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 | 艺术仓库·乌镇:一座小镇的耐心与雄心

2022-07-24 15:37:01 邹萍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faf3ec9d4cd130750e7b9ca3c4348e3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f9c0a7277cf44d9219dbe77a59bd1d87.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791526882d24de99bd836b42eb7acac6.jpg

“步履环境”粮仓艺术展现场

撰文 | 邹萍

7月22日,由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步履环境”粮仓艺术展在乌镇粮仓开幕。53位(组)艺术家的65件作品从不同维度展现了作品和环境间循环往复的关系,以及艺术此刻的回述与回响。

“艺术仓库·乌镇”(CAA Armory·Wuzhen)正式开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4d1ecf493a46ebd73d1e430bbcdf869a.png

马新宇作品《乌镇河中的倒影里,吹起一阵阵想象的风》在乌镇现场创作完成

小镇故事多

无疑,“中国美院+中国乌镇”是共赢标配。

地域热度+学院背书,是当下最佳的文旅CP。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认为乌镇是“魅力江南,活力浙江”的典范:“这个江南的水乡小镇完整保持了历史风貌,最关键的是,这里保留了一种活泼泼的生活状态—一种人间烟火。更有意义的是,这个江南水乡中竟然有这个时代最开阔、最前沿的东西—这里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所在地。”

“乌镇有耐心,更有雄心,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国家级文化艺术团队的加入,让古老的乌镇成为‘中国故事'最生动的活体小镇。”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瑜则笃信:文化,会让1300岁的乌镇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骄傲。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7dd1ab081b19488539ed4629db799dc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f7fffac192dab9d9ad213a698e151bfa.jpg

“步履环境”粮仓艺术展开幕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24af319baa60f23c89ed70d118f0d24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8eb45ee10472f7e9ef439e33bb3141b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5bd0d41d57ebe489f7f1e8a8b4e431d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a5a3872e960794d3d344cf70439046b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9228b15acd3b98cd3033f84170e61655.jpg

“步履环境”粮仓艺术展现场

三年匆匆,再见甚喜。

“步履环境”粮仓艺术展其实是乌镇继“时间开始了——2019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后再次启动的大型当代艺术展。2016年,“乌托邦·异托邦—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平地惊雷,小镇开始向世界讲述中国的艺术故事;第二届“时间开始了—2019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深耕品牌,持续将国际优质当代艺术资源引入小镇,以艺术的时代性促发文化乌镇的普世价值内核。

这个全新的艺术生态思维曾给当代艺术界深刻刺激。虽然随之而即的疫情对旅游业全面重创,但乌镇明白:只有沉下来,方能守住初心。

“乌镇办艺术展,并不希冀一场展览能搭台唱‘戏’,而是给这个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地方一些新的沉淀和空间”。在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向宏看来,乌镇戏剧节、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多项国际性活动的举办已不断证实乌镇文化模式的前瞻性、实验性和包容性。自1999年始,陈向宏持续见证着浙江旅游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深刻领悟着浙江人骨子里敢闯、敢拼、敢创新的内驱力,他更明晰,后疫情时代,旅游已从流量时代转向品质时代,乌镇须深耕产品与资源转化,方为时代所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8ad9e731a1850a835a3e6d37bf05334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a6cb586495b2847b568e82e37005f192.jpg

乌镇

乌镇用20年跨过了“观光古镇”和“度假古镇”, 在全国古镇中率先把“文化古镇”作为古镇重新发展振兴的目标。太阳底下无新事,千年古镇与当代艺术的融合看点显然不在形式而在内核。自信的乌镇,吸引不仅是来自“小桥流水”的诗情画意,更多则是来自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文化叠加魅力。

乌镇期翼的,是成为中国古镇传统文脉和当代文化共同发展的重要样本。

无墙的学院

近百岁中国美术学院开放前行的决心毫不逊色。

在掌舵人高世名的前瞻引领下,中国美院坚定强调艺术扎根大地、推动创新的有为之力,对学院的破圈更是布局已久。近些年来,不仅大力推进科艺融合、数艺创作,更注重项目引领和实操践行。如去年成立了美丽中国研究院,从文创、文旅、文教、文娱四个方面形成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实践领域,为这个时代总体性的社会创新开拓一条艺术驱动的“国美之路”。

6FQgiOLKvQPTkTA7kAmJ6B5zc6iJmxx1JLzfJzE4.jpg

尤是2019年来,中国美术学院藉由毕业展加速破圈。以今年毕业季为例,展出时间只有两个多星期,全网点击浏览量却达到了惊人的6.25亿,海外传播两周内更是达到40个国家近百万人次。这些数据有力显示:今天的艺术已超出涵养人心的修养之学,更不只是文人的风花雪月,中国美术学院已经成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学院。

乌镇成熟的运作模式、完备的配套保障和国际化艺术生态环境化身关联地域与世界的窗口,无疑是学院携手共赢的甚佳选择。

“浙江是数字经济的前沿,也是数字化改革、数字化转型、数字文明建设的最前线。随着这些年数字化改革对政府、社会、企业、个人之关系的重塑,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浙江将率先孕育出一种数字时代的商业伦理和社会文明。这是浙江领先世界的社会进程,不止是为浙江一省一地,而是为全世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探索,是涉及到数字智能时代社会伦理、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世界性、历史性大命题,值得我们知识界、文化界和艺术界深入研究。而乌镇,就是这个进程的核心。”在高世名看来,乌镇既是本土的又是国际的、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代的,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具有启示性的文化生活现场。

aapm8x0IYOEdqlzlKz6xHvVjZETjtX3G1zdPb7xX.jpg

故2022年中时刻,中国美院选择与文化乌镇深度携手,响应“美丽中国”建设实际诉求,深度契合地域旅游资源和学院雄厚的人才资源、创作实力、学术资源等优势,共建融文化、艺术、旅游为一体的当代艺术机构—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艺术仓库·乌镇”(CAA Armory·Wuzhen)。校企共建的前提下,将乌镇的地缘文化、空间与美院的特色教研结合,定期通过田野调查、现场创作开展基地教学活动,创造持续有效的艺术平台真正赋能社会。

