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现场 | 篆书廿九品新探展 亮相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2022-08-18 22:24:24 未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67880371632707d892e3b03667d098b8.jpg

8月17日,“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篆书廿九品新探”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同期开展。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画院、国家图书馆主办;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国家图书馆展览部、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金石碑帖研究委员会承办;中国国家画院信息中心、《中国美术报》社协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48e9201fc93c91999bd74e5d541c8e7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8/92c3038619c36d05689b4713f974ebbc.png

开幕式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张鹏,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所长魏广君,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朱培尔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开幕式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主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f4af026f3150aed1e3dc4eaf47dc3e77.jpg

部分嘉宾合影

中国国家画院以“根植传统,立足当代”为宗旨,坚守“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学术立场,突出创作与研究互动,致力于中国美术、书法审美现象的创新发现以及当代艺术生态的健康发展,以此推动艺术创作的繁荣,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做到古为今用。刻石书法是中国书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全面系统地构建《当代中国书品》、《当代中国印品》,完成“源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主题活动,结合传统“品”的话语评论方式,力图重新发现和挖掘古代刻石书法的艺术美,是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创作研究近五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基于此,书法篆刻所策划了一系列主题性学术展览,此次展览即是继2020年举办的“汉隶十二品新探”和2021年举办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刻石书法三十品新探”之后,对古代石刻书法艺术遗产的第三次专题性的集中研究和展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37772f1506551febb9181c8c9288a2d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637c649e38a71c665732e38e9abc167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142c135ed9357efe2152d5d42294ccd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a49a1649e5c76e8c39e8e207c58cbdc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8a8e6a8713e6953662589f95e6992687.jpg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选取了商代甲骨文、先秦金文、两汉以及唐宋篆书刻石100余件(套),展览作品经过清代、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名人收藏、题跋和钤印,具体包括刘喜海(燕庭)、陈介琪(簠斋)、吴大澂、陈宝琛(澂秋馆)、费念慈、溥伦(延鸿阁)、吴云(平斋)、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彦堂)、周进(季木)、王瓘(孝禹)、杨绍儁、柯昌泗、李国松、端方(陶斋)、姚华(莲花盦)、方若、容庚、罗复堪、邵章、邵锐、陆和九、曾毅公、唐兰(立庵)、唐复年、冯汝玠、孙伯恒、周康元(希丁)等,展品均精选自国家图书馆、北京文物交流中心等专业收藏机构。除去古代碑帖拓片珍品,展览同时征集和特邀当代书家,对古迹进行研究、临摹与创作,选取学术文章37篇,甄选作品131件。引起社会深度关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0d5a834784a7e393b1a3eb2e5523cf6f.jpg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致辞

卢禹舜在开幕式现场致辞中表示,近几年,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推出了一系列广受学界和社会公众好评的专题学术展,其中“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览项目已经具有了学术品牌的效应。该项目是对金石书法进行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相映照的一种具有当代视野的树立与诠释。本次“篆书廿九品新探”展是该项目的系列展之三,旨在对书法史中的篆书艺术经典进行更有导引性和拓展性的讨论与阐释。我们希望以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学术研究、启发创作实践、强化专业交流。同时让广大人民群众更深入了解书法艺术,让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和专业成果更好地走进当代生活,惠及人民。并倡导广大美术家以作品立身,坚定文化自信,树立精品意识,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6d5206ed4d20dc8496076d3fc599952f.jpg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主持开幕式并致辞

徐涟认为,“篆书廿九品新探”是继2020年举办的“汉隶十二品新探”、2021年“三国两晋南北朝刻石三十品新探”之后,举办的“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览,既有极具文物、文献价值的珍贵碑拓原件,也有当代书家吸收借鉴而创新创作的书法作品,旨在以学术研究推动创新创作,在理论上厘清困惑,在实践中溯本清源,力求在艺术形态不断丰富、艺术概念不断扩大的今天,再度以传统艺术评论中的品鉴方式,探讨建立书法艺术的当代评价标准。更为重要的是,以展览的方式将当代书法艺术的创新创作推向人民大众,倾听观众心声,检验创作成果,在拉近与观众距离的同时,力求使书法专业与大众审美之间建立更为良性互动的关系,消除彼此隔阂,更好发挥书法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引领时代审美的积极作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1166189100f6b17731908dde08029ed1.jpg

