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 | 乌雷首次国内个展“无量之物” 不断变化的生命之旅

2022-09-05 12:32:55 罗书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cd08408ab1d667483547cee077efb452.jpg

“乌雷:无量之物”展览现场,马刺画廊,北京,2022,图片致谢马刺画廊

乌雷是身体和行为艺术的先驱人物,他的一生通过世界旅行,游走于不同文化和人与人的关系中,探索身体与精神的状态及其发展。他对身份问题的终身考察是一个“舍却所学——忘记我那些赖以自圆其说的价值观与定论”的过程。“我期待的是更多的流动性,不再那么具体……我开始看到,一切都在不断地运动:生命在于变化。”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37316efee95bc93ef93fad5272ba4245.jpg

乌雷个展“无量之物”现场,右为展览策展人之一:来梦馨(Sherry Lai)

在宣布代理艺术家乌雷的艺术遗产之后,2022年9月4日,马刺画廊(SPURS Gallery)在北京空间推出了艺术家在国内的首次个展“无量之物”。这同时也是艺术家在亚洲范围内的首次个展。展览由画廊合伙人来梦馨(Sherry Lai)和乌雷基金会总监哈娜·奥斯坦·奥日博尔特(Hana Ostan Ožbolt)共同策划。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cb3aa40d319a98793f6bbb4b8c1b3cd4.jpg

乌雷个展“无量之物”现场,展出艺术家的纪录片

此次展览,画廊使用了两层空间的全部展厅,还特别调用了画廊的VIP室,呈现乌雷的纪录片。展览涵盖了影像、摄影、雕塑等多种媒介,通过多元的作品展现了贯穿乌雷艺术创作与生活的旅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b5f29d898617141a6a08035f3a4e8d7a.jpg

“乌雷:无量之物”展览现场,马刺画廊,北京,2022,图片致谢马刺画廊

展览展出了乌雷三个时期的创作:包括他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艺术活动;1976年至1988年间与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合作和他在90年代末的个人创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ed924dc1a897eb400b760d652e3a60dd.jpg

“乌雷:无量之物”展览现场,马刺画廊,北京,2022,图片致谢马刺画廊

70年代初期:“自动宝丽来”摄影开启艺术创作

乌雷的艺术创作始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此时他担任宝丽来公司顾问摄影师。通过一系列宝丽来照片、警句、视觉诗和具体诗以及私下的行为表演,对理解身份诸概念、个人和群体层面的身体进行了主题性的探索。

最开始拍摄时,乌雷是将镜头对准了自己。并将之称为“自动宝丽来”摄影法。在拍摄过程中,他发现了其中的表演元素:“拍摄宝丽来照片对我来说是一种表演性行为。我是在镜头前表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b963d9bbca5c49fd1ea5071e9f990540.jpg

乌雷,《白色面具》,1973/2022,原始宝丽来照片转数字照片于灯箱,32 x 237 x 8 cm,版权为艺术家所有,图片致谢乌雷基金会和马刺画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75de4aab0e43cabae7233d583693e4bf.jpg

乌雷,《她/他》,1973-74/2022,原始宝丽来照片转数字照片于灯箱,130 x 130 x 8 cm x 3,版权为艺术家所有,图片致谢乌雷基金会和马刺画廊

这一创作方法在70年非常独特,并赋予了乌雷创作极强的先锋性。他通过无数种方式操纵宝丽来相片来捕捉自己身体的变化,探讨了一系列与身份、性别等相关的议题。此次展览中呈现了这一时期的一系列作品。《白色面具》(White Mask,1973)和《乱序警句》(Anagrammatic Aphorism,1974—75)探究了身份这一主题。作品《她/他》(S'he,1973—74)中,乌雷戴上了半男半女的面貌,在转瞬即逝的私密表演中探索了社会构建的性别问题。随后,在作品《修整伤痕》(Retouching Bruises,1975)中,他开始更关注摄影如何游走于真实和虚幻之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4699703760518ab86015a65f411675ea.jpg

