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中鸿信全国巡展杭州站将延期至8月20日 中国美院教授、原潘天寿纪念馆馆长卢炘老师莅临杭州巡展现场

2022-08-18 22:53:07 未知

8月18日,中鸿信二十五周年庆典·春季拍卖会全国巡展收官之战——「杭州站」展览次日,杭州极其周边地区的藏家朋友们及艺术爱好者纷纷而至,一时间人气爆棚。

应杭州藏家要求本次精品展从原计划8.17-19日展览多展一天至8.20日下午18:00结束。

展览时间:

8月17日—8月20日 下午18:00

展览地点:

杭州大剧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5f3b9e7d3fcd1772915ba2a2c03bc065.jpg

温馨提示:免费提供西泠印社春拍预展现场—中鸿信杭州巡展往返GL8商务VIP接送!欢迎莅临赏鉴!

联系电话:18600726866

司机:

莫师傅  浙AF6P09  电话   15167138110

骆师傅 浙G85WU7  电话  13516956207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6414edec25b0d0921e879b501e184e5d.jpg

卢炘

中国美院教授、原中国美院潘天寿纪念馆馆长、潘天寿研究权威专家、出版专著《巨匠与中国名画.潘天寿》、《潘天寿诗存校论》(合著),发表论文《浙派人物画今昔谈》、《本世纪中国画的两大画派新浙派后海派比较》、《潘天寿书面作品风格与鉴定》、《中国美院七十年学术》。卢炘老师莅临杭州巡展现场,对潘天寿《赠秦惠亭鹰石图》给予高度赞赏和深度解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2b8c6699fefcef134f5a65c712d026c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9db72927d39d88b7270da6fe3d23ace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eb07f8d138aaf7d549eb08a8ac0d2a3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af894ea38388fa303e88fd6542a89e4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e9c697593b7f77c6df09690882d972b0.jpg

卢炘老师在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f07331b747d0f53559070a52342db42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f97fb7d68f5da565fc69ee4b53f396b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5fba6aac5ad36d35da90e8e40395bce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0d417ba3c201884eccdc02253bec5f0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be786c623638e5949098d2c5e9313e3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4f7e4749f8ba457792ec8f46d51f0ca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dfc1b07d00dd4068aaeca5b43612e52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f6610c107a7bded46844df3eb85eaa4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27507c7ff791b07620263d1c033cf8d9.jpg

潘天寿《鹰石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8/e353d12b7f091c5dc1eb57f962f413f0.png

潘天寿

1897-1971

潘天寿(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字大颐,自署阿寿 、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人。

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款识】惠亭老弟鉴正,六二年壬寅初秋,雷婆头峰寿。

【钤印】潘天寿印(朱文)、不雕(朱文)、阿寿(朱文)

【说明】1.此件作品为潘天寿学生秦惠亭旧藏。

2.作品直接得自秦惠亭先生子女。

3.附家属证明信合影及相关视频。

【上款人简介】秦惠亭 (1903-1999),别名心丁老人,江苏无锡人。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潘天寿得意门徒。生前为上海美校教授,上海书画家协会会员,其一生谦虚诲人,自若如故,弟子亦多入名流,满声海内。后从事文学创作,有剧本、小说数种流传于世。晚年专攻梅兰竹菊,尤爱写兰,偶作山水,必精,功力深厚,笔墨拙朴,简淡超俗,诗意昂然,富有神韵。

此幅《鹰石图》创作于1962年,这是潘天寿艺术创作的旺盛时期,他将一生所追求的“一味霸悍”和“不雕”这对矛盾完美地统一起来。也正是为了追求这样的境界,潘天寿六十年代创作了大量的巨幅指墨画,其建筑般的构图、朴素原始的气息和生机盎然的形象,及其达到空前高度的笔墨,都与他对自然、艺术、哲学的体验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时的潘天寿,无论学养还是功力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2af126f92aefc2271fb4de219f3f585e.jpg

潘天寿 《鹰石图》

这一成熟时期始自到1955年,潘天寿的思考已经非常清晰了。他在一次会议上对民族遗产和民族形式提出了八点看法,其中包括:“任何民族都有民族的文化,任何民族的新文艺,不能割断历史来培养和长成”,“今后的新文化,应从民族遗产民族形式的基础上去发展”,“尊重民族传统,发展民族形式,是爱民族爱国家”,甚至他直截了当地说,“号召世界主义文化,是无祖宗的出卖民族利益者”,最后他提出:“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与发展光辉的民族形式,须真诚、坚毅、虚心、细致地研究古典艺术,才能完成。”

