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观点 | 钟增亚绘画艺术与20世纪中国人物画的现代变革

2022-09-27 07:03:00 江静 

“如果他能多活20年,那今天的湖南美术界应该会是另外一番模样。”

在钟增亚离去的这些年,这种遗憾总是被多次提及。一方面是大家对其离去的不舍,另一方面也是对钟增亚艺术成就的极大肯定。

“湖南著名美术家推介工程·钟增亚艺术展”正在湖南美术馆展出。这个在钟增亚逝世20周年推出的个案研究性展览,又一次激起了业界对这位在创作黄金时间离世的艺术家的怀念。开幕式当天,“湖南著名美术家推介工程-钟增亚艺术展学术研讨会”举行,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担任学术主持,来自省内外的近30位嘉宾就钟增亚的艺术成就和学术定位展开探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45cdb5a2c40da05752536299f5d3b083.jpg

会议开始之前,由湖南美术馆馆长田绍登介绍本次研讨会嘉宾

(按嘉宾介绍名单顺序排序)

尚  辉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 

钱海源  著名美术理论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陈芳桂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会员 

朱训德  湖南省文联名誉副主席、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刘云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湖南省画院名誉院长 

王金石  湖南省美协副主席、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魏怀亮  湖南省美协副主席 湖南美术馆原馆长 

石  纲  湖南省美协副主席、秘书长 

旷小津  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画院院长 

胡良桂  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 

廖少华  湖南第一师范美术系原主任、美术理论家 

陈善君  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胡立伟  湖南省画院原副院长、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张青渠  湖南文史馆研究员、湖南省九歌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张楚务  湖南美术出版社编审、湖南文史馆馆员 

李少全  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衡阳市书画院原院长 

袁绍明  湖南省画院副院长、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张  森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刘  晨 湖南逸典艺术空间总监 

田绍登 湖南美术馆馆长 

周玲子 湖南美术馆副馆长 

崔德鹍  钟增亚先生家属代表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钟增亚绘画艺术与20世纪中国人物画的现代变革”,将钟增亚的艺术成就分析与总结和20世纪中国人物画变革紧密联系,在展览的基础上提出如下问题:钟增亚先生在20世纪以来人物画变革中起到作用如何?他的艺术具有什么样的艺术特征?在湖南美术界起到哪些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从本次展览和展出作品出发,研讨会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钟增亚与20世纪中国人物画变革

钟增亚的艺术成长于新中国,所学为岭南画派,受这一脉系的笔墨滋养,学习了以杨之光为代表的现实人物绘画的创作方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35e072300a0291a1ecf25ebc2c797856.jpg

尚辉表示,在20世纪的中国画变革中,人物画首当其冲,提出了两个重要课题:一个是如何面向现实,第二个是如何在表现现实生活的同时汲取西方绘画的养分。这个养分既有写实造型,还有80年代以来西方现代主义的形式结构:“在20世纪人物画的梳理中,我们注重‘徐蒋体系’,也非常注重浙派人物画。和‘徐蒋体系’不同,浙派人物画借鉴笔墨语言的来源不同。如果说‘徐蒋体系’主要借鉴的是中国山水画里山石的画法和皴法,那么浙派人物画主要解决的命题是将速写和花鸟画相结合。杨之光先生在中央美院受到‘徐蒋体系’的训练,他的主要创作路径包含‘徐蒋体系’,但是从广州美院毕业的林墉、钟增亚等人,实际上是在杨之光的基础上进行了南北融合。钟增亚就是一个具体的案例。他的人物绘画属于大写意,但是笔墨的构成既不是山水画中山石的皴法,也不是叶浅予和黄胄那种速写的线条。在传统书画中,梁楷的泼墨人物画被作为简笔大写意人物画的代表。钟增亚先生的大写意人物画与之有很大的区别。他对20世纪的笔墨发展有了新的推进,这种笔墨是否可以成为20世纪人物画的一个新传统?这是一个值得好好研究的问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00c4959aa4e95f70e439bb11e8ee5aa9.jpg

钟增亚于1958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附中,现居广州的林墉、苏华、关则驹、曹国昌、邹达清、李金明、卓国平、唐仁美和钱海源,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钟增亚同班的同学。

钱海源表示,钟增亚走后的这20年,每一次同学聚会都会谈到他:“我们班上一共49个同学,当时钟增亚到广州考试,因家里没钱住旅馆,他就睡在广州的623纪念碑下面,被蚊子叮了一晚。我们这一代人都是来自底层,很多人都是工农子弟,大家都是这么奋斗出来的。但是,我们同学都认为,钟增亚是一个优秀艺术家,给他定义为‘写意人物画大家’不为过。他的作品始终在表现人民。就用林墉的一句话——我以我的艺术能为衣食父母的人民喜欢为傲。”

