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情、墨趣、色辉的新意境--旅德画家萧瀚的中国画
2022-09-14 15:31:51 邵大箴
画家萧瀚
中国画发展到今天已呈多元趋势。这是因为被人们称为“中国画”的画种,包含着非常丰富多样的“遗传基因”,对未来的生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能。
其中有两种趋势尤其值得注意:在元明清以来占主流地位的文人水墨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是其一;参照宋代以前包括寺庙、洞窟壁画在内的重彩经验,适当吸收外来色彩因素,向前推进,是其二。前者以笔墨为主要手段,讲究笔意墨趣,追求单纯、简练的艺术境界;后者充分利用色彩之可能,在绚丽灿烂的画面上,表现大千世界之美。
《春风迷蒙》
两者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而且都是从中国写意体系文脉中派生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气派。作为两种绘画学派,彼此有不同的审美观和不同的价值取向,因而相互之间展开争论,是完全正常的现象。
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类别的绘画都拥有自己的观众。当然,在中国画坛,因为文人水墨传统延续至今逾千年,人们往往为一种观念所囿,误认为水墨是水墨正宗,色彩为旁道,有意无意地对后者加以贬低和抑制,这种情况不利于中国画全面、健康的发展,是不用说的了。
《泽畔鹭语》
二十世纪以来,有不少仁人志士鉴于文人水墨因脱离现实而呈现出来的衰微,力主变革,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他们从民间艺术、从更古老的民族传统、从外来艺术中吸收营养,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语言。
而真正启动中国画的动力,则来自现实生活。由于面对现实、面对自然,使中国画,不论是用水墨手段的,还是采用重彩语汇的,都获得了可贵的现实品格。最初在色彩中探索并取得成就的是从欧洲留学回国的林风眠先生。他巧妙地把西画的光色表现法运用于中国画,从质材媒介到艺术语言都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春韵》
在这方面做出成绩的,还有张大千、刘海粟、黄永玉先生。在上面列举的艺术家中有两种情况,一些画家是从西方入手转入中国画创作的,将两者有机地交融;另一些画家则是以中国画为主体,挪用了西画的因素,做新的中国画创造。这两类画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重彩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现在我们要讨论的萧瀚的山水画,其基本构架如立意、章法、笔墨技巧是传统的,但运用了新的色彩观念和方法,大致上可以归入第二种类型。
《雨后》
萧瀚出生于安徽芜湖,1968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绘画系,不用说,那时他接受的是中西融合型的美术教育,重视素描造型,对传统中国画技巧的认识和掌握,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1968至1974年,他在安徽博物馆有机会接触包括字画在内的古代文物,使他的眼界、胸襟和对中国绘画的认识都有了很大地提高。在深入学习民族传统的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文人画的优长与不足,试图做某些改革的试验。
《故园花开时》
二十世纪前辈大师们在这方面的努力给他以鼓舞,文人画以前的传统,中国重彩绘画的遗产给他以启发,而西洋绘画在色彩上所取得的成就,给他的改革提供了可供参照的经验。当他从八十年代下半期起有机会大量接触欧洲博物馆中西方绘画藏品,特别是印象派的作品之后,更使他产生了强烈地改革中国画色彩的愿望。一些批评文人水墨画的人,常常对中国画采用的质材宣纸表示怀疑,而萧瀚则不然。
《故园花香》
他对宣纸有深厚的感情,这不仅是因为他出生在宣纸的故乡,而且还因为他在艺术实践中认识到宣纸的性能,知道它在色彩的渗透与承受力方面,能显示出独特的、不逊于油彩在画布上的表现力。同时,他谨慎地保存文人水墨的创造成果,在注意笔法、墨法的基础上加强“色法”,确立自己“笔情、墨趣、色辉”的探索方向。
《喧妍》
在颜料的运用上,萧瀚把西方的胶彩和中国颜料结合起来,用拓、泼、冲、积、印、沁、沥、染、罩、提等各种方法,通过积色与宣纸的正反两面和颜色隔纸的过滤,以及多种泼、积法,使画面出现许多复合色,形成多种色调,从而呈现出色泽鲜明、色相明确而又厚重、丰富的色彩效果。
