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吕胜中:丰盛的一生
2022-10-26 18:19:12 未知
吕胜中(1952-2022)
“再也看不到他在朋友圈每天一蹦三尺高的说与后生了……”
得知吕胜中去世的消息,一位在贴吧受到吕胜中主动邀请而见面的网友回忆了与吕胜中亦师亦友的很多年,最后说到。
吕胜中的朋友圈停止更新在10月12日。在此之前的很多年,吕胜中每天坚持一大跳,并把这一跳记录下来,以九宫格图片发送至朋友圈,在热热闹闹、营销多于真情实感的朋友圈里,反叛之意溢于言表。
著名艺术家、中国实验艺术领军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吕胜中于2022年10月26日下午逝世,享年70岁。
艺术百科 吕胜中
▊作为艺术家的吕胜中
1952年1月4日,吕胜中出生在山东平度大鱼脊村,父母都是农民。在吕胜中出生前,他已经有两个哥哥四个姐姐,他是吕家最小的孩子。
中学时代,吕胜中的理想是去写小说当作家。但在1969年吕胜中17岁的时候,这一切发生了变化。那年他参军到了部队,被分配到电影放映组,在这里吕胜中显露出他的艺术天分,开始进行业余美术创作。只是没有想到,美术会成为他以后的职业。
1974年的冬天,他第一次取得了创作的成功。有一次吕胜中去山东放映自己绘制的连环画电影,影片结束后观众不走,一直鼓掌要求再放一次,这次经历改变了他以后的命运。
“小红人”到“大公鸡”:吕胜中的创作历程
1976年,正是因为他会画幻灯,退伍后吕胜中被推荐为大学生,报考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1984年,吕胜中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年画连环画系读研究生。
吕胜中在访谈中曾讲到,他当时从山东考上中央美院,很不容易,难度比现在大,而且他还是山东省第一个考上中央美院研究生的人。因此,吕胜中觉得要好好珍惜这样的机会,所以他将学业看的比艺术更重要,把精力全部放在了学业上。
“当时我的研究方向是传统民间艺术和民间年画,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做这两个课题的田野调查、采风。”
读研期间,正值85新潮,中国当代艺术正经历着巨变,吕胜中的改变也在悄然发生着。从1985年开始,他多次深入陕北采风,搜集民间美术的纹样图式。“小红人”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渐成为吕胜中艺术创作的基本语言。
吕胜中 1985 陕北安塞砖窑湾
1985年吕胜中来到西北采风,看到农村老婆婆们剪的“抓髺娃娃”,觉得很好玩儿,就跟着一起剪。
“我舍不得用她的大红纸,就用一小块旧报纸剪了这个小人。我记得她还夸我剪的小人头上的小辨儿 ‘美得很’, 便更来劲了,到村里的小杂货店买了几张大红纸,从此—发不可收。”
生命·瞬间·永恒2,180x1100 cm ,纸本绘画,1987
这之后的3年研究生学习,吕胜中几乎是在各地农民的屋子里度过的。1987年,他在进行毕业创作《生命-瞬间与永恒》的过程中,运用了这种语言,其创作道路也随之开启。
吕胜中 1988 《彳亍》展出场景
1988年,吕胜中创作作品《彳亍》,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1985年春节期间吕胜中在陕北安塞做民间文化田野调查,正赶上当地正月十六的“转九曲”——这是黄河流域元宵节的一种民俗活动,也叫黄河九曲灯阵,据说走过其中曲曲折折顺顺逆逆的路线,可保佑一年的平安,能给田地带来好收成,没有儿女的能生孩子,总之能心想事成。而中途撤出会带来厄运。
陕北安塞沿河湾正月民俗九曲黄河灯阵平面图
吕胜中并不相信这些,参与只是为了体验,甚至在走了一半的时候还想退出来,但还是耐着性子走完了全程。然而,当他走出来发现自己就站在入口位置的时候,瞬间有所感动——自己刚才都干了些什么?有为与无为的命题平地展开,逐渐显现出这是一次生命历程的经由,也是一次哲学的课堂。因此他理解了陕北人胸怀的博大与宽厚,他们之所以遇乱不惊,他们之所以能在现实的贫瘠中创造真善之美的生活艺术,一定是因为每年都会得到这样的提醒。吕胜中庆幸自己完整地走过一次,并想把它带到身在现代文明的人们面前,于是有了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铺满脚印的神路。