钱海源还回忆了当年的诸多细节:“我们班的人都很勤奋,但是钟增亚是一个更特别的人。同学给钟增亚取外号为'画牛’,意思是,他像牛一样勤奋,辛勤劳作。他的画笔是真正不离手的,有时候开会没有带纸,他就在开会的通知单上画速写。不管是速写还是创作,他都是在表现人民、表现劳动者,和历史上的很多名家一样,他靠作品传世,是一个以作品延续生命的真正的优秀艺术家。”

朱训德表示,谈到20世纪的人物画画家,脑子里就会出现一系列名单。老一辈当然就是方增先、杨之光包括北京的几位老先生,接着就是林墉、刘国辉、谢志高等人,钟增亚也是人物画里突出的一个代表性人物。钟增亚和林墉、谢志高都是杨之光先生的学生,是当年广州美术学院有名的三大才子,都是一样的聪明过人、才识过人、胆色过人。其中,钟增亚把中国传统技法包括书法、速写等用于写意人物,将大写意人物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刘云在发言中指出,钟增亚这一代人首先遇上了中国画的变革,又很幸运地遇上了改革开放:“钟增亚属于从传统中走出的这一波人,在八五新潮时又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接纳了新的东西。他对这种外来艺术的交流和碰撞并不排斥,而且还有很多他自己的理解。他将中国画人物画的写意高度又拔高了一层。”

艺术语言上的新贡献

本次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将钟增亚的主题性创作和女性形象的主题创作归纳为两个部分,并开辟了专门的展区呈现钟增亚先生的 “黑衣女”系列。

尚辉认为,钟增亚创造的关于湘西苗族、广西侗族等少数民族形象,是他在艺术语言上的新贡献,因为该系列把钟增亚有关少数民族形象和大写意水墨的结合进行了升华,其中有来自传统的“徐蒋体系”的造型,更多的是一个形式构成的语言,这个语言和线、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6875ab863c5bac041b8ee5faf32eb0c3.jpg

《春日融融》 1997年 尺寸61.5×92.5cm

因此,尚辉提出,不能将钟增亚先生以女性题材为代表的水墨写意人物画归纳为小品。

“钟增亚先生很擅长用速写式的线条概括人物,特别擅长画女性和长者,这两个人物类型画的选择和他的线条和笔墨是结合在一起的。钟增亚先生笔下的女性形象,有可能会被认为这些作品仅仅是小品,还不足为成为20世纪人物画的黄钟大吕之作,其实不是的。人物画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不是历史题材的绘画成为了西方油画中古典主义绘画最重要的艺术载体。我们在探讨钟增亚以女性为代表的水墨写意人物画时,是不是也能够从主题性创作和历史画创作之外对其进行一些学术总结?把它归纳为小品绘画,是我们认识上的一种狭隘。我们应该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钟增亚先生和作为钟增亚先生最重要的创作题材的人物画。

在多位嘉宾的发言中,也表示出同样的观点。

刘云表示,就今天展出的作品尤其是水墨来看,钟增亚无疑把中国画的写意人物带到了一个新高度。他曾经建议钟增亚画一些现实主义重大题材的作品,画一些大的作品:“钟先生当时表示正在计划中,后来因为身体的原因没有实现。现在再来看这个问题,我的想法已经截然不同。之前评判一个艺术家的高度和艺术成就,评判标准来自前苏联体系,也受到了蒋兆和先生《流民图》等这些作品的影响。现在已经是21世纪,我们不应该再完全沿用几十年前的评判体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4df1d90051d5f51a89c1021990c83c23.jpg

《闲夏》 1994年 尺寸66.5×54cm

旷小津表示,钟增亚是中国画人物画大家,他最为人所知的是 “黑衣女”系列:“一个画家不是非得要有特别宏大的作品,只要有经典作品同样会被人们铭记。钟先生留下的人物画作品中,‘黑衣女’‘沐浴’‘都市女性’等多个系列都非常典型,能够看到他将山水、花鸟融在其中;而在花鸟题材的作品中,他又将人物放了进去。钟先生将山水、花鸟、人物融为一体,在每一幅作品中各有侧重,笔墨很新,而且格调很高。”

