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 | 无尽意•痕:冯远的阶段总结与无尽探索
2022-07-13 10:28:26 王丽静,陈天玥
“我今年七十了,按照以往的说法进入了古稀之年。古稀之年实际上到了应该做人生总结的时候。我画了几十年,觉得离开行政岗位后,应该每隔十年作为一个阶段,把我创作的作品与同行做一个交流,跟社会做一个汇报”。
——冯远
7月12日,“无尽意•痕——冯远绘画艺术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隆重开幕。
此次“无尽意•痕——冯远绘画艺术展”是对冯远先生创作生涯最系统也最完整的一次阶段性总结,展览以“尚意人文”“尚技形神”“时史之中”“有无之间”四个单元展出200余件作品,创作时间跨度长达40年。
开幕式现场
冯远还慷慨捐赠47件(套)绘画作品给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以丰富和完善该馆的现当代水墨绘画收藏体系。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为冯远夫妇颁发捐赠证书
“‘无尽意’字面的意义是指没有穷尽、永无止境,但‘无尽意’在佛教中指的是一种和谐、圆融、包容。万物的运行是有矛盾的,但因无限的包容,通过无止境的融合,形成更高层次的和谐境界。艺术没有尽头,个体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瞬,所以展览名称用了‘无尽意’。另外,这些作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我自己的心性、愿望和理想,但我又觉得艺术又是个遗憾的职业,等到作品挂上墙后,自己总会觉得好些地方没有处理好,留有遗憾,“无尽意”永远做不完,没有尽头,永无止境。”这是冯远对“无尽意”的解读。
“无尽意,无止境,言无尽意,艺未尽意,艺难尽意”。
展览现场
冯远的创作总是着眼于人与历史、人与社会、人与艺术、人与灵魂的诸重关系,作品主题关乎人的艺术和历史的人,崇仰前贤、俯悯苍生和艺术家眼中的世界。艺术语言以水墨设色为主、工写兼俱,兼及其它。这些作品均来自画家受有关历史的阅读研习、有关生命与现实的关照迁想以及人生历炼的感悟与影响。他的人物画既展现了中国人的形象的历史,同时也是一幅中国人文化和精神发展的历史图卷,从中可看出他对中国人物画语言和范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的痕迹和心路历程。
展览现场
冯远作为主修人物画的当代艺术家,他从国人的眼神、表情和精神面貌由内而外的变化中感受到国家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的。在和平发展进步的七十年里,他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和接受教育成长中,了悟个人与家国时代的主从关系;感悟一个艺术家、教师、公务员的责任义务;觉悟一个文化学人的使命担当。
正如冯远在展览自序中所写:“艺术,是一份高贵、奢侈且充满遗憾的职业和爱好。”他将笔墨对准了普通人,对准了普通老百姓,对准了中华文明的历史。
▋尚意人文
艺术家无论如何自主发挥,都离不开营造悦目形式娱己达人。画作传递着他们的所思所想,折射着他们的世界观。
正如冯远所说:“艺术作品是一种表象,是一种现象。这些作品背后承载的是一种人文精神、人文情怀。艺术家除了敏感于他的专业技巧之外,他在思想的淬炼、情怀的陶铸,以及仁爱之心的培养也是重要的。”
《世纪智者》 冯远 纸本水墨 504cm×402cm 2015年
《世纪智者》(局部)
进入这一板块,我们首先会看到一件五米多高的巨幅水墨作品——《世纪智者》,直击人心,最吸引眼球。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国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科学家、人文艺术家等,他们的肖像共同组成了像地球弧形线一样的方阵。这些人物有一种静穆的庄严感,眼睛直视着观众。他们的背后是黎明前泛起的鱼肚白,画面上方是他们的名字,缀满星空。冯远通过单纯的水墨语言,将杰出的先导者、缔造者和社会进步推动者的肖像浓缩在一幅画中,讲述了世界人类史上进步飞快的一百年,构建了一座纪念碑式的“世纪智者”。
《我们》 冯远 纸本水墨设色 180cm×330cm 2009年
《我们》(局部)
《我们》画的是我们身边的工人,画中题款写了这样一首诗“我是一个民工,来自偏远村落。为了憧憬中的生活四海为家,到处奔波,经常风餐露宿,总是居无定所,体力消耗在工地,汗水在随时洒落,白与黑只是天空的颜色,不是作息的分割,我给了城市繁华,城市给了我寂寞,繁华和寂寞的注定,我是城市的过客。”这首诗来自一位农民工,这是农民工真实的写照。他们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穿着铁锈红的工作服,六位工人撑起了一片天。
展览现场
《乡童》描绘的是一群孩子,他们脸上洋溢着无忧无虑的笑容,欢快和喜悦扑面而来,观者们也被画中孩子们的热情所感染。冯远任职期间,经常去慰问希望小学的儿童。孩子们在简陋的教室上课,下课后会欢呼雀跃的从教室里冲出来。黑板作为背景,上面画满了孩子们对未来无限的憧憬。这幅作品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明日之子》,他们身上有着一代人的期盼,是祖国的未来。
展览现场
冯远很多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他的生活经历,如此次展出的《望乡》、《望夫妹》等。
《星火》
此外,还有反映抗战历史题材的作品《中华人文图》、《保卫黄河三部曲》、《英雄交响曲》、《星火》等。他创作的题材,不拘泥于特定的事件和场景,更注重题材的象征性和主题性。
▋尚技形神
“要反映生活,要有好作品,就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语言的,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展览现场
正如这一板块所介绍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惟三者兼俱,佳作毕现矣。但在实践中则难之又难,且无止境……笔墨所依附的是人与物的形神朔造与表达,因此,无论写真一写实一写意一写心,技术在艺术中的价值不言而喻。”
冯远接受过“徐蒋体系”和以方增先为代表的浙派人物画体系严格的正规训练,具有扎实的写实素描造型功底,又精通水墨人物的传统笔墨技法。
“我做过8年的农民,是真真正正依靠双手自食其力的农民。也是从那时起,我就暗暗下决心:我这辈子要为农民画像,要画这些普普通通在土地上劳作,却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人!”
