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8 – 小满未满 | 一场贝子府里的水墨毕业礼
2022-09-09 17:02:19 未知
夏日已过,金秋九月,正值莘莘学子们一个阶段的结束,和下一旅程的开启之际,在这座特别的四合院制式历史建筑群(原贝子府旧址)里,我们一起见证了一场特别的水墨毕业礼。
小有所成,未来可期,从水墨丹青到创造性的当代审美,从诗情画意到充满个性的绘画语言,都在充满青春活力的策展设计中被充分体现。恰逢“教师节”,让我们通过前辈和导师们孜孜不倦的寄语和期望,一同期待年轻艺术家们奔赴更远大的未来和更美好的光景。
1.前辈专家们的关切与期待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清朝宫廷绘画研究专家 聂崇正先生题字
故宫博物院书画专家杨丹霞老师寄语:“鄙意以为,中国水墨画传统的核心唯笔、墨二端以赋形达意,其灵魂则诗文辞赋以表其心性。历代先贤之作,或精整绚丽,或汪洋恣肆,无不首倡遗形写神,讲求笔墨,既而随类敷彩,美焕美伦。李可染先生所谓“以最大的气力打进去,再以最大的气力打出来”可谓至理,进则传统之笔墨精神,出则画人之自家面目。
造型、形式虽可随时代播迁而变幻,思想、情感亦因个体与群体之经历、气质而生发演绎,然若丧失或弱化对笔墨的讲求,则可能因此丧失中国绘画中的书法性与哲学思辨,这远比没有宏大叙事或缺少文学性的表达与审美,对中国水墨绘画的传承、发展乃至于世界艺坛独树一帜的损失更为严重。
当今世界,变革迅疾,纷攘万端,如何在此环境中吐故纳新、推陈出新,坚固与延续我中华文化艺术根脉,使中国水墨艺术历久弥新,亦艺术研究者与创作者深可思考、探索的问题。
近日得观“小满-未满”展,其间多名师巨擘门下之青年俊彦,既有雄强的山水、秀丽的花卉草虫,也有颇具时代感的人物画,在题材上则已突破传统分类,体现出画者更注重内省,更注意以新颖视角观照外物,以更大胆的艺术表现形式探索和定义当代社会图景的各种尝试。展览题目则寄寓了主办方对青年画者们学有所得的嘉许,对中国水墨未来的深切寄望。
祝展览成功!“
2.毕业生与导师寄语
鲍海舟
张捷教授寄语:
“海舟者,浙江瑞安人,长于塘河之畔、东海之滨,后迁居杭城,求学于西子湖畔。海舟性情温和,弱冠之年始作丹青,勤思励学,笔耕不辍,从无懈怠。游艺钱塘,深研宋元诸家法门,历经数载,今有所成,实可嘉也。
读研间,赴姑苏,觅园趣,得文心意象;入峨眉,过乐山,留巴蜀胜迹;访永嘉,登雁山,寻盛唐诗路;凭海屿,临石塘,探山海渔岛。所写自然万象,或岩壑峥嵘,泉瀑高悬;或烟岚沉浮,林木葱茏;或村落隐现,溪涧纵横。饱游饫看,取自然之致,笔墨生发,直抒胸中意象。
海舟近期创作多以乡野村舍为主题,时而涉及海岛题材,每每运胸中丘壑,写岁月印痕,笔墨苍润有致,意境高远深邃。海舟能依山情水色,察自然之变;登高山大壑,领造化之奇;入山野庙宇,察人文之思。于观物与体象之中与天地万物相往还,情境交融,发之于心,出之毫端。”
樊令超
丘挺教授寄语:
“令超在本科阶段积累了较扎实的笔墨功底,基于传统不断更新个人的创作视野。他的本科毕业作品是在个人文学理解的基础上,对《春江花月夜》诗词意象的一次重构,造境幽远静谥,笔墨净雅祥和。通过装置将“明月”、“镜台”、“离人”、“游子”等意象转至三维空间呈现,进行文学史经典意象内在关联性的探讨,这是他对个人创作的一次重新思考和尝试,我认为这对他开拓自身创作思路是有益的探索,值得期待。”
江卓玮
丁蓓莉教授寄语:
“卓玮的作品并不完全追求具象刻画,好似在创作过程中体验某种自然成像的生动状态,柔和淡雅的设色有一定的传统韵味,而造型和构图具有当代感,画面氛围的营造十分主观而有想象力,体现出现阶段对于自己个性化的绘画语言所作的探索。”
李沅骏
张捷教授寄语:
“沅骏仁棣,为人儒雅敦厚,才情满怀。素来尊崇古圣先贤之志,秉持君子修身之道;潜心清修,思接千载,宁静淡泊,颇有古风。
其画师法宋元诸家、兼取明清各派之长,纯正地继承了中国古典绘画之精神;作品传统功力深厚,笔墨洒脱无拘、灵秀放逸;气息古雅清正、格调不凡,清新脱俗一如其人。
其志趣高雅,格局广阔;精书画鉴藏,好诗文哲学,喜古琴音律,于美育、油画、艺术史亦有涉猎;以"大同"为堂号,并蓄力践行,足见其胸怀天下之格局。
纵观其品行学养、才情格局,在青年一代中殊少见,可谓难得一遇之奇才,故对其寄予厚望!”
