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让地摊文化成为时尚——访上海淘宝(收藏)文化节创始人吴少华

2022-11-30 10:05:50 孙曼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f13030ccd5ed9eebed3316529a056533.jpg

1986年,他敢想敢做,组织成立了上海收藏欣赏联谊会,这也是我国第一个登记注册并纳入政府管理体系的法人社团。同年,他创办会刊《上海收藏家》,成为我国最早的省市级藏协会刊。2013年,他牵头创立上海淘宝(收藏)文化节,倡导保护和延续地摊文化,如今已成为海派收藏界最盛大的文化交流活动。2022年,刚刚修订通过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开始允许地摊经营在一定程度上重回申城,这成为了今年深秋收藏爱好者们收到的最美馈赠。

“收藏就是守护历史的记忆。”如今,年过古稀的吴少华仍然意气风发,韶华不改,用他的旺盛精力持续关注着收藏前沿发展,记录和思索着海派收藏的过去与未来。从黑发到白头,他用一颗赤子之心守护海派精神的延续和发展,用三十余个春夏秋冬默默诉说着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款款深情。

回归·地摊文化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3dbb1130433e2dc73c574cb389fe80bb.jpg

《上海收藏家》:当初是怎么会想到组织举办淘宝(收藏)文化节的呢?

吴少华:2013年3月,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了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题开展九大赛事,赛事之一就是上海市民收藏大展,同时评选出100名上海市民收藏家。为了确保评选流程的公平公正,我当时跑遍了上海各区的基层组织,从街道到区、从区到市,通过大量的前置工作使最终的评选结果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可。期间,市藏协还联系当时上海地摊文化聚集地——藏宝楼,举办了首届藏宝楼淘宝文化节,希望进一步推广和延续那里的地摊文化。当时文广局的活动主要以唱跳为主,收藏活动的加入丰富了市民的文化餐桌,受到了热烈的社会反响和好评。

于是,2014年,市藏协便决定联手18家单位和社会组织共同发起首届上海淘宝(收藏)文化节,并正式被纳入上海市民文化节的“节中节”活动。我记得第一届淘宝(收藏)文化节有两个主题,一是保护地摊,地摊市场是传承和弘扬收藏文化的有效载体;二是让收藏回归原点倡导收藏的本质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要避免过度炒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e93e2a0ccc195b509dd83b71e243abe2.jpg

众所周知,近年来上海的地摊受到了很大挤压,几近灭绝。令人兴奋的是今年9月22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区人民政府会同市有关部门根据需要,综合考虑市容环境卫生、交通安全、公共安全、消费需求等因素,可以划定一定的公共区域用于从事经营活动。事实证明,我们的坚守得到了政府的新政,我们用9年时间证明了地摊市场的价值和意义。相信坚守是

一种智慧,更加文明有序的上海地摊文化很快就会回来。

《上海收藏家》:地摊文化的确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但地摊市场造成的环境影响也让很多市民苦不堪言。您觉得地摊文化与城市建设应当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吴少华:首先要明确一点,很多人觉得地摊是中国本土的低档产物,其实地摊是由法国人发明,也叫跳蚤市场,是从西方传进来的时髦文化。在法国里尔,每年九月的第一个周末都会举行盛大的集市活动。在长达33小时的时间里,200万多人涌入常驻居民不到100万的小镇,露天集市和跳蚤市场占领了长达120公里的马路,造就了里尔旅游胜景。

几乎所有西方国家的大城市也都是地摊圣地。比如在巴黎,每周末市政府门口的广场都会腾出空地供百姓摆地摊;在柏林,周末最时髦的问候语是:今天你去了哪个集市?日本新宿在二战以后便开始发展地摊市场,如今政府每周都会发布各地摆摊信息公告;早在9世纪初的荷兰,每年国王生日的时候,全国人民都会出门摆摊以表庆祝。这个风俗沿袭至今,演绎成荷兰国王与国民的狂欢节,由此可见它的生命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9e84099491a881daed77484b2fd33be4.jpg

如今,地摊与商场、网购共同构成三大主要买卖模式。地摊不是沉睡的商业活动,而是集交易、休闲、娱乐、社交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构成了城市文化公共交流空间。过去,我们排斥地摊,表面上是因为地摊市场造成的脏乱差等环境影响,实则是我们管理水平不够。现代化管理绝不是“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而应该顺应城市和社会发展规律,由政府引导与管理地摊,一来解决一定人群的生计问题,二来满足人民群众强烈的社交需求,三来让消费回归到文化层面。

延续·海派精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0b665bd6213bd67bb2262ac4970f740f.jpg

《上海收藏家》:与其他地域收藏相比,您觉得海派收藏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吴少华:海派文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谈到海派文化要从开埠后的上海说起。1842年,清廷与列强签订《南京条约》后,上海作为五处通商口岸之一正式对外开放,这里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融大码头,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这里成为了魔都,比如:上海人女权高,就是学习了英国人“女士优先”的绅士风度;上海能成为时尚之都,就是学习了法国人的浪漫与时髦;上海人的克勤克俭其实是向当时精打细算的意大利人学的;美国快餐肯德基从上海开始红遍全国,是因为上海人学习了日本的拿来主义,再加上的本地改良,把原本不值钱的快餐打造成了一种对小朋友的奖励,当时只有考到了好成绩或者过生日的小朋友才能吃。