展览现场
《远山·拉哈屯的父老乡亲》(三)
《远山·拉哈屯的父老乡亲》(二)
《远山·拉哈屯的父老乡亲》(四)
在此次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冯远在晋陕黄河画的一批写生作品。还有五幅《远山·拉哈屯的父老乡亲组画》,画作描绘了五位不同年龄的父老乡亲。在他们淳朴善良的面孔中,我们看到了坚毅与执着、乐观与开朗。
展览现场
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冯远一直秉持学者的习惯,保持一种对生活的观察与资料的考究。他苦练艺术、深入生活,真正从生活中挖掘值得表现的东西。《都市人系列》描绘的是现当代社会中,中青年的形象,记录了形形色色的都市人生活。
展览现场
《逐日图》是一幅描绘西藏题材的作品。题款中写到:“西藏是雪域尘世;西藏是高原仙境;西藏是祥云福地;西藏是圣洁灵界。藏民是佛国臣民;藏民是太阳之子……”。画中人物身穿宽而厚的藏袍,纵马驰骋,尽情高呼,充满动感。
▋时史之中
每个人都是历史时空中的瞬间过客,都无法脱离历史,成为“旁观者”。而艺术创作不外两种方式,即以现实精神为旨归的“人的艺术”方式和以作品构成之要素的“艺术的人”的方式。前者依凭现实时史感受强化叙事而成,后者则侧重艺术直觉感受张扬表意而来,上乘的艺术,必二者兼顾。
展览现场
由于冯远早期的文化教育接受了比较多的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小说、诗歌,他又偏爱文史哲。他的作品既有宏大叙事,也有反映人格精神,也有表现古人诗情画意的生活。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古代的历史,也有近现代的历史,还有相当多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
展览现场
有人曾评价“冯远不但表现‘历史的人’,更是在思索‘人的历史’”。
冯远曾组织参与过多次大型美术创作,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到“中华家园”等一系列项目。他的画作贯穿华夏文明几千年历史,谱写了贯穿古今的图像历史和心灵图谱。
《长城》 冯远 纸本水墨设色 155cm×490cm 1980年
《屈原与楚辞》 冯远 纸本重彩 550cm×394cm 2016年
《屈原与楚辞》(局部)
屈原在大众心目中,是一位怀才不遇,受尽排挤的历史人物。有很多作品描绘的是屈原跳江时,披头散发的样子,但在冯远《屈原与楚辞》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士大夫精神,“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少了狂态,多了几分平静。
《汉武帝经略西域边疆遣使丝路》局部
除了这些宏大叙事的作品,我们在展览中还能看到一批充满古典诗意的水墨小品。
展览现场
《水墨古诗画意》(三) 冯远 纸本水墨 68cm×45cm 2021年
冯远曾认为艺术很感性,一个艺术家应该具备很强的感悟力。这次展出的作品中,有一组人物画很特别作品名为——《虚构都市病症》。画中只有人物头像,他们的表情非常夸张。冯远通过人物下意识的表情,揭示了人性的另一面。他将视角伸展到当下社会中,表现他们的精神生活状态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种思考和质疑。
展览现场
冯远曾去过四次西藏,前后跨度近十年,看到了西藏人民的变化。这幅作品名为《今生来世》,他们前世贫穷,今生翻身做主。画中右侧的人物,眼睛看向远方,对未来新生活充满无尽的向往。
展览现场
冯远曾说“作为一个以弘毅为己任的艺术家,还应该有一份社会责任。艺术家应该笔墨当随时代,表现生活的时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要为社会增添一种精神食粮、精神财富,通过教化、艺术审美传达一种真善美的精神,来感化观众和读者。”
▋有无之间
“浩宇苍穹之下,天地众生之上,艺术安能侈言‘真力弥满,元气淋漓’”。
艺术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倚托载体附加想象创意以彰显精神。实有与虚无,彼此相生轮回,艺术在两者之间追寻生发、创意、升华、赋能。
展览现场
“有无之间”在中国意识中是一个互相兼容运行的表型样式。现象是实有的,理想中的想象是虚拟的。实有现实与虚拟想象的艺术,是紧密结合的。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冯远创作的各种各样的作品。
展览现场
冯远曾在他的著作《东窗笔录》中写道:“我画历史,意在为民族立碑;我作孽海沉浮,乃感喟人生苍凉;我画天界,是因悟出了至大至微;我作文字,是觉出了书法抽象结构美与绘画源出同一律,我写罗汉、作汉魂,旨在驾驭并强化传统水墨技艺,同时探讨水墨画向抽象阶段过渡的可能性。”
▋结语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冯远的《逍遥游》用黑白的水墨,描绘了一只翱翔的大鹏鸟,书写着他的人生追求。
冯远“以传世之心,为传世之作”。
《逍遥游》 冯远 纸本水墨 97cm×80cm 1985年
他告诉我们“艺术家只是大的历史、大时代、大的趋势中的沧海一粟。你能够倾一生心力,造一些财富,成就你的履痕。未来的路,在体力还允许下,我还会去做。”
(责任编辑:王丽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