以艺为粮,以仓为居。22日启幕的“步履环境”粮仓艺术展便是“艺术仓库·乌镇”的奠基展。场地“粮仓”原为20世纪60年代的乌镇粮管所,2017年经重新改造为具有综合功能的现代展示空间,占地面积近10000平方米,展厅面积为3500平方米,举办过2019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等展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f893048c0b574da0976054377fee409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eec403f533a8fa578e91cf9f3d7d58d7.jpg

“步履环境”粮仓艺术展举办地:乌镇粮仓

无论是“步履环境”粮仓艺术展的举办,还是乌镇艺术仓库的建立,都是“文化乌镇”与中国美术学院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勇敢尝试。故,“步履环境”此具体而微的实践现场,存放和展示的不止是青年艺术家们的作品,更是一颗颗艺术的种子、朝向未来的种子,期待它们在每位来访者的生命中生长、发芽、发展壮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dde1324cabe5969f238307bb2d00a778.jpg

“步履环境”粮仓艺术展作品信息

本次展出53位(组)艺术家65件作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共情环境",展出了2022年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毕业作品展”的部分作品;二是"路径图",由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近三年非常优秀的毕业作品及在读学生的作品构成;三是"履迹",展出了近些年从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走出去并依旧活跃在艺术领域的艺术家的最新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98af81ed31cc02df423ae4c89f306e24.jpg

《一八四四》童佳慧  钢、羊毛、橡胶  250*240*150cm

现代工业体系下,随着社会的发展,效率优先是第一要务,由此便衍生出一系列社会道德的崩塌以及生产过程中参与者的异化。异化包括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的异化,生产过程与劳动者的异化,人类的本质与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本系列作品意图讨论人在异化过程中的无意识与受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自我驱动的异化过程,希望由此能引发观者思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2590b0a857552a6ead57724f52785555.jpg

《像英爵犹塞夫鸟一样死绝》毛宇 金属、羽毛、使用过的现成品、石膏、电线、特斯拉电球、骨头、文件袋、标本盒、标签  250*250*180cm(尺寸可变)

故事发生在200年后的地球,在电价远远高于黄金的时代,一种寄生在高压电线上的鸟类蚕食着人类仅剩不多的电力资源,每到傍晚时分,它们就会集中出现在发电厂附近的高压电线上,因为失去了太阳的能量,晚上的电是一天当中最昂贵的,所有的鸟都会倾巢而出,黑压压得从天际线飞来,在人们的描述中,他们被惯称为“盗贼”,是一种学名为英爵尤塞夫鸟的生物,他们身披黑色的羽发,因为常年寄居在高压电线上,脚开始进化成钳型的利刃,羽毛开始向四周炸开,如同几百年前的生物“刺猬”一般,在电线上不断地将电力传输到身体中,通过羽毛的尖端放出强大的电流。这样寄生的日子维持了几十年,当所有的资源都枯竭后,全球面临严重的停电,英爵尤塞夫鸟在一夜之间便全部灭绝。

《像英爵犹塞夫鸟一样死绝》将英爵犹塞夫鸟由于电力不足而灭绝的故事,通过伪考古的形式,以及手工制作的考古材料,构成富有奇幻想象和多维空间的画面。作品表现对人类文明介入未来的一种想象,亦是在虚无的时间中,对“电的社会”的假设。

这件作品取的名字——像英爵犹塞夫鸟一样死绝,改编自英文成语“As dead as a Dodo”,原意为过时了,死透了。其中渡渡鸟(Dodo bird)是一种独产于印度洋岛国毛里求斯,肉多、不会飞的鸟类,被葡萄牙的水手们所喜爱(饥饿时候可以吃肉)而遭遇大肆捕捉,在18世纪灭绝,是人类文字明确记载的第一种灭绝的动物。以英爵犹塞夫鸟的展开的虚构故事,也表达了对假设终有一日和历史巧合相遇的担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890401e72cde1573523a861e27c48207.jpg

《动物世界》吴宇画 玻璃钢,石膏,铁架,木板 多个尺寸

国家代表性动物,它们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想象而诞生。人们借助动物们的特性来放大、强化,使其与人类团体自身的价值输出达成一致,是对外的一种形象选择。伴随被赋予了正面官方的力量,它们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不断深入,化身为一种符号性质的图像进行传播。

同时与自然界中大部分生物相比,显然它们在现实能够拥有更好的生存、保护条件,但在不断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有机形态或自然样貌,另一方面它们又是“幸运”的,至少对大部分生物或是濒危物种而言。它们的普遍存在虽然体现人工、某种样式化,但似乎却又比自然动物更加“真实”的存在在认知世界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cd5252f2784b008adfffc3cc450c13a0.png

《表里之间》 吴洪业 低温陶、木头、石膏、丝、树脂、灯光、羽毛 多个尺寸

从不同维度围绕自身存在的问题展开的系列思考,

1.在自然规律下身体作为物质存在的不同状态;

2.在自我精神层面下自我反复剖析的一种内观过程;

3.在社会属性层面下,与他人之间的表层和内在关系下对我们的塑造。

基于以上不同的角度,将这些自己生命的体验与理解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32825b7ff3a0b12503ab2f6bb989c50c.jpg

《一条被掩盖的河流No.1》张斌 土壤、LED曲面屏幕 尺寸可变

我拍摄了河流流水的影像,并将影像插在土壤之上,重现我记忆中的那条河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c7a0c4e86fbacddd1de803e0d4c6dff7.png

《全视者》范文迪 单频影像 10'56"

“眼睛”似乎为全视者提供了得以全视的工具,同时却又使其陷入完全的盲目,它指向了一个事实,如果全视者存在,那他注定盲目。“眼睛”仅作为一个符号存在,它代表一种渴望,这种渴望是对于被看护、对于秩序和确定性的渴望,共同的渴望造就了共同的幻想,这种幻想支撑起全视者的存在,或者说使它不得不存在,并且只能以这样的方式盲目地象征性地存在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42551df139571b303404481959b8aa08.jpg

