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知人善任
2022-10-28 13:35:40 未知
礼博士发展委员会
按:廖彬宇先生作此诗于2012年11月,由国画家孙持雄绘制《知人善任唐太宗》诗意图。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仪三百图》。由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全书内容将陆续发布。而每幅图之命名也均为相关的成语。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历史上所有的圣贤豪杰,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让圣贤豪杰的精神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贯通中华文脉,联合古今贤哲,共同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壬辰初冬感时咏唐太宗七律命世高标莫测渊,忘情太上废承乾。当仁不让威华夏,帝范长存见宝篇。四海英雄皆入彀,坐观万国竞朝天。三家耸峙多贤圣,一代唐诗亿兆年。
张红星教授注解:
命世:受命于天而降世的人物,多用以称誉有治国之才者。《汉书?楚元王传赞》:“圣人不出,其间必有命世者焉。” 唐高适 《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诗:“信知命世奇,适会非常功。” 宋王安石《答子固南丰道中所寄》诗:“吾子命世豪,术学穷无间。”
高标:高枝,高树。高耸,矗立。泛指高耸特立之物。唐李白 《蜀道难》诗:“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王琦注:“高标,是指蜀山之最高而为一方之标识者言也。
太上忘情:本指无喜怒哀乐之情。引申为感情上不受牵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唐杜甫《写怀》诗之一:“全命甘留滞,忘情任荣辱。” 明陈继儒《读书镜》卷九:“宋儒云,禅家有为绝欲之说者,欲之所以益炽也;道家有为忘情之说者,情之所以益荡也。”
承乾:即李世民长子李承乾。唐太宗即位后,立其为皇太子,聪明仁爱。唐太宗爱子有加,派陆德明、孔颖达、于志宁、杜正伦、魏征悉心辅佐和教导。其身有足疾,不良于行。得知魏王李泰有夺嫡之念,日益狂悖骄躁,不敬师长。贞观十六年(642年),试图暗杀李泰失败后,联合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陈国公侯君集,图谋不轨,事情败露。在唐太宗的苦心保全下,废为庶民,流放于黔州。
当仁不让:《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集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主动去做,绝不推诿。《后汉书?曹褒传》:“夫人臣依义显君,竭忠彰主,行之美也。当仁不让,吾何辞哉!”清钱谦益 《与惟新和尚书》:“当仁不让,舍我其谁!”张岱《四书遇》中引庄忠甫的话说:“大舜当仁而不让于亲,周公当仁而不让于兄,夷齐当仁而不让于君,然则师又奚让焉!”
帝范:帝王的规矩、模范。一语双关,一方面指李世民自己以身作则,垂范示教。另一方面是指李世民亲自编撰《帝范》一书教授太子李治。此书系唐太宗李世民自撰的论述人君之道的一部政治文献,他在赐予子女时云,再三叮嘱,作为遗训:“饬躬阐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讳,更无所言。”书成于贞观二十二年。
入彀:五代王定保 《唐摭言?述进士上篇》:“文皇帝 (指 唐太宗 )修文偃武,天赞神授,尝私幸 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彀中,指弓箭射程之内。后因以“入彀”比喻人才入其掌握,被笼络网罗。亦指应进士考试。宋范仲淹 《赠户部郎中许公墓志铭》:“翘翘入彀,郁郁登瀛。荣滞六曹,淹恤百城。”
朝天:朝见天子。唐王维《闻逆贼凝碧池作乐》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再朝天。” 宋 张孝祥《蝶恋花》词:“待得政成民按堵,朝天衣袂翩翩举。”
三家:此谓儒释道三教。
耸峙:高耸矗立。南朝梁任昉 《答陆倕感知己赋》:“匹耸峙于东岳,比凝厉于秋霜。”唐黄滔 《水殿赋》:“还如玉阙,控鳌海以峥嵘;稍类云楼,拔蜃江而耸峙。”明张居正《襄毅杨公墓志铭》:“其处于世也,卓然如秋峰之耸峙,昂然如鸡群之野鹤。”
赵力能先生评:
彬宇先生作此诗于2012年的11月8日,一个十年过去了,一个十年开启了。十年前的今天是中国值得称颂与骄傲的大年,这十年来中国在英明领袖的带领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新飞跃,今又十年,报告充分彰显了我国复兴图强的大志向,引领时代的大担当,人民至上的大情怀,自我革命的大魄力,兼济天下的大格局。我们相信,中国将在人民领袖的英明带领下继续昂首阔步,不断缔造奇迹,铸造新的辉煌,继续开拓伟大新时代!这是彬宇先生的诚挚祝愿,也更是全体中国人的殷殷期盼!李世民少年时代便表现出过人之才,《旧唐书·太宗本纪》中有一段记载:“太宗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也。”十六岁便于雁门关出疑兵计智救隋炀帝。当其少年时,元老刘文静便盛赞李世民:“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帝、魏太祖之徒钦!殆天启之也。”(《旧唐书·刘文静传》)