潘天寿赠秦惠亭《鹰石图》

现年73岁的秦惠亭之子秦璞先生和他的姐姐秦瑞详细介绍了其父亲秦惠亭、母亲温八眉在民国早年追随潘天寿学习绘画,以及此后半生亲密交往的历程:

“我叫秦璞,我的父亲叫秦惠亭,我的母亲叫温八梅,我的父母和中国的著名的国画大师潘天寿有着长时间的交往。早在1929年,我母亲在第一届杭州西湖艺术院就读。当时潘老就任国画系的教授。那么因此我的母亲得到过潘天寿大师两年的指导。后来我母亲转到了上海,就读刘海粟创办的美术专科学校。那么潘老这个时候也就在学校兼课,又得到了潘老的指教。我的父亲秦惠亭和我母亲温八梅是在同一个学校的校友。因此他们相识而且结婚成为了夫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569aec5edfb5dac9e7c292df0fbdacaa.jpg

秦惠亭子女秦璞、秦瑞与《鹰石图》合影

抗日战争的时候,我的父母是逃难到了昆明,在昆明又遇到了潘天寿大师。因为他们的西湖艺术学院也迁移到昆明去的。但1944年的时候,可以说潘老的家庭的生活也是非常艰难,但他在那里办了一个画展。在画展上我父母都去了。那么潘老看到我父母以后,他都是相识的。所以就特意的送给他们他所写的一幅甲骨文条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ef703f7e8b5765c6bb149b23254e8162.jpg

秦惠亭、温八眉、大女儿秦玖、二女儿秦瑞、儿子秦璞

解放以后我父母回到了上海,潘老还是在杭州。但他们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了。那么在1954年的时候潘老专门就写了一个很长的条幅。条幅后来出版,在出版物上叫做叫做天寿师论书卷。那么也有的叫论书札,就是这样两个名字。这是特意是写给我父母的,上面写了我父母的名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fd9ce39f242f1517f1cf985fab66003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516f2ca22e23c111a68b10845ccfdfd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ef15920d94aa89d842f36550563a367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36ed9dfd1f4d4a2dc0c0a767cbef18f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9cea843c97228b6a94f0ae2e1dccc24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b1106c6cdc1f8210d366917595102b29.jpg

潘天寿、潘公凯、蔡若虹致秦惠亭、温八眉夫妇书信

我们知道他们和他潘天寿大师一直有书信来往的。有些书信已经捐赠给了潘天寿纪念馆。这些就是我将收藏的我父母和潘老的一些交往的信件和一些资料。这是我母亲当年在上海美专就读的毕业证,这本潘老给我父母的一封关于论书法的一封信那么后来捐给了潘天寿纪念馆。那么出版社把它正式出版了。这是他们一生交往的的证据。也

非常珍贵的一个艺术品。有的时候我父母会把自己写的东西或者诗词啊给他看。这就是我母亲写的一首诗词,希望潘老进行修改。潘老专门非常认真的给他逐字逐句的看了,之后进行了修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7fdd152301602019aee29baa96ab180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a64a3bcca19a936073c12c45ce005c4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525fca20e1e935044f155b7a2551326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b1106c6cdc1f8210d366917595102b2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3c58a834758f9e01e73c746f184d8a6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5058c139cc9fc1fe39fcdd2ea0a47f64.jpg

潘天寿、潘公凯、蔡若虹致秦惠亭、温八眉夫妇书信

那么1962年的时候,潘老到上海博物馆来进行了古画鉴定的工作。那么这次和父亲也进行了接触。就在这一年潘老特意画了这张《鹰石图》送给我父亲的。这张《鹰石图》我父亲说潘老用手指头画到纸上的画。那么当时(在家里)挂着,当时情况有所变化。一直挂在我们家的墙上。我从小都看着这幅画长大的。可以说那么在62年的事情。

