群体。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2020年拍卖之前,我们第一季拍卖大概有1500人办牌,这是一个令我们相对安心的办牌数,但是疫情之后,很多客人来不了现场,中国嘉德也大力发展线上交易,两年之内,透过一点一滴的练习和技术的推进,我们把线上交易做起来了,参与竞拍的买家人数成倍数增加。
但是现在我们的客人到底在哪里?事实上我们是不清楚的,因为线上“埋伏”了无数的新客人,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的新变化。
如何有效的和“网络”后的客人交流也成为一个挑战
对于我们从业人员的挑战是,作为一个“见人见物”的传统行业,在很多客人不能看到原作实物的情况下,如何把拍品的定位、特点和细节传达给有兴趣的客人?除了通过线上方式不间断的和客人交流,最后通过电话竞投和网上出价达成交易,但这显然也非长久之计。您提到的新客人进场,在目前的情境之下,我自己观察大概有两类,一种是客人还是遵循比较传统的方式,有信任的专家,本身自己对市场也已经观察了很长时间,并且有一个收藏序列的愿望,有周详的财务安排,那么他可能也会愿意用重金来竞买最好最重要的拍品;还有一类客人,是非常自信的,完全依靠自己的经验、喜好和判断,比较突发的即兴的出价,达成交易,也是很欣喜满足的。
收藏这件事情,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满足有收藏意愿的人当时当刻的心情和计划,并且一定是在践行中体会,实践出真知真是一点不错。参加再多的鉴赏课,学到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切身感受的角度,都不如亲自到博览会、画廊或拍场一试身手,买一件心仪的作品,体会到自己和作品之间的呼应,你会有有一种拥有的喜悦,也收获了和艺术家之间和作品之间一种相互关切的默契。
当然也有很多年轻人,就是需要一件彰显个性、论调鲜明,马上能够示人的作品,又或者是需要立刻可以使用的文房用品、马上可以摆放的一组家具等等,针对这类新客人,我们也设置了线上“即刻拍”的形式,它就是一个即刻落地的行为。所以为什么我们一场拍卖会能有4、5000位客人办理号牌参与竞拍,正是因为每一个人的诉求越来越不一样了,这和从前把收藏作为一个隆重的自我期许、需要很多财务准备的事情,发生了变化。
所以,中国嘉德涵盖夜场、日场、四季、网络等各个层次的拍卖,北京之外,还有香港拍卖,这种时空的转换,对于客人来说,选择更多,竞拍方式比以前要方便太多了。
雅昌艺术网:您提到的这些年轻藏家,在中国书画收藏领域来说,他们有没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郭彤:最近市场上流行一个声音,中国书画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会不会遇到瓶颈期,尤其是近现代书画,是不是年轻的新客人在书画板块的表现不如50后、60后藏家那样积极和勇猛?
中国嘉德巡展中认真拍摄留存资料的观众
这的确是事实。对我们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们也会从现象和数据的维度来观察。有这样一个现象,在各大城市巡展和北京预展中,书画尤其是古画的观展人群里,年轻人的比重真的不小,80后、90后,甚至是千禧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都非常积极和踊跃的走到预展现场。一开始我们以为是学院的老师们带着学生来看预展,但是最近我发现这些年轻人多是自发,并且各擅其长;不仅仅是专注于看作品拍摄资料,他们会带着文献来查阅手卷册页,三五好友一起讨论,拍品怎么断代?有什么新说法新出版?讨论的内容非常深入。这种现象以往在故宫、上博这些大型文博机构的重要专题性展览中比较常见,但现在越发能在我们预展现场能看到这些年轻人。
当然从最终落槌数据来看,年轻人的比重相对还是比较小的,尤其是和当代艺术板块对比,他们的能量和所发挥的声势在书画板块真正落槌行为的比例还是要小一些。
但我也发现和父辈们的收藏行为和经验相比,这些年轻人还是有一些很大的变化。比如好古之心,很多年轻人对宋画有兴趣,他们非常期待在自己眼界和眼力的指引下,有机会拥有一件宋画,最佳是捡到一个漏,或者是说通过查找文献来破一个案。这种急切的心情能够通过自己的搜求实现和他们尊崇的高古书画有所连接的愿望特别强烈。
看预展\巡展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再如一些年轻人是研究型购买行为。比如通过写经类的作品,探究书法本源,在全球博物馆最大限度的寻求文本,在拍场上购藏这样的作品来确立自己的体系,类似这样的非主流行为也在年轻买家里占比很大。他们对于文本的研究和查找的兴趣和经验非常充足。进入市场初期,他们资金尚不足以支撑建立自己的理想,但他们会买很多资料,珂罗版、古代文献、早期出版物等等,先占有大量的文字资料,再通过实践机会和占有知识文献的积累发生连接,并最终完成购买行为,多方借力,劲头十足,这也是让我觉得非常欣喜的地方。
雅昌艺术网:一个很关键的点在于,年轻人进入拍场,首先兴趣点是不是依然在前辈们所藏门类上?其次他们需要很多成本才能拥有一件好的张大千或是齐白石,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做?
