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三教一体

2022-11-28 12:41:27 未知

  来源: 四观文化

  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此诗由国画家巩永孝绘制《三教一体傅大士会梁皇》诗意图。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义三百图》,由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全书365篇内容将陆续发布,每幅图之命名均为相关成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b3d0c0c625ce1bdc7f26aa168b124cd4.jpg

​  丙戌岁咏傅大士七律

  世间有物先天地,独立中宸本寂寥。

  万象包罗长作主,四时运化不曾凋。

  佛心道骨儒为表,忧国哀民德可昭。

  悲智双林弘圣教,维摩之后极风标。

  张红星教授注解:

  世间:人世间;世界上。《百喻经·观作瓶喻》:“诸佛大龙出,雷音遍世间。”晋陶潜 《饮酒》诗之三:“有饮不肯饮,但顾世间名。”唐裴铏《崑崙奴》:“其警如神,其猛如虎,即曹州孟海之犬也。世间非老奴不能毙此犬耳。”宋陆游《高枕》诗:“高枕闲看古篆香,世间万事本茫茫。”明袁宏道 《寄散木》:“凡艺到极精处, 皆可成名,强如世间浮泛诗文百倍。”

  天地:天和地。指自然界或社会。《荀子·天论》:“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庄子·天地》:“天地虽大, 其化均也。”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独立:不依靠其他事物而存在、不依靠他人而自立。《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荀子·儒效》:“而师法者,所得乎情,非所受乎性;不足以独立而治。”梁启雄释:“不足独立而治,谓师法不能离开‘专壹’而治。”也引申为超凡拔俗,与众不同。《易?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 孔颖达疏:“君子于衰难之时,卓尔独立,不有畏惧。”《淮南子·修务训》:“超然独立,卓然离世。”

  中宸:太空。《文选·张衡<西京赋>》:“消雰埃于中宸,集重阳之清澂。”薛综注:“宸,天地之交宇也。”

  寂寥:空虚无形;空无人物。《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王弼注:“寂寥,无形体也。”《楚辞·刘向<九嘆·惜贤>》:“声嗷嗷以寂寥兮,顾僕夫之憔悴。”王逸注:“寂寥,空无人民之貌也。” 《云笈七籤》卷二:“混元者,记事于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元气未形,寂寥何有?”

  万象包罗:即包罗万象。指包含容纳一切。形容内容丰富,无所不有。《黄帝宅经》卷上:“所以包罗万象,举一千从。”元乔吉《金钱记》第三摺:“圣人作《易》,幽赞神明,包罗万象,道合乾坤。”

  作主:做主人、做主宰。宋苏轼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诗之三十:“北园草木凭君问,许我他年作主无?”

  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易·恒》:“四时变化而能久成。”《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前蜀韦庄《晚春》诗:“万物不如酒,四时唯爱春。”

  运化:运行变化。《易·复》“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三国魏王弼注:“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 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 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体极不兼应》:“天地之道,功尽于运化;帝王之德,理极于顺通。” 明归有光《思子亭记》:“天地运化,与世而迁。”《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肺脏经文》:“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籥。”

  凋:植物枯败脱落。《战国策·秦策三》:“天下有明主,则诸侯不得擅厚矣。是何故也?为其凋荣也。”鲍彪注:“凋,伤也。荣,草华也,此喻厚重。彼有擅之,则此无有。”《文选·张衡·〈思玄赋〉》:“桑末寄夫根生兮,卉既凋而已育。”李善注引旧注:“凋,落也。”

  佛心:佛学名词。谓佛的大慈大悲之心。《观无量寿经》:“诸佛心者,大慈悲是。”唐王维 《为舜阇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冀成宝器,仁王为琢玉之因;广运佛心,圣主受恒沙之祐。”唐司空图《山中》诗:“名应不朽轻仙骨,理到忘机近佛心。”

  道骨:修道者的气质。唐王昌龄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诗:“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 。”宋孔平仲《送谢仲规致仕》诗:“观公眉宇秀,凛凛有道骨。”明冯梦龙《女丈夫·洪客祈雨》:“道骨合栖蓬岛 ,奈雄心一片难消。”

