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 × 北京大学CMAA|2022年9月当代艺术展览推荐

2022-10-28 07:57:02 未知

导语:从2022年1月起,雅昌艺术网与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联合推荐中国当代艺术展览,以月度名单方式,对优秀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进行推荐。多年来,北京大学CMAA以学术机构的身份,持续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活动和文献,并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及年鉴展的方式进行推荐和总结;雅昌艺术网则从艺术媒体的角度持续跟踪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和重要事件,并以月度榜单、AAC艺术中国奖项等方式进行发布。双方对中国当代艺术展览进行月度讨论并联合推荐展览,以期能从学术研究与媒体观察的角度共同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推荐当代艺术的优秀展览。本期推荐的2022年9月展览,共推荐9场展览,按开展时间排序。

雅昌 × 北京大学CMAA2022年9月当代艺术展览推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95ee1409cd3714e985bed8d08b1fe053.png

一.

展览名称:副感知:郑达个展

展览时间:2022年9月3日至11月5日

展览地点:美术文献艺术中心

2022年9月3日,“副感知:郑达郑达艺术百科 郑达艺术号个展”在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开幕,展览由冯博一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gif/202210/fc8b8858e8c1fd4937f593d368509e26.gif

《肉身机器》AI机器装置 70×70×70cm 2021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gif/202210/7dd3687c7dd33448d973147a8b64445b.gif

《多边形》数据化动态装置 25×272×22.5cm 2022

冯博一讲到,艺术总是伴随着媒介的更新而发生新的演变。在网生文化时代,甚至更多地依赖于媒介的表现与传达功能。新媒体艺术已然成为一种超越以往视觉经验的方式,无所不在地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感知系统。郑达的创作聚焦于艺术与科学的跨媒体艺术,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交错的中间地带,交融并模糊着艺术的边界。他通过机器、算法、编程等超链接转化、整合的方式,在不断超验与想象之外,为我们对世间万物的认知,以及具身性的视听感官的互动,提供了一种新的触感视觉体验。

展览现场的感受“视觉感知数据的世界”,呈现了郑达最新创作的《感知游戏》《多边形》《有机元Ⅱ》等数据装置作品。进入展厅,便能够感受到满满的科技感,比如在展厅口的作品《Data Pool》,是一个借由自然元素风、水和光而构成独立交互系统的跨媒介艺术装置。螺旋桨悬吊于中间盛水箱体的上方,由LED灯带组成的灯光面板隐藏于每个盛水箱体的底部。 将透明水的介质变成了数据化的“界面”,风的参数经过计算机解析并转译成视觉的光与听觉的声音两种元素,作为接收者的水实时反馈来自风扇和光的“信息”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gif/202210/f7025545f9c497bfcfad48f2ea6628b0.gif

《感知游戏》数据互动装置 156×90cm×5 2022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gif/202210/2272eaa11fe5f2235ac9dea63f649c2f.gif

《Data Pool》跨媒介艺术装置 200×60×35cm 2018

作品《感知游戏》,艺术家抓取了天气的数据,温度、风向、风力,所谓在设计领域里的数据可视化就是如此。AI BOX(《肉身机器》)显示的是心跳的节奏。《多边形》是用机器去学习数据,用数据去驱动的。数据是来自在工作室那里有采风的设备,采集武汉的风速,通过机器学习风速的数据模式,然后机器也可以进行预判。


二.

展览名称:档案冲动:反叙事和反记忆的操练

展览时间:2022年9月3日至10月15日

展览地点:AIKE Gallery

2022年9月3日,“档案冲动:反叙事和反记忆的操练”群展在上海AIKE Gallery开幕,策展人叶荟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de99a19d089a58865b6c9cf2ddfd1622.jpg

刘呗宁(艺术百科),《缝合,态势》,2022,骨,尺寸可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863e3499a8fab6e13416b5746a5b97d5.jpg

胡昀(艺术百科),《无题(棕榈 No. 6)》,2018,纸本铅笔,墨,110 × 150 × 6.5 c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e5fd31c21548b75e7c44b01b82d59d42.jpg

