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尊圣: 从冰雪山水到天山山水的巨大飞跃
2022-09-16 00:00:00 未知
周尊圣
1958年生于黑龙江林口,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画家、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艺术研究室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导师,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教授,中国美协培训中心教授。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新疆广袤的瀚海戈壁、自然山川、风物人情、天山大漠、丝绸古道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历经十几年十几次走进新疆,在文化是传承、艺术于创造中创立了“天山山水画”的独特风格,开拓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新领域。追求悲壮之美、苍凉之美、雄强之美、阳刚之美。以大漠为纸、胡扬为笔,以炽热的红色激情,泼洒生命的旋律,谱写天的大象、山的风骨,奏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乐章。
从冰雪山水到天山山水的巨大飞跃
-周尊圣的山水画艺术
于志学
二十多年前的一天,最早跟我学习冰雪画的学生周尊城,把一位年轻、充满朝气又显得有些稚气的小伙子带到我的面前,向我介绍说,这是他的弟弟周尊圣,因为也酷爱绘画,要一同拜我为师。很快我就发现,这位新弟子身上很有一种艺术家的特质和潜能,他少年意气,勇敢执著,勤奋聪慧,而且有着东北人粗犷、豪放、无拘无束的性格。在黑土地域文化滋养下,他很快以自己的才华在众多冰雪画家中脱颖而出,迅速成为冰雪画派中的佼佼者。看到学生日新月异的进步,作为老师我感到十分欣慰。然而更令我欣喜的是尊圣没有满足于取得的一些成绩,他在苦苦探寻冰雪绘画艺术堂奥后,舍弃了自己已形成风格的冰雪山水画创作,重新挑战自己,又转向对天山山水的研究,从而成为冰雪画派第二代的分蘖。
中国画是一门流传有序讲究传承的艺术。一个画家,没有严格的师承,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想取得成功十分艰难。所以有良好的师承,打好传统基础,继承前人的优秀技法,是创作优秀作品的捷径。然而大家如果都一味固守师承,不思变革创新,又必然会造成千人一面,众人雷同的现象,成为老师的影子而最终失去自我,很多不善于学习的画家最终淹没在老师的光环里,就是这个原因。所以,如何在继承老师优秀的东西基础上走出自己的路,是关乎一个画家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这一点上, 尊圣处理得十分智慧。
八十年代后期,冰雪山水画在黑龙江、东三省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众多热爱冰雪画的骨干们积极努力下,黑龙江的几个地区都先后成立了冰雪画研究会,大家组织起来,积极创作冰雪画,开展活动,参加展览,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冰雪热,带动了北方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很多学生以临摹得像老师为荣,社会上出现了 “小于志学”的说法。当时我用冷静的头脑和哲学观点来看待这一现象的本质,我对学生们说“你们现在学我的东西,但是将来必须要叛逆我的东西,不要跟我学的一样。一群小鸡儿刚出蛋壳时,淡黄色的绒毛都是一样的,人们分不清公鸡母鸡和它们之间的差异,长大以后不仅自然就能分辩出雌雄,也很容易找出它们之间各种各样的花色,一切都在自然变化中。也就是说开始成一色,长大分高低。学习冰雪画,开始看不出差异,等到你们基础打好了,眼界开阔了,自然就会有你们自己的海阔天空,决不要再成为‘小于志学’。而且我也不希望你们以后总是画传统冰雪画的模式,千篇一律,这样体现不出自身的创造性。所以吃母奶不是为了和母亲长的一样,而是为了强壮身体。”“继承不是重复,一切在于创造。”,我的这番话,讲给了所有的弟子,其中尊圣理解的最深,所受的启发最大。他认识到无论是学习传统,学习冰雪画,都是在其中吸取营养,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画家,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在这种理念下,尊圣迈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步,离开生他养他的黑土地,来到京城负笈求学。美院学习结束后,我积极鼓励尊圣尽快处理好家乡的事情,定居京城开始冲击自己的艺术目标。我当时对他说,“你要是想当大画家、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上房撤梯子,不给自己留后路,强迫自己只能向前走。”尊圣果然以超人的胆魄,很快处理好家乡的事宜,义无反顾来到了京城,开始了他新的艺术人生。他把审美视角由东北转向大西北,他要用冰雪画技法来描绘遥远而神秘的天山冰雪。他先后十四次背负行囊到天山的冰川雪峰下写生采风,无数次顶烈日冒风雨行走在荒漠群峰间观察体悟。大量的艺术实践,苦苦的美学探索,深刻的哲学思考,终于,尊圣完成了从冰雪山水到天山山水的艰难嬗变,为“继承不是重复,一切在于创造”理念做了完美的注解。