  表:外表;仪容。《庄子·天下》:“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孔丛子·嘉言》:“苌弘语刘文公曰:‘吾观孔仲尼有圣人之表。’”晋潘岳《夏侯常侍诔》:“人见其表,莫测其里。”

  忧国:为国事而忧劳。《战国策·齐策四》:“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朝廷无至忠忧国之臣,不惜伤损威重。”清钱谦益《董应举授中大夫制》:“为国以得人为急,人臣以忧国为先。”

  昭:显扬;显示。《左传·桓公二年》:“故昭令德以示子孙。”宋欧阳修《明堂庆成》诗:“奉亲昭孝德,惟帝飨精诚。”

  悲智:佛学名词。谓慈悲与智慧。智者,上求菩提,属于自利;悲者,下化众生,属于利他。唐善导《法事赞》上:“乃至今时释迦诸佛皆乘弘誓,悲智双行。”宋余靖《韶州开元寺新建浴室记》:“释氏之为道也,兼济于人,不待乎达,独善之乐, 不专于穷。以悲智为修者也。”

  双林:一语双关。本指释迦牟尼涅槃处。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神光壮丽,若金刚之在双林。”周祖谟校释:“佛在拘尸那城阿夷罗跋提河边娑罗(sala)双树前入般涅槃(见《大般涅槃经》)。在今印度北方Kasia(距Gorakhpur约三十二英里)。”南朝梁元帝《荆州长沙寺阿育王像碑》:“然俱冥四德,脱屣双林;示表金棺,现焚檀椁。”唐王勃《释迦佛赋》:“双林告灭,演摩诃般若之教,示阿耨多罗之诀。”后借指释迦牟尼佛。南朝梁慧皎 《高僧传·译经论》:“别于方等深经,领括枢要,源发般若,流贯双林。”唐姚合《赠王山人》诗:“既能施六度,了悟达双林。”此处又指傅大士在双梼树旁建立的双林寺。梼树,指松柏之类刚劲的树木。南朝陈徐陵《广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大士熏禅所憩,独在高岩,爰挺嘉木,是名梼(音筹)树。”

  弘:廓大;光大。《书·康诰》:“汝惟小子, 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孔传:“惟弘大王道。” 《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王碑文》:“弘义让以勖君子,振平惠以字小人。”唐杨巨源 《上刘侍中》诗:“一言弘社稷,九命备珪璋。”

  圣教:对儒释道等的尊称。汉王充《论衡·率性》:“孔门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圣教,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训之功而渐渍之力也。”三国魏阮籍 《乐论》:“故圣教废毁, 则聪慧之人并造奇音。”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吠舍厘国》:“时诸大圣莫不悲感,即召集诸苾刍,依毘奈耶诃责制止,削除谬法,宣明圣教。”

  维摩:维摩诘的省称。唐李商隐 《酬崔八早梅有赠兼示之作》诗:“维摩 一室虽多病,亦要天花作道场。”宋苏轼《殢人娇》词:“白发苍颜, 正是维摩境界。”清吴伟业 《题王石谷画》诗之二:“一幅天然图画里,维摩僧寺破山桥。”关于维摩诘,梵语Vimalakīrti意译为“净名”或“无垢称”。佛经中人名。《维摩诘经》中说他和释迦牟尼同时,是毘耶离城中的一位大乘居士。尝以称病为由,向释迦遣来问讯的舍利弗和文殊师利 等宣扬大道。为佛典中现身说法、辩才无碍的代表人物。后常用以泛指修大乘佛法的居士。

  极:达到最高的、最远的,达到极点的。汉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唐唐王勃《滕王阁赋》:“地势极而南溟深。”

  风标:风度,品格。《世说新语·赏誉》“王丞相云:‘刁玄亮之察察,戴若思之岩岩’”刘孝标注引晋虞预《晋书》:“戴俨字若思,广陵 人。才义辩济,有风标锋颖。”唐杨炯 《和刘长史答十九兄》:“风标自落落,文质且彬彬。”清顾炎武 《过张贡士尔岐》诗:“缁帷白室睹风标,为叹斯人久寂寥。”