非常可惜,就潘天寿大师在这个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受到了严重的迫害。而他身体不好因此在1971年9月5号在杭州市含冤去世的。那么这个消息传到我们家,我的父母都非常的悲痛。我母亲后来专门写了纪念潘老的一篇诗句。那么我父亲也写了纪念的文章。那么当潘天寿纪念馆建立的时候,那么潘天寿的儿子潘公凯和我父母马上就发生了联系。那么我父母他们把他一些遗物捐给了潘天寿纪念馆。也得到了潘鸿凯的回信感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334ee0b1a0a9cb9f51d2bf0e260b6147.jpg

家属证明信

也非常感恩大家,今年是潘天寿大师正好去世50周年。那么我们在也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潘大师送给我父亲的这幅《鹰石图》能够流传的更广,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也不至于在我们家默默无闻的就淹没掉。是我父亲生前好友的儿子王总(王信武)那么他建议这幅画可以通过拍卖市场通过拍卖。能够在有这个条件也懂文化的人手里去收藏,那么我和姐姐觉得这个建议是非常的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35338edadc038bb4f221724ac07d742d.jpg

潘天寿 《鹰石图》

此幅《鹰石图》成为潘天寿与学生秦惠亭之间毕生交往的证物之一,更是潘天寿艺术大成时期的经典之作。此画尽显潘天寿先生“体块组合”之精髓。鹰是神来之笔,石是平中求险,整幅画的构图绝妙。巨石上方雄踞之鹰,墨色淋漓,苍老披纷,有浑厚之感,嘴爪坚硬如铁,居高临下,转侧睥睨,雄视下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d81463e87f80728f1e01b6787cff5f61.jpg

潘天寿 《鹰石图》局部

巨石方长起棱角,视平线贴近地面,潘先生巧妙地运用“变实为虚”的方法,只用粗笔纯墨画出石的轮廓,线条中显出凝练沉健,铁画金钩,笔力雄健。石面不皴不擦,唯取其形,以淡赭涂染,将体块转换成了框架,让人对岩石的厚重感一目了然。整幅作品体现出他“强其骨”、“一味霸悍”、从高远、大处立意,深得阳刚之美,具有高度辨识力的艺术风貌,堪称民族化艺术精神的典范。

傅抱石《红衣仕女图》

出 版:《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粹·傅抱石》第35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出版

说 明:此作于2010年经傅抱石之女傅益瑶认定为真迹

傅抱石的女儿傅益瑶曾回忆道,父亲画仕女画,是抗战入蜀之后才开始的。战争爆发后,父亲领着家眷,先避难到江西老家,不久,又千难万险,越过云贵,来到重庆,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残酷的现实,精神的扰袭,中国人谁都受到精神感情上莫大的磨难,经历着灵魂的极度的洗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038b6d0ba861dad7060b2a9480644c69.jpg

《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萃·傅抱石》

母亲常常提起那段生活,当时,进步文化人都汇聚在重庆,他们时常集在一处激烈地论争着,有的愤怒,有的绝望,遍地都是,有的以酒浇愁,更有的恨恨而死,可是父亲却很少哀声叹气,他更加奋发于作画。母亲说,父亲总是在脖子上围着一条湿毛巾,画桌就安置在稻场边,他一边挥赶着飞来的稻屑一边聚精会神地创作着。那真是一幅披风沥雨,战马奋蹄的风景,父亲的仕女画就是在这个环境中诞生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085be522f727b9c34967c5c7b428c7b5.jpg

傅抱石《红衣仕女图》局部

在仕女画创作上,傅抱石效法于顾恺之,唐代仕女画家周昉和张宣的作品也是他仿效探究的对象。在技法上他多采用铁线描、高古游丝描来刻画人物,以线层层堆叠描绘服饰,且其仕女造型、人物结构都力求高古,追求唐韵。此幅《红衣仕女》,画面中人物线描流畅劲健,树木及枝干点厾洒脱淋漓。画中仕女以红设色,明艳透亮。最为传神的是双眼,淡墨轻勾,透明清空、含情无限。这种神奇的意境,令画面婉约生动,意味深长,使观者流连忘返,难以忘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99bbf49344f154d20d02a596771a3c93.jpg