胡立伟认为,钟增亚是20世纪新中国美术当代水墨人物画写意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第一个,他的‘惠安女’系列实际上是对传统知黑守白的一种解读;第二点,他的没骨人物画是对中国人物画的一种贡献,把西洋画的环境色、固有色和光影都揉在一起,成为了全新的中国画;第三点就是他绘画题材的多样性。他的画,画出了人物的千姿百态,写尽了人间的万种风情。”

典型的创新型画家

在评价钟增亚的艺术面貌时,艺术修养的全面性和艺术创作上的创新性成为大家反复讨论的焦点。钟增亚被人称为才子型画家。创作时从不打稿,画面在脑子里酝酿形成以后,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动手,而且可以将山水画和人物画融合在一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461dc4d572bbdbc2377da30b978e5c9d.jpg

《自画像》 1996年 尺寸51.5×45.5cm

王金石谈起他第一次亲眼见钟增亚画速写:“省里组织到湘西去讲师团,我那个时候才二十几岁,得到消息后就从芷江师范赶过去,听了钟增亚的一堂写生课。那个速写龙飞凤舞,看得眼花缭乱,真的是太过瘾了!无论是眼睛还是鼻子,钟老师能从任何一个角开始,很自如地完成一幅画,造型让人看了满是敬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fbe8af9e2f1082ad46f9feaf3eda9470.jpg

《风清月朗》 1997年 尺寸70.5×97cm

王金石还表示,钟增亚画什么题材都得心应手,不管是湘西老农还是瑶族少女,感觉都恰到好处。做到这点很不容易。他在准备画一个人物时,他的脑海中已经有了几十甚至几百个人物形象,可以从中尽情选择,他总能够在中间找到一个相应的语言形式来表现。所以,观看他的画展没有审美疲劳,一直保持新鲜。他对于传统的认识、对中西方艺术的认识,以及他常年的速写和写生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e068d772300eb7febdea795d84437cc5.jpg

《夜归图》 1997年 尺寸55×50.5cm

在朱训德看来,钟增亚这种能力来自于他的综合学养:“他研究了包括印象派、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在内的西方艺术绘画的手法,也对吴冠中、林风眠两位先生有深入研究。这种东西融合在他的山水画和人物画里都可以看到。所以我认为,他是20世纪一位非常典型的创新型的画家,使人物画真正进入了大写意的高度,将速写、书法、点线面结构等这些所有修养融为一体。”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ed95ecd036acbb57fe24fb629d74100a.jpg

《秋》 1995年 尺寸68×46cm

陈芳桂在后来的发言中佐证,老师钟增亚曾表示,从齐白石画虾的笔墨中悟到了对笔墨的处理,于是就有了惠安女系列。“老师要求学生要有宽度,不要局限单一画种,油画、中国画、山水、人物、花鸟都要去接触,然后可以相互打通。”

钟增亚个案的意义

张森将钟增亚的绘画观念和实践放在20世纪中国绘画革新的历史脉络当中,揭示其在人物画探索的历史价值和启示意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9/8a45a3e3b86fb68b5cae61e4f134403d.png

连环画《芙蓉镇》其实是一个改编,钟增亚在创作中按照自己对人物和人性的理解进行了改编。

张森表示,钟增亚在早年创作中就流露出强烈的主体性,很多作品都融入了非常强烈的主体意识,背后是他对于人性的多层次深入理解;八五思潮时期引起了很多关于中国画的论证,钟增亚通过从观念到实践反复探索以思考中国画的将来。

他强调中国画传统的本体地位,强调笔墨,在多个场合反复肯定中国画的价值。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的一致性。他们并不反对向西方现代派学习,但是这个学习是在中国画本体的基础进行。所以,他不反对当时流行的变形的抽象绘画,但也不会因此去反对主题性的、情节性的绘画,所以在钟增亚后期的创作过程当中,两种题材是并进的。80年代在西风强烈的冲击下,他是保持了一种非常清醒的审慎的态度,他既不是保守派,也不是先锋派。在美代会上,他跟方增先、刘文西等等老先生讨论,当时处在低潮当中的写意人物画应该如何去发展。他们都认为应该按照本民族的规律和民族意识去发展创新。”

