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现场&视频 | “满园青青百草同”:一场以齐白石为主体的跨空对话

2022-10-31 23:22:07 未知

白石老人有诗言,“满园青青百草同”,极富生机趣味。

纵观历史长河,人类的智慧常常互有相通。宋代文豪苏轼曾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评价王维,“诗画同源”之说由此大兴。而古罗马诗人贺拉斯也说,“画如此,诗亦然”。可见早在千年之前,无论中西,诗与画的造境就已不谋而合。再者,如宗教中的隐喻,文化中的寓意,图像中的象征……都是人类共同的选择并赋予其独特的符号意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a2febdd42bf61c516631cc340c78c2e8.jpg

2022年10月28日,由北京画院特别策划推出的“满园青青百草同——齐白石的跨时空对话之一”主题展览开展。该展览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

同期推出的展览“不喜平庸——齐白石的艺术世界”也于10月28日在米兰蒸汽工厂博物馆与意大利观众见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71ca12e3800729f05b98398da94dcfe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abbb0ea6508fc58b0db7dfde2975a25e.jpg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从跨文化研究的方法入手,展开了一场以齐白石为主体的超越时空的对话。展览将意大利文化的背景植入到了观众所熟悉的中国文化的背景当中。此次展览展出的《考卡雷利抄本》汇集了许多动物、植物和昆虫。通过这样的对话,让我们得以借助于意大利的历史文化重新审视齐白石和他的艺术创作。

笔下众生灵

大自然中的生命总能吸引艺术家不断用手中的画笔为其赋彩、造型。

齐白石热衷于描绘草虫、禽鸟和水族等题材,将传统文化和艺术观念寓于笔端,并融入了他对生命的感悟,饱含他对自然万物真挚的情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01038f53038f83c49683ad0c4276537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aa0be2fb5a3747b05d7a41195adf221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b5e84ca6c7abdc3a1d506741bd90b58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f44da369a37dd0176c0574c355339665.jpg

展览现场

在14世纪的意大利,由热那亚的考卡雷利家族赞助完成了一部以美德和恶行概念为主题的《考卡雷利抄本》,在页面边缘和字里行间挤满了各类昆虫,显示出意大利画师为自然写照的不同手法,让抄本的纸面转变成一个充满道德寓意的动物乐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85f053ea570db27e18a98af17ab38da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721b6dffb60cf7708d64f2922820a7b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b7d8511e5a40b021b4fc1af709e831a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8a8958d87511fbf09f47ce04e264ee4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7be3330175325927193c58f6dd3a7861.jpg

展览现场

展览通过齐白石的草虫与《考卡雷利抄本》的对比,展现了蕴含在昆虫背后的文化隐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a19384b162a68c4f9a5ef3d3bad9562c.jpg

花与凤蛾 (《工虫画册精品》八开之一)  齐白石 34cm×27cm  1949年 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对蝴蝶、飞蛾的理解与表现,既源于道家传统思想,如《庄周梦蝶图》题画诗云:“世人欲想化仙去,熟读庄周所著书”,又寄托了自己的家国之思。如《题双蝶画幅》和《画扇报樊山先生题跋虫册》,也有时光飞逝、往日如梦的感叹。此外,他还多引用中国传统文学典故,如“飞蛾扑火”,表达出他对这类日常习见的小飞虫的怜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6b4430080e4b0d74d9ad50f038a0876b.jpg

《考卡雷利抄本》 Add 28841 4r  约1330年~1340年  大英图书馆藏

蝴蝶在中世纪的意大利象征着生命、死亡与复活,破茧而出代表着宗教意义上的新生。在《考卡雷利抄本》的这幅单页中,它们被用来装饰阐述恶行“贪婪”的文本,其象征含义也进一步趋于道德化。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8b5f40292457997bb299a988f4b91451.jpg

展览现场

除蝴蝶外,我们还能看到《考卡雷利抄本》中象征纯洁的蜜蜂,象征着灾异与魔鬼的蝗虫,象征生命、死亡与复活的毛虫和蝴蝶等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83379d068c8ba8d089ce9fcd669d6bad.jpg

牵牛草虫 齐白石 68cm×34.5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画的“草间偷活”,表达了身处乱世的人生慨叹;画“蝴蝶飞蛾”,寄托自己内心的家国之思。他笔下的蟋蟀、知了、螳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或跳跃、或爬行、或飞翔、或欢鸣,每一个都是鲜活的生命,每一个又都寄寓了白石老人的感悟与深情。

百态不离情

意大利与中国人一样,都非常注重家族观念。人们的生活通常会以家庭为中心,与祖父母、叔伯、兄弟姐妹等亲人相伴,也更看重来自同一地区或家乡之间的人际情感亲人相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0251e3b2a74d33a16c117e4cc7013b1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9097971225783a44b1ad7cf752122a3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62141b68e65c0966088c09ef54b33054.jpg