郑安东,《自拍像(一个中国牛仔)》,2018,彩色喷墨打印照片,124.5 × 106.7 c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880f6411205d24231c2e16e968570ff4.jpg

徐立霜,《夹层》,2022,墙贴打印,灯管,390 x 190 x 280 c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96f5e915662044227498cc6e03484bdd.jpg

施政,《雾晨》,2019,视频装置,10’00”循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d631ca7de0863682ea1535bc7aeaa0b9.jpg

aaajiao(艺术百科), 《博物考古》,2010,亚克力,电子秤,金属结构,140 × 240 × 35 cm

展览聚集了六位艺术家的近期实践,通过艺术干预,激活档案与身份、记忆和历史之间更为复杂的关联。此次展览既是将档案作为媒介和形式而展开的艺术实践的一次集中讨论,也意图为档案化(archivalization)背后游移的权力关系和文化价值提供新的阐释情境。以或大或小的方式,作品呈现出图标学、分类学、索引学、类型学或考古学的特质。它们或被挪用、提取、切割,或被陈列、叠加、编纂,将档案材料本身转译为一种审美原则,也将艺术模式转为历史化的构造:一方面,它指证了某些未被认定的劳动,另一方面,它也供述了迫于被忘却的记忆。


三.

展览名称:“胡小芳和乔小幻”胡尹萍个展

展览时间:2022年9月3日至9月16日

展览地点: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2022年9月3日,“胡小芳和乔小幻”胡尹萍胡尹萍艺术百科 个展在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由钱诗怡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a69c3a226de7278e7e86cfaf34de69a2.jpg

一楼展厅的胡小芳的系列作品

图片由明当代美术馆提供

这是一个艺术家编造的“童话世界”,胡尹萍艺术百科的创作方式常常是通过事件、角色、身份的制造和转化来推动关系网络的建立和生产,并在从中激发出人未经训练的能动性,通过一种诙谐的、行动式的语言来表现她对于周遭环境的回应。“小芳”和“乔小幻”是胡尹萍的两个虚构身份,艺术家的创作正是穿梭于若干真真假假的美学分身之间,创造事件、产生连接,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艺术家生态图谱。这种含糊不清的状态如同艺术家原本就处在的系统边缘一样,又或许,这个展览就是胡尹萍在做的其中一件事罢了。

胡尹萍自2015年起持续进行的“小芳”项目,并首次揭开“小芳”背后的隐藏人物——“乔小幻”。一楼展出了胡小芳系列的五个阶段的作品,而二楼则展示了乔小幻的“仓库”。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8b16a554b787c91d63a438c968f05d82.jpg

胡尹萍,“小芳”展览现场箭厂空间,北京,2016羊毛毛线、棉线、纤维图片由艺术家和魔金石空间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e6d301a69e9015ea0e4587d6457878d8.jpg

二楼展览,乔小幻的“仓库”

图片由明当代美术馆提供

整个展场,充满了温情、趣味,用毛线编织的人物、布偶,鲜艳的色彩,看起来非常具有亲近感;另外一方面,会引导观众带着好奇心去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艺术家通过编织故事,为这些作品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和背景,更增加了展览的趣味性,观众在展览中不仅可以了解作品背后所传达出的对于亲情、社会等等议题的思考,还可以了解到当代艺术运行机制。


四.

展览名称:“新传播”李汉威个展

展览时间:2022年9月4日至10月3日

展览地点:上海 K11 Art Mall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60bbff97265c5b3c25e6c6371aca670a.jpg

展览现场 摄影:李文敬

2022年9月4日,“新传播”李汉威(艺术百科)个展在上海 K11 Art Mall开幕。本次展览将展出艺术家全新创作的五件装置作品。李汉威将自网络上寻找与购得的大量原始素材,通过电影蒙太奇的方式,重新构成、装配和呈现在展厅之中,形成了虚拟与现实并存的幽默叙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1f871e5b6dad718d77b15cbc336f9fbc.jpg