  慧照君评:

  彬宇先生最初名叫廖宇,还在六岁孩童时,有一位老僧路过其家,见正在堂屋里伏案写字的彬宇先生,便径直走了进来,一脸慈祥地看着彬宇先生,并询问他叫什么名字,正好这时彬宇先生的祖母从后院走到了堂屋,只听彬宇先生回答说:“我叫廖宇。”老僧说,廖是广字头,代表广袤之地,宇是宝盖头,代表四方之天,有天有地,独少一人,可以在中间加个彬字。彬是木字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做人也要像参天大树一样屹立在天地之间。“彬”字是文质相融,老僧希望彬宇先生长大后成为文质彬彬的贤人君子。

  祖母是虔诚的居士,觉得老僧的话很有道理,自此就让父母给彬宇先生改名“廖彬宇”。老僧临走前,送了一部《金刚经》给彬宇先生,并嘱咐祖母每天带着彬宇先生诵读。然后提笔在彬宇先生的教科书扉页上写了一句赠言:“英雄到老皆信佛,未有圣贤不读书。”说罢飘然而去。

  从此彬宇先生就似懂非懂开始跟着祖母一起念诵金经了。他在《中天而立集》中收录了2016年7月1号所作的《七一吟》一诗,其中就有“文章凭书史,性命托金经”一句。“金经”是《金刚经》的简称,这句诗表达了彬宇先生作文章的凭仗是四书五经,而修身立命的凭仗则是《金刚经》,应是暗指了这一段渊源。彬宇先生也常说他人生中所读的第一部课外书就是《金刚经》,对他的影响至为巨大。

  彬宇先生2007年还作有《读经有作七律》一诗,其中化用了这位老僧给先生的赠言:

  无上甚深精妙法,未能一善可加诸。

  英雄到老皆归佛,希有名贤不读书。

  生死俱为微末事,执迷岂识本来如。

  人间愿了自当去,证得菩提契太初。

  彬宇先生大概也是感到老僧所言不虚,于读书时就常留心搜集历代人物的佛缘故事,从2013年左右开始在他的公众号上进行连载,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看。

  彬宇先生多年来读书治学,文史哲合参的同时,也注重儒释道的汇通。他在早年出版的《老子汇通》一书中,就一再表明儒释道内在精神本相贯通而作用有别的立场。

  傅大士作为佛学大师,与达摩、宝志两位大师被世人并誉为“梁朝三大士”,其故事和精神均令人敬佩。

  彬宇先生这首诗一开篇,化用了老子的名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其实,不仅是化用老子名言,也更是化用了傅大士的名诗,傅大士原诗: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彬宇先生所作为七律,化用之后,更符格律。“世间有物先天地,独立中宸本寂寥”,说的是大道本体,是支配所有事物发展变化背后的规律,它无形无相,看不到摸不着,至高无上地居于万物中央。“万象包罗长作主,四时运化不曾凋。”这句是说它包罗万象,万事万物都遵循着道(规律)而得以生成发展,所有的事物都处在成住坏空、生老病死等发展变化之中,唯有大道(规律)本身,却永恒存在,不会凋敝、消亡。

  彬宇先生在2021“读懂中国”国际论坛上发表《胸怀天下--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天下情怀与历史使命》讲话时,新华社新闻这样报道:

  例如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道”,廖彬宇就解读为“规律”,信仰规律、学习规律、掌握规律,就分别是传统表述的“信道”“修道”和“得道”。

  又如《周易》中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不明其内核,就落入神秘主义,能读懂它,你就能产生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对这句话的理解,从哲学的角度,“阴阳”就是“辩证法”;从科学的角度,“阴阳”就是二进制原理;从人类学的角度,“阴阳”就是男人女人;从伦理学的角度,“阴阳”就是仁与义;从逻辑学的角度,“阴阳”就是前因与后果······

