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 × 北京大学CMAA | 香港当代艺术观察:马玉江的艺术实践
2022-06-22 00:00:00 未知
香港的当代艺术问题是中国当代艺术特别重要的方面,因为香港不仅是中国“一国两制”文化实验的前端,而且也是在这个不同寻常的体制之下,世界和中国的当代艺术的一个实验基地。香港因地制宜的艺术政策和行政系统,涉及艺术的创作与生产,尤其是艺术的交流和市场等情况。香港不仅对中国是特殊的,对全世界来说也是特殊范例。所以,香港出现的当代艺术问题也许不仅是一个地方问题,还是一个全世界当代艺术的前沿问题。
香港最近的发展,尤其是M+的出现,反映出香港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运作的特点,也引起了我们的高度关注。我们希望香港能够成为反映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窗口,也成为了解整个世界当代艺术的津梁,作为在中国内地展现、推广和研究世界当代艺术的过渡方式,同时也成为世界对中国、中国对世界的当代艺术相互反应的试验基地。当然这里面有很多情况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新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对香港当代艺术抱以了极大的关注和期待。
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期,在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取得巨大变化和初步成就期间,我们就对包括香港在内的珠三角地区当代艺术的发展及其对改革开放的继续实验,尤其是实验艺术和艺术实验,抱以了很大的希望,对其艺术研究,对香港当代艺术创造在人类共同的精神上能否起先锋作用和引领作用,就一直有所期待。香港作为“世界设计之都”早就在世界声名显赫,但是在当代艺术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经历了20年的发展,现在确实到了一个总结和回顾的时候。“香港当代艺术生态系列论坛”希望能够邀请到对香港当代艺术生态有着深入了解和实践经验的同道一起展开讨论,以此作为之后长期关注的开始。
香港当代艺术生态系列论坛第二期:香港当代艺术实践(二)
嘉宾:
王纯杰:艺术家、策展人、艺术行政工作者
马玉江:艺术家
李耀:艺评人、策展人、深圳坪山美术馆副馆长
裴刚:雅昌艺术网主编
朱青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主编
主持人:
惠雅婕: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编务总监
论坛时间:2022年4月29日(周五)20:00-22:30
论坛地点:腾讯会议
主办: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
雅昌艺术网ARTRON.net&艺术头条
马玉江
嗨,大家好,很开心今天能够跟大家分享我的作品。我是2014年来的香港,我下面介绍两件跟香港有关系的作品。
第一件作品与麦难民有关。麦难民是指因为无家可归而到麦当劳过夜的人。我发现香港这群被忽略的人不好意思白坐,通常只买最便宜的食物,所以单据都很短。我想到以此形式去记录,开始收集单据,并记下重量。一般人的单据有0.7到1克,麦难民的单据却很轻,大约0.3到0.5克。收集的一整年间,我只是静静在旁观察,以文字记下深刻的场景。每张褪色的单据都承载一个人的生活。
“麦难民”的单据重量
艺术家手持单据于麦当劳,2018年8月(图片:《南华早报》)
这是2018年我在香港湾仔的富德楼做的展览。富德楼是一栋旧楼,不是专门的艺术空间,跟商业画廊很不同,我觉得跟这件作品的气质比较符合。展览现场大概有400多张单据。我在一年期间收集了大概有1200张,只展览了1/3。
