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中的不确定,混乱下的无秩序--著名画家王晓辉《疫情系列》中的“静穆”反思
2022-08-02 00:00:00 未知
艺术家王晓辉在近期创作的《疫情系列》作品将感受与感知作为了画面传达的核心。
画室一角
传统水墨创作并不以表现灾难见长,或许这源于乐天知命的文化性格,亦或许是因为祸福相依的辨证思维。所以,当灾难突如其来时,画家们所面对的就不仅是灾难本身,还有怎样去面对自己的艺术责任。好在画家王晓辉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在虚静、弃知的状态下,以其独有的水墨语言范式,从深层次反思了这场灾难。表现灾难的本质是对人类缺憾的再认识,既使没有灾难的发生,人生也是充满不确定性和异化痛苦的过程,(人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不幸谁先光临)而艺术存在的本质和主要责任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使人生得以克服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正如法国后结构主义德勒兹提出的对艺术的反思一样,我们平时对概念的使用遵循着再现和定见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假设先有一个被定见的世界,然后我们在用概念来再现它,因此我们是以认同、交流和信息为目标。然而,艺术的目的是创造感受与感知。这种感受和感知将艺术家的力量从特定的观察者或者体验着它们的身体上解放出来。使感受从它们被识别和指认的起源处脱离出来正是艺术的任务。我认为,正是这场灾难将艺术家定见的创作模式打破,将灾难带来最直观的情感通过艺术作品表达,从而将艺术品创造的感受与感知之力量拓展延伸。
冠状物系列(2020---2021年)137cmX67cm
艺术家王晓辉在近期创作的《疫情系列》作品将感受与感知作为了画面传达的核心。正如他随笔所提:“生活和成长的经历告诉自己,活在今天与昨天有差别,明天或许会变得更好也许更糟。一点是肯定的,变化是无常的。”灾难所带来的变化无常调动起艺术家的感知敏感度。感知的不确定性为他带来或好或坏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为艺术家提供了大量观念层面的反思。这种反思也为艺术家反思现当代水墨的观念性提供了养料。《疫情系列》是王晓辉《脏墨》系列的延续。如果说《脏墨》系列是王晓辉对当代水墨语言的一次探索创新的话,那么疫情系列则为画家在“静穆”、“弃智”的前提下转换视觉语言并予以“纯粹”表达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王晓辉将对灾难的反思作为内容精神语言,将此语言内容注入进笔墨形式语言中,从而达成了内容观念层面与技法层面的融合。内容观念形式的注入使得观众在阅读画面时将感性层面调动,进一步浸入画面,从而感知画面内容及观念所带来的冲击。画面所带来的对感知层面的调动使得笔墨语言形式辅佐了观念内容形式的达成。我认为,艺术家以这样的方式打破了定见的创作模式,实现了中国现当代水墨中观念层面的实现。
进入画面分析,此系列分为两个主题。一为冠状物系列,二为手语系列。我想从视觉角度分析这两个系列作品。将两个系列做一个整体的比较,我认为冠状物系列较之于手语系列更加抽象。先观画面内容之抽象,冠状物系列画面所呈现的内容像是显微镜下细菌细胞的培养皿,且只展示了部分。片段性的展示勾起了观众对于画面整体的遐想。这为画面造成了外延性。王晓辉通过这样的构图方式打破了画面的界限,进而调动了观众感知层面的想象空间。再观画面语言形式之抽象。这包含了画面相对分散的结构布局及对颜色的自由运用。因为笔触分散的画面布局,使得颜色作为绘画形式语言的一部分在王晓辉冠状物系列中占据了主体。画面中颜色的运用为观众带来了最大的视觉冲击,从而直接引发观众内心情感的波动。正如英国著名理论家罗杰.弗莱(Roger Fry)在《罗杰.弗莱美学理论》中所提,艺术家运用绘画语言形式作为载体从而引起观众的情感。形式与情感应达成一种平衡性从而激发艺术家的创作情感,这也被称为“形式主义”(formalism)。在新冠物系列作品中,形式(颜色为主)的呈现引发了情感层面的波动。当然,后世对弗莱的理论褒贬不一,但这的确也为我反思王晓辉艺术作品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就冠状物系列来说,颜色的运用为观众造成了一种感知的不确定性。