“乌雷:无量之物”展览现场,马刺画廊,北京,2022,图片致谢马刺画廊

1976-1988,与阿布拉莫维奇相恋的12年

1976年,乌雷与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的相识,相恋,并成为伴侣,带来了他艺术创作上重要转变。在他们交往的12年里,这对20世纪最著名的情侣,也一同创造了多件轰动的艺术事件及作品,成为最高产的艺术伙伴之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d29161dd40c839614b1a46c3f26d4ea7.jpg

乌雷/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静止能量》(静帧),1980,行为表演录像,16 mm胶片转数字录像,彩色,有声,4分4秒

版权为艺术家所有,图片致谢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档案、乌雷基金会、LIMA和马刺画廊

展览中,呈现了几件他们共同创作的代表作品。一层展出的行为表演录像《静止能量》完成于1980年。此时乌雷与阿布相恋已经4年,二人的情感已不是最初热恋的状态。与一般情侣一样,也会因为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产生争执。在这件时长4分4秒的行为录像中,乌雷与阿布分别手握弓箭的一端,乌雷拉动弓弦,箭指向阿布的心脏。当弓箭被拉至最大幅度,也是最危险的时候。正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件作品中,两位艺术家把这一关系,尤其是情侣之间的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288d1907111474faa00cd62683a60820.jpg

“乌雷:无量之物”展览现场,马刺画廊,北京,2022,图片致谢马刺画廊

他们最具有代表性和不朽的作品,则是代表两人关系彻底结束的《情人·长城》(The Lovers: The Great Wall Walk),作品完成于1988年。当时,为了确认彼此之间的感情(最终的事实却是为了二人的关系划下句点),他们来到中国的长城,完成了一次长达90天的艺术行为。阿布拉莫维奇从长城的东端(渤海之滨的山海关)开始向西行走;乌雷从长城的西端(戈壁滩西南的嘉峪关)向东行走。直到他们汇合。最终,两人见面的那一刻,以一个拥抱,宣告了20世纪最著名而高产的艺术伙伴关系结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474faab27f89563243e68cd7f97028e2.jpg

5333bf9854b0ca995c56c3294fc5eef3.jpg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乌雷,《情人·长城》(静帧),1988,双频录像装置,彩色,无声,15分41秒

版权为艺术家所有,图片致谢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档案、乌雷基金会、LIMA和马刺画廊

这次行为不仅见证了两位艺术家关系的结束。同时也是行为艺术表演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件作品实施的当时,没有任何一个西方人完成过这趟旅程。而为了完成这次作品,他们与中国政府进行了长达八年的谈判,最终,在完成了此次项目筹集资金之后,他们获得了实施这次行为的许可。

此次展览中,展出了乌雷的宝丽来照片《中国——长城沿线》(China – Along the Great Wall,1986—1989),它们记录了沿途风景与他一路所遇之人,以及他当时的私密日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88f6f34e90819ee4aa40aa4fe4d7ff9a.jpg

乌雷,《门,98》,1988–89/2016,铝、粉末涂层,243 x 100 x 1 cm,“乌雷:无量之物”展览现场,马刺画廊,北京,2022,图片致谢马刺画廊

另外,受长城建筑启发的大型铝制门状雕塑《门,98》(Mén, 98,1988—89)也一同展出,这是艺术家极少数量的雕塑作品之一。

《门,98》由乌雷在2016年基于已受损的原始雕塑(1988—89)重制。原始雕塑曾在1989年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展览“情人”中展出。这场展览在不同展厅分开呈现了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各自的作品。当时,乌雷还展出了一本小书和他在徒步旅行期间拍摄的照片,以及《脉》(音译)——一件呈龙脊形状、象征着蜿蜒于中国大地的长城的雕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1b7800ac08ae12f9f93a6723c62fe29d.jpg