吕胜中 1990-招魂堂
两年后1990年,吕胜中完成了他最早的剪纸小红人作品《招魂堂》,这件装置作品复制了中央美术学院的一间旧工作室,用红色的人形剪纸,布满了窄小的房间,让人感到神秘窒息。这件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作品,使“人形剪纸”成为他作品的标志性符号。1991年《招魂》展以剪纸、行为、装置形式多次在国内完成,随着小红人不断地在从艺术家剪刀下生成,又飘落到世界很多地方,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人们都表示出对他的喜爱,吕胜中也很快发现:“‘小红人’的原型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专利’。几乎是一样的姿态,显现出人类共性的本真”。
吕胜中的小红人作品
吕胜中曾在访谈中回忆到,在1980年之前,喜欢民间艺术的人很多,但研究很薄弱,他之前查阅有关资料文献上面几乎众口一词地说,创造它们的乡村农民“没有文化”,民间美术的好在于“天真质朴、栩栩如生”云云。而他考察中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民间的巧人往往是精通传统民俗文化的智者,可以说他们一个人的作品基本上都可能构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系统。并且,那些花样造型根本不是模拟仿照自然的真实而来,他们使用常态的眼睛和造型的原本法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是超越现实的境界,是酝酿成熟的艺术。
“当年走进乡土、走向民间并不知会遇到怎样的情景,之后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比如,我初涉年画,原以为这样的技法粗陋简单,当我走近了,却见到色彩套版以少胜多的诀窍,恰如西洋点彩派通过合乎科学的光色规律的并置,让无数小色点在观者视觉中混合,从而构成色点组成的形象。我到陕北之前,原以为可收集到若干造型奇异的剪纸,当我走近了,却见到每一张窗花都凝集了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文与质,它们都不是什么‘单独纹样’,当满窑洞窗上的花儿在白日的阳光、夜晚的灯火映照下连接成一片,我从中读出中华民族千秋万代本色生命的鸿篇巨帙。”吕胜中说。
2000年,吕胜中创作作品《大平安》,杂技中的晃板让吕胜中感觉像一种体验人世的游戏,一个或多个表演者站在圆筒上的一块木板上,显示着良好的平衡能力,就像执掌世界的人类拨弄着脚底的小小寰球。更有令人惊悚者设置多层结构的多人表演,他们在上下左右的重重摇晃中默契着,共同寻求平衡控制局势。
这个作品以剪纸团花的形式再现这种人为制造的动静或险境又极尽身心之力维持出的平安结果。上千个小人在各自的圆球晃板上维持了一个结构密切、视像圆满的瞬间,暗示着平安世界表象下潜在的巨大危险。
2000年之后的创作,吕胜中将更具人文性的“书”加入作品中。
吕胜中《山水书房》900x600x300cm,书、书架、书案、花木、台灯、中国传统山水画卷等材料,喷绘印刷与装订技术,装置,2003
2003年吕胜中创作的装置作品《山水书房》 参加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造境”。房间被布置成水墨文化空间,制作的书架上是5000多册中外各类书籍,以书架的书脊将一幅五代董源的山水画《夏景山口待渡图》用电脑分割,再拼出整幅画面。山水画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观众、当下生活发生关联。
吕胜中装置作品《人文书》
2004年,吕胜中创作的装置作品《人文书》、《人墙砖》参加纽约前波画廊“吕胜中 人文书”个展。这一尝试是他对各种技术试验的总结,他将黑纸红图或者红纸黑图的剪裁拼贴形成多种变化,并将它们装订成书籍,或西方或中国传统的线装。