从传统文人水墨的观点看这种色彩试验,当然是属于“旁门邪道”,不属“正统”,但须知一切创新往往带有反叛的性质,往往是在否定或部分否定前人经验,行为规范的基础上做出的某些突破。
《荷红鸟翠》
中国文人画虽有自己的程序,但相对而言,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可供创作者施展自己的才能。它的表现语言本不应该是凝固不变的,它的生命力在于从现实中不断吸收营养,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
在重视笔墨情趣的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加强色彩的表现力,其难度很大,因为两者要做到有机相融,并非轻而易举,但也许正是因为有难度,这种试验与探索就更有意义与价值,对有志者就更有吸引力。
《荷塘清韵》
从萧瀚的创作成果看,他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他的画保持了传统中国画的格调,参照和采用了西画的色彩,运用了许多“做画”的方法,但没有丢掉书写,丢掉笔墨。更重要的是,他遵循传统的审美原则,在画中写景传情,追求意境表现。可以这样说,他的画吸收了西洋色彩而不是洋腔洋调,能为大众所欣赏而又不俗,具有雅俗共赏的品格。
《荷塘气潇潇》
萧瀚坚持中国画的色彩探索,并从这一角度批评文人画忽视色彩的偏见,但他同时深知,艺术道路无限宽广,中国画的发展道路也非常宽广,他尊重别人在水墨体系内的创造,水墨之路犹如色彩之路一样漫长,前人、今人的探索远远并未穷尽,未来中国画的走向将是水墨与色彩并举,沿着各自的美学目标向前迈进。当然,在水墨之路与色彩之路中间,还有相当广阔的地带。
萧瀚积彩花鸟作品欣赏
《花非花,雾非雾》
《锦华双吉》
《绿翠如玉》
《三只孔雀》
《消夏图》
《硕果》
《漫天飞花舞》
《雅园》
《雾竹藏禽》
萧瀚,著名画家,积彩色调水墨画开派人,生于安徽芜湖,1968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现任中国人才研究会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友联画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友国际艺术交流院副院长、中国归国华人艺术家协会主席,北京海华归画院院长。
1987年应德国及法国政府部门邀请举办个人画展并讲学。1988年获西德巴肯霍夫基金会赞助提供画室进行艺术交流并以访问学者身份旅居德国,在哥廷根市美术馆举办个人大展,同期于多个美术馆及画廊展出。1992年德国国家一台拍摄及播放(萧瀚艺术在德国)专题片,同时获德国新闻社(DPA)报道和介绍。先后应邀在中国台湾历史博物馆、中国台湾孙中山纪念馆中山画廊等多处举办个人画展,弟子遍及全岛各地。
历年来作品参加多项国内外大型美术展并屡次获奖,作品广为德国、中国台湾及东南亚各地的博物馆和著名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家收藏。《欧洲之春》三联画亦为欧洲理事会大厦收藏。自1994年始,作品每年在中国香港著名拍卖行苏富比、佳士德、台湾甄藏、上海朵云轩、北京翰海、嘉德、保利、荣宝斋、中贸圣佳拍卖成绩斐然。2013年首次拍卖成交单幅过千万人民币记录,并荣登胡润百富艺术榜。
萧瀚的作品以中国传统为基础,并以创新的手法开拓具意象和印象色彩的水墨画的新路。以多次滴彩积色,形成诸多冷暖灰色调子,产生天然之趣,再结合大自然之万象,研创出自然而富变化的独特风格。其创作理念为“穷尽色彩之光辉,融合笔墨之精神,抒发现代之情怀”。
2002年以来于中国美术馆中央圆厅、上海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深圳关山月美术馆、甘肃省美术馆、山东省美术馆等举办个人画展并举办学术研讨会。自回国后受海归艺术家群体的委托,发起成立海华归画院和海归艺术家协会,2007年成功举办百年海归艺术研讨会,积极致力于推动海归艺术的各项事业发展。2012年由文化部主管的核心刊物《艺术市场》公布为第三代海归代表人物。至今全力推动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书画人才发展事业。
2016年雅昌艺术网公布萧瀚画价位列全国在世画家第一名,每平方尺38万多。
2017年10月萧瀚个人投资数千万建设的“萧瀚美术馆”于家乡安徽芜湖隆重开馆。
2020年萧瀚个人捐款30万,携全球著名华人艺术家“抗瘟疫鼎中华”捐蔬菜150吨。
2014和2020年萧瀚于北京分别主持召开中国书画人才发展大会,各省市美协主席及画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共三百余人参加大会,积极 推动全国书画人才的更大发展。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