《原点·蝶变》陈翔宇 木、金 尺寸可变

破茧带来了开放,开放意味着可能性以及新空间的产生,当光由开放处重新进入物质形体内部,生成与蜕变代替了衰朽与混沌。倒塌的躯体是蝶变之墟,断面与伐痕中涌动着强大的生命力,诉说着生命本质的挣扎与不屈。我们的身体除了是包含某种未知虚空的容器之外,还是一种不断蜕变的、多层次的、活态的物质,我们犹如生活在身体这个茧中,而这个茧也从未有过固定的形态,或不断被包裹或不断被剥离,或不断生成或不断消亡。当我们破除物质材料对生命形态的外在模拟,表面的图像由完整变为残缺,生命存在与消失的感受在同一人造物之中流转,我们才可以在疑惑乃至畏怖中反思生命的真实与虚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01cb42772fefaba3cd69853b6d8849cd.jpg

《酩酊的,痉挛的》吴雪倩 镀锌管、钢筋水泥、显示器 300*160*350cm

在变化莫测的时代,人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扑朔迷离,认知被不断解构重建,在废墟之上编织着西西弗斯式的轨迹。错误与矛盾交织在理性与感性并存的生活中,身体作为一种本能性的存在,是脆弱的也是勇猛的。作品以环境肢体多屏影像与装置结合,表现一种流变的、本能的感知和探索世界的方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dd31f33a8eb585b5b26ccf6fef4083b8.jpg

《西西弗斯的一天》史泽晖 综合材料 350*300*350cm

每个人的日常都如同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无尽的日常劳作下,每个人都在重复着西西弗斯的悲剧。而这并非仅仅是毫无意义的受苦,日常劳作同样给人带来了脚踏实地的安稳感。作品用怪异的机器来比拟无尽劳作中的人,截取了家庭作为切入口,每个人都如困兽一般,在无尽的体力劳作与日常操劳下蹉跎着生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0beeea0f5b622ad5f407e8345265b1cb.jpg

《风和阻挡物》朱丽瑾 柳絮、沥青、仿生绿植、花岗岩砖块、水泥、木架、亚克力、显示器 240*138*202cm

在试图用柳絮让微观的风向显形的过程中,我发现柳絮总会被风吹到路的边缘,然后被阻挡物拦截。原本平坦的道路被抬高,成为阻挡物。于是我制作了被层层抬高的地面,柳絮则作为物证被架在半空中。作品的视频部分则以天空与地面、正视与倒视的镜头的切换来呈现那些和柳絮一样,以群出现的、易聚易散的微小颗粒物如何被聚集和滞留。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7790c179406eee70a8b15ff0d703ac05.jpg

《阵风中心》赵可 综合材料(光敏树脂、钢、木板、电机等) 160*160*320cm

日趋繁杂的信息世界作用于现代人的身体以离心力,感官被拆散,目的已迷失。风吹向哪,他们就去哪。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0e70754c51470c1401a367ffd349f5e9.jpg

《破晓》赵可 玻璃钢 260*110*36cm

日趋丰富的虚拟体验提供的迷人致幻效果使得现代人在生活中呈现出新的身心分离趋势,被遗忘于精神世界之外的沉重身体逐渐躺平。虚幻宇宙将来之际,我决定要起身。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e30087cffab6c7cf42d262181e5bb7ca.jpg

《罹·铭》俞宗成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罹·铭》,黎明的谐音,“罹”在此所指的是在疫情期间所遭遇的诸多不幸之事,“铭”其本身带有“纪念碑”的意思。两个感受上较为悲观的字组合在一起又是“黎明”,其中含义一个是寄希望于疫情早日结束,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否极泰来。

自然物之纪念碑,似雨后春笋发荣滋长,又似笙管穆然崛立。自创作以来,纸板的肌理在反复摩擦与簸动后产生不可逆的缺损,而树皮上的青苔潜滋暗长。全球疫情环境下人类被“密封”的生活状态与自行运转、生生不息的自然世界之间的沟壑,人类的生活空间被缩减,这种情况之下自然界却迸发出阔别已久的盎然生意,恰如树皮表面斑驳的苔藓在夹缝中生衍。这几种“物”构成了世界的切片,观者凝视这座“纪念碑”便是在凝视“物”-“空间”-“人”三者间的联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a4f57b47a74195fda9792c17d3988369.jpg

《镇墓兽新解》肖雪容 玻璃钢 50*50*80cm

试图解读镇墓兽原型雕塑的造型语言,分析出各个造型元素以及塑造手法,用方中带圆虚实相间的造型手法以萌态可爱的形象去重新塑造镇墓兽。以可爱的形象与镇墓兽原型的狰狞形成反差,形成解构关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d1b0006c6bb232e179dbd28395bfc5bc.jpg

《身体工厂》徐骁一 陶、石膏、玻璃钢、纸板 120cm*60cm*100cm;130cm*50cm*60cm

探讨当今人的社会存在,表达当代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影响下,

“身体”所呈现出的“被生产”和“物化”的状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1c66d78ebe8554e0a1222b433561b0f2.png

《安全的地方》袁萌昕 石膏 53*40*77cm

作品选取人与沙发等日常生活场景作为表现对象,但打破了沙发在普遍认知经验中一贯留给人舒适和放松的感觉,通过缩小沙发相对于人的比例,将人挤压在一个狭窄、不舒适的空间当中。人和沙发在常规的造型基础上被加以扭曲,并以一种不稳定的姿态被置于一个规则的几何体之上,来强化视觉上的反常感。其中的人以不完整的形象出现,呈现出一种逃避的状态,看似在使用物品,实则被物品埋没。由此呈现出日常事物的非日常体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55846400001b57f1f26610187612ce3d.jpg

《车站等待》刘蓓 玻璃钢 100*90*80cm

对底层劳动人们真实生活场景的关注和反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13f6ae65c82d69e6b15d8cd2ebd21850.png