  彬宇先生在出席中国人民大学2021年主办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时发表了《九统理论--中华文化从道统到大一统》的讲话,他重新诠释何为“道统”,过去对“道统”的理解源于宋代,《汉语大词典》释“道统”条:宋明理学家称儒家学术思想授受的系统。《宋史·道学传三·朱熹》:“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 元代谢端《加封孔子父母制》:“原道统则尧授舜,传之周文王 。”

  简言之,过去对“道统”的释读类似于总结概括为中华文脉的统绪,而彬宇先生则别开生面、另有洞见,他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上讲:

  天即道、即规律,一切都在规律覆盖之下,信仰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故“平天下”乃中华文化之最高追求。

  彬宇先生所提出的“九统”理论,即:道统、政统、学统、体统、国统、传统、正统、建统、一统。孔子之“一以贯之”哲学,或亦即此也。

  简言之:天为最高之统摄,即规律统领一切,故名“道统”,以道(规律)统摄一切,才能实现大道及民族追求。以“政统”维护并践行道统,以“学统”阐扬道统,以道统修身齐家治国则成“体统”、“国统”;不断延续道统,则成经久不息之“传统”,皆因道统而使上下不失其“正统”,一旦违背道统,必失正统、学统、体统、国统,则可据道统重新“建统”,最终以道统实现太和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天下“一统”。

  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王志远教授在听取廖彬宇先生的讲话后第一时间给彬宇先生来信评论:“千古易人求旨归,干支哲学得汇通。四观四知平天下,大成之道在允中。彬宇仁兄少年才俊,百年挺秀,前续古贤,后启来者,功莫大焉!用九个统字把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精髓、中华儿女追求、中华历史特征高度概括!”

  其实中华文化儒释道三家都在阐述这个“道”,又或说这个“道”是三家共同的“体”,但三家所表现的作用却各自不同,彬宇先生此诗接下来就说:“佛心道骨儒为表”,这本是形容傅大士的,但却也是形容儒释道的,三家的侧重的表现是不同的,这句诗从字面义讲,佛家重视修心,有所谓“一切唯心,万法唯实”“明心见性”;而道家修行,有所谓仙风道骨的气质;儒家的修行,表现出来就有礼仪的姿态和风范。同时这句诗也表达了一个人想要入道,可以存慈悲之心(佛心)、超迈之气(道骨)、修齐之志(儒表),这就形成了三教一体。

  但彬宇先生也在多个场合中表示,其实佛心与道骨儒家都是具备的,儒家的仁便是佛心,儒家的义便是道骨,合于义则取,悖于义则去,同样可以豪迈超脱,孔子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此前提下,照样可以“视功名为敝履,薄王业而不为”,如三国时期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宋元之际的大儒文天祥,明清之际的大儒顾炎武、王夫之、傅青主、黄宗羲等均是,都坚守自己所认定的“忠义”,莫不是道骨;而商汤网开一面仁及禽兽、刘备爱民如子、宋仁宗视民如伤等莫不是佛心。而入世匡扶社稷,立功立德立言,匡时济俗、济世安民等更是大仁大义的体现,儒者以身殉道、以道训身,以礼义行世,立身垂范,虽称“表”,又岂止是表象之表,更是华表之表、表率之表、表极之表(标准)、表树之表(建树)。此表与里相统一,表里如一、知行合一、文质彬彬,所以佛心道骨儒表,儒家是集大成者,不论出世入世,皆能自得、自如。入世讲常道,非儒表不可。儒者中正有节,举止有度,彬彬有礼,言而有信,厚重有威,自然受人尊重,若以佛里佛气见人,有失稳重,则难化人;若以放浪形骸、狂放不羁而行,则有失端方,亦难匡世,故佛道二家思想虽极高,却唯有儒家圆融益世,最能潜移默化、常用常新。

  言归正传,傅大士本名傅翕,字玄风,号善慧。称傅弘,又称善慧大士、鱼行大士、双林大士、东阳大士、乌伤居士。东阳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

  一生未曾出家,以居士身份修行佛道。梁天监十一年,大士十六岁,娶留妙光为妻,生二子。二十四岁时得到天竺神僧达摩大师的的指引,发愿精进修道。在道业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享年七十三岁。