李中诚
金瑞教授寄语:
“创作者既需要明晰艺术发展的规律与建立艺术美的逻辑,又要锐意进取,探索新的范式,在创作中融入自我对于时代精神的体会。李中诚有良好的传统功底,但他的作品却不局限于“传统的”范畴。他善于吸收湿壁画、坦培拉、细密画等他国艺术,试图在图像中拓展中国工笔画的外延,许多符号化、情绪化、超现实的构想体现了他对当下时代生活与历史语境的思辨,一种神秘感与荒诞感的表达。”
刘小锋
张见教授寄语:
“刘小锋勤奋专注、目标明确,对生活艺术保有热情。研究生期间认真研习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取得极大突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当代工笔绘画认识与风格面貌。是一名综合素质高且专业优秀的青年当代工笔画创作者。”
苏宝晴
李戈晔教授寄语:
“苏宝晴同学对艺术有着非常敏锐的感知力,在创作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貌,她的毕业作品《渊》系列组画刻画人性的深度,反映出精神世界的丰富。”
唐可馨
潘汶汛教授寄语:
“这几年来,唐可馨的专业能力获得了极大的进步,这种能力的提升来自于她过往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厚积薄发的呈现,她在读研期间画了不少高质量的创作,无论在技法表现、画面的成熟度与完整性上似乎都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艺术学习过程中每一次迈上新的台阶都是不容易的事,这需要新的格局与更深沉的认知。从本科毕业创作初窥到自己的内在面貌,到研究生期间,在她自己的绘画领域发展出相当成熟的创作实在不易,似乎老天也是眷顾她。当然这完全离不开她的艺术自觉与勤奋。她所从事的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事业,前面有无数前辈高峰,但她的画中却透出清新的独特的沉浸静谧,除了画面内容关于她的视域特点,还能够看到通过毛笔勾线与渲染这种最普通的技法中蕴含的个人特质,这实属难得。”
王家璇
马新阳教授寄语:
“家璇同学性情清正笃定,故作品也透出清逸灵秀、温良幽隽的气质。她从本科至研究生阶段一直孜孜不倦致力于研究青绿山水画法造境及小写意文人花鸟画的研究。其草虫系列生動鮮活,饶有古意。草虫以兼工带写的筆法钩勒点染,形神兼备,配景多为疏花淡叶,幽草闲卉,設色溫厚淡雅,咫尺之间弥漫着简约萧散之逸趣。”
王宁
丘挺教授寄语:
“王宁的水墨探索有问题意识,读研期间尝试了不同风格题材的创作,在水墨语言的探索上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善于泼墨与层层勾皴的玄幽造境,形成一套比较有个人特色的艺术语言。他对自我的深度挖掘和当代事物的关注保持热情,试图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去表现身体与意识、现实与虚幻、时间与空间等与之关联与界限,是一位很值得期待的青年艺术家。”
王晴园
张见教授寄语:
“晴园是一位思考型的青年艺术家,通过硕士研究生学习逐渐清晰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完善并拓宽了绘画技法。三年前作品聚焦于中西绘画语言的转译比较,从此锤炼出细致成熟的绘画技巧。近两年的作品选题多元,构思巧妙,逻辑思辩,一方太湖石、一扇贝壳,看似随意且轻松,透明而诗意,实则反映了作者更加的自信与从容。她选择的艺术道路看起来对她很有效。”
王相洁
丘挺教授寄语:
“相洁笔墨功底扎实,对水墨画在当下的发展有着较敏锐的洞察力,能做到基于传统又不为范式所累,有着较为开放的创作视野。他的博士毕业创作是在疫情时代下,以传统母题“隐居”为依托的新诠释,将唐代卢鸿《草堂十志》文本中十个景致进行了并置式的自我转换,并以水墨与影像结合的形式呈现,我认为这是一次对传统文本在当下有益的反思与激活。相洁代表新生代水墨艺术家的一个独特面向,相信他的未来值得期待。”
王星茹
林海钟教授寄语:
“星茹同学是中国美术学院山水专业优秀的硕士毕业生。杭州人,滋养于西湖山水之间,故聪明而有灵气,笔下的山水已有一定的造诣。她的毕业创作是画飞来峰一带的山水,很有新意。实景与传统笔墨相结合,皴法参考了明代唐六如的小斧劈法,画出了丘壑的感觉,如临其境,是一幅较有水准的创作。然而山水画是中国画的最大科目,其中蕴含深厚的学养,还需不断地学习进步。”
韦高源