吕胜中剪纸装置作品《辞海·空书》
2003年,吕胜中从《辞海》厚重书卷的版心出发,裁出相互连接的纸条,携带着满篇的文字从书中流淌而出。2007年再作空书则使用无字的红纸,并加有人形在纸条的开端作为分离于书本的引导。2015年,《辞海·空书》的载体又回归到了原点,从三本《辞海》逐根裁出底部带有正负形人的纸条。这个剪纸装置作品由《辞海》拉出的纸条汇集,形似瀑布,具有很强的流动感。而底部的那一个个小人又好似争先恐后地往外四散,赋予了这件静态作品隐约的爆发性。小人们争相四散,是否为了寻找什么?正如吕胜中所说,现在的许多问题由“上世纪”遗留,尽管人类付出了巨大代价却仍未解决。
《大公鸡年画》
2015年,吕胜中创作的《大公鸡》年画也是一件非常非常有意思的作品,1960年春节吕胜中在邻居家看到一张大公鸡年画,让他对这个中国传统人文动物产生了更大的兴趣。那张年画很受欢迎,供不应求,吕胜中家没有买到,因而他经常跑到别人家里欣赏半天,感觉它似乎站在自己家的墙头上引颈高歌,呼唤着他童年梦想中理想化的乡土田园……2013年,吕胜中终于在网上旧书店买到了这张年画(作者杨馥如,查找资料得知,江苏无锡人,生于1918年,无锡第四药厂工人,擅画胖娃娃题材的月份牌年画)。
半个世纪过去了,故纸泛黄,而大公鸡鲜活未失,牡丹花娇艳尚存,但昔日的家乡热土不再,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如飓风般席卷了吕胜中曾深深依恋的背景。也在2013年春,一位同乡从山东平度老家给他带来一件礼物,这是他家老屋山墙的一块石头,上面有烟熏的痕迹,可见靠近烟囱的地方。墙倒了,房拆了,大公鸡没有了落脚啼鸣的地方。吕胜中试图重新演绎这只上世纪的大公鸡,让它就站在这块幸存的带着烟火的石头上静观惊奇,啼声中几十年拂晓,农业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理想化的不断演绎中越发浓艳,渲染着他心中的惨淡影调。
吕胜中收藏的蓝印花布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涉足中国民间美术,吕胜中从开始的“被动”介入,到深入了解并从中有更多的获知之后,他从中看到了艺术的原本与文化的根脉,这应该是“文化”与“艺术”永远不可或缺的东西。他对现当代艺术的理解,更多是得益于对传统民间艺术的通透,这种比传统主流艺术更具有“原始性”的文化场域,与现当代艺术中所倡导的很多关键词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让他深切感觉到文化艺术的原本与根脉连接着今天与未来的必然性。求新与变化是必然的,但有句老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吕胜中不认为“传统”与“现代”之间会发生彻底的决裂。
“当然,身在文化的某一段落中行走的人们,往往需要卸掉身上背负的沉重行装,其中也许就有‘传统’。在继续前行的路上迷失或乏力的时候,也许偶然发现前人遗落的‘传统包袱’,从中获得方向或力量导引,我们谁能拒绝呢?”吕胜中说。
2015,今日美术馆展览“上世纪”展览现场
吕胜中最近的一次个展是于2015年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上世纪”,展览横跨艺术家创作实践的三十载。从时间上来看,这次展览距离他1988年在中国美术馆首次公开亮相的“吕胜中剪纸艺术展”已过去了近30年,距离2005年最近一次在纽约举办的个展《推陈出新》也已整整过去了10年。也是在那次展览中,吕胜中说到:“我原本并不情愿地登上艺术之舟船是在上世纪70年代,很快发现了其中的乐趣,并为此付诸全部的精力与情感。但已然成为一种职业的艺术行当在当代并非是人类安放精神与灵魂的净土,这让我曾有两次想逃离出局,被朋友说成是‘今之古人’。最终发现是逃不掉的,因为当代没有桃花源。”
自2004年以后,吕胜中基本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不怎么出新作品也不怎么出书。众所周知,他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新专业学科的搭建、以及对学生无微不至的教学引领之中。