傅抱石《红衣仕女图》

《湘夫人》是傅抱石仕女画中的代表作,是常画的题材。关于湘君、湘夫人的故事,历来有不同说法,总合言之,二湘为尧之女,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相传虞舜南行巡狩,不幸崩于苍梧九嶷。二妃追随不及,闻耗哀怨幽恨涕泣不已,以至「以涕挥竹,竹尽斑」(这就是湘产斑竹的由来),由于“痛之深,思之切”,不久二妃死于江湘之间,葬于洞庭之山,遂成为湘水之神。作者最初营构此图在1943年末,当时与夫人同读《楚辞》,读到“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联系时局,顿生家国危亡之忧,竟自激愤无言,《湘夫》图就此面世,而后遂又有《二湘》及《九歌图》之制。

此幅《红衣仕女》所绘即是湘夫人,图中人物形象古朴典雅、端庄凝重,面相丰满美丽,表情沈毅而略带忧伤,特别是眼神的描绘,用淡墨轻描,再以很少的浓墨稍加勾勒,给人以明亮晶莹,妩媚而又深邃的感觉。再加衣带飘扬,动作悠闲从容,那种亭亭玉立,仪态万方的气度,楚楚动人。

黄宾虹《黄山平天矼》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0ba110b2d6402f944600ff161635a7f9.jpg

黄宾虹

1865 -1955 年

在近代绘画史上有“南黄北齐”之说,“北齐”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鸟画巨匠齐白石,而“南黄”说的就是安徽籍的艺术大师黄宾虹。他不仅擅长山水、花卉,书法,并深谙绘画史论及古文字研究,著述宏富。但于绘画成名相对较晚。

黄宾虹早年得力于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残,弘仁等,同时兼法宋、元、明各家。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新安画派疏淡清逸的画风对黄宾虹的影响是终生的,六十岁以前是典型的“白宾虹”。

六十岁以后,便是从新安画派的疏淡清逸,转而重点研习吴镇的黑密厚重之积墨风格。以此为转机,黄宾虹开始由“白宾虹”逐渐向“黑宾虹”过渡。1928年黄宾虹首游桂、粤,画了大量写生作品。自此以后,黄宾虹基本上从古人粉本中脱跳出来,而以真山水为范本,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画作品。在意境、章法、笔法、墨法上,均能独有创造,前无古人,形成了浑厚华滋的山水画风。黄宾虹以“君心唯心,民学唯物”的哲学思想、“五笔、七墨法”的艺术实践,对艺术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影响深远。

出 版:《知真味雅——中国艺术精粹》刘传铭著,文物出版社,2008年出版

说 明:1.此作经萧平先生鉴定并题跋。

2.此作经王中秀鉴定为真迹。

看画好像看美人,不能看外表的漂亮,要看他外表之外的风骨。

——黄宾虹

他的知音傅雷,也曾经引用这段话,认为这是理解黄宾虹艺术的关键。初看艰涩,格格不入,久而渐领,愈久而愈爱的那是神品了。而黄宾虹的画就是这样,对家乡热爱与怀念,黄山成了宾虹老人思念的寄托。

《黄山平天矼》这幅作品,满纸寄托了乡思,著名鉴定家萧平先生,在作品的跋文上题到,宾虹老人的画多用积墨之法,往往是数遍十数遍,所以能浑厚苍润,为常人所不及。此件作品为宾老晚年在旧作之上反复添笔而成,是不同以往的。而细细品之,则是黑白精当,境界浑穆,非宾老不能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cab1b7509f2ffc36fe36fd2278253c6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f1a2a0e0e65823a2e00983f18cc41e86.jpg

出版物

王中秀先生介绍说,黄宾虹的方法是,先用浓墨﹑淡墨交替画,再趁将干未干,用毛笔蘸焦墨扫。碰到淡墨,就会产生泼墨效果,像没干透;碰到浓墨的地方就产生干爆的效果。“浑厚华滋”的气韵,就是这么来的。

黄宾虹在20世纪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眼睛不好之前的作品,都是这样的绘画操作。

精品预览

钤印:水云居(白文)、白石翁(白文)

鉴藏印:太原温云心氏鉴藏(朱文)、退谷旧庐(朱文)、孙承泽印(白文)、孙承泽印(朱文)、云心珍赏(白文)、震佑观(朱文)【参考《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文物出版社,第856页,孙承泽第15、16方印】

题签:

1.石田先生中秋赏月图并书长歌诗画真迹逸品。光绪癸□七月重装题记,红叶盦鉴藏。

2.沈启南先生真迹,山舟。

题跋:

