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动静间无形之物:“或许难以名状,然而它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展评

2022-06-23 08:18:39 未知

“或许难以名状,然而它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Untitleable yet becoming a part of life)”是闫旖田(Yitian Yan)在云南大理的场域特定装置作品,由艺术家2021年9月在大理进行的“Stillness in Motion(动中有静)”艺术驻地项目为契机而创作。驻地地点是一栋自建民居,作品位于屋顶、鲜有人去而被蜘蛛占领。艺术家尝试将编织的渔网作品安装在蛛网的缝隙之间,让作品与蜘蛛共存于这个屋顶空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6/3949ac134d3102fa84ab20f6fa10fe8a.jpg

Yitian Yan, Untitleable yet becoming a part of life, 2021

图片来源©Yitian Yan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6/21188f67e14e122c61ccd19928a563af.jpg

Yitian Yan, Untitleable yet becoming a part of life, 2021

图片来源©Yitian Yan

作品主体由手编渔线及现成品渔网混合编织而成。这件透明的作品与日积月累、自然形成的蜘蛛网融为一体,强调着“透明”在展览现场的明确性。渔线通常执行悬挂的职能而隐形于展览中。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弗瑞德•桑德贝克(Fred Sandback)、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等观念艺术家开始用最简单的线建构空间,探索无形的观念、而非有形的物质材料。1972年,时任勒维特助手的宮本和子(Kazuko Miyamoto)则在“线型建构(String Construction)”系列作品中聚焦常常在展览中遁于无形的钢钉、棉线等。闫旖田以往的多件作品中都曾涉及使用渔线编织的极简结构,创作语言可溯源于这一艺术运动。在宫本与闫的创作中,钢钉、渔线等辅助材料仿佛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极简主义艺术运动中关于女性劳动的隐喻;它们的必要性并未在空间中隐形,而是持续激发着身体的空间实践,更新着对极简主义艺术的定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6/dfd092432851faa2f5d93b20164c105b.jpg

无题,1977,宫本和子(Kazuko Miyamoto)

“家是他乡之地(Home is a Foreign Place)”展览现场

大都会布劳耶分馆(Met Breuer)

图片来源©Yitian Yan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6/a02f9a96f105b37784802044292460fd.jpg

Yitian Yan, Untitleable yet becoming a part of life, 2021

图片来源©Yitian Yan

渔网作为来源于当地周边环境——云南大理渔村的现成品,也与渔线一同参与进闫旖田创作的装置空间。现成品在观念艺术中的使用最早可以溯源于“泉(Fountain)”——改变了二十世纪艺术的观念主义的奠基石。这件杜尚1917年的作品仅将购入的陶瓷小便池署名并作为艺术品展出,打破了现成品与艺术之间的界限。“泉”的展出尚需展示台之条件与艺术之语境,而“或许难以名状,然而它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的装置则看似全然遁形于生活了。艺术家在闲置的天台上编织透明的作品,隐喻着当代艺术与生活之间逐渐模糊的界限;而对于当地居民来说,透明的渔网则是一种为了生活而使用的实用之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png/202206/bc7fd2cb6f452b9e78d1bcd6b12fe131.png

渔民出海

图片来源©Yitian Yan

这件装置创作和展出的9月里正值休渔期结束、洱海“开海”。艺术家认为,渔网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它在捕鱼活动中的意味应当和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有所不同。为探索渔网材料实际的使用场景,闫前往洱海实地调研,发现渔民通常在傍晚出海、捕鱼则在夜间进行。她这样描述月夜的洱海上的捕鱼活动:

“待到夜深,洱海的浪将满月散射成细碎的银色,在人的视野中呈现出一丝丝锐利的过曝,将透明的光在空气中的颤动可视化。不远处的树上,可以想像不可见的蛛网在月光下的颤动,是捕食者等待着的信号。尽管黑夜中湖心的渔船已消失在视线里,我知道远处渔民的网在幽暗的水下、在鱼儿的游动与挣扎间,也悄悄参与进洱海对月光的塑形。这些隐匿于水平面之下、难以言喻之颤动,即是我希望通过这件装置作品传达给观众的一个主要信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6/1a9894953b9d9f7fbc86ab0e8a90c6a5.jpg

月夜洱海

图片来源©Yitian Yan

闫创作的网编织了渔网和蜘蛛网这两个外在表征;而从以上她的自述文本可得知,这个创作的过程也是通过思考呈现网状结构所隐含的内部关系的过程——“网”这一物件的历史与功能性在可见/不可见的水平线上下浮动,指向不同时期它所激活的经济劳动关系,揭示“物性”之所在。“物性”源于奠基性文本《艺术与物性(Art and Objecthood)》中作者迈克尔•弗莱德(Michael Fried)所称的极简主义作品中 “更具反思性质”的部分:“由于作品带有大量内部关系,人们就能注意到自己存在于与作品相同的空间里。人们比以往更清醒地意识到,他自己正在确立诸种关系,当他从各个不同的位置,在不断变化着的光线与空间脉络的条件下,去把握对象的时候。”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6/5763e01a1a047a8323f222e7bec68213.jpg