《抱》张思琪 石膏 40cm*23cm*56cm

板正的西装如同生活中的各种条条框框一样,每件事情都需要规规矩矩地去完成。现在大多数的人会选择动物作为生活的陪伴,狗狗与人的对比出反差萌的爱,让平平淡淡的生活增添的些许色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f2e3c346ac762664fc99d903a086ff0c.jpg

《姐弟俩》张思琪 石膏 58cm*24cm*67cm

在温暖的大衣里母爱的深沉而伟大。包裹着两个孩子的大衣服看似温暖包容,其实暗喻着当下这样的社会下,很多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是过分溺爱的,他们有超于常人的对待方式,很多危险性的事情都不会让孩子去尝试,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围栏一样,对于孩子的行为不会给予一定的理解和支持,久而久之,变相成了一种很深沉而伟大的“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8672b2ec7a6fd2d07941421d9725e6db.png

《1/我们》张思琪 陶 56*34*63cm

我和你,1/我们。通过陶材料来传达的温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0c3951dd219e7179ab6d987395f03eb5.png

《入云》陈泉珲 木 360*120*110cm

放牧一片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b3450b9439c0ff6947aa42ee8ed1d50e.jpg

《遇险记》朱晏麟 亚麻布、木、避雷针、牛皮等 尺寸可变

在遇险类小说里,总归有一个时刻,人会发现预感到的、即将发生的事情的结果,是无法承受的,被经验反刍的危险潜行在意识与外部世界之间。我将帐篷上烙出一段“虚线”,一张同样被烙有印记的牛皮被搁置在内,覆盖着黑色油脂的管道凌驾其上并包围着它们,漏出的气流绵延其中,吹拂着被线条分成两半的帐篷,面前的木架上面摆放着的七根避雷针,让它看起来像是武器或壕堑。此作品借助“遇险记”这一叙事类型,把规避危险的避雷针与帐篷这一临时居所联系起来,并分别指向在“回还是去”发生前后的情况与策略。在这件作品里,个体意识与更大的故事背景相互要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19327b0ba6ad24fbaf7f6d493a561c3b.jpg

《关于咬人狗的想象》朱晏麟 不锈钢板、红色塑包铝球泡、白木、松木等 尺寸可变

这件作品产生于对一条狗咬人的后果的揣测,非人的尺度被置入其中,规训与庇护在光环中相互融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f43c2639e4bb47360aa440409f0367d3.jpg

《自我回放》朱方泽 陶 47*32*37cm,43*31*56cm,44*25*72cm

我们可能是在生活中的任意一个瞬间,也许在做着什么,也可能只是休息时,意识突然开始神游。对于过去、现在、未来,涌上心头的困惑与思考,这是自我展开的一场回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6fc0c994a22f39c62115c8a21bf7cd72.png

《一颗头》刘泠杉 陶 70*52*50cm

在我看来,崇高和唯一的“偶像”——佛陀、法老、亚历山大……都以一种程式化的手法进行雕塑的输出,一旦形体经提炼以一种符号化、概念化的方式被塑造,它就容易产生出对最高权利和意志通感的“幻觉”。我参照这类造像,以一种程式化的塑造手法塑造自己,头像的倾倒象征着权利的坍塌,在我的世界中,这意味着我将自己推翻,而另一方面,我也承认了自己的建立,那么,以我为中心的世界就是存在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d5973452619e53552857daf2d0b59b23.png

《生》黄凯裕 光敏树脂 80*80*236cm

当现代人开始沉迷于虚幻世界,从中构想出一个美丽新世界时,梦醒时却依旧是麻木的,沉沦着向死而生。人无序的堆叠挤压成一个破碎的肉土,随之而来的是无力与脆弱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21929d814e544c72f22cd8fce6046ec8.jpg

《2019-2022:缝纫机、监控与双面镜》李军毓 现成物、口罩、影像 4m*2m*2.8m 1h 18min

自2019年以来的新冠(COVID-19)疫情将世界割裂为前疫情时代与后疫情时代,正在经历着这场疫情的我们已经逐渐习惯被隔离、被检测与监测、被各种各样的条码标签化。然而,人与人之间在寻求庇护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将自我抽离,甚至将他人视为一种危险的存在。在此意义上,一方面在大数据的笼罩中人与人被异化为一组数据物,通过绿、红、黄来甄别人们与病毒的距离。另一方面,口罩作为一种有效的保护措施却将人与人彻底同一化抑或是分离开来。以至于,最终标志着身份的不再是“个体”的面容(Face)而是一串记录着行踪的二维条码(2-dimensional bar code)。

最终,在后疫情时代一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或许才是一种真正的(非生理意义上)的“后遗症”。福柯曾认为人们必然将他者隔离、监视来佐证自己的健康。今天,我们同时处于隔离与等待被隔离的状态中,科技的进步使疾病的传播、致死率逐渐降低,但同时病毒作为一种原初的“生命”形态,却变得更加善于隐匿,甚至是逃离控制。因此,我们在隔离时失去的自由被异化为某种庇护的存在。在生命与自由之间的“作茧自缚”,在“自我与他者”分离中注视着规训与庇护的异化。因此,回到一个场所——它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空间,同时也是某种抵抗异化的方式,它试图呈现一种身体(生命)与物质(自然)之间最为原初的触碰感。而这种触觉材料正是来自具有三重的网状结构——口罩。作品通过口罩包裹的日常用品组成了一个起居空间,这个空间理应是我们在隔离时与之相处最久、最熟悉的空间,然而作品通过一种“非常规”的异化,即通过对物品外观以及放置方式的改变来暗示着一种被异化了的生存空间。这亦如正在被改变着的物理世界,在狭窄的空间中被日常用品簇拥着的压抑感与孤寂感,在魔幻现实中被异常放大。这种放大同时也被影像,作为一种存储方式所记录着……

