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在上海K11卧游黑漆描金传世工艺,带你梦回17世纪
2022-09-19 17:07:15 未知
1000多年前,晚年的宗炳罹患疾病却始终不肯医治,一生畅游山水的他,素壁之上挂满名山大川之图画,在屋内,他半躺在床上,边喝酒边弹琴,细细咀嚼画中峭壁险峰丛林绿竹,最终叹出了那句千古绝唱:“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意即物理限制之下,于心灵空间别构一方天地;意即身不能所至之处,惟以神游之。它直指一种超越,是身陷困顿之时,在精神上实现超然的自由。短短八字,却成为中国文化超越性的提纲挈领所在,也成为中国人心中那一抹不可磨灭的对远的瞭望和想象。
如今,在上海K11,便可以来一场“卧游之旅”,在对黑漆描金工艺的浸润中,体悟古人之于物的极致打造和设计。
展览海报
9月9日至11月13日,“K11工艺卧游”在上海chi K11美术馆展出。这是K11首个沉浸式数字工艺文化展,展览分为五大展厅,以黑漆描金工艺勾勒17世纪航海线上的中西贸易与文化交流,沉浸式体验黑漆描金工艺的创造过程,交互式体验带领观众感受黑漆描金工艺在当代艺术中的活化与利用。一场展览,从古到今,引领人们走入黑漆描金工艺深处,于坐卧之间,重回十七世纪末中西文化交流的黄金盛世,见证“中国风”席卷欧洲,领略这一传统工艺丰满而富有活力的美。
● 循声入梦 数字卧游东方奇幻黑金梦境
在宗炳生活的五代,长卷是文人十分私密的艺术观赏形式。一幅幅精妙笔墨的场景以散点透视的方式挥洒在绢素之上,随着卷轴的打开,景致也在观赏者的心灵空间中缓慢变幻,人与景相互交融,以获得宗炳所言的“畅神”体验。长卷是时间性的,画面叙事一寸一景,打开一轴长卷,便是打开一段神游的时间。
从整体上看,“K11工艺卧游”很像一幅当代叙事的山水长卷。这是一幅以中国传统工艺为始点,从17-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黄金盛世,漫游至传统工艺当代演绎的超长卷轴。传统长卷中的精妙笔墨转化为科技艺术创造的奇妙光影,卷轴独有的时间性也被扩张至数百年历史跨度,传统中人与卷轴景致的精神交织,拓展至所有感官与黑漆描金工艺的互动,平面的长卷立体化,黑漆描金古董的实体呈现及交互技术的联动,使观者可以在展厅如宗炳那般或坐或卧,在传世工艺的深处实现诗意的卧游。这是一场富有活力的传承,也是一场金碧辉煌的梦。
在郑志刚的引领下“循声入梦”
展览在K11 Craft & Guild Foundation创办人郑志刚的引领下开始,“卧游者”由此“循声入梦”,翩然穿越至十七世纪末——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黄金盛世。
“盛世启航”展厅数字交互体验
步入 “盛世启航”单元,两侧的超长屏幕带来交互式体验,观众将手放置在屏幕上的固定地,则可查看17世纪海航线上的贸易详情;“坐卧之间”单元,沉浸式的黑漆描金之境,搭配背景音乐,以浪漫诗意的手法,使观众于坐卧之间,即使身处屏幕之外,也可于这一传世工艺之中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盛世工艺”单元中的互动装置,则向观众呈现黑漆描金的制作步骤;“方寸之间”单元,中国艺术家翁纪军与法国艺术家文森特·漆,以中法不同文化视角构建传统漆艺的当代叙事,法国艺术先锋组合Obvious Art带来的数字艺术藏品组合,为这一传世工艺带来更为生动鲜活的当代演绎。
“坐卧之间”展厅现场,观众可坐可卧,在黑漆描金的深处畅游