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致辞

张志清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此次展览是中国国家画院和国家典籍博物馆的首次合作,并希望两方以本次展览为基础,在画院和国图的未来合作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他说:“在展览筹备阶段,中国国家画院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给予我们多方面的专业指导帮助:从深厚的研究成果出发来策划展览,阐释展品,凸显专业性;又能厚积薄发,普惠大众,凸显普及性;同时坚持守正出新,征集创作,凸显时代性。本次展览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七展厅设有分展区,展出国图馆藏中与篆书相关的各式拓本23件,以及由中国国家画院征稿、选展的当代篆书作品42件。我们希望两方在开启本次展览的基础上,在文字与典籍的结合上,在画院和国图的未来合作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6a872976a9bc2ecd34a9a3516ca1940f.jpg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张鹏致辞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作为展览的承办方之一,为此次展览筹备到50件拓片珍品。据张鹏介绍,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成立60多年来,从社会上收集到大量的流散文物,为各级博物馆提供了数以万件的馆藏品,这些文物的汇聚,离不开包括老一辈文物工作者的辛勤耕耘。此次展出的作品,皆是精心挑选,其中不乏精品文物,而且针对此次展览,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精心择取了秦权的拓本和秦招版拓本,这是秦统一中国时期的两件重要文物,选择他们展出蕴含了文物工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心声。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接下来一直会通过举办展览等多种公益方式,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文物说话,讲好中华传统的优秀故事,通过文物上的研究去传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c5d8ef62c55278a57f2005969135bfa6.jpg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所长魏广君致辞

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划和筹备组重要成员,魏广君更期待通过展览,借助“品”——这样一个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的重要评论方法,将“高古典雅之美”“雄浑苍茫之美”“简淡超逸之美”“奇肆奔突之美”全面呈现出来。他强调此次展览旨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反对在既往的美学经验上驻足不前,通过这种重塑经典的理想,提倡另一种平等的价值取得,即对篆书,尤其是对许多新出土的篆书作品进行新的诠释和新经典化地实现。他还表示,今后书法篆刻所还会不断推出“隋唐刻石十五品新探”“宋元明十家二十品新探”“清十家二十品碑帖融合书法新探”“民国——新中国十家碑帖创研文献展”“当代中国十家碑帖创研文献展”等系列研究展,共同为书法创作繁荣作出不懈地努力和开拓。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644316df103f7c22b3be70fffca82f8f.jpg

《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致辞

李刚田在致辞中强调了篆书拓片珍品的重要学术价值,他说:“通过此次展览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金石作品源深古厚、现代作品张扬明快——古代作品和现代创作形成对比关系是这个展览的重点之一,而且这种古代的文化和现代的形式碰撞也产生了新的火花。此外,展览还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性课题:即如何将金石篆籀气息,在宣纸中转化出来。这也就对作者提出更新的探索要求。如果说可视性是外在的表现,可读性是内部源深的文化品读,那么,此次展览可以说同时做到了可读性和可视性并重。这是一次言之有物的、成功的学术引领性展览,也是丰富内涵和前卫性并重的原创性展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442e2c02e05b6dd2a12e8b882c34aaca.jpg

《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朱培尔致辞

朱培尔从专业角度解读了此次展览,他说:“此次展览所展出的二十九品篆书,都不是纯粹书写的产物,而是加入了铸造、铭刻、自然剥蚀以及拓搨等诸多的元素,从而使这些金石铭文有了更多单纯的笔墨以外的美感,这对于改变当下书法创作的单一化倾向与书写技巧的庸俗化倾向,具有引导作用;这个系列展览,秉持着以传统为基点,以创作为导向,以学术为支撑的策展理念。从而引导让更多的书法家与理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去关注书法审美观念的提升。我也希望其他专业的部门,也能推出这样启发心智,有利创作与研究的展览,为书法爱好者、观众带来更多的启示与视觉的享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650fa2f3eecd0255a1cd8520e920e57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3d1c2836c6dbf760c0f17e3dc2b6bfe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4b12addb68981bc785d1b374a5f2560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4b8ee30043f751340c1c296155cdd0f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60ed86b14d0c7c90799ebbb6fc07c6b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6bb794d55f8cbfbfd2198eb2297f8545.jpg