郭彤:对于年轻人来说,拥有一件齐白石、张大千,势必要占用不薄的资金,并且能够占有顶级作品的机会已然比较难得了,又或者说这件事也已经不是他们的追求了。艺术多元,除了齐白石张大千,也还有许多的存在和选择。在对于古代艺术的追求上,通过自己的知识积累最终和古物发生联系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从这个角度讲,我觉得他们是非常清醒的。另外就是年轻人们认为收藏是一件兴之所至的事情,这也是一个好现象。
当然我们看到更多的年轻藏家有海外教育的背景,兴趣可能不在中国书画,更多的在战后艺术、西方当代等等,他们更多的关心熟悉的同龄艺术家,或者是西方当代社会正在发生的一些现象级事件,并通过和画廊的联动来完成初始收藏行为,这也是当下年轻人中非常普遍的现象。
回到中国书画,我认为年轻人热爱中国书画这件事情是迟早要发生的。虽然当下多元收藏现象正在真实的发生,但传统艺术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中,它赋予我们的心灵滋养如此细腻深厚;一定会在某个时刻令我们有走心的瞬间。可能是你在故宫武英殿看书画作品时,非常安静的状态下,某一次被某一根线条打动;或者是某一天有一点人生感悟的时候,看到一件作品,某个宏大的风景带给你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应。随着国人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细腻,中国书画的吸引力只会更加漫长和深入,传统文化的幽深会让人感受到更深厚的力量。我觉得不着急,慢慢来,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会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和中国书画发生某种关联。
▍明末清初绘画
是一个值得等待和积累的重要阶段
雅昌艺术网:您刚才说到“走心”,中国书画其实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或者说选择,从古至今,各个画派,总有一个艺术家、一件作品能打动人心。您自己有没有特别喜欢的某一阶段的书画艺术家?
郭彤:我常常觉得做拍卖,这工作注定是只能博爱,也只好博爱。场场都是最爱(笑)坦诚地说,每一个拍卖周期内,我们都需要十分专注于本场要推出的作品。在那一季,你要推广的就一定是你甚或是整个公司的最爱。
如果一定要说到偏爱,在漫长的美术史中,我个人比较偏爱明末清初这一段的作品,字画皆是。这个阶段的作品对于个人命运在时代更迭里的沉浮动荡表现得最为激烈,笔墨语言的从心迸发也最为真实而多端;给予后世尤其是近现代大师们的影响也最深入;留给绘画史的话题也相对丰富;当然从入藏的角度,也是历来的热门,是一个“老灵魂”们的有的放矢。我也非常希望年轻的藏家和书画爱好者,能够更多关注这个变迁的时代。
明末清初是一个动荡剧烈的时代,尤其是从明万历到清康熙之间。以往谈到明代,一定会想到吴门画派,文人雅士在江南吟诗作画,茗棋喝茶,一切的风雅逸趣都会发生在吴门。并从此有了“江南”的概念。可是之后呢?明代衰落,清人入侵,文人学士们如何自洽如何生存?如何看待破碎的家国故土和他们的汉人身份,他们在出世和入世之间的生存逻辑里内心的纠结和搏斗。
这也是一个能出重要艺术家的阶段,如同上世纪40年代烽火连天时的张大千、齐白石、傅抱石等,也是在这样动荡的背景下,创作了生平最重要的作品。艺术是需要心灵激荡的,在中国绘画史上,明末清初出现了非常多重要的画派和画家。