  傅大士为南朝梁代禅宗著名之尊宿,义乌双林寺始祖,中国维摩禅的祖师,与达摩大师、宝志大师并称“梁代三大士”。

  曾作有300多首诗偈颂文来阐释佛理禅意,劝导世人看破世间的功名利禄,尽心修证佛法,才能最终得到大解脱。其传世著作有《心王铭》《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此或系后人托名之伪作)《语录》四卷(即《傅大士集》或《善慧大士语录》)《还源诗》等。

  六朝时期国家南北分裂,生活在那个时代,人们过着生死无常的恶梦般的生活,于是佛家的思想学说慈悲渡世,就在各地盛行起来,连皇帝也十分信奉尊崇。傅大士就是在这个时代应运而生。

  傅大士的父亲叫傅宣慈,母亲姓王。他16岁娶妻,名叫留妙光。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普建,一个叫普成。

  傅大士年轻的时候,常去捕鱼,捕到鱼后,每次都要把装鱼的竹笼沉到水下,使这些鱼有自由离去的机会。他想鱼儿能游出的都游出去,留着不去的才算是因果所致,因此被人们讥笑为愚人。

  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傅大士24岁。有一天他在稽亭塘边捕鱼,来了一位头陀,名叫达摩,印度人,从嵩山而来,人们都叫他嵩头陀。他现身指点傅翕,使其顿悟前缘,投身佛门。然后向头陀请问修道之地,嵩头陀指了指松山下双梼树说:“此可矣!” 此后,傅大士便来此结庵修行,这就是后来的双林寺。

  松山又叫云黄山,在今佛堂镇东部,周围30里,画溪环山而过。傅大士偕同妻子留妙光在此躬耕而居,过着农禅的生活。有时还给别人打工。他就这样,白天劳作,晚上修学,勤奋度日,并以救度众生为己任。

  有一次,有人来偷他所种的瓜果,大士非但没有加以责怪,反而给他装满了一篮子,叫他拿回家去,表现出大慈大悲的情怀。

  他这样苦行修身七年后,渐渐地便有许多乡里人前来顶礼膜拜,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傅大士的灵异事迹愈来愈多,愈传愈广,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化身,是十地菩萨。

  三王山是伏羲、女娲、神农的圣地,属于古徽州“三天子都”之一,傅大士游历到此,见千仞壁立,嵯峨怪石,36石门,环布铁围,东边金紫峰普贤菩萨,西边清凉峰文殊菩萨,北边龙塘峰观音菩萨,南边大太坪地藏菩萨,七峰三十六天门成圆形环绕,道教与儒家已经在此根植,他看见整座山恰似一个天然的覆钵式白塔,佛光普照,为此改名覆船山,建立以紫薇宫搁船尖为中心的东方金粟如来·光明白国,经过他的不懈努力,逐渐成为中国维摩诘菩萨的道场。

  傅大士经过十年的修道和弘法,形成中国式大乘佛教的基本理论,还聚集了一批能以生命殉道的信徒,一时人才济济。

  但双林寺地处偏僻,虽然“门徒肃肃,学侣诜诜”,惟行化一方,法不广被。必须感动人皇和京城的贵族官员,才能将他的教法普及开来,达到“通被慈悲,义无偏党”的效果。

  而此时的梁武帝也热衷宣扬佛教,京城高僧云集。但是朝野对傅大士却是很不理解的,认为他是一介“白衣”(居士身),看不起他,也有嫉妒他的。

  不过他的弟子,如慧集、傅普愍等,都很虔诚,他们立下誓愿:“若大士道法不弘,各随苦行。”

  直到梁武帝中大通六年(534年)正月二十八日,傅大士认为进京弘法的时机已经成熟,就写了一道奏折,遣弟子傅旺入都致书梁武帝。

  同年(534年)十二月十九日,傅大士第一次到达京都蒋山。他和梁武帝第一次接触便谈得很投机。梁武帝还招待他吃饭,叫他住同泰寺,后徙钟山定林寺,并供给膳宿诸般费用。从此,“京洛名僧,学徒云聚,莫不提函负帙,问慧咨禅。”

