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策展与未来】第四场|数字时代下的艺术生态

2022-10-08 13:07:20 未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17faec574e4a80f5375857bcd768570c.jpg

  9月29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主办,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协办的2022“策展与未来”青年策展人系列学术座谈活动第四场学术座谈活动“数字时代下的艺术生态”在中华世纪坛启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77681551dc0e1469ab6bcace429a72ae.jpg

张晴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e4e2d8731f400afa1e82013b06e47cd0.jpg

王亚楠 北京画院副研究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75e072c86d26acdcde5d7c9f9b2ac7d4.jpg

许崇宝 泰康空间研究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9d0fcfa719108ecea06f11ad71cb2564.jpg

符周阳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研究人员(线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4bb7a036735c3ce3f580d6a0b0fd646f.jpg

吴悦 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线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102c1f08eac750518fa6340afd89ede5.jpg

于童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展人(线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12e3deb1ab5efa7b45aca25c727ab415.jpg

​陈抱阳 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教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27589d6fb0635d6a8b6de26546c60b7f.jpg

刘礼宾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本场活动学术召集人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张晴在《数字时代下的艺术生态》的发言,首先回顾了2004年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首届北京国际媒体艺术大展暨论坛”当时汇聚了全球的科学家、艺术家、学者,共同如何建立数字影像艺术博物馆的收藏,18年之后的今天,我们的生活与生态都真真切切寄生在数字时代,这也“倒逼”我们再来观察与思考:何为数字时代?何为数生态?何为数字艺术?特别是我们共同经历了三年疫情,数字生活与数字生态构成了我们日常的“数字生存”,“数字”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份,因此“数字生存”下的“数字生态”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在数字生态当中如何反观我们的生活与艺术呢?如何用我们的数字艺术形式和语言表达我们惊心动魄的生活呢?如何表达我们今天生活在数字时代的生态呢?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策展人和艺术家共同要面对的问题。他以“变革”、“创新”、“赋能”和“培育”四个方面的数字生态的理念与数字艺术的案例进行层层分析,最后,他提出,“策展与未来”活动举办的意义就是要我们策展人注重把当代文化的创意,深度的体验,生活的美学和数字科技融为一体,来揭示数字时代下的生态,这也是给青年策展人在数字时代带来的命题和使命。

  北京画院副研究员王亚楠以《艺术与科技的相遇——数字时代的展览新模式》为题,通过数字时代下,艺术何为、展览何为、策展何为、公共服务何为四个话题展开讨论,分享了国内外的优秀案例,同时对艺术的边界,展览的未来,公共服务的可能性等问题展开思考。例如AI作品是否属于艺术品?未来是否人人都能成为策展人?沉浸式体验最重要的是视觉冲击还是优质内容?最后她提出,数字时代为我们如今的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从策展人的角度出发,我们需要在规避问题的同时,找到合理化的解决方案。例如数字技术要与展览需求、观众需求要相结合;要在“物”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视觉呈现;强化优质内容的输出等等。

  泰康空间研究员许崇宝以《NFT创作、展示与策展实践》为主题进行发言,他谈道,在数字时代,美术馆的机遇或者使命就是要建立数字化的藏品体系,NFT是数字艺术发展的一个新形态,是整合既有IT技术如区块链、加密、共享的新架构,并非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因为疫情的阻隔和催生新市场增长点的需要,NFT备受瞩目。在NFT艺术的创作、展示和策展上,许崇宝向与会嘉宾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避免在各个环节侵犯正当权益,二是如何建构一个适用于NFT艺术的展示生态,核心问题是把NFT当作工具还是材料?目前在展厅里看一堆屏幕和声光电的NFT展示和策展,与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将电冰箱放在客厅而不是厨房一样。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研究人员符周阳通过《中国数字人文发展中当代艺术的参与方式研究》进行了发言,她介绍了数字人文视野中的艺术场域、新美学与计算机艺术、数字人文视野中的当代艺术。她认为,在当下,艺术就是提醒我们重新去思考数字时代,把数字当作文化去思考,不断提醒我们处在什么样的时代。如果说在这样高速发展的数字时代中,艺术遭遇了技术、现代展览体制的双重挤压,如果我们还要相信艺术的力量,那么艺术的反思和问题意识或许是最重要的。在数字时代探索人文气息,保持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是广义数字人文概念在艺术创作、批评和策展中的扩展。

