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宁强:中国艺术家的百年敦煌“朝圣”之路
2022-09-29 10:03:04 未知
敦煌,近年来热度持续不减,这座位于中国西部的千年古城,不知从何时成为文化爱好者的朝圣之地。
其实,自百年前开始,敦煌就是中国艺术家的向往之地,无数艺术家前往敦煌寻找文化之根,从早年的张大千、常书鸿,到新中国美术家董希文、吴作人,再到靳尚谊、唐勇力等,串联起了中国艺术家到敦煌的“朝圣之路”。
敦煌
9月23日,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宁强教授围绕 “敦煌艺术与当代中国美术的创新”的话题,展开探讨中国美术家们的敦煌“朝圣之路”,回溯几代中国艺术家去敦煌的故事,探讨敦煌对中国美术发展的影响。点击观看:宁强《西域·敦煌发现之旅》第二季
以下是宁强教授的观点提炼与节选,以口述的方式呈现:
▋敦煌艺术为何受到全世界的喜爱?
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其实都是当代问题,今天探讨的话题是:敦煌艺术如何从荒漠里的艺术宝库到成为国家文化的象征?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过程,我们首先追溯不同时代的中国艺术家对敦煌的朝圣之旅。
有很多已经进入中国美术史的艺术家,也是大众耳熟能详的艺术家们,都曾经有过“朝圣之旅”:国画艺术家包括李丁陇、张大千、关山月、潘洁兹、叶浅予、唐勇力等;油画艺术家则包括常书鸿、董希文、吴作人、靳尚谊、喻红等。无论是国画家还是油画家,他们为什么要去敦煌?敦煌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影响?敦煌对当代美术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是我感兴趣的问题。
近现代以来,西方艺术观念进入中国,对中国艺术产生巨大影响,也带来了关于艺术的思考:艺术到底是为艺术服务,追求自我表达?还是要喜闻乐见,为人民服务?
敦煌艺术中对民众的呈现
敦煌艺术给我们的答案是,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所有人服务,敦煌艺术本质上是民众的艺术。敦煌艺术千百年来证明,如果艺术家只为自己服务,那你也就是你自己;如果艺术为民众,就会受到民众的喜爱和支持,这样才能成为一位伟大艺术家,而不是孤芳自赏。
敦煌艺术所带来的启发,跟我们今天的文化艺术需求其实是一致的,学习敦煌不仅仅是学习敦煌的一根线如何去描绘,或者是颜色怎么表达,那样你永远无法理解敦煌,敦煌艺术为什么受到各个时代艺术家还有普通人的喜爱?因为大家都能够在敦煌壁画里看到自己的影子,你能看到你想要看到的东西。所以,敦煌艺术之所以受到人们广泛的喜爱,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人民性。
敦煌经书被发现早期
敦煌最初引起社会关注,是由于1900年藏经洞的发现,之后被斯坦因、伯希和等西方考古学家,拍了照片、做成画册带到西方去,在西方社会掀起一股热潮,也就是说敦煌艺术有非常强的国际性,不仅仅中国人喜欢,日本人、印度人、西方国家都很喜欢敦煌艺术,一种艺术,能够受到全世界人的喜欢,可能全世界都没有艺术家能博得全世界人的喜欢,但是敦煌艺术就可以。我想知道的是,敦煌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中国艺术家的敦煌艺术朝圣有怎样的演变过程?
最早去敦煌的画家叫李丁陇,虽然知道这位艺术家的人并不多,但是他是1937年去敦煌的,距今已经80多年了,他是90年代去世的,他是最早临摹敦煌壁画的人,或者说是最早有作品流传下来的艺术家。
去敦煌的艺术家群体中,最典型的两位艺术家分别是张大千和常书鸿:
1943年,张大千、常书鸿等参观安西榆林窟
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
张大千后来成为非常伟大的艺术家,他在敦煌待了两年半,临摹了300多幅壁画。他的方法是复原的临摹方式,用的新颜料,对壁画做了重新构图;与其说张大千是临摹,不如说他是再创作;张大千深刻理解了敦煌文化积淀,所以张大千在后来的人生中一直是非常有自信的中国艺术家,他去见毕加索的时候也是以非常平等的态度面对毕加索,是一个非常自信的艺术家心态,这和他对敦煌艺术、中国艺术的深刻理解不无关系。
张大千《蕉荫仕女图轴》 1945年 纸本设色 115.2x45.7cm 四川博物院藏
张大千《仕女拥衾图轴》 1946年 纸本设色 117x47.3cm 四川博物院藏
在张大千后来的创作上,能看出他去敦煌之前与之后的变化,去敦煌之前,张大千画女性是明清的绘画传统,他笔下的女子是柔弱的;从敦煌临摹了菩萨、唐代美人之后,他画的女性形象不再是干巴巴、轻飘飘的纸片人,变得丰满、健康、有力量,所以敦煌艺术对张大千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他还曾经在自述中说,他原来觉得画家只能画小画,但是后来说伟大的艺术家一生中必须要有几幅大画,他在敦煌壁画里头学到了画大画;他还学到了色彩,他画面中的泼彩用的比较多的宝蓝色、绿色,源头就是他在敦煌壁画中看到了这两种颜色的生命力和冲击力。
常书鸿是一位油画艺术家,在法国学习、工作了十几年,在当时的法国已经成为成功艺术家,但是他后半辈子是在敦煌度过的。
常书鸿一家