展览第一天,作者在这个“起居空间”中度过一天,顶部安置的摄像头将把空间内的画面实时转播至并列空间的屏幕之上。在第一天之后,空间将被开放,邀请参观者进入空间活动,同时在并列空间中可看到“第一天”监控画面的循环往复,作者以一种虚拟的身体始终参与其中并时刻发出“邀请”。因此,作品将由两个独立的“空间”所组成,空间A为主空间——它是通过口罩包裹日常用品(物)所组成的一个半封闭式空间;空间B作为外延空间主要呈现A空间中所记录的的影像画面。其次,影像画面在记录整个被口罩所“笼罩”的空间的同时也记录着作者在其中生存、隔离的一天。同时,空间A与空间B的也透过一个双面镜的装置形成一种观看与被观看之间的疏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a98d7d12c81a9c533df6d9fb5f406787.png

《#净化》姜珊 综合材料 280*280*300cm

作品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的畅想,未来人将意识上传到机械,而获得了意识后的机械本身带有创世纪的新生物概念,也是一种未来人与未来生命体共存的可能性。作品“净化”造型取自中世纪“炼金术”的仪器设备,“提纯与净化”是炼金术中的核心。装置整体处在水雾之中,向观众喷射水雾与投射影像的形式,与观众互动,像是一场狂欢,也是未来生命体对病毒环境消毒“净化”的方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fc8150534b2a304799ac2437b6f13784.png

《我,我们》王梦梦 综合材料 400*300*300cm

这一年我经历了怀孕生育。当我被推到“母亲”的位置上时,才开始正视家庭中女性做为“母亲”这一家庭属性的角色。繁复的诗歌赞美着母亲,而她们个体的声音却淹没在家庭里,她们总是留下一个忙碌的背影,托住一整个家庭的稳定。

当我以“母亲”的视角去看待母亲时,不曾理解却又深陷其中的问题似乎找到了答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65c06a8d40c81e3cf5ddc7b1331fa130.png

《故城草木深》刘楠超 玻璃钢、宣纸、影像 250*120*260cm  4’18’’

记忆是精神世界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它作为一种非物质形态,并非是短暂的停留,而是动态地存在于大脑之中,并化为经验对人产生影响。而包裹作为一种生活手段,暗含着隐藏与再现的过程和隐秘的精神寄托,作品将其作为切入点在创作中应用,借虚实结合的物象表达对过往的弥留徘徊和对消逝与死亡的反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d7695b7f98b8e866b230faf8be7900cf.png

《溯·囚》王诗雅 玻璃器皿、液体造型与影像相结合 160*160*160cm

曾经囚于时间中的记忆纷纷逃逸了,剩下光秃秃的自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a0cb87f4d4b56e480d7cc582e63957e8.png

《町》刘曼琴 机动装置、电子感应、投影 200*150cm

作品从“火星移民”的主题中出发,拟定作品的中间有一个代表着火星植物物的机动装置,它的四周散布着一些以球形物体承载的类似眼睛的投影,这个“生物”也是这些眼睛的家园(部分内容从《火星编年史》中提取),在感应到有人靠近时,这些眼睛就会瞬间看向那个方向,以此表达在我们移民到火星后,在面对未知种族靠近自己的家园时的情绪。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759a39d78d4ae1688e2114627d9dec18.png

《与众》任安恬 石膏、金属箔 450*120*175cm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人的社交活动摆脱时空的限制,但虚拟网络中的个体只能以图像和文字等媒介抽象地存在,这导致了标签化的泛滥,我们用各种标签来对人进行快速的定性和区分,标签放大了个人特质,但对标签的认同又限制了个体的多样发展,人开始走向同质化和概念化。我时常感觉自己游离在被外界建构的我和真实的我之间,不断因外部的矛盾产生对自我身份的怀疑又不断重新向内进行自我确证,这是一个在清晰与模糊之间反复的过程,所以用纸浆材料和翻模的形式呈现这个过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2a0a638ff6db690b152ffb213f1c2242.png

《我的构成》谷梓阳 骨髓细胞培植样本、行为、影像、灯箱 屏幕、投影、异形展台 尺寸可变

这件作品由四个部分构成:我的骨髓干细胞培植样本及影像站立一天的录像做梦时动眼周期的录像我与父亲相互模仿容貌的聊天影像记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7456b27203a696d1c8f09f8a11fdab33.jpg

《直到下一幕》周承昊 铁、灯泡、通风管、亚克力 300*300*250cm

一圈被定格在空中的人体,在他们的下方是皇冠型底座,人体的脊背处插着发出暗光的灯泡,皇冠的内部有被燃烧后的通风管道。这件作品所表现的就是在运转中的一个定格,和“休止”的状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df444d9f1bbf053ed8955d6927ac8fa0.jpg

《一千度冷却之后》周承昊 硅酸铝针刺毯、螺纹钢、标本、石、木 400cm*100cm*100cm

巨型“电热丝”彻底冷却之后,在它的内部,一只双头鸟正孵化着一颗石化的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cda18f7b0aff69337bc20c52f201cd90.jpg

《一声询唤》周承昊 电热丝、木、铁、电机、风扇 110cm*80cm*400cm

在一个三米高的底座上方,放置着一个被木框框住的大喇叭,喇叭内有一截炙热的电热丝,伴随着一声震动,风从喇叭内部吹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ad8bf46a9fbb19653d2450d62285a869.jpg

《永恒与一日》周承昊 硅酸铝针刺毯、喇叭、木铁 390*90*150cm

在一个木框内部被层层叠叠的保温棉填满,中间嵌着一个黑色的喇叭口,从中可以听到隐隐约约的摇篮曲。在保温棉的一角可以看到内部透出的微光。这件作品关注的是历史的沉积物与个体的日夜循环之间的关系。尝试以雕塑的形态表现一截被压缩的时间,并将一段熟悉的旋律的重新制作引发观者非日常的感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af63bbb57a0e6ab03c06b0630d4944b3.jpg

