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数字世界的特别展示:TRIGGER数字触发器展览开幕

2022-08-17 09:59:47 未知

当下,数字技术发展已经触发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数字”已经不是技术工具,而是思想观念,是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方向。(主编/赵中原  编辑/nini  视频记录/曹晓飞 图片摄影/徐海伦)

在这样的语境下,中央美术学院数字可视研究室,与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优锘科技、恒通国际商务园展开合作,在位于恒通商务园B23A的数字孪生科技艺术馆内举办TRIGGER数字触发器科技艺术展,力图呈现一场触发未来数字世界的特别展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277876afb920aa68a2e30faddcf9e24b.jpg

展览海报,展品精选自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柏林工业大学等高校优秀的青年艺术创作者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艺术与科技研究院院长苏新平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林茂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教授对此次展览表示祝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研究院副院长,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著名策展人赵力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研究院数字可视化研究室负责人丁圆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一级美术师郅敏教授,优锘科技创始人兼CEO陈傲寒先生、创始合伙人孙岗先生,京东方科技产业BU总经理蔡慧女士,京东方物业董事长蔡敏先生,东京画廊北京空间负责人迟丽萍女士,以及参展青年艺术家代表回寰、于汉杰、朱剑非、杨涵琪一同到场见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8/414f9e9aec7c1e03d498671d2ca3b8e4.png

到场发言嘉宾

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新、工具的发展,都会带来人们观念、思考问题方式的巨大变化。数字革命在过去 40 年间兴起,数字技术随即融入到绘画、摄影、装置等各个艺术领域。从 AI,到 AR、VR、XR等各样技术的兴起,3D打印技术。今天,艺术和科技的界线似乎已经消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cc339e054df28fb594cae2ce8b469491.jpg

用户体验VR作品《格子间遐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6c6056825f2f136927470f6c086763a8.jpg

AI绘画作品《我不在这儿》

此次展览作品和展陈形式也是技术和艺术融合的缩影:VR游戏、AI绘画、算法程序、3D打印等技术、工具的运用,让作品形式丰富多元。青年艺术创作者们正在积极尝试用更当下的科技,与艺术、文化融合,展现新的可能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283a463a50450b2e4801a6f683ef5144.jpg

作者于汉杰讲解《桌子的语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7b9c6612c58b7feaca900309464862b0.jpg

独立艺术家朱剑非展示影像装置作品《映》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04158058c3959dfdd1365c9cb6fc668b.jpg

赵力教授体验VR作品《临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88ba16e0d2b05b83e34685fc6378d399.jpg

作者杨涵琪讲解作品《数字“她”-人脸制造系统》

正如丁圆教授所说:“这些青年数字艺术家从人们新的生产、生活当中汲取灵感,与新技术碰撞,带来更多的答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f78f3b8126603c6d90ac091ee9a1a48d.jpg

数字可视研究室负责人丁圆教授

对于刚刚出发的青年创作者来说,外部的支持、艺术观念的转变、配套设施的完备至关重要,到场来自科技艺术各环节的嘉宾也表达了这样的目标。优锘公司联合创始人孙岗先生表示:作为首家数字孪生科技艺术馆的承载方,希望在未来进一步完善展览条件,让科技和艺术能有更好的结合,给生活带来更多美好、崭新的体验;蔡慧女士也提到:数字艺术是未来重要的方向,京东方在未来也将以场地、技术为载体,与美院一起能够为艺术家创造更便利的展陈条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07131a05a9c13bb19fe0d9814993a53b.jpg

左:蔡慧女士;右:孙岗先生

Trigger,意为扳机,触发,一个看似轻而易举的动作却能带来强有力的能量与爆发。将“Trigger”定为年度系列活动的主题,便是有这样的期许。一个人,一个机构或许能做的很有限,但有时一个触发,便能引起灵感爆炸。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b13e8f91f7398d8dc737e3426abda74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86aa4a669621d966aac4707c7b2d025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1e06f49df4e9c3f3759735db5a3215b7.jpg

到场观众体验作品

“这仅仅是个开始,还没有到收获的时候,期待着我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机制,让青年艺术家在我们提供的平台能够充分的实现自己的理想,展现自己的创作能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7f13d4dc7c3c5b67131554e99c9723f3.jpg

赵力教授、孙岗先生与创作者交流

如赵力教授所说,数字可视研究室未来想做的,是根据目前的状况,对未来艺术的呈现方式做更多的探索;将大家带到一起,借这个平台、让在不同角色中的大家能有更多的碰撞和探索。这也是研究室设立的初衷。

“明天不是那么遥远,而是越来越近,就在门口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8/863c94670d00e0c35c8c782104cca3a7.png

发言嘉宾与到场艺术家合影

当下,数字技术发展已经触发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数字”已经不是技术工具,而是思想观念,是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方向。正如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一样,“数字”影响了艺术思维方式、创作工具和呈现载体,其艺术价值评判、资产交易体系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数字可视研究室专注数字艺术创新,和数字艺术资产运营。“数字触发器”主题展览聚焦“数字”激发的艺术探索和表现,从本质上思考“数字”会给艺术发展带来什么?