  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吴悦聚焦在《艺术展览中的时空叙事》,她分析了目前线上展览的几种形式,从网络叙事的理论出发,探讨具身性在线上空间能否通过互动得到补偿。她认为,考察互联网叙事对展览建构的意义或许能够打破目前线上叙事空间的局限性。如果说线下展览提供了完全无法比拟的在场性,通过感官的震撼与空间叙事完成展览的意义建构,那么线上展览可以通过网络的叙事语言,为观众提供独一无二的参与性,完成属于观众自身的叙事文本,从而为观众提供属于线上展览的独特体验。最后,从网络时空叙事角度出发,她也提供了几个线上展览的发展思路,即观众的自我叙事、超文本的叙事、互动叙事。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展人于童探讨的是《碎片化语境下策展人、艺术家、观众身份间的转化》,并分享了她参与策划的沉浸式影像展《惊鸿之殿—来自北凉敦煌的问候》,她指出,运用科学技术呈现的展览与传统展览,也许在面对碎片化语境的今天,讲故事仍很重要,但是科学技术的繁荣应用却可以让平面化的艺术语言不再停留在二维层面,向立体化去演变,策展人、艺术家、观众都可以去身份互换,都可以成为彼此。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科技的加入,打破了策展人、艺术家和观众传统的单一线性传播模式,真正的让高高在上的艺术作品走向了观众的生活。

  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教师陈抱阳以《增强现实技术在展览空间中的探索》为题并结合策展经验进行了发言。他观察到近年来大型展览正积极探索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的现象,并试图厘清所遇到的挑战:艺术活动需调和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公园景观等市政设施既有的公共属性,还需考虑对环境的影响;现阶段的线上(数字)手段尚不能有效满足展览在地性的需求。为尝试解决上述问题,陈抱阳提出使用增强现实技术(AR)作为新的有效手段。具体而言,实践者使用数字内容填充物理空间,艺术活动可以高效的与空间产生联系,从而避免对物理空间不必要的侵占以及功能定位的修改,减弱对环境产生不可逆的负面影响。他还指出,增强现实技术可以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向观众展示更丰富的艺术内容;也给创作者提供跨越时空的可能性,不同的艺术活动可以在相同空间里汇聚。他认为增强现实技术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方略的,艺术家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创作,应尊重环境本身的状态,并对此进行了举例说明。例如通过增强现实的手段,艺术活动可以与一片森林产生较强的关联,但是不会主动改变森林的自然生态。最后,陈抱阳总结到,增强现实是人类进入类黑客帝国想象之前,将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有效结合的方法。

  本场活动评议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礼宾总结说:

  张晴馆长,谈了数字时代下的艺术生态,关于数字艺术,张馆长认为不要过于强调数字艺术的本体,因为整个社会都已经数字化了,这提供了一个更加宏观的“生态”,也是艺术创作所面临的现状。张馆长主要从变革、创新、赋能、培育四个方面谈到了数字时代的艺术生态,列举了中国美术馆的展览案例,以及在18年前对于数字艺术的推出和倡导。可以设想,如果18年前的倡导当时变为现实,现在数字艺术应该有不同的发展面貌。

  王亚楠副研究员,谈到数字艺术何为?展览何为?策展何为?公共服务何为?主要谈及时代所提供的技术、理念,以及思维对于艺术的改变,比如艺术创作的改变,展览结构方式的改变等。针对如何为公共服务的问题,她列举了大量的案例,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许崇宝研究员,他以NFT这样一个艺术创作样式作为核心,从数字艺术对人感知方式的改变,谈到数字收藏品的问题,列举“数字广场”项目在技术迭代情况下的现状。重点指出了NFT艺术存在的问题:区块链技术如何破解地域乃至国家限制?指出NFT作品展览中“老瓶装新药”的展览样式问题,虚拟美术馆所构建的展览观感受不佳等问题。

  符周阳老师讨论了“数字美学”的概念,包括美术馆对于技术逻辑的吸取和大量使用,梳理了数字美学的发展历程。在美术馆领域和策展领域,数字美学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当下和未来一个特别关键和核心的问题。数字世界和现实的关系如何把握?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相比较,有什么悖谬,有哪些新意?其构建逻辑哪方面超出了现实社会的规则?这都是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碎片化”作为《第三次浪潮》提出的重要问题,于童老师将其作为虚拟策展的重要理念之一。“碎片化”现在是讨论特别多的问题。于童老师在策划敦煌展览的时候,更多的是作为一位美术馆人,谈到通过讲故事的方法,科技的加强,对科技人员意见的采纳等方式,提升了展览效果,这是否是“碎片化”的本意?值得商榷。因为这些都是策展的所要进行的技术性工作,似乎不是策展理念的重要转变。

  陈抱阳老师,他作为艺术家和策展人,不介入物理空间进行艺术创作与策展。听个过程中可能大家很困惑,这些在现实中是看不见的展览与作品,怎么完成参观者的介入呢?,最后陈抱阳老师给出了方法——VR眼睛的轻便性,给这一创作和策展方式提供了可能性。他所提出的这一“虚拟和现实实时叠加”的创作和策展模式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特别重要的现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7bf971b3b24f0cf5c767ab9e29a0b8a7.jpg

  圆桌讨论环节现场,现场发言人从左至右为:高敬、刘礼宾、王亚楠、张晴、许崇宝、陈抱阳;符周阳、于童、吴悦线上连线并参与讨论。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