乌雷,《情侣》,1989年

在二人关系结束后的1989年,乌雷创作了中型尺幅宝丽来系列作品《情侣》(The Lovers),通过纸偶的表演,在宝丽来相机前上演了乌雷和阿布拉莫维奇的长城漫步。乌雷当时的妻子丁小松通过操纵纸偶来解释这个故事,并为表演增加了新的参考层次。最后一幕是丁小松点燃了纸人,暗示了他们关系的结束,同时也宣告了乌雷生活新篇章的开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61a252c87562c7eee3de597c4d8e5b59.jpg

“乌雷:无量之物”展览现场,马刺画廊,北京,2022,图片致谢马刺画廊

宝丽来摄影与行为表演的融合

虽然结束了与阿布的合作关系,但乌雷的艺术创作却不断地走向成熟。探索宝丽来摄影媒介的极限并从根本上融合摄影和行为表演,是90年代之后乌雷个人创作的重心。这促使乌雷使用更大画幅的宝丽来相机,包括20 × 24英寸的相机(《情侣》和《星期三—星期六》系列)和最大的40 × 80英寸相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ebdc8d8d003dd2184553155563a2815f.jpg

乌雷,《自拍,低语系列》,1993,宝丽来照片/Polacolor裱于铝板,波士顿工作室,253 x 121 cm(带框), 244 x 112 cm(照片),版权为艺术家所有,图片致谢乌雷基金会和马刺画廊

此次展览首次展出的名为《低语》(Whispers,1993),便是大尺幅宝丽来摄影作品(约240 × 110厘米)。

此时的作品亦受到欧洲作家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和萧沆(Emil Cioran)的虚无主义文学的影响,反映了当时乌雷的内心状态,同时也延续了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表演性“自拍”,作为虚实象征的花瓶、死亡象征的骷髅与生命象征的水和种子。

此次展出的90年代中期拍摄的系列《孤挺花》(Amarilys,1997—2018)也深入了对这些主题的探索,正如乌雷所说,“它清楚地呈现了我探求的事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95615bec1cbcccdcf3b7c42a969f8a2a.jpg

乌雷:无量之物

2022年9月4日至10月30日

Gallery I & II|SPURS Gallery,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二号院798艺术区D-06

3fdbe89162676d80de52b1d613352bbe.jpg

关于艺术家

乌雷(Ulay,1943年11月30日—2020年3月2日),是宝丽来摄影、身体和行为艺术的先驱。

乌雷,本名弗兰克·乌韦·莱西彭(Frank Uwe Laysiepen),1943年出生于德国索林根,1968年移居阿姆斯特丹,后担任宝丽来公司顾问摄影师,由此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在艺术活动早期(1968—1976),他主要通过一系列宝丽来照片、警句、视觉诗和具体诗以及私下的行为表演,对理解身份诸概念、个人和群体层面的身体进行了主题性的探索。1976至1988年间,乌雷和当时的伴侣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合作。交往12年,他们是20世纪最高产也最著名的艺术伙伴之一。凭借“关系”系列、《穿越夜海》、《情人·长城》等行为表演,他们成为行为艺术无可争辩的代表。与阿布拉莫维奇分手后,乌雷专注于摄影,探索这一媒介和它的边界,并不断通过大量合作项目、行为表演、工作坊和表演讲座“挑衅”观众,投身旨在提高意识并增进对水的理解感谢和重视的项目和艺术倡议。他2014至2017年间的晚期艺术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以粉红色为标志(乌雷的“粉红时期”),由一系列素描、中画幅宝丽来照片和(合作)行为表演组成。2020年3月,乌雷在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逝世。

乌雷,以及他与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合作的作品,被世界各地的艺术机构收藏,包括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巴黎蓬皮杜中心国立现代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FMOMA)、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维也纳现代艺术博物馆路德维希基金会(Mumok)等。

(责任编辑:罗书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