展览现场

陈洪武在接受采访时给予展览很高的学术评价,他说:“二十九品篆书星探在当下意义非凡,展览学术含量与众不同。展览将篆书的优雅深沉、陈厚烂漫在观众面前完全展示出来,看后我内心非常震撼,这种现场带来的视觉享受是图册无法比拟和实现的。优雅的篆书线条在观者面前展现得淋漓尽致,对我们更进一步理解古人将内心的沉稳和对自然保持敬畏,都倾注与笔柱之中呈现出来的篆籀之气,都有着重大意义。当代书法创作也更要保持这种虔诚的心态去学习揣摩古人张扬高举陈厚的气韵,从而推动当代书法不断向前发展。我认为这次展览对当代书家的创作有着无限的启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d7b6f78190422262b31aadcd693ade0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1d587fbe816f6ea98bd41645018ec1a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d4cc6db72a99f0d692bf92211c820cd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a544cb9efed4b8114ab626dbe400a6f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a3567d88115dab6897e8ad5efe4b53b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9795391c51227b6af5469c97d187daf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25a40b787f647cbb03e4b1e1227207ea.jpg

展览现场

胡抗美认为这是一次有别于征稿、评审的展览类型。他说:这次展览在展出之前有着漫长精细的酝酿过程和明确的学术呈现渴望。这次篆书展突出了篆籀之气,这是对我们这个时代创作的深入学术提醒。篆隶以及其呈现出来的篆籀之气,是中国书法传统的溯源之处和发聃之地,空间和线条之美是书法创作永恒的本体和关注点。前年和去年的展览,包括这次篆书廿九品展,正是对当代展览中篆籀之气缺失的补充和有效提醒。这三次以及今后还会持续做出的系列展,都是对我们中华民族书法文化美的溯源、美的提醒和美的传承,展览意义非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d9232279075fcf5a9c742c0d4eb5de1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efd72ac13d41f9baac12afaa194f257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2a3e703997cfea1b7903ce17cb90052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ea4ba59cb241e1cd49f0f2e8781b5b7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6a40ecee76cfdaf089e17df2690855ff.jpg

展览现场

邓宝剑认为此次展览有很高的品位,他说:“这是一个主题集中、展品丰富的专题展。展览虽以二十九品为题,但实际数量远远大于二十九件。展览不仅展示古代的书迹,呈现了当代书法家对范本的临摹和创作,让我们看到今天的书法家是如何理解这些古文字书迹的。古代的书法范本不是封闭的,而是向历朝历代的人们敞开,从而焕发新的生命力。当代书家对范本的理解,一方面呈现在审美意识中,一方面呈现于笔端。今人是从哪个角度理解古人的,理解到什么程度,都能从这个古今对话的展览中窥见一斑。展览对我个人的启发也很大,展览着实难能可贵、值得一看再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9450d1ffb1e53d0d7215928e8d1d83a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b12205680558e3b512e948bb4b0a6d9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6a0675f684c5bb950d94953f58b9c61e.jpg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的分展区设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展览部主任顾恒谈到,金石碑刻拓本是存续中国典籍文字与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国家图书馆藏甲骨35000余片,金石拓片26万余件,它们不仅是重要的学术研究史料,是精妙的艺术作品,也是书法创作的源泉宝库。国家典籍博物馆依托于国家图书馆宏富馆藏,自2014年对公众开放以来,立足馆藏举办了多个重要展览。本次展览两家单位携手共进,优势互补的首次合作,旨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对篆书进行经典化梳理和展示,尊重和继承金石碑刻经典,以展览的形式、篆书的内核,为公众带来一场篆书艺术的审美盛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c24376636268c143022d72ebb03d9af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d271a051accab6167eae1f5bfe77b9e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68818db1ab0d306aa364837d320a028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f32852f1e2ab4adeb25de4b35ba22ad5.jpg

展览现场

洪厚甜认为此次展览是一次当代艺术家集体对历史回望和对未来的担当。他说:“本次展览除了将珍贵的原件拓片以学术研究的形式集体呈现出来之外,其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除了文献展出之外,还邀请了100多位当今中国在专业领域创作上有成就、有心得、有文化理想的一批艺术家的优秀篆书临摹和创作作品。通过对经典的再发掘、再认识、再思考、再创造,才能温故知新、学古为今。两个板块的对比,正是对中国书法的当代品评给予一个新的视角。可以说这次展览在当代书法学术研究的形式和学术分量,都具有代表性和开创性的意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fe35c699535b39ae727e498a9ad10b6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991d2f4a6a7213fdec66c2889eec411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e1cd061421ceb57394f7de86630f763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9d606f77148c0ed71970eae09bd53d9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b711cba51a71f7bb12304bae48c6dfc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14bc8c2782bb73b2fbd634383d47dd35.jpg