香港湾仔富德楼6楼, 2018年7月6日—8月5日, 马玉江个展“夜未央”现场
小票是我装扮成清洁工帮他们清洁的时候顺便拿走的。这是后来补拍的照片。
艺术家收单据的场景,2018年7月(图片:《号外》)
这张是我刚去麦当劳的时候拍的一张照片,刚开始我有拍几张,后来我就发现我拍他们的时候会有一种侵略性,感觉是在猎奇他们,所以我就没有用纪录片或者摄影的方式,而是选择用单据这种方式,因为单据上面有时间有地点。
睡在最里面卡位上的麦难民,这是“熟客”的位子。
2016年8月9日,夜晚11点33分, 香港湾仔庄士敦道74–80号地下,麦当劳。
这是我选择的一些单据。比如说这张是2016年7月1号00:17:21,地点是香港湾仔麦当劳,食物是一份细薯条,五块钱。这个单据就是他在麦当劳过夜的入场券,因为他去里面消费,工作人员就没办法赶他。但是麦当劳12点以后生意没有那么好了,这个单据基本上就没用了,他们就在里面睡觉了。于是我就装扮成清洁工,帮他们清理桌子,顺便拿走。
2016年7月1日00:17:21某位麦难民的单据。单据内容:细薯条。
像这张是八达通增值的单据。八达通是香港的一种可以坐地铁、坐巴士,也可以买东西的卡。麦当劳里面也可以增值八达通,那么有些人可能连五块钱的可乐也买不起,或者不舍得买,就去麦当劳里增值八达通。
2016年6月27日23:58:29某位麦难民的单据。单据内容:八达通增值。单据重量:0.311克(涂改液写于砂布)。
能通过单据看到一年四季的变化,比如夏天他们喜欢吃冰淇淋或者冻可乐。细可乐,也就是小杯可乐五块钱,算是麦当劳里最便宜的之一。更便宜的是冰淇淋,叫新地筒,是四块五毛钱。
这张单据,那个人在麦当劳里一晚上很无聊,就把单据叠来叠去,后来把几个角撕掉了。这是所有单据里面最轻的一张。
被撕去四角的单据(图片:《香港01》周报)
然后也能看到他们去麦当劳的时间。夏天他们一般进去得比较晚,大概十点钟以后;冬天会进去得早一点。
这些单据记录了他们消费的时间与食物,我发现这点比较有意思,就是它非常客观,不煽情就能呈现他们的状态。他们的单据都非常短,只有一种或者是两种食物。正常来说我们去麦当劳可能要可乐,要薯条,要汉堡,要鸡翅,那他们一般都是一种。
从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我大概收集了一整年。这一年的时间变化很大,比如这家麦当劳装修了。之前的时候,你能看到座椅还是有靠背的。后来装修完以后,就变成这种没有靠背的座椅了。虽然感觉上更干净,但是对他们的睡觉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为没办法躺了。装修期间,我就去另外一家麦当劳,也在湾仔。湾仔大概有四家麦当劳,晚上有很多人睡在这里。
偶尔住麦当劳的人,睡在最外面靠门口的座椅上。
2016年7月27日星期三凌晨2点43分,香港湾仔庄士敦道74–80号地下麦当劳。
艺术家坐于装修后的麦当劳,2018年8月(图片:《南华早报》)
我除了收集他们的单据以外,也会用文字记录一些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状况。比如有一个伊 斯 兰人,他经常在那里看到我收集单据。有一次,我从内地回到香港后,他带我去墙角,打开了一个袋子,那个袋子满满的全是单据,就问我有什么用,去哪里换钱。我说没有用,他不相信我。然后他就跟我说,他老婆在北京,他也经常去北京,她住在牛街,是英语老师。我也不知道他说的是真的,还是跟我套近乎。再比如还有一个人,应该是在光线下难以入睡,也或许是怕人看到,总之,他把一块硬纸板立在桌子上。因为立了块硬纸板,所以我也分不清男女。
这张比较有意思。“攞多D吉”是粤语中更多的吉利的意思。他也是经常在那里的一个人,跟我比较熟了,但是我也没有跟他讲过话。春节的时候我又去那儿,他就在这个单据的背面写了“恭喜发财”“攞多D吉”,就是他的祝福,我很开心。这是2017年的2月3号,应该是春节刚过。
2017年2月3日写有“恭喜发财、攞多D吉”的单据
这个蛮有意思的。我在采访的时候碰到了其中一个麦难民和一个员工。麦当劳会请一些有点痴呆的人来做员工,也是一种半福利性质的。后来有《时代杂志》的报道,但是我的展览只持续了一个月就结束了,所以我就带采访者去这个麦当劳,他们就拍了一下麦当劳当时的一些状况。
