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杨卫:形式的探索与材料的拓展——关于袁小楼的绘画
2022-08-04 12:39:44 杨卫
袁小楼(艺术百科) 道 80×80cm 亚麻布+矿物材料+贵重金属+特殊材料 2018
袁小楼的绘画,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个是形式的创新;一个是材料的拓展。而这两个因素又相互促进,如同一个人的两条腿,从前后左右两个方面不断向前延伸,促成了袁小楼绘画的探索轨迹,也形成了他的风格特征。首先,是绘画的形式语言,袁小楼剥离了具象写实的手法,但又没有完全走入抽象,而是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同时吸取中国传统的写意绘画和西方表现主义的元素,由此形成一种“观物取象”的语言方式,使其作品往往彰而不显、隐而有寓;其次,是画面的媒介材料,袁小楼打破绘画语种的界限,在油画和丙烯等材质之外,又融入了许多矿物质材料和贵重金属,如金粉、银粉,还有檀香、宝石等其他物质材料,从而使他的作品上升到语言的观念层次,在超越造型束缚的同时,带给观众一种独特的物性经验与现代质感。
袁小楼生于宁夏,自幼接触到贺兰山岩画,因此而对艺术和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可以说,袁小楼后来的绘画带有某种沧桑的历史痕迹,同时在语言形态上吸取岩画和壁画的某些因素,都与他儿时的视觉启蒙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是贺兰山岩画为袁小楼奠定了绘画的认识基础,使其在绘画创作上一直热衷于历史叙事与宗教题材,并对岁月磨砺后的苍茫感与斑斓感情有独钟。而他多年侨居于欧洲,在异域他乡的羁旅漂泊,又使其精神无所依托,从而更加珍视自己的成长记忆,也更加憧憬于东方文化。因此,回到自己的成长经验,以曾经熟悉的岩画和壁画等为创作素材,就成了袁小楼绘画探索的必由之路。也因此,他笔下的形象无论是人物还是景观,均带有某种宗教气息,与洞岩壁画与佛像造型等元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事实上,古代岩画的出现,作为先民们祭祀天地祖先与记录渔猎生活的方式,大都与原始的宗教活动有关。佛教传入中原以后,为了更加有效地彰显佛法,宣传教义,在古代岩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出石窟雕塑与石窟壁画等,从而形成了一种围绕佛像造型而生成的独特艺术形式。袁小楼因为自小受贺兰山岩画的影响,一直着迷于岩画和壁画,进而又深入研究和探寻了敦煌壁画、龙门石窟等一系列与佛教艺术相关的旖旎奇观。故而,通过这些古老的佛教艺术而穿越时空,去表达自己对历史的凭吊和对现实的观照,便成了他绘画创作的不二法门。
当然,袁小楼的绘画,不是宗教绘画,而只是一种借喻。即借用某种佛像造型和岩画的斑驳肌理,来隐喻人间的历史沧桑与世态炎凉。因此,他注重的不是造型因素,而是语言的质感。比如他喜欢在画面中刻意强化肌理效果,增加色彩的丰富性,包括融入一些矿物质材料和贵重金属等等。正是这个语言的纯化与材料的拓展过程,使袁小楼得以从佛像的造型模式中抽离出来,不仅可以优游自如地表现人间百态与芸芸众生,更为重要的是打破各种文化间的思想屏障,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中西融合的艺术语言。
毫无疑问,袁小楼执着于语言的探索与材料的拓展,与观念艺术的呈现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为观念艺术在走出了对象的描摹与造型的束缚后,已经越来越朝向语言自身的物性特征转换,呈现出了一种观念即语言、语言即观念的发展趋势。在这个发展趋势中,无论是日常用品,还是自然材料,抑或是现代科技手段等,都可以被充分地利用起来,转换为艺术语言的创新。而人的理解力与感受力,也正是在这种艺术的不断创新之中,得以持续地深入和展开。如果说艺术可以解放人的意识,那么观念艺术便是在物质时代解放现代人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袁小楼的绘画,他从形式的探索到材料的拓展,也是属于观念艺术的范畴,抑或可以说是他将历史的沧桑感与人间的烟火气,引向了某种观念性的表达。
2022.3.26于北京通州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