可以看出,数字艺术交互体验是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但不同于一味追求感官刺激的所谓数字艺术展,“K11工艺卧游”的叙事结构十分完整——从17世纪末繁忙的航海线到当代呈现,从古董实体到科技光影,时间和空间的展开都围绕着黑漆描金这一锚点,其技艺和精神气度也在时空的呈现中缓慢地蔓延开来。言之有物,及稳健的叙事结构赋予了这场展览内容的灵魂,而建立在完整叙事结构上的沉浸式打造,也暗示了工艺传播的新方向。
“盛世启航”展厅现场,古董与数字光影的叙事
“盛世工艺”展厅现场
在展览完整的叙事结构中,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古董实体展示与数字光影的结合。在如今的艺术展览中,古董与科技大多情况下都是分属两个领域——要么是古董展览,要么是科技展览。而此次展览却同时跨越古董与科技,二者在黑漆描金的轴心之上巧妙融合,相互独立又有所交织,共同构建着如梦如幻的东方文化图景,可以说是古董及工艺展新形式的探索。以数字科技手段复原及沉浸体验古董制作的重要工艺手法——黑漆描金的过程,古董的存在一方面暗示了这一工艺的身份用途,以无言的姿态表述着它的雍容和华美,另一方面也为观者追溯黑漆描金历史提供实物的索引。
● 古董珍品曝光 海航线讲述两位帝王的隔海情谊
17世纪,频繁的海上贸易使全球各个国家对彼此的想象变成了现实,也将分处天涯海角的文化和人连结为一个整体。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康熙帝和路易十四之间的隔海情谊。
康熙8岁登基,在位时间长达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封建君主之一。他毕生好学,通晓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和弓马。他喜好文化艺术,声律、书法、诗画均颇有研究。康熙励精图治,十分重视工艺发展,所设的清宫造办处传承漆器、瓷器“宫廷工艺”,成为中国宝贵文化遗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喜好外国文化,不仅聘用传教士留在宫中,还向他们学习西洋音乐、欧几里得几何学等。除了熟识古钢琴的演奏技法,康熙还主持编译了数学著作。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还藏有康熙练习西洋数学时的计算手稿——《圣祖算草》。现在我们仍在使用的“元、次、根”等数学术语,便是来自康熙的创造。
晚清黑漆描金“庭院仕女婴戏图”茶叶罐
而反观路易十四,他四岁登基,在位72年,是有确切历史记录的在位最久主权国家君主。他勤于政事,令法国迅速进入了黄金时代。他性情自律严明,温和仁厚,机智过人,还精通多国语言。他十分喜爱戏剧艺术,尤其热衷于芭蕾舞,并曾经在舞剧中饰演太阳神阿波罗,引起轰动。此外,他还十分喜欢收集中国风的漆器家具装饰来布置他的宫殿,并选择中国人作为图书管理员。他也十分重视工艺发展,所设立的戈白林皇家制造厂,专门为皇室和外交制作挂饰。
十九世纪黑漆描金庭院人物扇
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性格脾性、兴趣爱好,让这两位隔海相望的帝王惺惺相惜。
1688年,路易十四曾写就一封书信,希望可以由使节交给康熙。信件中如此写道:“至高无上、伟大的王子,最亲爱的朋友……获知在陛下身边有许多饱学之士倾力研究欧洲科学。我们在多年前决定派送我们的子民——六位数学家,为陛下带去巴黎城内著名皇家科学院中最新奇的科学和天文观察新知……我们计划派送同样是耶稣会士的数学家们,及叙利伯爵,以最短且较不危险的陆路途径尽快抵达您身边……”,落款为“1688年8月7日写于马里 您最亲爱的好友 路易”。
