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笔墨行走天下――记画家赵凤岐
2022-11-04 11:26:14 未知
赵老师他,一头银发飞扬山林,一根木杖行走天涯,一颗春心拨动绿水。行到水穷处,但见烟雨迷蒙,坐看云起时,雾锁重楼。
他的作品,将眼前景致,挥毫泼墨,移于纸端。树苍翠,山陡峭,水灵动。远山近水,浓与淡,疏与密,绿阴点点,水波泛舟。
赵凤岐老师活在自己的水墨世界里。河南人的耿直和率真,就算是入了陕地,进了秦岭也丝毫没有改变,反而多了长安的厚重和稳沉。
年幼时的赵凤岐,师从长安画派创始人赵望云大师,专习中国山水。后又受赵振川老师的指导,主攻素描与速写。在上海戏剧学院求学期间,系统研习西方水粉画、风景画。他集众家所长,功底深厚的画家,画作之精湛精美,就不言而喻了。而且他是个多面手,舞台速写,美术编辑,大学教授,绘制大型壁画,出精雅小品。
他在虽小的陋室里,胸怀天下,办公益拍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给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在民院办画室,培养孩子们对美术的兴趣,铺一张白纸,让孩子们蘸了浓墨,欣喜不已地将自己的手笔留在雪白的纸上,一笔一画皆是情,都能感受到墨与纸相融后带来的震撼,在心底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
他的画作线条遒劲,用墨酣畅,力道千均,山石、草木、溪流、奇绝险峰,大气磅礴,气韵生动。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细致入画,惟妙惟肖。
赵凤岐老师身背画夹走过了陕北的沟沟坎坎,在深谷里,他画上了秋天的黄叶,明黄的调子,突出秋天的热烈,一弯小径向前延伸,地上铺着厚厚的落叶,永无尽头的路上,仿佛每走一步,都会发出“沙沙”坚定向前步阀声。
赵老师画的山中秋色,小幅精品,如纯净的天空,几只鸟印在蓝天下,不知是南飞的雁还是留守的鸦。适合挂在窄小的壁上。
他踏遍了陕南的农舍,山洼中的人家,小屋三两座,有的聚在一起,有的隐在山腰,鸡鸣狗吠,云雾缭绕,双手合拢“喔喔喔”喊叫几声,回音悠长,仿佛能叫开天门,拨开云雾。能将山上的老哥唤下山来,一同坐在火塘边喝几碗苞谷酒,吃几碗吊壶里浓酽的茶,老哥们有说不完的话,山里的熊,树上的猴,钻苞米地的野猪,狩猎山林的日子,离他们越来越远了。
赵凤岐老师的的山中小屋画作上,寥寥几笔,近处的重笔,远处的淡描,简陋的房屋,屋前的竹竿上晾晒着几件艳丽衣裳。古旧和鲜活就跳脱出来。有色彩的映衬,山庄就有新生命,那新生命就是希望,就是未来啊。斜风细雨不知归,一叶小舟顺流而下,两边的山石陡峭,杂木成林。一人独坐山崖,流水遇知音。寂寞、孤独、冷清,不食人间烟火,幽静寒冷之气跃然纸上。
站在这样的画作前,你就像找到了同道中人,与月同饮,对影成三人,赵凤岐的画作能入心,能养肺腑。他带学生登华山,游三峡,行走太行山,停滞于八里沟挂壁公路旁。公路穿山而行,峭壁斧劈刀削过似的,禇红色的山石,偶尔有几丛绿色的杂木从石缝里钻出来。犹如赵凤岐的人生,披荆斩棘才登上了艺术的高峰。
沿途山中的艰难,一块石头扔进去,半天不见回响,万丈深渊,深不见底,有多少人葬身谷底才换得了这条与外界连通的道路。 赵凤岐老师站在这些地方,流着热泪,久久不愿离去。 就像他的艺术道路,崎岖不平,布满坎坷,荆棘丛深,铩羽而归,他在这条道路上如履薄冰,潜心作画,才有了高深的造诣,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赵望云大师曾教导他,每天临池不断,画不要多,画作前要勤思考,不能坏了性情和心智。所以赵凤岐的画,一湾水可感黄河九曲之咆哮,一片石可叹华山险奇之博大。他在生活中汲取营养,到生活中去获得创作灵感,他的笔就有了灵性,长了眼睛。
赵凤岐老师的的画简约,宁静,空灵,点染了山林,增加了奇趣,连皴擦时,都是一气呵成,他胸怀山谷,成竹在胸。这个老头,就像黄永玉的自画像一样,放浪不羁,持杖天涯。
我们不知道他的热爱中,行走中,还遇到过多少这样的险事、奇事。如荆棘中遇到蚊虫盯咬,毒蛇袭击,险峻的山林里,这样的事常有,不足为奇。在农户家中过夜,受到过跳蚤啃食,毒蜂袭面没有?崴过脚,滚下过山崖没有?但他从不在乎这些,为了画作,为了灵感,为了勇不磨灭的热情,他依然行走在路上。
在他的画作前,除了佩服他这种精神外,我们都在那田园牧歌里,现世安好中,静默不语,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走进他的内心,成为他的知己。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