展览现场 摄影:李文敬

科技对于人的身体、文化视野、生存空间的入侵,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于当代人——特别是简体中文互联网世界的使用者——感官的重构,贯穿李汉威迄今为止的创作生涯。李汉威的复杂又多层次的装置将工作、生活和欲望的叙事编织在一起,转化为视觉形式。遍布于简体中文互联网中的信息和情绪被他巧妙地通过拼贴的手法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具有其强烈个人风格的简体中文互联网媒介现象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9d7ead8b0a805fdd55c4b80d947c42d1.jpg

展览现场 摄影:李文敬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909cacd8cea1bf010638d610f6c1620e.jpg

展览现场 摄影:李文敬

李汉威运用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内容、广告语言以及组织的美学和意识形态来审视平台在塑造全球资本主义文化中的作用。他的作品挑战了充斥于互联网经济中的新自由主义倾向与消费的意识形态,其植根于现代社会的技术、消费主义、组织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文化中。


五.展览名称:“启示”王思顺个展

展览时间:2022年9月10日至10月22日

展览机构: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一空间

2022年9月10日,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一空间推出王思顺(艺术百科)的个展“启示”,展览是画廊宣布代理艺术家之后推出的首次个展。展览由鲁明军担任策展人,此次展览展出了《启示》系列雕塑作品20余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aae6116c32f215bf2c24c66890901902.jpg

王思顺个展“启示”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第一空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a3cbc2c88ca8e76c552fb48ea7a838b2.jpg

王思顺个展“启示”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第一空间

在过去的七八年里,从世界各地(包括俄罗斯、法国、意大利、阿富汗、乌拉圭、埃及及中国等)搜集形似人物肖像、面孔的石头成了王思顺主要的工作。迄今为止,他已经搜集了千百块大大小小、不同形态的肖像石。对他而言,这本身即是雕塑,也是他艺术实践的一部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a2bb2133379f077f78085931cca74bcc.jpg

饥饿,石头,36 x 18 x 80 cm,2018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b4928c6e48100731644f0ed8106d6e0d.jpg

核武兽,铜,300 x 94 x 88 cm,35 x 22 x 100 cm,2021

这一疯狂之举最初的灵感来自2015年他独自驾车从北京驶往巴黎的途中。一路上,他横穿欧亚大陆数个国家,遇到了不同民族,有一天他在路边突然看到奇特的不同材质的石头,并惊异地发现,它们跟人一样,似乎也有天然的种属、性格与命运之别。也是在这一刻,这些原始之物仿佛获得神启一般,顿时满血复活。从此,执拗的王思顺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个项目中。2016年,该项目首个展览“启示”在长征空间成功举办。六年后,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将推出该项目的第二个个展,展览的名字依然是“启示”——超越性的力量是永恒的。

虽然这一切还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理性启蒙显然无法涵盖它的复杂性,它从来都是在疾速与缓慢、变化与永恒、信念与怀疑、进步与退化、理性与疯狂等复杂的辩证关系中展开的。然而,在王思顺眼中,这些自然力量和宇宙时间雕刻的石头肖像其实已经超越了这一辩证逻辑,他更像是在创造——或准确地说是在参与创造——一个亘古不变的超级物种,这个物种大于人类,大于地球上的所有物种。


六.

展览名称:“流沙即磐石”李怒个展

展览时间:2022年9月17日至11月15日

展览机构:今日美术馆

2022年9月16日,在今日美术馆三号馆启幕的“李怒:流沙即磐石”,展览由朱朱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e92cf4664ffe4074786fdbdc2d901cdc.jpg

李怒 (艺术百科)今夕是何年 What’s the Date Today? 不锈钢烤漆 632×780×5cm 2022(图片来自李怒)

“流沙即磐石”作为展览的主题,出自阿根廷诗人、作家博尔赫斯初版于1969年的一本诗集。“没有什么建于磐石,一切皆在流沙之上。但我们的责任就是建造,仿佛流沙就是磐石……”朱朱说:“我们如流沙般的个体,也可以成为磐石般的存在。”

进入展览现场的观众会体验到艺术家作品的视觉张力,这种张力背后不仅是有“温度”的,更是深度的思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532eac1092b870786843b38cfcadb7a0.jpg