《盐碱滩上的育婴床》张世杰 综合材料 500*400cm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切片式观察,我隐约感觉到在历史进程的内部有一种推力,也有一种阻力,在这对矛盾的力量之间似乎有一种隐秘的联结。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我试图通过作品的方式来触碰这种联结。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7d1746f73d60125b40bfe7e3667b5dc0.jpg

《界》徐耀 硬化泡沫 106*110*260cm,160*150*140cm

作品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边界,这些边界恰好是人们乐于去挑战和突破的,人们于突破中求生存,于守护边界中得生存。人们在不同空间中求破界,这种界既是边界也是一种划分,人们在这样一种空间中不断前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0249d260b6dc8b8638edf603698a8143.jpg

《循环的潮流》赵欣怡 玻璃、棉线、TRP、易拉扣 130*130*210cm

一念之别,“俯”“仰”之差,“窥探”与“被窥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f3fddf6f5e311a6c813aa81fef613a64.jpg

《idle》(系列)曹林瞳  娃娃贩卖机,石膏,娃娃,布料,棉花,旧课桌  200*100*200cm

研究了部分女性以及性别理论有感而发,结合我个人经验,以玩偶为材料衍生出一系列作品。娃娃机里的娃娃由收集来的现成品娃娃覆盖石膏变得坚硬,挖除内部的棉花,观众可以任意投游戏币抓取带走作品的一部分,隐喻幻想中的偶像坚硬外壳和脆弱中控的内在,也可以理解为艺术性的生育过程,在投币后夹而不得会激起好胜心一再投入钱币,经济社会下人的精神寄托于游戏幻想及偶像上。由两张课桌拼成的构架如同神龛,里面塞着我手工缝制的等身娃娃,娃娃由特殊材料以及普通棉花娃娃的皮肤材料拼缝而成,两种性质在娃娃身上产生冲突,幻想寄托物在精神净土里舞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f7003b0fc70052fdcaa9aa9143f26237.png

《艾尼哞斯》裘家祥  毛绒玩偶、仿真动物纤维、铁笼、玻璃等综合材料  100x100x300cm

21xx年在赤道线上的某个小岛,人们发现了一群外型怪异的生命体,它们的身体融合了古籍中记载着的已知动物的特征。好奇心甚重的人们将它们围捕、猎 杀,并带走了其中一批“艾尼哞斯”回到基地研究。有一天,“异化”的“艾尼哞斯”终于忍无可忍,它们齐心协力,冲破牢笼。它们本不是同一物种却被迫联系在了一起……到底是什么让它们发生了改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7341b030a5ada89c8a134c382a6516f0.jpg

《夕拾乐园》熊峻苓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的四年,我见证了转塘、杭州的变迁,许多楼房现在被划定了新的用途,但依旧能看到许多废墟。它们好像是时代发展净化过程中蜕下的皮,里面所蕴含着的文化和自然力量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无论经历多久,我们都能从这里看到人们曾经生活在这里留下的印记。

乐园作为一个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我认为它能将治愈和美好在人们参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生长和传播,所以我想重新拾起那些被抛弃、被遗忘的事物来修复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伤疤,在废墟这片特殊的场域之上建立起一个承载公众记忆的乐园,在治愈城市、治愈公众的过程中,治愈废墟本身,并创造出它全新的时代意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cccfa9f3543f16a178d9b082c15a0826.jpg

《欲空》王思童  综合材料  400*400*250cm  总尺寸可变

狂喜、惊惶、迷乱与游离——我无法否认欲望,它们凝聚成涌动的空间——我如此,人人如此。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b04aee4e560a9c4b014d1601f39ea180.jpg

《我的世界》朱沁儿  毛毡  多个尺寸

我们总是被喧闹裹挟着,在摇晃的人间找不到一片平静之所,被簇拥着,双脚离地的行走,好像有深渊在吞噬着时间,没有人敢停下。地球是圆的,也许起点就是终点,我们总是被催促着向前,好像走了长长的密林小道,他们在我们耳边说,沿着这路走下去,会出去的。然后我第四次路过了那个奇怪的树桩。外面到底长什么样,我不知道,我没见过,我见过最美的地方,就是那个片小溪旁的花田,夜晚微风拂过,吹起一片萤火虫。我不急着去见这世界的真面目,我还没好好看过这朵花,还没认真抱过一个人,还没在那条小溪旁等过一片漂流而下的枯叶。我想住下来,修一座草房,在日落后,等星星开始铺满天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d35fa30312e3eef14be8d8f4a480c546.jpg

《归境》谢俊义  综合材料  230*75*230cm

作品从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所提出的“前台角色”与“后台角色”理论出发,由球状造型与万花筒和现成品构成,观众推动球体,从万花筒中观察到现成品的变化,引发个体在不同他人与环境下实现自发性主我与社会化客我的身份属性转变的思考与讨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a98a0c926006f3b2ae1deea8d40c674d.jpg

《ta说我该这样》李诗晴 综合材料 210*350*350cm

文字是有力量的。我在创作过程中精简了日常生活中身边人对我的人生做出的“规划”,将这些“规划”简化成六个字:让,学,工,相,结,生。它们分别代表了他/她人认为的我的人生的几大阶段:出生,谦让,学习,工作,相亲,结婚,生子。作品分为编织和文字两个部分,编织的部分像藤蔓、像绳索,纠缠着代表着人生阶段的文字向下坠。作品试图表现出当这几个字可以代表大部分与我同龄的女性的生活经历时,我与她们中的有些人在寻求挣脱的现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0b62ce927aa06e66b7168e3cbdd305bc.png

《铭纹》陈彦睿 混纺毛毡、棉线、显示屏 多个尺寸

我将这些年在各种平台上看到的“文字乱象”的小短语收集起来进行创作。这些“不规范”与我们在成长过程当中、接受“规范化”教学的理念大相径庭。创作基于一种想象开始进行,这种想象即为:传统的“书写”和“文字”正在离我们而去,也许又在自然地变化中以其他形态继续存在着。针脚在学生初学书画的毛毡上留下沟壑,针线的堆叠、穿梭也是一种反复取舍,手写墨迹在水中也不为人所控制或挽留,这是一个对未来的疑问:它最后会去向何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4e4b03b232650bb011616a1b5fe76fb2.jpg