此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数字可视研究室主办,优锘科技、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恒通国际商务园协办,精选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柏林工业大学等高校优秀的青年艺术创作者,呈现一场触发未来数字世界的特别展示。

参展作品介绍

01《模仿游戏 | Imitation Game》

作者 / 李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8/12d2bdb45dba6d362620a555c0ccd4b3.png

《模仿游戏》是一件借助PoseNet人体姿态识别算法从而学习人类肢体语言的机器人装置艺术作品。

作品的主体是一个婴儿形态机器人,它可以识别并记录观众的肢体动作,通过算法驱动电机进行学习和模仿。随着数据集的拓展和算法的迭代,它将跟随观众学会更多的人类肢体语言。作者李杭通过这样一种戏谑的方式和荒诞的游戏感,试图启发人们重新思考机器智能背后的技术伦理问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7ccdfa9813edf3aa8cfbcfa48cd75a6c.jpg

02《数字“她”-⼈脸制造系统》

作者 / 杨涵琪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cdd548eb5d89757e65a021f69755db91.jpg

你有容貌焦虑吗?互联网使得人与人更容易发生交流、分享,却也使得很多问题被空前放大。形形色色的修图软件,似乎正在试图统一我们的审美,让我们无法脱离滤镜正视镜头中的自己。

作品使⽤24位⼥性的照⽚,将她们的五官⽐对当下流⾏的样⼦进⾏数字修改,并赋予⼀个随机的“标准值”,形成⼈脸制造系统。通过标准制造出⼀个新的数字“她”,不再是⼥性原本的样⼦。这些数据和标准映射了互联⽹时代对她们容貌的标准。通过抛弃互联⽹带给⼥性的约束以及单⼀的审美,同时也是抛弃了社会对⼥性外貌的规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e4751dc0dc6d5053f2b70f6541e5750f.jpg

03《我不在这⼉》

作者 / 李江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f065821b40a9cbfcd2555fc8fe5341ea.jpg

剪切、拼贴和伪造……我们所见的,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

当我们⽤AI技术对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画家的创作进⾏模仿,并将这些画作整理和联系起来,是否可以在历史中编造⼀个故事,创造⼀个虚构的形象,伪造⼀个仿佛早已存在的“符号”。加之伪纪实影像的讲述,模糊我们对真实的记忆和认知——语⾔的隔阂、深度 “伪造”的图像,我们是否会对影像信以为真?

让人不由得反思:我们,是否拥有在这个时代分辨真实的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09f8e98ee56d614393c6412e4f918566.jpg

04《云凝为⾬滴坠⼊海洋》

作者 / 王月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8/a8c104f10437be092eae7682364c161e.png

当海⾯上下起⾬时, ⾬⽔连接起云层与海洋。

控制系统实时获取⼗天之后作者家乡⻘岛市某⽚海域的⽓象预测数据以控制装置中⽔汽与⽔⾯⾼度,由此其与⽔的凝结与坠落⼀同呈现出某种处于预测状态中的不确定性系统。

作品也是处于当下技术⼈⽂时空中,对汉斯·哈克1963年《凝结⽴⽅》的⼀种回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0595881c13058262a2f43b115a4447aa.jpg

05《1/1000杜丽娘》

作者 / 韩柠蔓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a1730bac547b0f6a5d34a4f006f477cd.jpg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作品从昆曲《牡丹亭》中抽象本体(情)的发展被描述为具象本体(人物)自身演绎的过程为设计源头,希望展现出“想象杜丽娘”这一由文字转向图像的体验。根据其原始戏曲剧本框架分别采集角色杜丽娘相关的文本数据作为实现视觉演绎的源头制造出由梦境、心理、现实的所交织起来的空间。使用文本信息通过AI图像生成来驱动和指导视觉效果进而形成大量的图像,运用扇子其作为“游园惊梦”、“寻梦失梦”、“魂归圆梦”三部分虚拟动态场景和生成图像的视觉载体,突破了传统戏曲中对文本演绎的程式化,探索AI技术与传统艺术形式的结合,同时激活传统昆曲《牡丹亭》中兼具历史美感与个性化的新表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f624d2197c112c3571c03a126e8f892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1930ac6d06c921cc36b63211edf30410.jpg

06《临界》

作者 / 林梓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227e779626642622e68aee288c5435c0.jpg