中国的山水画,虽以意象创造为基本原则,重视画家的主观感受,但也要求画家到生活中认真观察,体悟造化之奥妙,感受自然之神奇;惟将身心融入山水之间,才能感物而动,触景生情。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指画家的意象创造对外在的客观自然之象在心中的重组,从而达到由物象向心象的转换过程,并对客观物象的超越。这种超越是画家对自然物象的精华凝聚,又是画家传达文化现象与美学思想的标志。尊圣的天山山水画,在吸取、博采众名家精华基础上,努力寻找与自己个性与语言的契合之处,浑然一体,最终凸显出自己独特风格和心灵感受,既恰当地表现天山阔大险峻的地域特征,又抒发了自己悲壮苍凉的精神感受和个性化的审美心态与生命意味。他传递的视觉信息,具有明确的精神指向,是自然之象与主观心象的凝结与重组,包容了无限的文化含量,感染着观画的读者。
在他的《风干的历史》、《大野清风》、《瀚墨当歌》、《悲壮的荒原》、《天山红》、《大疆无界》等作品中得到完美体现。无论是燃烧的河漠大地,还是浩气千里的天山红谷,抑或诉说着沧桑不老岁月的楼兰梦,以及雄关漫漫的丝路古道,无不彰显着原生态的“天山之骨”和作者强烈的精神诉求。应该指出的是,画家的这种选择,不仅是创造激情与生命意态的表达,还是一种智慧形态的象征。画家以独特的慧眼,拈出了天山景物之一角,作理智的观照,理性的反省;使激情的奔涌,意志的张力都沉淀下来了,以一种个性化的文化情结与幻化意态,使作品与宁静超逸中把握了造化的永恒,这是十分难得的。在这里,表现手段已成为情感的载体,笔墨的流动亦变成了思想的展示。这是神遇与迹化的结合,搜妙与创真的默契;即是客观事物的复合之形,更是主客合一之大象。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和色彩与西方的风景画有很大的不同,除人文观念与文化背景的差异外,还因为中国画的艺术构成倾向于平面装饰性。而平面空间的深度拓展手段,所依靠的主要是层次的变化,具有浓厚的意象意味。色彩上虽也讲究随类敷彩,但和西画重视光影,强调客观色彩不一样,追求理智而程式化的感觉。周尊圣在他的天山山水画构成图式中,没有受到传统“三远法”的约束,而是将中国的山水画构图与西画的构成结合了起来。为表现出强烈的地域特征,色调上借鉴了西方绘画的特点,宏观上却是中国山水画的意象特征。通过强烈的色彩与整体构成上的写意,来营造一种既有现代审美韵味,又有传统文化意韵的氛围,让观者得到一种现代的文化享受。
一个画家创造层次的高低不仅仅在于画家本人的勤奋和努力,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艺术创造的领悟能力。二者的结合,才是创造成功的基因。尊圣是个农家弟子,不懈地追求是他的优秀品质,悟性和天分是他成才的条件,勤奋和努力是他成功的根本。每当看到他的新作问世,我都好像又看到他在非洲安博塞利大草原上,扛着他的“大炮”(长焦镜头),站在敞篷车上,挥舞着双臂激动亢奋的身影。我坚信随着他的艺术思想不断成熟和深化,他将一步步走向更高的艺术高峰,我们有理由对他寄予厚望。
2008年9曰30日于京华
周尊圣谈画录
要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我属于创新派的画家。传统虽好但不能依赖,更不能作为挡箭牌。躺在祖宗怀抱里睡大觉,只能延续或继承,而不是创新。改革初期有这样一句话:“允许在改革中犯错误,但不允许不改革,发展才是硬道理。”走进去打出来,才是赢家。吃母亲的奶不是为了和母亲长的一样,而是为了强壮身体,接受母亲的营养和教育,长大了要为母亲建一所新房。在继承中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领域,建立自己的绘画体系和理论体系。我主张要创造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时代选择了我们,我们要无愧于这个时代,时代造就了我们,我们要创造这个时代。
放飞思想,神驰天籁。有人说“数字化快节奏的今天,繁忙浮躁是必然”。这都是借口。优秀的画家依然能在人格和艺术追求中,找到自己的方位,并发挥和展示自己的才华。社会文明的约束让人喘不过气来,让人没有了性格。当我们面对唯一能自己掌控的宣纸,应该尽情放纵自己,放飞思想,神驰天籁,不受任何约束。赚钱赚得不容易,花钱要花得痛快。
发现和发挥自己的优点。大家常说“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是做人处事的道理。”在艺术探索中要扬长避短。别人的优点不是能取来的,也补不了自己之短。重要的是要发现自己的优长,把自己的优势和独特性,个性发挥到极致,使别人不可及,方可形成与他人不同的风格和个性。方能如此,你已经走在别人的前面了。