《向生》唐洁妍 泡沫 石膏 草粉 地毯 沙石 300*300*90cm

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切入点,人类的生存延续取决于能否与生态共生。苔藓,次生环境中的拾荒者与开垦者,需要借助大量的水分和独特的环境才能生存的生物。用他们的生存与生长环境还隐喻人类移民火星寻求新的生态环境并开垦繁衍,向生的这一过程。

将苔藓种子洒在沉雕人形上,记录苔藓的生长与蔓延的过程。谱写一个侵占、蔓延、向生的过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5422bfab3acc60d31617734a2f381d91.png

《涅槃》杨安 防毒面具、树枝、毛线、麻绳 尺寸可变

鸟脊与根系交汇衍生出别样的涅槃。

涅槃至重生,被击中下沉破碎,崇拜着“更强者”,渴望从万物中获取力量,进行模仿与再生。一场现代的角色扮演,反讽人类敬畏自然,却又向自然生灵索取的矛盾感,角色颠倒,力量转换,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030bfbc1020d460a1d1fd2db51a76014.jpg

《什么值得纪念》戈凌峰 综合材料 260*110*180cm

我试图记录下既定行程中偶然出现的痕迹。这一次次行程可以长如人生,或短如一段夜路,但不论如何,我认为途中的偶然往往比结果更值得纪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7a48db2f2952c4b64cddc3a86addf2d6.png

《生生》黄妍 综合材料 420*240*240cm,1“23‘

在莎士比亚笔下,有一种奇幻的花,当它的汁液滴落在睡着的人的眼睛上,无论是谁,便会在醒来时,疯狂地爱上第一眼见到的人。此刻,花的藤蔓与眼的神经彼此相连,彼此缠绕。双向奔赴的光流,是那涌动的爱意,长久坚定,给予力量。光的流转,眼的开合,花的绽放,生生相交,生生你我,生生不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0f7aa1b249254a627fec5c2045853f0f.jpg

《未知·维度》陈芷豪  张文权  甄伟康  叶思朗  李佳逸  李子尧  黄子凌  吴周皓月  胡宇梦  沈圆圆  应茵  林业璘  综合材质

在对空间的探究中,围绕“弦理论”对空间维度的预言,将我们引入高维的“超空间”遐想。升维的思考或许是反观的最佳视角,所以我们选择直面未知的维度。作品《未知·维度》是由20届毕业生围绕未知维度的探讨所引发的十二个话题,从而生成十二件独立综合媒介空间艺术作品,并联合浙江音乐学院毕业生协同创作完成。通过数字系统控制各部分作品在空间中交替隐现,呈现不同话题间整体连贯的诗性叙事。作品尝试突破剧场的三维视觉空间,以沉浸式通感体验呈现超空间的跨维度猜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56e728f82baedb23beb28664fad60889.png

《地图切片》章献 黄铜、电机、托盘 100*100*29cm(高)

一本为“永久”而做的地图册,一本超越个体经验的“沙之书”。

铁质的物流托盘四处漂泊,上面放置的是一本打开的、由黄铜皮制成的世界地图册。图册里没有任何坐标、文字、标识等参考物,只有海岸线具体的凹痕。打乱的页码以及放大的局部使得我们原本对世界的虚拟认识起不到任何作用,我们不得不面对那种基于全景知识幻觉之下的手足无措:没有国界,没有领土争议也没有政治裹挟。图册间断地震颤作响,时而沉闷,时而亢奋,似乎在告诉我们一些关于这个世界的真相。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b791e6e826657168ba191c64f3c36f45.png

《在光亮中》章献 铸铜 39*23*19cm(高)

将一段光辉的文字铸入一截标准的“75型”铁轨的顶面。文字顺着铁轨弧形的顶面凸起,通过精密的打磨,在顶面留下了一个光亮平面, 仿佛原本坚实有力的文字被火车的碾过变得支离破碎、含糊不清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9790dcafda61115ea8bc3bd871882be3.jpg

《迷失》彭胤瑞 充气气模,鼓风机 1000*1000*1000cm

三维坐标似生命体在环境中不断自我探索,巨大的作品体量也在空间里变身为一把尺,丈量空间的中心,偏离、膨胀、坍缩。在为观众提供空间导向的同时,也使观展路径发生实际的偏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5a6bb84525c8e03b1331ed9a2fd3c68b.png

《相对永恒》于航 2022年 双频影像,尺寸可变

左边的影像播放的是被镜子反射到广场中央相对恒定的阳光,右边播放的是艺术家在不停的调节镜子试图把阳光反射在同一个点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774bc27d81d922bcdfe453374cdbc7fe.png

《如何完成一场表演》于航 2022年 单频影像,尺寸可变

这是一场看似在谈论如何完成一场表演的影像记录。先是从宇宙视角,星球之间的环绕搭建了可以稳定运行的生存环境,之后进入到了地球之内来到广场之中:第一个部分是军事上的防护,影片呈现了在广场空中不停巡航的战斗机;第二部分是巡逻的安保人员;第三个部分是给广场中央水池清洁的保洁人员;于是,在这样的层层保障下表演开始了。镜子贯穿了整部影片,它试图追踪着并将太阳的光芒照到每一个角色身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ca981dd120d3b772d37ee8976b106f0d.png

《金鸡奖》于航 2020年 双频影像,时长:12'50",12'50" 尺寸可变

影像开篇为给鸡颁奖的场景,随后有第一幕:新窝,第二幕:出走,第三幕:人群,四部分内容。影片中出现的鸡笼是给这群鸡事先准备好的新窝,并且这群鸡已经在里面生活了一段时间。

第一个屏幕内容:一个人拉着一车鸡,缓慢地向前行走。在适当的时间将笼子两侧门打开,观察第一只跳下来的鸡; 因为鸡是对平衡极其敏感的动物,当它们站在运动的小车上,为了保持平衡会长时间保持不动。因此我们将第一只敢于跳下来的鸡视为觉醒者为其颁奖。在这之后依次观察并用影像记录跳下来的鸡。 整个视频开篇是正在给第一只跳下来的那只鸡颁奖的场景,结尾为这只鸡面向人群的场景。