Yitian Yan, Untitleable yet becoming a part of life, 2021

图片来源©Yitian Yan

闫旖田在2021年的创作实践与迈克尔•弗莱德在1967年的论述中保持一致的是物件的意义经人的反思及互动后被延展的过程。然而相较于弗莱德探讨物性时强调的“优美的剧场性(grace of theatricality)”,她将艺术作品安装放置在现实生活的天台空间的举措更倾向于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提出的“非场所(non-sites)”,即创造介乎艺术建制内外之间的体验,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新建制主义(New Institutionalism)”一脉相承。近数十年的全球艺术实践中,艺术建制的形成为物性概念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语境,艺术展览逐渐成为具备批判性的发声形式、成为公众参与的社会平台。对于艺术展览的参与者,詹姆斯•乌尔西斯(James Voorhies) 在著作《超越物性(Beyond Objecthood)》中着重论及“观者(spectator)”的概念——当当代艺术的观众参与进展览的进程中,这些“观者被转换成商品,并在商品化的社会经济中被赋予了市场价值”。

艺术家在这里编织透明的空间架构,是将当代艺术移植到中国云南的土壤中。渔网捕获鱼、转换成市场价值;而艺术家在不存在艺术建制的村中创作,这种无形的艺术介入,又会引发怎样的新型生态?在 “或许难以名状,然而它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中,几乎与蛛网融为一体的艺术品将展览编织进生活的劳作之中,探讨持续种植艺术的可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6/d52028da9e7cfde6ab3f99d82bc763d4.jpg

Yitian Yan, Untitleable yet becoming a part of life, 2021

现场表演

图片来源©April Li

专注编织而成的物件被着意置于蜘蛛与蛛网之间,这样的装置即便静置,也自然带着表演性质——想象作品在现场张拉而成的动作、轨迹,它们如何和蜘蛛的动作、轨迹相生相斥。展览的开幕聚集起村落周边的艺术社群,闫旖田也带来一场激活装置的现场表演,将创作过程中建造和等待之间的张力可视化,演奏和蜘蛛对峙的心理维度。

振动的线产生声音,有时看似静止的线也在发声——丝线、空气、地面的振动看似无声,使用网捕猎的蜘蛛却对它们极为敏感。在这件作品中,蛛网和渔线缠绕共生,成为一个可被“弹奏”的信号系统。当艺术家把手指压在这些丝网上的时候,现场产生一种微妙的紧张感:蛛网虽透明且细若游丝,却又让人感受到一丝潜在的危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6/f61f938b0c4310c1bba94bf6ebc97c96.jpg

Yitian Yan, Unspeakable yet becoming a part of life, 2021

表演现场的观众与蛛网互动

图片来源©April Li

这种动与静之间相互依存、互相介入的微妙界限也成为表演性的首要来源。这样的表演张力使人感到现场的渔线似是由百转千回织成千丝万缕,时刻处在千钧一发的状态中。于是这件艺术装置中的网状系统不再被理解成一个静止的“危险”之物了,而是联结各种动能的重要场所。现场的观众好奇地抬头看着、伸手碰触这个已经成为天台一部分的装置,感受着这件作品的力量及在其场域流动着的自然能量。这个苍山脚下的天台被郁郁葱葱的树木围绕着,树叶窸窣作响、光影斑驳显现,仰头即能看到天上转瞬即逝的流云,而蜘蛛的居所则随着微风轻轻摇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jpg/202206/f0dc045df3f6c1393d1344c78df3058b.jpg

Yitian Yan, Untitleable yet becoming a part of life, 2021

图片来源©Yitian Yan

细看蛛网,丝线在阳光下泛着金黄色光泽,是络新妇蜘蛛的网。这种蜘蛛黑黄相间并带有红色斑纹,蛛网都是由体型较大的雌性编织而成。蜘蛛与女性的关联由来已久:在希腊神话中,擅长编织的人类女孩阿拉克尼与天空女神雅典娜比赛编织叙事挂毯,不敌对方而变成了终日劳作的蜘蛛。而络新妇蜘蛛则是在中国乃至东亚广泛存在的一种类型,在日本妖怪传说中又有一个别名“女郎蜘蛛”,是蜘蛛变为人形的妖怪,例如伊豆县相传络新妇是瀑布之主、丝线是她猎食男子的武器。在云南周边的民间传说中,傣族的先民有的认为天地人类由蜘蛛网化成,有时蜘蛛网又会成为两座山之间的坚固桥梁,供人们通行。

无论作为猎具、桥梁、妖怪杀手,还是绵延创作的阿拉克尼,自人与自然共生之初始,蛛网和蜘蛛就以其纤细而强韧的力量感串联起人们对外部环境的感知。混杂在蛛网中的渔网艺术装置,对蜘蛛来说显然不是真正的猎具和居所,而像是一个轻柔陪伴的附加环境,是自然无法给予之物,由人的意念创造出来。在“或许难以名状,然而它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中,金黄色的蛛网与透明的渔线相互交错,日复一日地参与进闫旖田的艺术实践:线被创作成孔径不一、尺寸不同的的环境构成零件,在空间中解离、生长并重塑自身。

展览:“或许难以名状,然而它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展期:2021年9月15日至10月1日

地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银桥镇小庆洞

闫旖田(Yitian Yan)的艺术实践专注研究日常生活的流性与重力,以装置、行为表演行为表演为主要媒介,在个体和建筑之间确立张力与联系的空间结构。作品曾在纽约克莱门特艺术中心进行单人展出,其它展览和演出的地点还包括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香川高桥造船涂料厂、洛杉矶摄影艺博会、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闫旖田先后取得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摄影学士学位和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现工作和生活于纽约。

李璨 (April Li),一粲艺术 One Light Art 创始人、跨界艺术策展人。合作机构包括坪山美术馆、dslcollection 等。 法国文学专业,曾留学法国和美国,有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经验。

特别鸣谢Stillness in Motion驻地项目。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李保兴)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2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2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