他怎么从法国到了敦煌呢?是有一次他在卢浮宫临摹一幅名画《梅杜萨之筏》,带了一瓶水,带了一个饼,在那坐了一整天;出来的时候走到塞纳河畔,看到了一个小贩摆摊卖书,其中就有一本伯希和出的敦煌图录,他看到之后被震撼了,没有想到中国也有这么狂野的艺术,他就发了一个泓愿,要到敦煌去,要去研究敦煌。
后来我想去体验常书鸿先生的这一天,去体验一下常书鸿先生的心路历程,我就买了一张机票飞到巴黎,买了一个饼,带了一瓶水,进了卢浮宫来到《梅杜萨之筏》这幅画前坐着,在那坐了一天。直到卢浮宫关门之后,我走出来,走到塞纳河边,我知道那个小贩早就没有了,我就矗立在塞纳河畔,缅怀常先生。
我觉得我理解了常先生,《美杜莎之筏》是一幅很大的画,画面讲述的是在巨浪翻滚的大海上,漂浮着一只岌岌可危的小船,小船上的人有的奄奄一息,有的向远方呼救,充满一种绝望的气氛,那个场景会给人带来巨大冲击,人在这幅画面前会觉得自己很渺小。我觉得那天常先生也会有同样的感受,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暂和脆弱,但是他在敦煌壁画里重新找回了自信,这个心路历程特别有意思。
常书鸿在敦煌
他在巴黎的时候曾经被自己的老师灵魂拷问:why are you here?巴黎没有艺术,艺术在哪里?艺术在中国。常先生最开始不理解老师的这句话,直到他看到敦煌壁画。
敦煌艺术对中国艺术家创作上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常先生临摹敦煌壁画,他临摹得非常好,把壁画的现状、历史层次感、色彩变化,都准确地抓住并呈现在出来,但是他临摹敦煌壁画并没有将这种绘画运用到他的创作中。
左:常书鸿1933年在法国时期的静物作品
右:常书鸿1976年所画静物
我曾经对他1933年的一幅静物和1976年的一幅绘画做了对比,1976年的时候他已经在敦煌经过了几十年的探索,但是两幅画的风格几乎是一模一样。我就有了一个结论:常书鸿先生非常喜欢敦煌壁画,他也研究敦煌壁画,但是他原来养成的绘画习惯并没有改变,他也不打算改变。他理解的敦煌壁画就是一个文物,一个民族传统的瑰宝,而不是他学画的师傅。
所以,不应该低估敦煌艺术对当代艺术的影响,但是要看到敦煌艺术对当代整个文化的影响,其实敦煌对当代中国艺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但是不能在每一个案例中都去做夸张式的表达,那样就不切合实际了。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敦煌,每个人的眼中也有自己的敦煌
中国画家关山月先生当年在敦煌临摹了254窟的《舍身饲虎图》,《舍身饲虎图》是一幅非常复杂的图,我也尝试过画这幅画,画了10来天才画了三分之一,但是关山月用中国画的方式,他能画的这么简约,关山月先生后来把敦煌壁画形象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关山月所作《舍身饲虎图》
吴作人先生是常书鸿的好友,他也去敦煌,他的绘画也受到敦煌艺术的影响。说明敦煌对当代艺术家的影响非常广泛,甚至可以说很多在当代艺术领域知名的艺术家都受到过影响。
董希文写生式临摹敦煌壁画
董希文以复原式临摹的敦煌壁画
董希文先生在越南学习的是法国系的油画,我发现他临摹敦煌壁画采用了两种办法,一种是写生式的,看到什么样的就临摹出来,同时也画了一种复原式的壁画,想象壁画原来的样子,也是张大千式的临摹法。董希文先生后来也谈到过他画的《开国大典》,从构图到色彩是从敦煌壁画学来的。
敦煌壁画中的形象
叶浅予作品中女子形象
叶浅予先生也到敦煌临摹壁画,他也曾经谈到说敦煌壁画里的极乐世界影响了绘画中的构图以及人物形象。
艺术家靳尚谊(右)与唐勇力在敦煌合影
追溯了诸多艺术家前辈对于敦煌的“朝圣之旅”之后,我们再来看靳尚谊、唐勇力先生的绘画。
第220窟北壁大幅《药师经变》图局部里的《供养菩萨》
靳尚谊画了一幅220窟的供养菩萨,一尊供养菩萨闻着小花,享受天国里的自由状态,原作是有残损的,虽然是临摹写生,但是靳尚谊先生把它画成了一幅新画,做了调整。
隋代第404窟西壁龛内北侧的《供养菩萨》
靳先生也画过另外一幅隋代菩萨,他在临摹的是一幅手里拿着香炉的菩萨,但是在临摹的过程中把香炉去掉了,挪了一支对面菩萨手里的花过来,我说他是“借花献佛”,头光、颜色也改变了,说明靳尚谊先生临摹不是完全的写生,是再创作。
分别为常书鸿、董希文、关山月、靳尚谊所作敦煌壁画中的《舍身饲虎图》
靳尚谊先生临摹的拿笔方式是油画的拿笔方式,张大千的拿笔方式是毛笔画中国画的方式,所以靳尚谊先生并没有去学敦煌壁画的技法,他是去找一种中国传统艺术的感觉。靳尚谊也画过北魏第254窟的《舍身饲虎图》,董希文、常书鸿画过这幅画的全部,关山月用中国画画了一个局部,选取了5个形象;靳尚谊用油画也画了一个局部,他选取了两个形象。
唐勇力作品
1989年,唐勇力前往敦煌考察,对他来说这是一次令人兴奋、难忘的经历。正是在这次旅程中,他开始对佛教文化、石窟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上大学时每年都有外出考察,考察的路线就是到西部,以敦煌为重点,他希望用敦煌壁画的形式表现西部之行的所见所闻,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摸索、反复尝试。
由此总结,敦煌壁画给艺术家们提供了选择,每一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敦煌,每一个人的眼中也有自己的敦煌,艺术家眼中的敦煌都是各不相同的。
(责任编辑:刘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