展览现场

齐白石的《上学图》正是来自画家对童年求学的一段回忆。他自小跟随祖父识字,八岁开始到外公开的蒙馆读书。每日清晨,祖父都会送小阿芝去学堂,傍晚再接回家。路途中都是黄泥路,下雨时便泥泞不堪。祖父总是一手撑着雨伞,一手提着饭箩,碰上深泥塘就将孙儿背起,累得气都喘不过来。齐白石将儿时祖父送学的温情回忆融于创作,写尽了祖孙间的深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d0e1620b5180b7e72956ec2f88ca741b.jpg

上学图  齐白石 34.5×25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741a87d91c85287720a40ff34c8e480e.jpg

老者与他的孙儿   多梅尼科·吉兰达约  62.7cm×46.3cm  1490年 卢浮宫藏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笔下,描绘的是祖孙相互依偎的温馨场景。老者略显褴褛的白发和膨大的酒糟鼻,与小儿卷曲的金发和细腻光洁的皮肤形成了鲜明对比,别具写实效果。祖辈与儿孙之间的亲情,在中意两国艺术家的笔端缓缓流出,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年少时光,与长辈的欢聚。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0839f3f8d80c4a42ca2ea4b08fb69c84.jpg

钟馗  齐白石 133.5cm×34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钟馗,是中国的道教俗神,专司打鬼驱邪。逢年过节,中国民间常挂钟馗像辟邪除灾,从古至今都流传着“钟馗捉鬼”的典故传说。齐白石十分喜爱表现此类民间题材,他绘制的钟馗形象幽默风趣、憨态可掬,将其人性化的同时赋予深刻的寓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bdb22b40a0ec58532b8c8eb115e8a760.jpg

圣塞巴斯蒂安  波提切利195cm×75cm 1474年 柏林国立博物馆藏

作为辟除瘟疫的保护圣徒,圣塞巴斯蒂安的形象在黑死病大流行后普遍流行于意大利,每年的1月20日也被设为圣塞巴斯蒂安日。他最初是一名为罗马皇帝戴克里先服役的普通士兵,因皈依而被宣判用箭射死,最终却奇迹般地生还下来。

游历养见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人的知识与见识,不仅来自书本,更要行路实践,才能脱去胸中尘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a7afb640f27f64d09d478cf3d7eb843f.jpg

展览现场

齐白石亦曾远游,“五出五归”走过了长江、黄河、华山等大半个中国,饱览祖国山河之美,结识了很多文人名士,品鉴了石涛、八大、金农等历代名家真迹,自此眼界大开。他将游历得来的山水画稿重新誊绘,浓缩成一部《借山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30671b7cd2570d27d35ed72b1869842f.jpg

借山图之十(灞桥风雪) 齐白石 30cm×48cm  1910年 北京画院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c6f35429d815bba9317cf9697306c085.jpg

古代罗马  乔凡尼·保罗·帕尼尼  172.1cm×229.9cm 1757年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在16世纪晚期,英国、德国和北欧地区的贵族家庭兴起一股将年轻人送往古典艺术和文化源头——意大利游历参观的风潮,以此巩固各类古典教育的成果。“壮游”之风由此而诞生,并推动了同期欧洲古典学、古物研究和风景画的发展。为了保留“壮游”期间所见自然及城市风光的记忆,游历者往往在返乡前订购描绘意大利风景的画作。这类作品不仅写实,更蕴含了人们对古典历史的虚构、想象与赞美,以求在意大利风景中寻得欧洲精神文明的根源,正如帕尼尼笔下的《古代罗马》。

诗文展情思

齐白石曾说:“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作为近现代杰出的中国画大师,齐白石的诗文修养十分深厚。他的诗文创作常与绘画、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相伴相随。无论是画中题诗,还是诗稿手札,我们都可以在其间感受白石老人吐露的苦闷与忧伤,欣喜与畅快。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dc7a02779c4dcfd52178c49f8f10592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e2582a2e260dd1ec68b707344b56ca05.jpg

展览现场

在意大利,一位文学巨人用诗歌打开了文艺复兴的大门,他就是但丁。但丁借《新生》倾吐对心中缪斯——贝阿特丽彩的纯真爱恋,又借《神曲》揭露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唤醒人心向往理想、道德和自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d83aea529632a2d8700737318ea15e42.jpg

展览现场

齐白石与但丁相隔600年,身处完全不同的国家与时代。二人皆爱诗、写诗,留下了意趣隽永的诗篇,成为我们追寻的线索。一位是中国的画者,一位是意大利的诗人,他们的爱人之思与家国之志,他们的智慧通达与人生寄语在展览中铺陈叙写,展露无遗。

(责任编辑:王丽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