▉作为教师的吕胜中
传道
1987年,吕胜中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主持民间美术工作室教学。1992年,吕胜中在赴德国艺术院校考察时萌生想法,要将国外艺术院校教学的新鲜血液带回国内。
“中国当代艺术教育太需要改变了。”吕胜中分析当时教育现状,“我们的年代可能是叛逆,可能是大势所趋,催生出一批艺术家,但现在还持续以前的教育方式是绝无可能的。”
2004年,一直坚持实验性教学的吕胜中等来了机会,他受学校委托创办并执教中央美术学院的实验艺术(工作室)系,这一新专业学科在吕胜中的手中逐渐搭建、成形。
2005年7月8日,第一批本科生14人进入实验艺术工作室组成“先锋班”
在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单独设立后,全国各大高等艺术学院也陆续成立了实验艺术相关专业。在当时有些人看来,实验艺术与学院是矛盾的,甚至学院里不该有实验艺术学科。吕胜中则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学院从来不是培养保守艺术家的地方,美术学院成立实验艺术相关专业,就是为了要培养站在艺术前沿的创造性人才,同时也是为了在学院与社会文化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过去是下乡写生、体验生活,到实验艺术这里变成了一种社会考察,实际上也是在学院和社会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我觉得这也是实验艺术教育的一个兴奋点,”吕胜中说,艺术不是阳春白雪,不是金字塔的顶尖,艺术应有更大的覆盖面。
在吕胜中看来,实验只是工作方法和思想方式,并不是前卫艺术,也不是当代艺术。因为学校里无法教学生观点。“我们不能教育学生:‘你一定要冲到前面去’。学校是教方法论。一个学生可以说天是红颜色的,大海是白的,太阳是绿的,那是他自己的事,与学校没有什么干系。”
从2004年实验艺术专业筹备到2005年实验艺术工作室成立,从2007年工作室改制正式建立实验艺术系,一直到2014年成立实验艺术学院,“实验艺术”这个艺术新苗经历十年的“实验”历程,实验艺术专业被教育部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十年一验——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教学十年成果展”展厅现场
2014年8月,“十年一验——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教学十年成果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从实验艺术毕业生中选择十八个案:王郁洋、王基宇、王雷、叶甫纳、邬建安、吕智强、孙博、陈明强、李洪波、杨威、张帆、张霄霞、高相发、徐珊珊、郭辉、程鹏、韩金鹏、董媛。吕胜中亲自为每件作品撰写了文字说明。他表示,这18个个案作品涵盖了实验艺术教学中所涉及各种可能性。
2014年9月4日,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挂牌现场
不到一个月,2014年9月4日,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成立。
吕胜中在后来接受采访时回忆,在一年的建院筹备工作中,他和他的团队已经完成了18万字的《实验艺术学院教学大纲》草案,其中包括:治学大体、本科综合基础课教学大纲、工作室本科教学总目、硕士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博士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内容从培养目标到教学理念,从工作室设置到每一门具体的课程教案。
授业