展览现场

曾翔表示,本次所展出的展品所拓印的书法作品均来源于原作,观者可以直观地去感受原作者的所情所感,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这是印刷品所难以具备的,这也是任何有书法情怀和文化情怀的人所能共鸣的。所以这场展览对于每一个热爱书法乃至传统文化的专业从业者和爱好者来说,是很难得的机缘。让我们在同一个地方近距离欣赏如此之多的精品,展览的学术性也不言而喻,也希望大家能借此机会重温一下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

部分拓片展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ef294d1a6112eed1031cddafcc4055a5.jpg

《商·大龟板》

此拓本为近代“甲骨四堂”之彦堂(又作雁堂)董作宾旧藏,正面拓本左下有董作宾题记一行“廿五年八月小屯出,有填色腹甲,宾记”。董作宾,号平庐,生于河南南阳。1928年至1934年曾八次主持、参与殷墟发掘。其主编《殷虚文字甲编》《殷虚文字乙编》,为考察甲骨的出土情形,甲骨与其他遗物及遗迹的关系,提供了可靠的资料,造诣深湛,有功学术。1931年著《大龟四版考释》,首提由“贞人”推断甲骨文之时代。之后又有《甲骨文断代研究例》,详论甲骨断代为五期:盘庚、武丁时期;祖庚、祖甲时期;廪辛、康丁时期;武乙、文丁时期;帝乙、帝辛时期。有彦堂先生所题“有填色腹甲”。是知此实为商代晚期重大国事之卜辞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b6a69a2cf934fb8ebc5860b8c9c6bace.jpg

《商·牛胛骨》

此拓本存牛胛三块。左下钤印:女史姚湘云拓(朱)。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70284cd1c731ef5a14bb9b806e77e134.jpg

《甲骨文攈》

此为曾毅公手绘版式之《甲骨文攈·喆厂藏拓》原册原拓126片选页,落墨精谨,字口细锐,手抚纸面,尚有刃利划肤之感,实属罕见。曾毅公是我国著名的甲骨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毕生从事甲骨、敦煌和石刻文献研究,从其游者亦众,如李学勤,并同曾公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殷虚文字缀合》。曾毅公著有《甲骨地方名通检》《甲骨缀存》《殷墟书契续编校记》《齐匋存石刻考工录》以及参与和主持编纂《敦煌变文集》《房山题记汇编》《北京图书馆藏北京石刻拓片目录》等数十种著作。尤其是在甲骨文缀合研究方面贡献巨大,在甲骨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胡厚宣在“大陆现藏之甲骨文字”中提到《甲骨文攈》“此四册中既有拓本又有摹本还有照片两版,及被合集组剪去后又被合集补编剪去一些,单就孤本来讲,我们急需对文攗进行抢救性保护,修复、整理研究并著录出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7faafde4e89d17b5c609d624e8b09379.jpg

《西周·散氏盘》

散氏盘又称夨人盘。青铜器断代上一般将散氏盘定为西周晚期(厉王)器物。清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区),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盘内底部铸有铭文19行、357字。内容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此拓本为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传拓。左下钤印:故宫博物院古物馆传拓金石文字之记(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16b5fb24e86d6ae85b448a159299a347.jpg

《西周·毛公鼎》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出土于陕西岐山,陈介祺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高53.8、腹深27.2、口径47厘米,重34.7公斤。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铭文的笔法圆润精严,线条浑凝拙朴,用笔以中锋裹毫为主。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500字此拓本有陈陔钤印。陈陔为陈介祺之孙,其将家藏的毛公鼎售与端方。拓本钤印:陈陔拓先藏金石文字(白)、壹心慎事(白)、簠斋藏三代器(白)、有容室(白,大小各一)等。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9248202ddfe269b1c52e8b21c4908cb7.jpg

《西周·曶鼎》

曶鼎为西周中期器物。制鼎人名曶,故又名曶鼎。据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载,最初为毕沅得于西安。原器早匿,仅有铭文拓本传世。北京市交流中心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79ce3ca4acca6cf3599e36c9bac93822.jpg