徐华翎导师寄语:
“韦高源有着全面、综合的艺术修养,并在各类作品的最终呈现上都展现出了较强的掌控力。他扎实的写实基本功可在肖像作品中略见一斑,同时也能驾驭叙事主题恢弘的大场景作品;在探索架上作品之余,也不吝于挑战装置作品所能展现的空间感受及社会议题。他不安于自身艺术表达的舒适区,一直努力突破并试图延展自己的边界。期待韦高源带给我的下一个不一样。”
谢欢盼
徐华翎教授寄语:
“谢欢盼是个安静、勤勉的女生。她将自己心内敏感的点滴及略带紧张的异想世界,隐秘而不经意的诉诸笔端,细细排布于绢素之上,展示出独属于她的那份略带青涩的韵致。谢欢盼笔端下的各色物象,虽奇异却互不违和,时常流露出属于她自己的从容安静之美,面对她的作品就仿佛走近了她——谢欢盼内心的隐秘角落。”
余意
潘汶汛教授寄语:
“余意同学,在读研期间有了自己的小孩,在照顾生活家庭的同时,对于艺术上的追求有了更多切实的感受,逐渐发现内在的真性情,找到绘画表达的感觉。我始终跟同学们说,要画自己真正内心喜欢或者说有真实认知的事物,可能年轻人当下慢慢琢磨并不容易的事情,余意同学正好从她身边到来的变化中深入开展,并以此寻找绘画的意义,我觉这在艺术上是很有益的探索。”
张兴义
徐华翎教授寄语:
“张兴义在本科几年的专业实践中,逐渐远离自然主义式的表达,转向对自我以及内心的探索自省。在展出的一系列近作中,他调动、并置各种图像资源,表达了对“自我”、“存在”等等的思考。作品以纯色、略带素描质感的表现方式为主,消弭了各意向之间的突兀。“
张逸峰
丘挺教授寄语:
“张逸峰笔墨扎实、有较全面的艺术修养,在山水画写生、临摹和创作的转换中有个人比较独特的视角和语言。他善于将儒释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山水题材的内涵进行挖掘与重构,尤其是他的毕业创作,以道教仙山中的齐云、青城、武当为题材,笔意峻秀中见古雅,繁复中不失洗练,墨韵温润沉静,颇得峻拨悠远,云山飘渺的灵动之气,表现出人与天地的相融相化。他以独特而别致的结构进行并置与拼接,营造了充满神秘色彩的山川悠远。甚为难得,因此,毕业创作也获得了中央美院的最高奖。
希望张逸峰同学不断大胆探索,未来可期。”
赵柘
林海钟教授寄语:
“赵柘,吾之爱徒,山东淄博人,为人温厚谦逊,与山水画有天分。博士学习期间重点是对中国山水画画理、画论的核心问题“六法”展开的讨论,形与神,气韵与笔墨,通过书法与画法,以弘仁的作品研究作为契机,获得了较大突破。收获与心得能反映在作品中,是一个学古能化的人才,书法精于小楷,有逸气,志以古贤为榜样,其人性格内敛,不善言谈,内秀踏实,在当今浮躁时风之下较为难得。”
周博华
徐华翎教授寄语:
“周博华善思考、勤实验,在他安静敦厚的外表下,是对机械感、秩序感以及细节质感的执着,这始终一以贯之于他近几年的创作实践中。山川云朵树木水流等种种景致被他有条不紊的消解又重构,在他的笔下,这所有皆被赋予了一种疏离的寂静。他在属于自己的独特观感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的走着,将极大的耐心赋予到他的创作过程当中,层叠渲染、不厌其烦,并将内心对色彩的敏感转化为理性的表现,使作品呈现出难得的理性秩序与细腻敏感的交叠。”
3.活力满满 创意无限
展览的呈献不仅有特别的展厅设计,充满生命力的色块互相碰撞,带来色彩交错的视觉冲击。还有是特别邀请音乐创作人Mimo结合展览主题、作品及策展思路,为展览特别创作的氛围感十足的前卫电子音乐,成为展览多元呈现方式的一部分。
水墨与电音的跨界冲击,让观者在漫步于充满历史感的四合院中看画时,更好地沉浸其中,充分感受到传统与创新的互相呼应和碰撞。
展览期间,更有特别举办的“37.8 Live Show”活动,由音乐创作人Mimo带来独家电音演出,水墨与电音的跨界碰撞,以及四合院里夜游看展的奇妙体验,水墨不只是传统,电音也不只是前卫。
另外还有在37.8展览开幕当天特别推出的定制挂耳咖啡「37.8° COFFEE」。醒目青葱的绿色,象征生意盎然的活力和青春,像素风的点状图形就好像每天是被很多的“努力一小点”拼凑着、平衡着,积累而成。37.8虽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却又代表着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是由无数个365天的微小努力积攒而来。
一起冲吧,为毕业生们,也为尚在美好旅途中的每一个我们助力加油!
(责任编辑:李保兴)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