不确定的确定、过去的未来、无选择的选择……临界情境之下,⼈所思考的是最接近内⼼深层的事物。

作品《临界》以数字雕塑、虚拟现实场景和图像影像为媒介,构建了⼀场存在主义⾃我审视的体验。VR场景从标有1-6的骰⼦展开叙事,⽴⽅体的每⼀个⾯通往虚拟场景⾥符号化艺术化的⼈的境遇。抽象的数字空间就像是⽆边际的⼼灵区域,六条怪诞的悖论背后折射了⼈类难以摆脱的困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ba33e10cf60aae098f9b13e147072053.jpg

07《桌子的语言》

作者 / 于汉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981bb3df8f68d6558fff1eec7defa414.jpg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屏幕与新媒介重构了我们的生活,人们与物品的对话模式趋于同质。作者运用计算和3D打印给桌子提供了新形态探索超越屏幕的新交互方式,创作了这件《桌子的语言》。

回应智能技术如何“安静又有趣”地融入日常生活这一设计问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8/c3329478b158dd72c6e3861c0b147da1.png

08Silent Monument

作者 / 蔡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8/393176987991740adf0e1c3c3b4eded2.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8/de71cbf8b73e4ee0182365b74083d6ed.png

该作品是艺术家为德国剧作家DeaLoher的话剧《最后的火》设计的舞美。

该剧围绕着小男孩Edga的死展开,剧中出现的所有角色都对Edga的意外死亡负有或轻或重的责任,他们不得不一直背负着愧疚生活下去。舞台中央持续旋转的巨大的混凝土建筑,既是他们无法摆脱的生活场景,也是一个诚碑,隐喻着他们背负的永恒罪责。

09《格⼦间遐思》

作者 / 陈滢洁

这是⼀次构建在现实场域上的VR交互创作。作者以⼯位为切⼊点,对格⼦间中⽇常⾏为和语⾔进⾏解构,并⽤社会学理论转译,在现实空间中重塑虚拟交互场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4a2b9a95590448017160314a34f09d46.jpg

作品尝试以数字孪⽣为设计概念,在物理世界和现实身份的桎梏下构建⾮⽇常化的景观,让观者重新审视现实⽣活中的异化,并思考虚拟世界能带给我们什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542de27a61741aef6d4f06657d42fb6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8/192d8802556187df0f479b17a1697e23.png

10《映》

作者 / 朱剑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da5c0106d010f5c27b8f655e5f7e0c5e.jpg

作品《映》艺术家对“数字孪生”概念的一次阐释。

作品由动力模组、液晶屏模组与LED屏模组三部分组成。动力模组中有8个可升降模块,可按照设定自动升降,也可通过推拉手柄进行升降。模块当前的高度、速度、激光颜色等数据信息会传递到中间作为处理器的液晶屏模组。液晶屏模组是一个联动两端的的信息收发、转送中心,屏幕中的影像是数据“接收-处理-发送”这一过程的可视化。当模组接收到“动力模组”一端发射来的激光信息时,液晶屏模组会进行数据信息处理,并将信息发送至LED 屏模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2f17bc8bdb4ece685066091fcdeeaff4.jpg

LED屏模组的画面,是动力模组产生的真实数据的映射——数据可视化表达。三部分之间通过激光联结当激光束亮起时,就表示有数据的传递。整个作品表达了"数字孪生体”概念,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一一对应的动态联系。

11《试金》

作者 / 回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8/9bacf3488cd3a7216a7abd2c1fcf5233.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8/b3cdf2066401af04e72570c787e4c00a.png

⾦丝雀,作为⼈类采掘煤炭资源时最原始的警示器, 它即预示着⼈类在追求财富时所⾯临的危险,同时也展现出了⼈类的智慧与疯狂。⽽⽐特币与区块链作为⼀种新型“能源”的象征,它被⼈们投注了巨⼤的期望与信念。买币或挖矿可能不具备采掘煤炭时的真实危险,但是对投机者或投资者来说,仍旧蕴藏着巨⼤的⻛险与收益。

“试金”即是尝试用艺术化的方式来转译人们对于“数字⻩金”市场的情绪波动。它是一只会实时反馈交易所数据变化的“数字金丝雀”,一共有4组镜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度来观看它,它的毛色和状态,以及它所处的灯光环境都会随着比特币数据的变化而改变。当市场强烈波动时,它的形象逐渐变得混乱,反之,金丝雀外表逐渐清晰,但我们始终无法看清它的全貌……

展览导览如下

欢迎大家前来参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8/469b913f80e92e9ee07a7236609b122b.png

TRIGGER数字触发器青年艺术群展

展期|Exhibition Duration

2022.08.06-2022.09.04

展览地点|Exhibition Venue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街道

恒通国际商务园B23A数字孪生科技艺术馆

观展须知

展览不收费,参观需至少提前一天预约

观展需从B23A正门(西门)进入

请配合工作人员完成健康码核验与体温检测

结束参观后经由原路离开

关于我们:中央美术学院数字可视研究室,隶属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专注科技与艺术融合领域的创新探索,聚焦数字可视化技术与艺术的跨学科应用。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