张青渠分析,钟增亚先生成为艺术大家得益于两个方面:“其一是他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师承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黎雄才和杨之光。岭南画派致力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创作与研究,坚持以生活为源泉,不断探索创新,与20世纪中期提倡的深入生活创作现实题材中国画的方向不谋而合。钟增亚先生绘画创作中的作品基本上是遵循这个原则去实践的;其二,是学习继承了徐悲鸿和蒋兆和先生西方写实主义和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笔墨技法相结合的形式。传统中国画尤其是中国人物画被融入到写实绘画和写生的西式学院体系中去,形成了20世纪中中国人物画的由最初实践到成功的变革。钟增亚先生绘画成功地融入到20世纪写实人物画的发展潮流中去,成为同是推动20世纪中国画现代变革的优秀代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e2aefc9c32bff5af4749ccf2e5cd33f4.jpg

《春风得意》 1993年 尺寸33.5×44cm

对于陈芳桂来说,老师钟增亚对于他的意义就要具体很多。

“我是80年代随钟老师学习画画,是钟老师将我从一个矿工一步一步地扶上艺术道路。在我的心目中,他就是严师慈父,对我的艺术教诲教导至今都影响着我。钟老师他对学生特别强调‘学力’,就是看你下的功夫深不深,钻研得有没有深度。他说,如果绘画不下苦功夫钻研,就等于研究一座建筑物而老在门口不敢进门去。”

陈芳桂回忆了一件让他受益终生的事情:“1985年,受新的艺术思潮的影响,我画了一些当代很流行的实验性水墨,很高兴地从矿厂跑到画院向他汇报。他接过去放在画案上,翻得很急促,我知道他有情绪了。果然,钟老师一下就把我的画全部撕掉,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然后他教育我,绘画不要投机取巧,搞这些名堂会害你一辈子。这个事情对我后来学画影响特别深。我当时一声不吭,老师可能是看到我受不了了,就从旁边的书架上面拿了两本线描集给我,一本是敦煌壁画的线描,一本是陈老莲的线描。老师交代我好好地去临,要临一百遍。然后手把手做我裁切画纸,做了示范。后来我每次从锰矿来画院,都会带着线描找老师,每次老师都很高兴,逐一指出好与不好。”老师还告诉他画速写没什么诀窍,就是8个字:滚瓜烂熟,笔不离手。

其他观点

廖少华在发言中表示,从展览中可以看到,钟增亚的艺术个性鲜明:“所谓艺术个性,外国就是西方的学者里面也提到这个问题,著名艺术史家廖内洛·文杜里在《艺术批评史》这本书中提出,他认为艺术个性应该具备三个特点:坚持艺术的直觉、感受艺术的精神价值、能让人思考艺术的性质。钟增亚先生的作品完全符合,”同时,他表示,钟增亚的艺术作品成为一种“殊相”:“殊相是指作品在共相的基础再关注了某些特殊的性质或问题,从而脱离了一般的表现。大家都想脱离‘共相’形成自己特殊个人面貌。尤其是多个画种的交叉融合、将花鸟画的没骨法运用到惠安女系列等尝试,都非常精妙。”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cee574006f92fd0a558277df1af40746.jpg

余庭良来自钟增亚的老家——衡阳。

“钟老师有一种精神和才气,看似随意开笔,却蕴涵情境,别有洞天。我用一首诗来表达:泼墨抒情闻水声,信手拈来气象新。豪情有力任纵横,自成一家似逼真。这种说法就是明快中见厚重,笔情中见高雅,清丽中见境界,远近中见疏明,开合之中见虚实,简率之中见细腻,放逸之中见沉稳,墨色之中见古拙。钟老师还有一句名言——艺术最忌重复。他创作的画面营造了中国画的无穷魅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c06a69372dddcc96d9798f21e4577d95.jpg

嘉宾们在发言中对本次展览的重要性也进行了阐述。

尚辉表示,上世纪80年代,湖南中国画特别是工笔人物画的发展迅速,当年举办的湖南工笔画展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陈白一、朱训德等人为代表,湖南画家在表现湖南湘西少数民族为特色的工笔人物画在20世纪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画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我们对湖南的写意水墨人物画的发展相对来说关注较少。这个展览让我们看到以钟增亚为代表的水墨写意画在表现湘西等少数民族的人物形象上有了跨越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貌。

在总结陈词中,尚辉对本次展览的呈现也做出了高度评价:“这是我第一次走进湖南美术馆,对美术馆有了一个最初的好印象。展览突破了以往的一般陈设方式,将其变成了一个研究性个案的回顾性展览。一个好的展览离不开前期的学术工作研究,以及展览设定、板卡设计以及观众游线设计等等,这个展览通过全要素的使用,呈现了学术研究的同时也扩大了展览的传播面。最重要的是,这次展览为研讨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要想将钟增亚推到一个真正属于他的历史地位上,还需要更多努力。”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