在麦当劳采访时,碰到麦难民及员工(图片:《香港01》周报)
因为这是一件跟社会比较有关系的作品,所以在展览的时候,引起了一些媒体的关注。有《号外》的报道,有《明报周刊》的报道,还有《南华早报》的报道。这件作品所引起的关注也是作品的一部分,因为这种跟社会发生关系的作品,如果没有太多人关注的话,力量还是会有点弱。这件作品的英文名本来叫《How heavy is the night》,后来有一个朋友觉得可能把How去掉比较像一个标题,所以我就改成《Heavy is the night》。
另外一件作品是我刚来香港的时候做的一件作品,算是一系列作品,就是在香港找字。先说这一件,这个是《许多人向生活屈服》。我刚来香港的时候不会听粤语,有个朋友不会讲普通话,然后他就用比较蹩脚的话跟我诉苦,大概是说“许多人向生活屈服”。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就在城市里找这些字,找到就拓印下来。
“许”是许留山的“许”,“多”是维多利亚公园女皇像的“多”,“人”是港兴人民币找换店的“人”,“生”是恒生银行的“生”,“活”是大快活的“活”,“屈”是屈臣氏的“屈”,“服”是循道卫理长者服务中心的“服”。
这些是拓印过程的记录,有的是照片,有的是video。其中能看到这些字在不同的高度,有的比较高,需要用梯子,有的就比较矮。所以在展厅现场,这些字放置的高度跟现实中的高度相同。“许多人向生活屈服”中的“向”字没有找到。我的这个朋友后来得抑郁症去世了,所以这件作品我也没有再继续做了。这个“向”字,就一直没有找到。
“许”:许留山,59×84厘米,纸本拓印,2015年找到
铜锣湾利园山道19号铺许留山,2018年1月补拍
“多”:维多利亚女皇像,21×30厘米,纸本拓印,2015年找到
天后兴发街一号维多利亚公园,2018年3月补拍
“人”:港兴人民币找换店,30×42厘米,纸本拓印,2015年找到
湾仔轩尼诗道189号地下港兴人民币找换店,2016年补拍
“生”:恒生银行,30×42厘米,纸本拓印,2015年找到
铜锣湾站(西)恒生银行自动柜员机,2017年为观众导览时拍
“活”:大快活,28×40厘米,纸本拓印,2015年找到
九龙柯士甸道西1号港铁九龙站KOW57号铺大快活,2017年6月补拍
“屈”:屈臣氏,59×84厘米,纸本拓印,2016年找到
红磡黄埔花园第二期商场地下3A号铺屈臣氏,2018年4月补拍
“服”:循道卫理长者服务中心,59×84厘米,纸本拓印,2016年找到
湾仔庄士敦道211号循道卫理长者服务中心,2018年补拍
这个找字系列,我还做了一件,是《在城市里找真理正义》。“真”是香港真光中学的“真”,在香港铜锣湾大坑道50号。“理”是循道卫理的“理”, 循道卫理是 基 督 教 的一个教派。“义”就是“义发大押”的“义”。我找“正”字的前一天正好下雨了,所以就没有去印。因为要在《明报》的专栏上发表,每周都有一期,到时间了,就没办法了,所以就空着。后来觉得空着也蛮好的,就是一个不完整的真理正义。
马玉江在城市里寻找并拓印“真理正义”的过程
这件作品是我2014年刚来香港的时候写给我太太的信,我太太是香港人。这封信大概200来个字,基本上描述了我刚来香港的一种状态,就是不太适应,然后打算去外面走走。因为刚来的时候,我天天在家里也不敢出去,怕迷路。
马玉江给妻子的信
我在城市中拓印这封信的每个字,其中有一个“哪”字没有找到,因为香港没有“哪里”的“哪”,只有“那里”的“那”。拓字的开始是我有一天走到宝云径,竟发现“宝云径”的“宝”跟我信里面的第一个字“宝贝”的“宝”是同一个“宝”,所以我就从这里开始拓印字了。
马玉江:《香港的信》
找字与拓印的过程中,我的身体要跟这个城市、跟墙面紧紧贴在一起。然而摄影需要离开,镜头紧贴在墙上是什么都拍不到的。所以,我最后发现拓印这个方法比较能表现我当时的感受。另外,拓印的地方有不同的质感,有石头的,有金属的,有木质的。它的尺寸也是跟真实相通的。
这就是我在香港做的两件跟香港有关系的作品。我今天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