有美的心灵才会有美的发现。学习中国画不能仅从笔墨技法下手,而应当从人品修炼入门。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代表作品,必定是自身品德的最后完成。有美的心灵,才会有美的发现。一个空虚的心灵,储藏的只能是荒芜和贫瘠,只能宣泄出欲望和私心。
在进取中找到差距和追求的乐趣。装模作样的画家把自己估计过高,实际是一种自卑的心理。作为画家必须调整心态,信心满怀,有一颗单纯率真的童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把所追求的事业视为对艺术的体验和生命的体验,自以为是自作深沉,只会走上歧途。眼光要看准大师的优劣。在比较中找到差距和不足,保持旺盛的创作热情,在进取中找到探索和追求的乐趣。
找到用生命去建造的精神家园。好山好水,名山大川,都有人画了,我们画什么?地域性的选择不能局限于家门口和熟悉的环境,更不能成为土特产画家。要选得用一身去耕耘的土地。化腐朽为精神,从物质的景观上升到精神的景观。山川无尽,还有太多的地方等待我们去探索研究。前提是有文化的眼神才能看到探究的目标,找到用生命去建造的精神家园。
感谢艰辛和磨难。我自信,我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干那一行都会很出色很优秀,我有过后悔,也有过动摇。我为什么会走上绘画艺术这条路,可命运,偏偏锁定我要用一生去追求永远也追求不完的艺术之路。因为探究之路是艰苦寂寞之路,几十年的探索追求只是刚刚当上小学生。我要感谢这种艰辛,是因为艺术之路的艰辛,让我在探索和追求中找到了我的人生价值,生命意义,还有一生追求艺术的快乐。
让画说话,走一条正路。艺术不是刻意去追求,而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学问功夫到了一定程度,自然会创新。刚出蛋壳的小鸡,毛绒绒的淡黄色,都一样,长大后,自然就会分辩出公鸡母鸡和各种不同的花色。从认知到思想,从思想上升到精神。要做学者型的画家。首先是思想家,哲学家,然后才是画家。要向学术性的方向发展,谦虚谨慎,多学多问,多看多读。用自己的画说话走一条正路,彰显出一代艺术家的精神风骨。
最大的天才,最笨的功夫。“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不通则不通,一通则百通。最大的天才最笨的功夫。画画难,成功难,形成风格更难。风格的形成是僵化的开始,更要敢于打破僵化,突破已形成的风格难上加难。也是我学我法,我立我法,到我无我法的过程,这样才能走向更高的艺术境界。这也是所有艺术大师们走向成功的自然法则。
用时间记录梦想的神奇。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平凡中的不平凡就是与时间赛跑。有计划严要求才有希望。忙碌干扰都不是理由。坚定信念,心在梦在,行动在。居里夫人在一次搬家时,仆人说你的客人多,给你的房间多拿几把椅子。居里夫人说:“不,我只要一把,客人没有座位就不会停留太久。”我是一个低智商的智者,只能用时间来记录我的梦想。人生苦短,要在有限的几十年里实现自己的梦想。对生命而言,我们决定不了长度,但我们可以增加宽度,让生命更加有意义,让生命结束在进取的途中。
有个性才能形成风格和流派。最复杂的问题要用最简单的方法处理,天山山水画是个性化的张扬,但是做人必须诚实大气。有没有为艺术而艺术,这个问题是矛盾的是对的。大家都在为了艺术而去艺术,现在就是张扬个性化的时代,但是画画要理性,个性化的年代是经济繁荣,和平盛世。也是对艺术创作宽容接纳的好年代,有个性才能形成风格,有风格才能形成流派。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但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面孔,不怕丑,要用一生的爱去培养,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继承创新的追求。这个面孔就一定会越变越好看。
耐得孤独寂寞。独来独往,艺术创作是个体行为是个性展现,不是做广播体操,**方队。大动物独来独往,小动物喜欢集群。道家思想中独于天地精神相来往。“独”就是个性,每个人与自然对话都有不同的知音,不同的领会。群体写生创作,相互比较也能起到促进作用,但弊病就是会使作品大统一,拉不开距离。风格相近,导致近亲结婚的后果。艺术创作要做独行侠,耐得住寂寞,眼光要瞄准高品格,高境界。向古人学习,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形成与他人不同的风格,立派与艺术之林。
山川无语,人文相通。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是一个画家一生所追求的,也是品评一个画家或一副作品的标准。无论是画什么,怎么画,都要把所要描绘的山川景物,花草树木,注入一定的精神文化和人文情怀。山川无语,人文相通,一副好的作品增加了艺术含量文化含量和精神含量才是好的作品。