从松江画派开始,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并对后世产生源远流长的影响,他同时代的陈继儒、莫是龙、顾正谊、蒋霭、孙克弘,弟子赵左、沈士充等,都留下了很多精彩的册页手卷,他们注重天真幽淡的美学趣味、自在即兴写生的作画方式、讲求锤炼笔墨的艺术观念以及在风格上的继承等。
还有非常重要的“画中九友”、“金陵八家”,比如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的龚贤,开创了完全不同于前人的山水景观的表现方法。遗民的心态,对于汉文化的留恋、不舍,和对于满人统治的抵触,又或是迎合或是夹杂在两者之中内心挣扎的状态,使得他们的画面中所呈现出的静美之韵和自然生气都正是作为“遗民”的思想感情的一种体现。这些地方画派对后世的创作影响很深,也一直受到市场的推崇。
被称为“南陈北崔”的陈洪绶和崔子忠,一南一北不约而同的创造了人物画中一个很跌宕奇特、并和传统差距很大的全新面貌。清初四僧,更是在绘画史上影响超过百年,石涛、八大、渐江、髡残的作品,,他们以自然净化的无垢之美,对比人生坎坷、市俗机巧,从中感悟禅机画趣,也是我们拍卖市场中最为重要的征集对象。从董其昌到渐江、髡残,只要有相对重要的作品出现,就会成为当季核心拍品。我们对明末清初画家的认知,通过博物馆和拍卖公司公私两方面的结合,也使得明末清初艺术面貌得到越来越丰富的认识。扯得有点远了,回到真正收藏实践来说,并不是没有机会,只是需要耐心等待和运气,册页手卷可能价高不易,最近市场热络的的金笺扇面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藏家对于拥有这一段时期书画作品的愿望。
雅昌艺术网:在您所说的“等待过程”中,或者说盘点过往重要艺术史阶段的培育,中国嘉德会做哪些准备工作?
郭彤:2023年中国嘉德拍卖要进入到30周年的庆典了,我们也正在着手准备30周年精品录。
说实话,每一次回望的时候都会感慨,好像能想起来的又都是近期的事情。我们职业要求就是收到好作品,实事求是诠释推介,完成落槌交易,同时经过不间断的挖掘,也时常会有一些新角度和新知识,有些作品可能会在嘉德经历3次或者4次的拍卖,当然更多的作品拍卖后石沉大海,这一部分我们也自然惦记。因此我们有了一个“回嘉”的概念,希望曾经我们拍出的作品回到嘉德。事实上,在最近几年的拍卖历程中,再次“回嘉”的作品取得高成交的案例也很多。这一季的傅抱石《醉僧图》和齐白石《嘉耦图》都是藏家得自嘉德1996及1999,经过20多年的密藏以后的回嘉之旅。
另外一方面,拍卖公司的出品和落槌的成绩作为一种补充或是现象,所做的一点一滴的工作,丰富了整个收藏环境,这一点是加分的。身在拍卖行业中,我们每一天都在和藏品打交道,我们迫切的想知道那些曾经从故宫流散的《石渠宝笈》著录作品还有哪些都在哪里?我们希望通过海内外征集找到那些前辈们没有找到的重要作品,把他们连成更完成的体系脉络呈现给大家。尤其是当下,各种纷繁,精神世界越来越需要沉淀,艺术品可以安抚大家的情绪,收藏更是能够让我们安静的做一件比较有长时间动力的事情。
得益于嘉德艺术中心非常完善的展览空间,我们和故宫等艺术机构,以及重要藏家一起,策划了很多重要展览;嘉德教育的课程,也给各地艺术爱好者提供了机会,学习、鉴赏、实践竞拍等,很多人在嘉德教育成为艺术挚友;嘉德文库承担了非常重要的出版工作,从2017年开始,不间断的有重要出版物推出,包括陈东升先生《一槌定音》、《张宗宪的收藏江湖》、《嘉德经眼录·石渠宝笈珍品》等等。策划展览、出版、教育课程等,我们是希望嘉德这两个字会被更多人知道,能够成为吸引更多藏家信任的品牌。
▍25年职业生涯所见
穷尽毕生之力守护传承的收藏家们
雅昌艺术网:从您个人感受来说,把专业变成职业,经历了怎么样的过程?也是现在年轻人探讨比较多的问题,虽然选择是个人的,但您有什么建议给这些想要进入行业的年轻人们?