晚清黑漆描金单柱三龙足圆桌
我们无从知道,这封信是否最终送到了康熙手里,但在1696年,康熙曾命留京任职的白晋(Joachim Bouvet)出使法国,并携带留四十九册珍贵书籍赠予路易十四。回到法国后白晋出版《中国皇帝的历史(Portrait Historique I’Empereur de Chine》,在书中描述康熙与路易十四有相近品质,引发路易十四对东方更大的兴趣。
两位精神“好友”往来的背后是航海线上繁忙的贸易,而随上述信物抵达远方的,还有那众多集萃了中西文化的珍品。在此次展览中,便展出了几件颇具代表性的以黑漆描金工艺制成的古董精品。从其中可以窥见17世纪由贸易带动的中西频繁的文化交流。
十八世纪黑漆描金巴洛克风格人物故事图珠宝箱
这件“巴洛克风格珠宝箱”融合了欧洲巴洛克风格与中国风的特点。其中巴洛克风格的经典元素——由植物、贝壳、涡卷、迭线等纹饰组成的辅助装饰成为主体,靠近最内圈的装饰则绘由各类中国传统的博古图案。正面花卉开光内描绘中国传统家庭场景图,楼阁树木之下,夫妻坐于绣墩之上,孩童神情怡然自得,而侧面同样用描金技法绘亭台楼阁及贵族生活场景。
十八世纪黑漆描金“丘园”景观图大茶叶箱
这件“‘丘园’景观图大茶叶箱”集合了中西贸易中的两大主题——茶叶、园林。1743年至1749年间,钱伯斯两次来访中国,参观了许多寺庙、园林建筑,返英时,他带回大量笔记、图画等一手材料,并在1757年,开始改建丘园。在丘园,他设计了近五十米高,十层八角的中国宝塔,塔顶的边缘有龙的图案,极具中国特色。而这件大茶叶箱的内外都绘有丘园的景致——层层叠嶂的山峦、山间小屋、大树、渡船和高塔,观者以俯观视角观看这场景,犹如伴随渡船徜徉山水之间。
在17-19世纪的海上货船中,屏风是家具用品最为常见的类型。这不仅是由于屏风是地位和权威的象征,也是由于其折叠后所占空间较小,便于运输,且屏风上黑漆描金花纹面积较大,可任意截取部分用在其他器皿的制造当中。
从左到右:晚清黑漆描金“游船图”女红桌,十九世纪黑漆描金“海山仙馆”图景八扇屏风,晚清黑漆描金“庭院仕女婴戏图”茶叶罐,十九世纪黑漆描金菱花满大人茶叶箱
这件“‘海山仙馆’图景八扇屏风”取景岭南第一名园“海山仙馆”,由富商潘仕成于1830年修建。海山仙馆是重要的外交场所,到访的外国使团成员留下的图像和文字记录,更使它成为西方人最喜游览之地。除此之外,海山仙馆还是文人雅集、送别之地,为十九世纪中叶外销画家笔下常见的主题。
● 黑漆描金在当代艺术中的重新演绎
传承千年的漆艺在当代早已突破工艺美术的范畴,而进入当代艺术的创造之中。工艺、装饰、器用逐渐向人文趣味、物语表达及空间探索的维度转化。黑漆描金作为漆艺之中极具辉煌气度的工艺也日渐进入珠宝设计、当代绘画/雕塑的创作之中。诸多艺术家借助工艺本身的质感和属性,由其物性诠释个体生命体验和思考,推动着黑漆描金工艺向当代艺术语言的转化。
晚清黑漆描金“隋炀帝游西苑”人物故事图文具盒
就技艺范畴而言,黑漆描金工艺可分为“绘”与“制”两个过程,在当代艺术范畴中,“绘”生出一种“绘画性”,而“制”则在创作过程中非常明显地带有艺术家对漆艺的理解和思考,进而使作品呈现出十分独特的气质,或是延续漆艺的沉稳厚重,或是向这种沉稳厚重发起挑战,使作品呈现出轻盈跳跃的感观。
十九世纪早期黑漆描金嵌螺钿出游图游戏盒
但无论如何,当代艺术漆艺创造大多是依托于工艺技法的基础,向漆艺的纵深处探索,在当代艺术中激发出其无限的活力和可能性。
文森·漆三联幅《无题》(左)与翁纪军作品《矗 2018》(右)
此次展览展出了中国艺术家翁纪军、法国艺术家文森·漆、法国艺术先锋组合Obvious Art的作品,中法之间的艺术对话,亦可看作数百年前,康熙与路易十四情谊的延续。