《西周·宗周钟》

宗周钟为西周晚期器物,是甬钟的代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该器钲部正中铭文32字,鼓部左侧57字,背面鼓部右侧32字,共铸121字。铭文规整严谨。此拓本经民国间罗复堪释文并大段题跋。钤印:宝周甗盉之室(白)、老复(白)、酸丁(白)。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0172a0f243843872ef195c94493b494a.jpg

《西周·逨盘》

逨钟为西周晚期器。1985年8月出土于陕西眉县马家镇杨家村西周铜器窖藏,一组共8具。现藏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眉县文化馆、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等处。逨钟钲间及左右鼓铸铭文129字。逨盘又称四十二年逨盘,为西周晚期器物。2003年1月于陕西眉县马家镇杨家村出土,眉县文化馆藏。器内底铸铭文373字。西周晚期金文,字形典雅、布白整齐,笔画细劲匀称,两端齐平,书风庄重肃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effb1c4f291cdada2fb5c7a81e1e650b.jpg

《春秋·秦公簋》

秦公簋是春秋时期秦国青铜器的代表作,学界多认为作于秦景公时,祭祀用器。传民国初年出土于甘肃礼县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器盖内和器内底铸铭文两段,各50字。书体近石鼓文风格。另于器、盖外有秦、汉间镌刻铭文各9字。此拓本右上有民国间罗振玉题写器名及跋语。钤印:罗振玉(白)、尊六室(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81e25c9607856806fa0011d42799eacb.jpg

《春秋·子璋钟》

子璋钟,共七器,此为其中一器。子璋钟定名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时代名+器名”如:“周和钟”;第二阶段“时代+作者名+器名”,如“周子璋钟”;第三阶段“作者名+器名”定名为子璋钟。此拓本有清人杨铎、方朔题跋。钤印:稚农(朱)、汉鹿斋金石书画印(白)、小东审定(朱)、杨铎(白)、尔伯(朱)、耆古堂审定金石文字(朱)、如皋祝寿慈印(朱)、祝昭声章(朱)。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9c3f660b6c709a75c1b49cc119aa68e9.jpg

《战国•中山王厝鼎》第一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2ee61c4a054e502f9d361273a8ebf72c.jpg

《战国•中山王厝鼎》第二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51ffb2caf97da20c40327188c804d466.jpg

《战国•中山王厝鼎》第三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f339a2f77a5786ffff82fafe4064d372.jpg

《战国•中山王厝鼎》第四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60f996228f38bf49bc156af213e049d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58bdcff67d2c8a9c6ec001e4c58bd81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0a97cf0c51f76b860ccf67f4384a4a26.jpg

《两周·钟镈》

此册共收入钟镈23件,拓片50余张。册中有清人徐树钧、吴士鑑题跋。拓本钤印:潘祖荫珍藏三代藏代法物(白)、吴士鑑(朱)、海虞周氏金石(朱)、鸽峰草堂藏器拓本(朱)、九钟精舍(朱)、士鑑吉金(朱)、郑盦所藏吉金(朱)、廿钟山馆藏钟(白)。拓本27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3dc17292ddc32b134eaa1d0a961ada5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26576db968489ab1f41d01578429aabe.jpg

《战国·刀范》

刀范原器为陈介祺旧藏,拓本为陈氏拓赠刘喜海,至民国间拓本归孙壮所藏。钤印:喜海唯印(白)、燕庭(朱)、孙伯子(白)、孙伯恒收藏记(朱)。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7ef3d224566b3c416820d1f123c71eae.jpg

《战国·刀布》

此拓本存齐刀二品,古布三品,另有汉尚方镜一枚。清末章勤生手拓并题跋。钤印:勤生(白)、勤生手拓(朱)、仪庆之印(白)、会稽章氏勤生审定金石书画(朱)、勤生小印(朱)。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834405d463f529cc23b3304b7e209e9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83abfe7c7ba88eddb3cff88e1e7a22ca.jpg

《吴大澂题识金石拓本》

此套金石集拓,收集了吴大澂家藏金石小品十七器的铭文。上自商周间“虎彝”下至唐代“善业泥”,又有莽泉、秦诏、汉洗、铜灯,琳瑯满目,吴大澂并对每件器物拓本逐一详加考释,行楷篆隶穿插其间,钤印累累,内容丰富。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王丽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