感动是艺术的内核。艺术就是感动,感动是艺术的内核。文学作品文艺作品有感动之处,能使观者为之狂欢聚精会神或潸然泪下,才是成功之作。艺术作品要有感染力,震撼力。能感动人,鼓舞人,感染启迪欲求向往引导对美的向往追求和美的享受。而画家本身必须具备饱满的创作激情和热情。否则,就好比唱歌跑调,五音不全,自我感觉良好,听者很是痛苦。
追求,结构,色彩,精神。我画天山,西北天山特殊的地貌结构和人文环境,是其他地区无法相比的,在自然和人文中找到了适应绘画,合乎画理的点,实属不易。其苦涩不仅是身心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要总结出来推广出去,走进大山是触景生情感悟自然,速写记录结构,缺一不可。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取舍总结概括是艺术创作的重中之重。画在天山,心在天山,所思所想在天山。追求:悲壮之美,苍凉之美,洪荒之美,雄强之美。构成:板块结构,框架结构。色彩:纯色调,纯墨色,纯感情,鲜活,鲜亮。精神:是大的精神.光的精神,色彩的精神。画天山的三个重点是:一大,二光,三纯。
单纯的高贵。单纯是纯真专一,傻子过河把开口鞋拖下手一提,裤腿一挽过了河。聪明人四周寻找独木桥,时间耽误了很久,左晃右晃最后成了落汤鸡。这时傻子和聪明人目光对视两人大笑。一眼井打水是执着的艺术追求,什么都爱,就等于什么都不爱。
艺术是修行之路。“德行”在古老传统文化中是何等重要的做人标准。我要说的是“修”,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基于不满足命运的安排,为实现自己的心愿要修正和修炼。艺术家崇尚的是一生的文化修养。
没有文化就没有思想,没有思想就做不成任何事情。而最后是决定于文化,知识是被动的接受,修养,修炼,是主观心象的修得。做人品德的修养和文化的修养,而艺术的修养,又与众生修行密不可分,修得正果,深山修道,苦行僧等都是以终身修行来告诫人们:什么是真假善恶,弘扬什么,忌讳什么。说到艺术修行也是很残忍的,即使用之一生的追求修炼只是表述一个修炼的过程。艺术是精神领域里的创造,艺求神品,人求高格,从中也得到了精神的升华,也享受着进取的喜悦,功德一生。以上所述是对中国画中的纯艺术而言,也是作为一个学者型的画家所要修炼的。
突破重围。大环境下的中国画艺术在传承发展的进程中,走进90年代末已经进入一个多元化的创作时代,也是彰显个性化的时代,也是前所未有的大美术创新时代,也是空前活跃和宽松的创作时代。基于此,命运的安排和饱满溢出,热血奔涌的精神家园必定形成强烈的时代意义的个性化风格。突破重围是时代的呼唤。从古到今从东到西。还有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大大小小的这个师那个派,要冲出这样层层顽固堡垒的包围圈,选准突破口,以抗争求生存,以探索求发展,走自己的路摔死拉倒。风险是自己的,在探究艺术的道路上立定精神,突破重围敢于向对手学习,带着顽强的斗志和勇气,带着高超的艺术,高尚的人格,强设自己强大的精神支柱,从压抑和苦闷中解脱出来,突破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前后左右的重围,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走向光明。
自然为师,大美天成。我认为山水创作中有两种取向:一是靠勤奋,背起行囊走进大山,在劳其筋骨中得其心智,与自然对话,感悟心得。二是靠智慧,智者是在读书中获取心得,感知自然。二者不同的途径是为了一个目标-- 走进艺术的最高境界。
山水画创作要上升到精神层面,我主张要独自走进大山,听其音,感其悟,观其化,得其心。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对古今画作都要有慧眼辨优劣之心。重要的是变通运用,真正达到“师其心,而不师其迹”方能走向艺术的更高阶段。心摹手追而真,心存无意之外而妙,大动,大静,大喜,大悲,似空而成大事。
无声的呼唤。我画天山所追求的是,大自然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在咫尺之间与天对吼,感天憾地。画无声,让画变为有声,是大声说话的艺术。赋予作品视觉冲击力,张力和震撼力,也追求着优美和时代生活气息,不薄今人更爱古人。
道友说:“你多年的追求终于培养出了一幅能为你说话的画。”让感性变为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
艺术作品是赋予精神内涵,感动,震撼心灵的呐喊。是大音希声的呼唤。我的艺术追求是以朱砂为色,天山为墨,大漠为宣,胡杨为笔,诠释着浩荡的岁月洪流。让中国的“国色”红遍世界,红遍千秋,红得鲜活,红得鲜亮。天山红让每一个中国人都红起来,红下去。开门红,满堂红,走红运,代代红。
天山红局部
转自:诗人VS艺术家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