翁纪军认为大漆就像生命,会变、会动、有脾气。数十年的创作中,他始终坚持探索漆艺的当代呈现,以期挖掘大漆无穷的视觉魅力,表达大漆所具有的包容、含蓄、宏阔的东方文化。翁纪军在此前接受访谈时曾如此说到:“漆艺的工艺特性,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但其实大漆是非常有张力的媒材。无论是材料还是视觉表现,漆艺都具有无可比拟的生命力”,可以看出他对大漆艺术的偏爱。
翁纪军作品《矗 2018》在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呈现了翁纪军的装置作品《矗 2018》,三根脱胎立柱矗立在展场内,仿佛天外飞来三座大山,极具重量感。经过起埝、罩髹、刮灰、裱布的大漆,在富有变化的氧化过程中,呈现出一种深沉的底蕴,一种原始的深邃的力量。漆与木的结合,使得木的纹理表露无遗的同时,又与大漆自身的材质特性形成互闻关系。《矗 2018》厚重、沉稳,如翁纪军数十年如一日对漆艺探索的坚定和决心。
中国艺术家翁纪军与其作品《矗 2018》
翁纪军希望用身体和感知去寻找和体会高于表象的境界,因此他的漆艺作品始终注重漆语,他并不追求浅表和简单的炫技,也不追求具体的范画摹本和所谓的图式标准。他始终在实验,一如他所言“关注当下,融入时代”。
文森·漆三联幅《无题》
与翁纪军对应呈现的是法国艺术家文森·漆作于2013年的三联幅《无题》。文森·漆在重庆定居多年,漆树和竹林资源丰富的大巴山,给予了这位法国艺术家丰满的灵感来源。他对古代彝族漆文化进行深入调研,也在材料和工艺探索中进行着跨越时间维度的实践。
文森·漆十分热爱漆艺,他甚至如此表示:“欧洲没有漆树,想见到新鲜的大漆是不可能的事,我也尝试带大漆回去,但非常难,而‘类漆’材料完全不能代替大漆的审美。在法国的时候我没有创作出一件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所以那些作品我都没有署名。直到我开始用漆创作,我才开始在作品背后签上自己的名字”。
法国艺术家文森·漆与其作品《无题》
同翁纪军《矗 2018》在空间中的探索不同,文森·漆此次展出的三联幅《无题》更着重在二维空间中进行实践,并进而打破平面和空间的界限。大漆自身氧化过程中形成的纹理在画面上自由流淌,赋予文森·漆的作品以不可阻挡的自然感,而长期居住在深山里的经历,又使得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出一种静趣。他不追求所谓形式感,而是任由漆艺与木材本身发生碰撞,从而产生一种属于自然的宽阔感。
《无题》不是在平面上的创作,而是在平面上有所凸起,这是源自于大漆技艺历史与相关传统工艺的浸染中,文森·漆对于漆画与漆器界限的有意打破。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竹篓、鸡笼、面条、米袋和芝麻,都被他拿来作为创作元素,正如他自己所言:“我要用自己的创作去展现这些材料和工艺背后生命的痕迹,让它们获得另一种延续的可能”。
此外,此次展览还展出了法国艺术先锋组合Obvious Art带来的数字艺术藏品组合,映现出“黑漆描金”工艺在现代发展的可能性,当代艺术家和新一代匠人对这一中国传统工艺的复兴与传承,也引发着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印证着“Chinese is Cool”的理念和精神。
(责任编辑:李家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