郭彤:我来嘉德拍卖今年是第25年了,算是老兵。从美院毕业之后,我在《美术》杂志做过几年编辑,后来出去学习,想成为一名当代艺术的策展人,机缘巧合,1997年进入嘉德拍卖书画部,当时分配到位于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周末拍卖(也是嘉德四季的前身)。虽然学的是美术史,但是进入业务部门,接待完第一位客人,立刻就知道从前的知识远远不足以成为一位合格的业务,当时肯定是心虚的,流汗的,但这也是一个急速成长的过程。
书画部去年新入职了一个北大硕士,在嘉德工作一年,觉得比他过去所有知识积累,对于他的冲击力更强。他要了解中国书画领域内更广泛的名头,不仅仅是一线艺术家,而是一些你可能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二三线画家,甚至是辞典上都查不到的艺术家名字。但拍卖行不仅要求要了解作品的风格特征,价位体系,还要知道艺术家的典型面貌和非典型面貌,以及和同时代周边之间的关系。更关键的还要知道这些重要藏品的前世今生以及,现在在哪里。
如果在拍卖行两三年内每一天都在做这样的工作,那么你掌握相关知识的程度会有一个显著且成熟的进步,这和博物馆里高山仰止的看书画展览是不一样的。每天能够吸收到新知识,哪怕是识别一个文字。这也是年轻人进入拍卖行一种最切实的感受。
对于我来说,做了超过100场拍卖,有机会接触到难得的艺术珍品,以及真心热爱艺术的收藏家。尤其是一些集家族合力的收藏家,能够把千百年的文物完好的流传至今。虽然每个人的心路历程都不一样的,性格也都各不相同,所处行业也不同,但他们对于藏品的安顿和独有的思考方式,使得我们有机会成为朋友;甚至能够收获很多艺术品之外的见识。这些见识很珍贵,让我受益良多。
都说丹青铸颜,事实上不止养颜,我想丹青能够孕育的东西挺多的,让我感受深刻的,还是一种心灵的平静。在这些艺术品当中,你总是能够找到那些让你平静的力量。
雅昌艺术网:聊到最后,会发现我们过往更关注一些超级新买家,但尤为重要的还有委托嘉德拍卖的卖方藏家们,一件件作品背后,也是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在您的工作经历中,有没有一些令您印象深刻的藏家故事?
郭彤:我们非常核心的工作就是和收藏家打交道,他们可能是一个行业非常重要的人物,也可能是各种后代,但大多数可能就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我们非常重视“老家”,他们多是近百年以来的一些重要的民族资本企业的后人。比如我们在纽约,见到有重要作品可能性最大的群体就是上海人,如果他来自上海或是上海周边,这个几率就会高很多。
叶麟鎏先生珍藏弘一法师作品
中国嘉德拍卖
有一位“老家”让我印象非常深刻。2018年大观夜场有两件弘一法师的书法,一件是《净念相继》,一件是《无去亦无来》;旧藏都是原来的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叶麟鎏先生,叶先生是知名翻译家,很多海明威名著都是经由他手的翻译。其实这一场拍卖的时候,叶先生已经去世了,叶太太也不在了。但我想起这两件作品,就会想到叶太太。有一年我和我们上海办事处的同事一起去的叶太太家,真的是和常见的藏家家里差别很大,房子非常简陋,夏天也没有空调。在那样一个情境下,见到了非常罕见的弘一法师所作的《释迦摩尼像》,也是我们拍卖到现在,唯一有出版有展览记录,被公认为弘一法师所作的释迦摩尼造像。老太太非常舍不得,但当时她要出品这件作品,是为了要去住养老院,她当时一个人,当写好委托合同的时候,老太太泪如雨下,她觉得自己觉得没有尽到看护的责任。
事实上叶先生去世之后,很多藏品都价格不菲,都足以让一个孤寡老人过上很好的生活,或者是找一家条件很好的养老中心。但是叶太太都没有卖藏品,就只是默默守着叶先生留下的藏品,直到最后也没有去养老院。
我每次一想到传承守候这样的词,都能想到老太太抱着弘一画框不舍的样子。
事实上,我们今天能见到的任何一件难得的作品,都是经由这样的心力保护下来,所以文物的力量,如同弘一法师所书写的“净念相继”,它是生生不息的,一个念头一生看护,一直能够传承下来,而且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雅昌艺术网:这样的故事的确让人动容,也是他们的真心热爱和精心守护,我们今天才能有机会见到和拥有,也谢谢郭总的分享。
(责任编辑:王林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