未竟之柱 汉白玉,铝,水银 80×85.9×130cm 2022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eea3f7486a34a5274feecc1d2ad19699.jpg

世界 汉白玉 103 × 103 × 70cm 2022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054241bf6fa989eb49e702cf994c9027.jpg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钢板,机电装置 尺寸可变 2019

来到今日美术馆,远远的就可以看到位于1号馆东侧外墙的作品《What’s the Date Today?》(今夕是何年),巨大的体量给观众视觉震撼的同时,也吸引观众走进展览现场。 在进入展厅后,首先看到的是装置作品《未竟之柱》。高度130厘米的汉白玉石柱,横截面的“十一芒星”,引用了“自由女神像”的基座。与之对应的作品是《温度计》,两件作品吸引人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硬陛》 在近10米的金属铅板上放置了三个巨大的金属货币,在李怒看来硬币是“行走的雕塑”。装置作品《温暖 WARM 》铜丝弯折出巨大的英文“WARM”,会逐渐变得通红;《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随机产生的巨大声浪,来自机电装置击打地面钢板产生的声音。作品有提示:“儿童、孕妇、高血压以及心脏病患者慎入!”这是一场幽默、机智同时引人深思的展览,观众可以在这里莞尔一笑,或者感受到惊吓、刺激,将会是一次难得的艺术体验。


七.

展览名称:“形而上 器刘建华个展

展览时间:2022年9月17日至10月30日

展览机构: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2022年9月17日,刘建华刘建华艺术百科:形而上 器”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展出,此次展览由鲁明军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ff0648e209d73e689e67f43083e0c835.jpg

《境象》,2016-2022

展览“刘建华: 形而上 器”二层展厅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在本次展览中,刘建华将对陶瓷的长期兴趣投向一个全新的领域——陶瓷的历史。陶瓷的全球贸易史成为本次展览叙述的起点,而在艺术家的展览中,陶瓷不再被视为世界贸易的商品,而是成为超出人类经验范畴的形而上器,去试图打开更多可以让全人类共享的超越器用的身体——精神感知。策展人鲁明军将此次展览视为对早期全球化在当代的一次复活,同时也是一次对人类当下困境的回应——它无时不刻不在提醒着人们:我们正处于一个被临时中断的全球时刻。

展览现场:陶瓷原来还可以这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235cc6dc76f0e6b708ecfa58ff3674f1.jpg

《白纸》,2008-2019

展览“刘建华: 形而上 器”二层展厅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c408040aee17e01cdc15fa97c6f86121.jpg

《无形之中》,2022

展览“刘建华: 形而上 器”三层展厅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观看此次展览,首先看到的是位于美术馆外面高达八米多的作品《尺度》,一把巨大的尺子,会引发人们很多的思考;接着来到展厅,最为让人们念念不忘的作品要数《白纸》,就像武则天的无字碑一样,空白的纸张,什么都没有又似乎什么都有,位于展厅三楼的巨大作品“涝池”,则给人巨大的视觉冲击,也引导人们思考陶瓷的历史。虽然这是一场陶瓷的展览,但就像展览主题“形而上器”,究竟何为“器”?是需要人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八.

展览名称:“景观疗养院”应歆珣个展

展览时间:2022年9月18日至10月30日

展览机构:上海宝龙美术馆

2022年9月18日,艺术家应歆珣个人项目“景观疗养院”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开幕,策展人王晓松。本次展览也是该美术馆“新感觉系列”的首个活动。“景观疗养院”是应歆珣自2018年以来持续实施的“天鹅绒计划”的最新版本。应歆珣之所有用“仿天鹅绒”将所有空间、展品进行包装,其实是塑造某种美好的象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09/68b389a567ba1ec34a27fd0cdedad082.jpeg

艺术家应歆珣个人项目“景观疗养院”,宝龙美术馆,2022

“天鹅绒”本身奢华的气质和丰富的纹理,就自带社会阶层指向性。然工业发展也让它发生了微妙变化,用其包装日常物件,既包含对高贵的向往寄托,又有廉价材质的质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9/4b30611a16938278fd83408932d911cb.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b8528a46427a37d6dbafdf1fbf6aa906.jpg