  大士本人则“居明高松,卧依盘石,于四彻之中,恒泫(流)甘露;六旬之内常雨天华。”大家都认为他是神仙下界。

  大同元年(535年)正月,武帝幸华林园重云殿开法会,自讲三慧般若经。座下王侯满筵,公卿连席。皇帝专为傅大士独设一榻,毕竟大士乃绝世通人,所以特加殊礼。

  不一会儿,皇帝来了,王公大臣都去迎接圣驾,只有傅大士一人端坐不动。

  傅大士不臣天子、不友诸候,非但没有引起梁武帝的不满,反而更受尊敬。这次讲席既散,皇帝赐大士水火珠一枚,直径达一寸多,珠身圆明洞澈。

  皇帝体察大士住在山里水火难至,故以此珠赐之,取水火于日月之意。

  这次法会之后,梁武帝又于寿光殿单独宴请大士,听大士讲谈妙道,整整谈了一天。

  有一次,梁武帝请大士讲《金刚经》,才升座,大士抚尺挥案,敲打一下便下座。

  皇帝瞬间懵了,在旁边的志公大师则问:“陛下懂了吗?”梁武帝说:“不懂。”志公大师就宣布:“傅大士讲经已经完毕。”

  大家都懵了,于是再请傅大士升座讲经,大士便再度升座,唱完四十九颂后便径直走了。

  后世苏东坡写傅大士赞:“善慧执板,南泉作舞,借我门槌,为君打鼓。”讲的就是这桩故实。

  志公大师和傅大士是同时代的人物,但志公比傅大士年长,而且声望之隆,尤在傅大士之先。

  达摩大师到中国的时期也在志公与傅大士之间。南怀瑾先生曾说:“唯有志公、傅大士等中国禅,可称为中国大乘禅作略,才有透脱佛教的形式,滤过佛学的名相,潇洒诙谐,信手拈来都成妙话,开启唐宋以后中国禅的禅趣--‘机锋’、‘转语’。尤其以傅大士的作略,影响更大。”

  傅大士虽为白衣,而名声却得到了当时高僧大德的敬重。还有慧和法师,年未二十便已深究诸佛秘藏,讲论无敌。当时归依头陀寺隐法师,及隐公将欲迁化,慧如法师便询问后事:“此后谁可依止?” 隐公回答:“东阳傅大士自然智慧,深解大乘,可依为师。”于是慧如法师遵命礼谒傅大士,成为大士弟子。说明傅大士影响之大。

  同元年(535年)四月,他回到云黄山。大同五年(539年),傅大士第二次进京。这一次,傅大士在京师住了一年。大同六年(540年),大士辞帝东归。

  数后月,傅大士以功德事,重新到京都。这是傅大士最后一次赴京。大士三次到京师会见梁武帝,并在京弘法,所度道俗之众不可胜计。使他成为当时的佛门中领袖,也成为了维摩禅的祖师。

  自普通元年(520年),傅大士在双梼树下结庵开始,云黄山下即已逐渐形成两处精舍,但还没正式建立寺院。

  直到他最后一次见到了梁武帝,即大同六年(540年),才建议造双林寺,并得到梁武帝的同意和支持,下诏于双梼树旁设寺,此年下半年,双林佛殿建成。佛殿开光后,造了一座九层砖塔。并写经律千余卷。

  傅大士创建双林寺,正处梁武帝晚年。武帝年事已高,老眼昏花,怠于政事,政刑驰紊,一味沉迷佛教。他不敢面对现实,治理国家,也总是迁就那些准备争夺皇位的子侄和为非作歹的王公贵戚。