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码头,全世界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万吨轮船在这里启航,全新的收藏理念在也在这里诞生。海派收藏大家钱化佛提倡人弃我藏,寓无价于有价之中的收藏理念,就是要将收藏还原给大众,让人人都可以参与收藏。比如,筷子、火花、打火机、剃须刀这些海派特有收藏品类,与传统士大夫收藏有巨大的差别,都是源于老百姓的生活。而诸如手表、留声机、油画、咖啡器具等品类,之所以从上海产生,也是因为开埠后的上海拥有全世界先进的文化与科技水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38a93e06ab911cfd2e56514b075d2ff1.jpg

清代竹枝词写道:“寻常阡陌藏珍宝,半壁江山在申城。”海派收藏在继承传统收藏的基础上,开拓当代大众收藏,已经逐渐形成了古今合璧,中西交融的收藏理念。而这一切的取得,从来没有离得开地摊。清末,上海古玩市场兴起,最早的地摊就摆在了城隍庙西边的侯家浜。

《上海收藏家》:互联网时代,收藏品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你如何看待目前流行的数字藏品?

吴少华:对数字藏品、元宇宙等概念的关注,反映出了上海人的全球视野和走在潮流尖端的敏感性。对待新事物,首先不能一概排斥门外,其次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一窝蜂地凑热闹,要先了解研究再作价值判断。

收藏品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类社会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并且真实存在的,具有不可再造性。现阶段的数字藏品更像是虚拟货币的翻版,我认为尚不能作为一种收藏。原则上,任何新事物的价值认定都需要专业研究和专家解释,并有法律规范进行保护和约束。现在数字藏品大量涌入市场,成为了一种吸金赚钱的手段,而国内几乎没有关于数字藏品的法律规范与官方解释,说明数字藏品仍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有待时间的考验。希望广大收藏爱好者不要太过盲目,少一点浮躁,多一点的冷静。

当然,数字藏品能否成为收藏品与艺术品不能一概而论。最近也有协会成员提议成立数字藏品专委会,但我更希望他们能先做研究,搞清数字藏品的本质,不能为了时髦而时髦。我认为,现阶段互联网与文物之间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互联网和大数据是保护和管理文物的一种工具。如何将互联网与艺术品投资、文化保护结合起来,仍是一个有待讨论的大课题。

守护·城市烟火文化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9a2f23b65b09a8bbdbb3bd5ff41faa11.jpg

《上海收藏家》:您觉得收藏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呢?

吴少华:陆游说过: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我们不能仅仅为了收藏而收藏。真正成功的收藏家,应该是有文化内涵和追求生活品质的。海派收藏是有烟火气的收藏,我们应该把收藏真正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样收藏才会得以长久。以市藏协为例,许多会员入会几十年了,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各种收藏活动给他们带来的自身文化修养和历史文化知识上的收益,都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401256e15bbe7475d2ea59b10c27491e.jpg

市藏协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真正的修炼还要靠自己。比如,我们每年举办的淘宝(收藏)文化节是有规范性和连续性的,每年的“标准动作”有开闭幕式、收藏论坛和收藏论文集。我们的目的就是要精心打造一个复合型的活动平台,争取发挥资源叠加效应,实现“政府搭台、社会参与、市民收益”的效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2d82e5657f418eb955e79d2723d57e74.jpg

任何领域都有着与收藏相通的元素与资源,把他们有效结合起来就能产生叠加效用。因此,我们不断将各类主题的文化活动引入协会,比如非遗传承、工艺美术、文化创意、生活养生等,目的就是要打造更宽泛和有烟火气的活动,为淘宝(收藏)文化节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需求,为公共文化建设贡献力量。传统文化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力量,这也是我们这么多年的一种执着和坚守。

《上海收藏家》:目前,不少传统文化和技艺都面临失传的窘境,很多老物件也渐渐流失,你觉得对此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吴少华: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流失非常容易,找回却十分困难,在此我也想做一个多方呼吁。

首先,呼吁政府更好地履行管理职能。我希望政府主管部门在政策和资源上能给予民间组织更大的支持,能尽快建立规范和保护民间收藏行为的法律法规,对我们的海派收藏家给予官方的认定和认可。其次,呼吁社会企业的帮助与支持。收藏是社会事业,希望企业在追求盈利的同时,也能尽社会责任、做一份社会奉献。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支持收藏活动,行业才能兴旺发展,才能让更多的人受益。最后,呼吁收藏爱好者多关注、多参与我们的活动。收藏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我们要更好地营造收藏氛围,争取更多人的参与,特别是要培养和提携年轻人。目前,收藏家队伍也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进货少、出货多,收藏事业的星火延续急需更多年轻的力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b83a2963e1205604efeca471dd92529e.jpg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市藏协也会继续不遗余力地坚守文化传承,淘宝(收藏)文化节会继续多元化发展,收藏传统文化遗存,守护中华历史记忆,永葆海派收藏荣光。只有这样,才能让地摊文化成为时尚。我想应该就这样的。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英楠)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