第二个屏幕内容:同样的一群鸡站在横起来的树干上,树干因为人为的原因会轻轻晃动,此时这些鸡并不敢跳下来。当第一个屏幕中的鸡跳下后,会有人强行抱下来一只,依次进行,抱下的顺序刚好是与第一屏幕相反,最后落下的是获奖的那只。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ab36d1279955496c4218a093a8f7ff7c.png

《弹树》于航 三频影像,时长:5'12",8'06",4'17" 尺寸可变

三段视频分别在三处不同的场景中发生,相同的是在场景中都有多棵相邻的树木。在录像中艺术家本人和邀请来的人、以及觉得好玩前来参与的人,试图通过绳子拉拽,弹一棵树来撼动整片小树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51ec6d96e543741e2a781038d1cd9877.jpg

《确定的身体——元》(动态雕塑)易超 材料:不锈钢、铝、电机 尺寸:直径120cm

圆是完形,元是开始。抽象一点的理解,它与宇宙和时间有关,或者说它又被某种恒定的东西植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05a481f93e959ee304bd64e912dc3a04.jpg

《乌镇河边的倒影里,吹起一阵阵想象的风》 马新宇 单频影像记录,LED手持风扇,乌镇景区物品,关于想象的文字 尺寸可变

我想要进行一场关于此地流动的想象游戏。它是关于乌镇一块特定范围的历史与空间的想象的传递,也是关于角色与此地现场的想象的交换。

游戏的规则是:在此地选取参与游戏的“角色”,他/她/它是在随机状况下被赠予一阵装有关于此地的文字的微风,作为交换,他可以留下身在此地关于此刻的想象,同样也会被记录下来赠予其他角色。我以前人的想象文字作为游戏的开始,将它输入LED小风扇,由此开始一场想象的玩耍。

我将这阵想象的风与部分角色带来这里,你可以吹吹风,带走一份关于这里的想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0836e9d36a4d9d2393bad1ed85a5a9ac.png

《动力沉思》表演/装置录像,10'17" 火山艺术小组(曹志昊 崔黎)

艺术家骑着一辆特殊的自行车行驶在夜间的城市里。这辆自行车有着可以投放影像画面的车灯,在古城的地面和建筑物上投放出一些自然景观。在行驶过程中,脚踏板连接着发动机为这个特殊的车灯蓄电,使它可以保持运行。

作品“动力沉思” 通过创造平行于现实世界的新现实,面对了自然空间与人造空间相互叠加的关系,以及在其中人类无差别劳动的角色。

最初佛罗伦萨的建设蓝图中,几乎没有自然景观的一席之地。动植物的形象以雕刻或装饰图案的形式凝固在城市建筑上以及宫廷居室内。到了柯西莫二世执政期间(1609-1621)城市迎来了它最大规模的扩建。城市覆盖自然之后,人们又把自然带回了城市,盆栽,私人花园,绿化带,以及仿真植物等,但却付出了额外的劳动和金钱作为代价。自然图景进入了社会生产体系中,以被所有化的方式弥补人们对其失而复得的憧憬。

栖息地的掠夺与归还仍在往复,自然空间与人造空间相互叠加,以及其中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永不止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081c7b4c860d75736cc193874ab99e20.png

《Tempora Tempore Tempera》表演录像 , 3'58" 火山艺术小组(崔黎 曹志昊)

表演者在橱窗里四处走动,时不时地靠近橱窗玻璃并往上吹气。原本一无所有的玻璃上随着表演者呼出的热气逐渐浮现出一些单词的局部,单词慢慢地随着呼吸全部显露出来。最终,渐渐地,出现的字又有随着雾气散去而淡化,消失在人们面前。与此同时,橱窗外的观众通过外放的扬声器聆听橱窗内的一切。

出现在玻璃上的字样是:"Tempora Tempore Tempera"。来自拉丁文 tempus,一个可指代印欧词根 tem–(切割,截面)的词,在印欧语系中与“时间,间隔,消逝”相关。 在表演里,普遍意义上的文字阅读方式转换成了图像化和碎片化的拼接与想象,以视听和空间体验的方式建构了词义的原本概念,同时展现了语义学里描述层面以外的多维感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3c212b2c9f3e013c586e1d4b62e9b8ab.jpg

展期:2022年7月22日-2022年12月31日

地点:中国乌镇·粮仓

参展艺术家:曹林瞳、陈泉珲、陈翔宇、陈彦睿、范文迪 、戈凌峰、谷梓阳、黄凯裕、黄妍、姜珊、李军毓、李诗晴、刘蓓、刘泠杉、刘曼琴、刘楠超、毛宇、裘家祥、任安恬、史泽晖、唐洁妍、童佳慧、王梦梦、王诗雅、王思童、吴洪业、吴雪倩、吴宇画、肖雪容、谢俊义、熊峻苓、徐骁一、徐耀、杨安、俞宗成、袁萌昕、张斌、张世杰、张思琪、赵可、赵欣怡、周承昊、朱方泽、朱丽瑾、朱沁儿、朱晏麟、章献、彭胤瑞、2020届艺术工程与科技工作室毕业生(陈芷豪、胡宇梦、黄子凌 、李佳逸、李子尧、林业璘、沈圆圆、吴周皓月、叶思朗、应茵、张文权、甄伟康) 、火山艺术小组(曹志昊、崔黎)、马新宇、易超、于航

学术主持:班陵生

项目策划:郑靖

项目总监:邱建卫

项目统筹:寇树德、杨端晨

策展人 :金亚楠

策展团队:铜场计划、彭胤瑞、尚龙、王晨一

视觉设计:赵梦瑜

影像视觉:谢欣欣、陆云飞、齐国鑫、汪培、展邦昌

场地展览:张永刚、董崎斌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邹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