这是一种艺术家对灾难的情感转移--将现实生活中灾难造成的不确定性带入进画面中所实现的。从根本上来说,这种情感不确定性的触发是由水墨这种独特的材料所造成的。与西方架上艺术如油画或丙烯画不同,水墨材料性最直接的体现在于水与墨在纸上晕染开来的效果。观冠状物系列,艺术家看似将水墨技法解构,但却仍能发现艺术家对技法把控之精准。这种解构是消解了中国传统水墨技法塑造“型”为基础上的一种大胆尝试。不同方式的水墨笔触游走在画面的各个角落使得画面整体为观众带来一种情感的不确定性。由水墨笔触自身点擦晕染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与水墨颜色的结合造成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绘画中“形式主义”的非确定性因素。我将这种表现方式称之为“游走中的不确定性”。
相对于冠状物系列之情感不确定性,手语系列作品中情感的抒发更加直接及强烈。此系列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人像表情的刻画。绘画的整体布局依然是分散的色块布局。不同的是,手语系列作品当中的头像呈现为画面注入了灵魂。作为画面内容的主体,头像为观众带来了两方面的视觉冲击。其一为头像形状的各异呈现。不同的头像形状为观众带来审美层面的冲击。这些头像像是显微镜下的细菌,他们被困在了这个微观世界当中。头像似细菌一样漂浮在画面世界当中。这些头像似乎随时可以变换形态,造成一种流动中的不确定性。这种转换的流动性使得头像打破了日常生活人像所呈现的定见模式,为观众带来一种似人非人的陌生感,使观众无法抓取人物的情感,从而造成一种疏离与恐慌感。其二为人物各异的面目表情。人物表情在画面中以极压抑的情况表现。他们的表情或烦躁,或焦虑,或冷漠。这为观众带来了最直接的情感冲击。通过对头像的视觉分析,王晓辉传达了一种疫情下混乱的无秩序状态,进而使观众跨过观画的定见模式而直接进入自我情感层面的探索。
通过王晓辉《疫情系列》作品,上文所提“静穆”的概念逐渐清晰。这里简单解释一下“静穆”的概念。该词汇由西方著名哲学家康德提出。“静穆”的概念在于打破概念对人思考形成的固有模式,比如,观众在观看一幅作品时会提问这幅作品到底画的是什么。“静穆”概念的提出在于抛开概念程式化的束缚,而突出了以直观审美因素所激发的情感波动这一重要因素。此概念不仅对观众理解王晓辉系列水墨作品十分重要,也为观众理解所谓形而上的“抽象艺术”提供了解读方法。对于观众来说,由画面带来的情感波动带有一种不确定性。不同观众读画面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画面所引发的不同情感使得画面所传递的信息无法被确定。换言之,每一次的重读画面又会有新感受的产生。这也使得王晓辉系列作品充满了哲理反思的高度意味。(孙晨,毕业于波士顿大学与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研究范围包括中国当代水墨,中国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西方当代艺术批评研究,现为艺术行业从业者)
画家简介
王晓辉,别署清晖。1982年毕业于河北轻工业学校陶瓷美术专业(今华北理工大学美术学院),198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专业,1993年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文化部举办的中国人物画创作高级研修班,199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画学院人物画系主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者讲座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新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CAFA-水墨正当时》《畅神-王晓辉中国山水艺术作品集》《心路历程-21世纪中国水墨艺术家创作探究系列·王晓辉卷》《微水墨-现代水墨人物作品集》《大写意-传统古典写意人物作品集》《笔墨肖像》《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师课徒稿-线性素描》《中国画坛·六O一代-王晓辉》等专著二十余部。
文章来源:文化视界
[ 责任编辑:周龙 ]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