  傅大士想用佛法启发他醒悟而不可懈怠政事,告诉他“只有息而不灭”的道理。武帝却认为大士所言未免流俗,不够玄妙。

  傅大士又劝说:“天下非道不安,非理不乐。”也就是说“道”和“理”是不灭的,也是天下安乐的根本。

  但是梁武帝并不理解。于是傅大士就发出“若息而灭,见苦(虽)断(犹)集”的感叹。也就是说如果一切是非都不管,那么社会就要沉沦到无边的苦海中去了。

  傅大士知道要依靠梁朝的统治者,已不可能普渡众生,只得还乡依靠双林寺进行弘法,解救东南一隅处在苦难中的百姓。

  大同十年(544年),傅大士把佛像经文,交给信徒弟子们,又把屋宇田地资生什物全部捐出来为寺院所有。家资房屋捐舍既尽,没有住的地方,他就另搭了一屋栖身,夫人妙光也自己建茅草屋栖息。他们没日没夜地劳作,过着清苦的生活。

  义乌双林寺由傅大士开创,高僧辈出,终究名扬天下,隋朝号称“天下第三,江浙第一”。宋朝时被钦定为五山十刹第八,香火久盛不衰。

  傅大士创导三教合一,楼颖著的《傅大士录》中也讲得很清楚:

  大士一日顶冠、披衲、趿履。帝问:“是僧耶?”士以手指冠。“是道耶?”士以手指履。帝曰:“是俗耶?”士以手指袖衣。遂出。故今双林寺塑大士像。顶道冠,身袈裟,足趿履,仿此迹也。

  南怀瑾先生说:“傅大士以道冠、僧服、儒履的表相,表示中国禅的法相,是以‘儒行为基,道学为首,佛学为中心’的真正精神,配上他一生的行径,等于是以身设教,亲自写出一篇三教合一的绝妙好文。”

  儒学是人世的学问,以做人治世为目的,便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至于学佛修道也离不开人世间,而且这是做人立身处世的基础,但是没有佛家的慈悲心肠是不能容物的。“有容德乃大,无欲性则刚,”至于道家讲清净无为,宁静致远,没有道家的脑筋智慧,很难制服一些混世魔王,他们从无为中显现有为,利于逆取,所以说:“开国以道,治国由儒。”这些都是“世间法”,而佛家是要出世的,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所谓三教合一,是指要有佛家的慈悲,用道家的智术和儒家的伦理,才不会走入偏邪的途径。

  傅大士时代形成的中国文化,千百年来一直支配着中国的社会和中国人的意识形态。宋朝王安石当了宰相,他的厅堂里挂着一幅傅大士的画像,上面有佛印禅师题的一首赞诗:

  道冠儒履释袈裟,

  和会三家作一家。

  忘却兜率天上路,

  双林痴坐待龙华。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傅大土合并三家为一家的主张,在我国历史上,确曾发生过重大的影响,甚至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中的一部分。

  傅大士灭度至今已1400多年,但他的影响千秋不灭。南怀瑾先生说:“傅大士生于齐、梁之际,悟道以后,精进修持,及其壮盛之年,方显知于梁武帝,备受敬重。而终梁、陈之间。数十年,始终在世变频仍、生灵涂炭、民生不安中度过他的一生。他不但在东南半壁江山中弘扬正法而建立教化,而且极尽所能,施行大乘菩萨道的愿力,救灾济贫,不遗余力。当时江左的偏安局面,有他一人的德行,作为平民大众安度乱离的屏障,其功实有多者。至于见地超人,修行真实,虽游心于佛学经论之内,而又超然于教外别传之旨,如非再来人岂能如此。”

  傅大士一生的特点是能合“空”、“有”为一义,能将解脱修行和社会参与二者统一起来。他不但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超悟的禅师,而且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哲人,一位仁者、一位思想家。

  所以彬宇先生此诗最后四句正是对傅大士一生的经典总结:

  佛心道骨儒为表,

  忧国哀民德可昭。

  悲智双林弘圣教,

  维摩之后极风标。

  --------------------------

  《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仪叁百图》为廖彬宇先生古体诗集,《礼记》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彬宇先生汇集历年吟咏往圣先贤及其事迹的古体诗365首,透过圣贤事迹来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发扬礼乐文明。该文献简单易记,大雅斯文,使圣贤精神能够让人口耳相传,深入人心。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颂古今贤哲,致敬圣贤,也是献礼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