此诗第二句写李世民廓然大公,废太子李承乾为庶人。明着是说李承乾,其实李承乾悖乱反叛之因源于玄武门之变时的秦王李世民灭杀兄长太子李建成,此事件后世一直争议不断。彬宇先生诗中则用“太上忘情”“当仁不让”八个字以蔽之。彬宇先生在《中天而立集·威虎吟五律》自序中就曾言:“老子云:‘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何也?孤家寡人,乃谓当无亲也、无情也,论理不论亲也。以理行事,则大业可成、天地可理。苟如此者,曰‘太上忘情’。”汤武革桀纣之命合于儒礼,同样,李世民革李建成之命亦略同,并非无理。而其理甚复杂,不得已而为之。总言之,是天欲亡桀纣而假汤武之手,天欲亡建成而假世民之手。若行于天道,则亦成大功矣。彬宇先生讲中华民族精神乃龙虎精神即如是。要看到大礼不辞小让,大节不拘小节之处。颔联“当仁不让”四字则成明证,李世民为帝后,从谏如流、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大兴教化,从而缔造了贞观之治,彰显其仁。故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亦以“不让”而成“仁德”之功。盖居此关节处,或杀身以成仁,或革命以成仁,皆仁矣。
也正因李世民有当仁不让之魄力,才让他治下的华夏也有了举世无匹之威能,大唐贞观,缔造了中华民族最为辉煌的万国来朝的历史。李世民自身极为勤政、善政,还综合历代圣王经验智慧,亲自编撰《帝范》一书,留给其皇子皇孙以学习。
此诗最后一句,讲了在贞观年间,除了如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孔颖达、陆德明等著名的十八学士之外,还有药王孙思邈;圣僧玄奘;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高道司马承祯、成玄英、袁天罡;数学家、天文学家李淳风;画家阎立本等儒释道大师和艺术大师。
唐朝最为可贵也最闪亮的,是贞观年间文化大兴的同时,还大兴诗歌,使中华民族从贞观开始,奠定了有唐一朝举国上下成为诗的国度,涌现了大量诗人,诗情养性、诗意栖居、诗礼传家、诗思观世、诗酒风流、诗趣无穷,整个社会如诗如梦,幸福感爆棚。贞观年间的大诗人有王绩、骆宾王、虞世南、陈子昂等。彬宇先生有《论诗》一文,谈到了正是“诗教”缔造了大唐这一重要观点,可供读者参考。
另外,自古以来学者们都在争论唐代格律诗的相关起源、形成过程与定型归属等问题,唯有彬宇先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将格律诗的形成机理用易学思想完整还原出来的人,他三分钟便能轻松教会大家掌握格律诗的写作格式,简直令人振奋。而他将格律诗的形成机理完整还原时的那一年,他才14岁!令人动容。
当时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唐诗,介绍了格律诗后告诉大家,他只能教大家如何欣赏格律诗,却不能教大家如何写作,然后对格律诗的押韵和对仗问题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彬宇先生就在台下思考,《周易》既是中华文化之源,也就意味着可以用易学思维解构一切中华文化的问题,于是自己琢磨,很快便将格律诗的形成机理还原出来,并自己开始尝试创作格律诗。
先生早年所做的相关律绝古诗详见《中天而立集》;先生系统而宏大的诗教理论及格律诗形成原理等详见著名学者、中央党校王杰教授所撰写的《五学九维一情怀--试论廖彬宇先生诗教思想》一文。蔚为壮观、叹为观止。
彬宇先生运用易学思想解构唐诗并创造了诗教理论体系后,19岁时,又运用易学思想解构传统命道哲学,创造性地发展出《干支哲学》理论体系,提出了“中华文化是立足人类命运未来归宿何去何从所做出的终极关怀”这一重要观点(后来才看到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的相关观点);随后又运用易学思想解构儒学,首次提出儒学思想三大境界即文化儒、君子儒、大人儒,并创造性地发展出《大成之道》理论体系,指出儒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必将造福人类;同时又运用易学思想,解构中华文化,创造性地发展出《平心平天下》理论体系,首次提出中华民族有永恒不变的历史观并付诸实践,中国的衰弱原因不是中华文化不行而是“家天下”政体导致“忘掉初心”最终造成。彬宇先生运用易学思想在“读懂中国国际论坛”(2021)上发表《胸怀天下--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天下情怀与历史使命》主题演讲,解构“道统”一词,创造性提出“中华文化以道统揽天下的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重视规律并以基本原理普遍联系一切”的重要观点,同时创造性发展出《九统理论》和《五度理论》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该演讲内容多次被新华社重要社评引用;彬宇先生于而立之年,又创造性地发展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两者相结合的理论体系······
彬宇先生在思想的高峰上不断攀爬,踽踽独行,别人是自学成才,彬宇先生在少年时代起就早已自成一格,于18岁毅然退学,并很快受邀进入诸多知名高校开始系统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谓文化自信的典范,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大哉斯言!
--------------------------
《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仪叁百图》为廖彬宇先生古体诗及文论集,《礼记》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先生汇集历年吟咏往圣先贤及其事迹的古体诗三百余首,透过圣贤事迹来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发扬礼乐文明。该文献简单易记,大雅斯文,使圣贤精神能够让人口耳相传,深入人心。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血之作。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