艺术家应歆珣个人项目“景观疗养院”,宝龙美术馆,2022

“景观疗养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疗养,而是呈现渗透到人内心的某种景观、意识形态和生活状态。就像应歆珣介绍的,“日常生活是非常随机的一种状态,我不希望刻意地将艺术作品放在某个空间,而是呈现日常生活中,偶然间的一种遭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1597932aadc4a0573d22ad2aafd2e962.jpg

艺术家应歆珣个人项目“景观疗养院”,宝龙美术馆,2022

作为“新感觉系列”首个活动,展览希望回归到人最初的感受。

1930年代的上海,有一批被称为“新感觉派”的作家,他们在探讨现代都市生活中,人的情感与都市之间的关系。而“新感觉系列”的构想,受其写作启发,在经过漫长隔离而疫情却还未完全消散之际,希望艺术能用最朴素的体验观照我们的世界和世界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09/6267cbd1213b7cf4f4a4050aba05250b.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gif/202209/ba7b87aebec854be44cf045c91b84f2d.gif

艺术家应歆珣个人项目“景观疗养院”,宝龙美术馆,2022

上海宝龙美术馆执行馆长王晓松认为,“艺术是抽象概念性,通过人的触觉和视觉返到人内心感受的东西,它与人的生活非常近。我们应该有一个入口,让人更好理解艺术和人的关系,‘新感觉派’也许就是一个很好的介入点。”

“新感觉系列”将基于情感,让展览现场变成真正的公共空间,让作品与每个人都产生情感回应。未来,“新感觉系列”或将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不同设置,而不仅仅是艺术家自己在工作室的艺术概念。


九.

展览名称:“落日如灼伤”任莉莉个展

展览时间:2022年9月30日至11月12日

展览机构:魔金石空间

2022年9月30日,“落日如灼伤”任莉莉个展在魔金石空间开幕。在入夜后根据眼底残留的夕阳印象和面颊上的余热,感受太阳存在的方法,重建太阳。这是任莉莉近年创作的核心之一,以感觉寻回遗落的世物。任莉莉把雕塑逐渐转换成身体,知觉的片段记忆编组成另一种叙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4e32518be141f108e5a19489fd2e816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5a7e3baa1f084fabc64da6c915cddc95.jpg

展览现场 摄影:易荻雅

这是任莉莉近年创作的核心之一,以感觉寻回遗落的世物。为此,她还曾经设想过一种水生动物的知觉方式——如果皮肤可以理解水流讯号——也许就能更切近地感受远方他者。换句话说,当感觉越过语言边界,似乎便能填补此地和彼时的错位:于目的上,使缺席者在场;方法上,人们将相信不可名状的感受实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a7dc07ab8b736cface431151d68885c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0868d9ec668c73e27aec1717e91351a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551b12c1c656c8f773eabecf6f5a7b9f.jpg

展览现场 摄影:易荻雅

珊瑚、海螺、舌头、手、肚脐、脚,想象这些不持有语言的器官和物种如何感知彼此,以原始而对等的方式,回到语言成形前的世界。一种沿演化轨迹逆行的感知就地流散,在夕阳色的流动景观里变化形式与尺度。

任莉莉使用从柔软和空灵到坚硬和沉重的触觉材料来创造空间中的亲密叙述。莉莉对人的尺度和身体形式的心理效应感兴趣,展开个人叙事,唤起人们的情绪与感受。这些看似荒诞和梦幻般的形态创造一种逃避主义的契机,将观者带至真实与想象融合之境。


相关链接:

雅昌 × 北京大学CMAA|2022年8月当代艺术展览推荐

雅昌 × 北京大学CMAA|2022年7月当代艺术展览推荐

雅昌 × 北京大学CMAA|2022年5、6月当代艺术展览推荐

雅昌 × 北京大学CMAA|2022年4月当代艺术展览推荐

雅昌 × 北京大学CMAA|2022年3月当代艺术展览推荐

雅昌 × 北京大学CMAA|2022年1、2月当代艺术展览推荐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