1.石田先生中秋赏月之作,画如李唐,诗如白香山,字如黄涪翁,可称三绝。先生每历佳境辄作一图,如余所见东园看花图,山居煮雪图,竹堂寺看梅图,冬游虎丘图,皆写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可比杜少陵自成都入秦诸诗。故内散出名画,唐宋以千馀计,元四家绝少,明画惟见此卷。己酉中秋前一日阅于砚山斋桂花傍。钤印:长宜子孙(白文)、孙承泽印(朱文)

2.石翁画迹鲁公字,朴茂况代古拙致。鲁公字己鲁灵光,真石翁画亦非易。我将七十观翁迹,十有七八皆作伪,偶得片楮笔意真,坐卧其下豁心智。退翁得此喜欲狂,对平安亭醉手觞。明宫佚件多唐宋,惟石翁迹只此良。通体笔法如铁铸,绕指柔处益苍苍。三绝并誉诗书画,三绝评定李白黄。上溯唐宋称嫡派,退翁法眼精且详。亟拟倾橐置座右,萧斋添一娱老方。欣闻已入传人手,赵璧不必秦人藏。幸得再至索题句,数十舒卷纪竹庄。累代历劫知多少,神灵呵护长此忙。庚寅清和月下浣,东越补厂中六十有九。钤印:补萝盦(朱文)、允中长乐(朱文)、张致和六十以后之作(白文)

3.石田先生为浦汝正画有竹庄赏月图,诗书画可称三绝。孙退谷跋谓明末故内散出名画,唐宋以千馀计,元四家绝少,明画惟见此卷,尤为推崇备至。庚寅暮春得于厂肆,适为张致和先生所闻,倩厂友贾君济川借阅,并题七言长古一首,与石田原作后先辉映,为吾斋平添一段嘉话,今忽忽十二年矣!致和先生墓有宿草,补萝庵所藏法书名画亦已零落殆尽。重展斯图,正与石田先生具有同感。壬寅立冬惠孝同。钤印:雪渔(朱文)、孝同长寿(白文)

引首:有竹庄中秋赏月,贞伯。

出版:

1.《中国传世书画》(山水卷)第49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2.《顶级书画名家杰作复制精选——沈周》四川美术出版社。

3.《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二)》,第209-210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10月。

4.《沈周<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研究论述,河北教育出版社,2022年。

著录:

1.孙承泽编《庚子销夏记》卷三;

2.福开森编《历代著录画目》第157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3.《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第77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4.《石田老人诗选》卷一收入中秋赏月图长诗;

5.《朵云》1991年第1期第103页,《沈周年谱》;

6.《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沈周》第269页,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

7.《中国传世书画》(山水卷)第49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8.《中国名画家全集——沈周》第239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展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二)”,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10月。

说明:孙承泽、温云心、惠孝同递藏。

【著录】1.《沈周集》,p596 沈周著(明)

2.《明代著名诗人书画评论汇编(上下)》,p563.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

【说明】1.王问、吴大澂旧藏。

2.【“启南”、“石田”、“沈氏启南”、“白石翁”、“吴郡”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文物出

版社,第513、514、515、516页,沈周第24、42、60、81、82方印】相符。

【说明】余绍宋旧藏。

【说明】李春芳、徐小圃递藏。

【藏家简介】1.李春芳(1511-1584),字子实,号石麓。南直隶扬州府兴化县(今江苏兴化)人,祖籍句容。明朝名臣。著有《贻安堂集》十卷。

2.徐小圃(1887-1959),名放,上海宝山人。历任上海国医公会监察委员,新中国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主任,中国医学院董事长,神州医学总会副会长等职。近代收藏家。

【著录】1.《麓云楼书画记》第三十八页;

2.《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十八页

【说明】1.汪士元、戴植、张重威递藏。

2.【“芝农收藏”、“芝农心赏”、“戴氏芝农藏书画印”、“芝道人”、“芝农家藏”、“听鹂馆收藏书画印”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文物出版社,第1545页,戴植第1、9、19、25、27、42方印】相符;【麓云楼书画记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文物出版社,第485页,汪士元第18方印】相符。

【著录】1.《历代著录画目正续编》第27页;