2015年,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迎来首届本科招生录取的37名新同学。吕胜中以状元榜的方式进行发布,喜悦溢于言表:“他们的到来,标志着实验艺术在当代中国学院艺术教育结构中定位与教学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而这些年轻后生将与我们一路同行,向着一个令人神往的目标。”
这一年,离2005年7月8日第一批本科生14人进入实验艺术工作室正好十年。这个班也就是后来被广泛誉称的“先锋班”。叶甫纳就是其中一员。
在她的回忆里,“在学校里,吕老师像一位永不息歇的值勤者,每每工作到深夜,累了就睡在办公室,饿了就吃一点师母送来的包子,老师的咳嗽声时常回荡在走廊里…吕老师言传身教,以科学严谨和开放的态度进行田野考察,采集第一手资料;对每一个创作方案反复深入的探讨和推敲;鼓励学生齐心协力的合作;认真的完成每次展览的筹备布展工作。他告诫我们不论做什么,都要成为成为一个'有质量的人‘。”
吕胜中和他的学生们
吕胜中曾经一再强调,实验艺术系的毕业生并不是非要做艺术家,而是要做“一个有质量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生活愉快、幸福的人”。不做艺术大腕,他们的人生依然有声有色。
吕胜中希望培养学者型的艺术家,实验艺术从系变成院,强调阅读的传统一直没有改变。据统计,实验艺术学院的学生70%的时间都用来阅读。同时,他也希望学生更多地观察社会。
“我们现在正身处一个变革的时代,社会本身就有很多值得观察的地方,是最好的教材。这些年轻人现在做的调查很可能会帮助他们创造出一些新的思想来,这当中可能会有对未来社会发展很有意义的一些思想。这也是我一定要花这么多时间在学校建立实验艺术系的原因。”
左边为由吕胜中、邬建安编写的中央美术学院规划教材《中国公众家庭审美调查》,右边为靳之林编撰的《赤脚医生往事》
自2004年始,吕胜中带领实验艺术的师生进行了长达十七年的“中国公众家庭审美调查”课程,多次围绕乡村及民间技艺展开集体考察,形成大量调研报告、艺术创作及相关展览。2020年,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首次以“口述历史”之名开展课程式教学。这也是中国高校美术教学系统中,最先开设这门课程的院系。
解惑
在准备“十年一验”展览期间,吕胜中过度劳累再一次突发性耳聋。考虑到去医院治疗太花时间,而实验艺术学院正处于挂牌的筹备阶段,于是他佩戴者助听器每天在他的办公室按时出现。在没有新作品、新展推出的日子里,吕胜中把央美实验艺术当成了自己的作品。即便是没课的假期,他也待在学校办公室里为学生查资料、看书,也方便学生拜访和请教。
吕胜中一直以“小伙伴”“后生”与年轻一辈交往。在各种与学生的合照中,被学生环绕的他,总是笑得一脸灿烂。
自2015年起,中央美术学院总会因每年的艺考考题引发各种关注。面对大众对于考题发起的各种评论,吕胜中连续两年在微博开设《小伙伴对话》发布考题并借此收集意见与建议。他还利用这个栏目为考生提前打气以及为考试失利的“小伙伴”分析原因并送上鼓励。
2016年7月13日,吕胜中在微博中回忆“11年前今天”。那一天,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工作室”在筹备一年之后,由时任院长潘公凯、副院长范迪安宣布正式成立。他随兴赋诗一首:正是:十二年前七月间,花家地开实验田。此时天荒人烟稀,三个老人一少年。真实虚构初出炉,学院学术理性篇。于今桃李满天下,仿若弹指一挥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吕胜中去世的消息极为突然。10天前,吕胜中还在与学生、爬坡小组的成员敲定将于11月25日线上分享艺术实践的各种细节。
“吕老师,我们不敢讲呢!”吕胜中的回复干脆利落,一个“敢”字,后面加了一个大大的叹号。
在鲁迅诞辰141周年那天,吕胜中收到别人提醒后深刻发问,人们何以如此难以忘怀,而追念不仅是与其情深,更是为了我们自己。而今鲁迅的眼睛早已闭上了,但是精神不死。他发自于心底的光焰始终不灭,点燃着世界暗淡中的干柴,让人人的眼前一亮——于是,大家说:“只要眼中有光,何惧夜昏沉”。
记住这份光与亮,这何尝不是对吕胜中最好的怀念?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