2.《味水轩日记》第404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3.《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第1200页,

【说明】1.日本回流。

2.【“文征明印”、“歌斯楼”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文物出版社,第179页,文征明第124、127方印】相符。

【说明】【“吴廷”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文物出版社,第412页,吴廷第7方印】相符;【“福山王崇烈南皮张莳夫妇购藏”与《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江西美术出版社,第121页,王崇烈收藏印】相符。

【藏家简介】1.吴廷,又名吴国廷,字用卿,号江村,“余清斋”主,万历年间人,生卒年不详。《丰南志·士林》有吴廷传:“吴国廷,一名廷,字用卿,丰南人。博古善书,藏晋唐名迹甚富。董其昌、陈继儒来游,尝主其家。尝以米南宫真迹与其昌,其昌作跋。刻《余清斋帖》,杨明时为双钩入石,至今人珍袭之,谓不减于《快雪》、《郁冈》诸类帖。所刻有馆本《王右军十七帖》……皆刻于万历中。清大内所藏书画,其尤佳者半为廷旧藏,有其印识。”国廷为吴廷的谱名,今所见其跋语皆属“吴廷”或“用卿”、“江村居士”和“余清斋主人”。

2.王崇烈(1870-1919),字汉辅,山东福山古现人,王懿荣次子。清光绪20年举人。历任军机处存记补用道,清史馆协修。

【说明】1.附书画鉴定家章津才先生鉴定证书。

2.【“曾国藩印”、“涤生”与《近现代书画家款印综汇》,P938页】相符。

【出版】《扬州画派精品集》第5页,广陵书社,2013年出版,书画鉴定家萧平为此书题序言。

【说明】1.原藏家吕蒙得自作者本人。

2.附林风眠致吕蒙、黄准夫妇信札(复印件)及黄准与作品

【说明】香港佳士得2016秋拍1232号拍品。

【说明】1.0528、0529号同为梁劲予旧藏。

2.此件作品已收入《20世纪美术作品档案·齐白石卷》(待

出版)

【出版】《江山如此多娇——中国百年历程绘画精品集》第28页,文物出版社,2019年。

【展览】1.“江山如此多娇特展”,国家会议中心,2019年5月。

2.“丹青不忘初心精品绘画展”,台湖书画院,2019年10月。

【说明】康同环旧藏。

【出版】《百年翰迹》河北教育出版社,2021年。

【出版】《百年翰迹》河北教育出版社,2021年。

【说明】此联原为民国时期龙山寺大门木匾楹联,拍品附民国时龙山寺照片。

【上款人简介】康同薇,字文僴,号薇君。康同薇是康有为和第一任妻子张云珠的大女儿。1899年,康同薇与父亲康有为的弟子麦仲华在香港结婚。康同薇倡导重视中国女子教育,倡导重视中国女子教育,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批女记者之一。《女学报》宣传变法维新,大力提倡女学,争取女权等,还辅助教学内容,以女性解放为主旨。

【说明】此作为福建泉州地区藏家家藏,首次在市场上露面。

【出版】《百年翰迹》河北教育出版社,2021年。

【出版】《百年翰迹》河北教育出版社,2021年。

【说明】装裱轴头为玉髓轴头。

【说明】【“曾国藩印”、“涤生”《近现代书画家款印综汇》,P938页】相符。

【上款人简介】马如龙(1832-1891),回族。乳名阿五,原名席珍,字云峰,又字现彩,讳如龙。云南建水回龙人,是云南省清朝时期“回民起义”的首领之一。1863年,马如龙因复城有功,被清廷授予云南提督,长驻昆明。

同治五年(1866年),他卖命效忠清廷,镇压滇西起义军。因此在清廷为其立传《原任湖南提督马云峰传》,歌颂说:“(同治)七年杜逆其婿蔡扬威、督伪大司十八人,逆党三十余万进犯省城。公与岑襄勤誓同生死,分班战守。其间大小数百战,无不亲临前敌,躬冒矢石。”“报捷到京,奉旨奖励,并赏给头品顶戴赐上方珍物。”“同治十三年到京陛见,奉旨调湖南提督,值慈禧太后寿辰,命赴慈宁宫听戏三日,赐玉如意、衣料、香炉等物,前后召见四次,复命恭亲王亲验伤痕,写成御览。”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孟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