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王燮达&刘楚筠:水和方舟 救赎与盼望
2022-12-01 16:10:05 李家丽
撰文&采访/李家丽
水,万物之源,这在几千年前就已成为中西哲人的共识。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曾说“水是万物之源”,管仲认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有趣的是,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之于“水”,中西文化又派生出不同的诠释。在西方文化的《旧约·创世纪》中,大洪水是降罪世间,毁灭天下地上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的手段,带着审判和救赎的双重权威;而在中国文化中,水是老子笔下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水被视为是人文品质的一种比拟,是道德力量的象征。
文脉传续至今,在世界文化图景如此不同的今天,艺术家如何看待“水”?又如何基于“水”创作?养云国际社区的这场展览,为我们揭开王燮达&刘楚筠与“水”的故事。
王燮达(右)和刘楚筠(左)在展览现场导览
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2月11日,“方舟计划:王燮达&刘楚筠艺术展”在养云国际社区展出。作为一件酝酿了近10年的艺术计划,方舟计划由艺术家王燮达(王燮达艺术百科、雅昌指数)、刘楚筠(刘楚筠艺术百科)夫妇共同发起,综合了绘画、装置、拓片、雕刻、影像、互动事件等不同的艺术形式,为人们呈现一场别样的精神洗礼。此次展览分为三大部分,方舟计划参与者绘制的水图、关于水的集字碑刻和拓印,及王燮达基于水的创作,共同呈现王燮达、刘楚筠夫妇之于水的思考,深思人类与环境、与未来的关系。
● “画水”:一道浩瀚的风景
“画水”是方舟计划的一部分,由全国各地汇聚而来的参与者,以水墨媒材在纸本上自由绘制自我认知与体验中的水。今年10月,养云国际社区汇聚了超过百位的艺术爱好者,从祖国各地赶来参与互动“画水”活动。人们从各自的家乡、居住地以及带着回忆或故事的地方取来珍贵水样作为绘画的材料,在艺术家的启发下,千百种不同“形”的水被记录下来,作品汇集悬挂在展厅内,形成一道“浩瀚”的风景。
参与者绘制的“水图”汇聚在展厅,形成一道“浩瀚”的风景
尽管画水在中国已不是十分新鲜的事,且不提山水在中国绘画中的鼎足之势,宋马远等古人也曾就“水”这单一元素在纸本上挥毫泼墨,但古往今来的对于水的绘制大多被视为创作,或为创作而作的练习和准备,非艺术创作者参与画水,并以展览形式呈现的并不多见。
观众在展览现场了解“水”的故事
相较个体创作,众多艺术爱好者的参与,让“画水”具有了别样的意涵。通过“画水”这一途径,使参与者的精神在流走的生命时间中,望见那一望无际的水面,望见超越俗世的连绵不绝。因此,与其说这是一场绘画创作,毋宁说这是一次超越生活,释放人性的公共艺术活动。正如艺评人查常平所言:“王燮达和刘楚筠的这一计划涵纳着审美的救赎。他用水让人们得到短暂的安慰,而这种短暂的安慰又与永恒的救赎联系在一起。在技术主宰的时代,人的充盈的生命,感知的昌盛,是我们最应该注意的,这恰好是王燮达和刘楚筠的方舟计划的价值所在,也是我们参与到这个计划的价值所在”。
● 集字碑刻和拓印:水的文献记载
此次展览的第二部分以集字碑刻和拓印的形式,呈现了中西方文化关于“水”的文献记载。艺术家采用中国古代集字碑刻的传统手法,将古文献中关于“水”的记录,以历史上书法名家中富有魅力的字集中起来,再以碑拓的形式呈现出来。“我认为古人已经用四字成语的方式把‘水’相关的含义说得十分清晰深入了”,王燮达如此说到,“在这里主要呈现了‘水’的两部分文化内容,来自中国文化的部分是以黑底白字的方式呈现,来自西方经典《圣经》中的部分是以红底白字的方式呈现。”
展览现场的集字碑刻和拓印
王燮达认为,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上善若水”,其“上”便是对天地主宰的一种认知,老子用诸多话语来形容“上”,但最终并未道破“上”究竟是什么。“西方文化中有‘秋雨之福’之说,一层含义是秋雨对全年收成的决定作用,另一层是指向人生意义而言的,这和中国文化很不一样。”
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关于“水”的不同视角的呈现,展览的第二部分以小见大,呈现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之于宇宙主宰和世界本质的不同看法和面向。
● “水图”:救赎与盼望
展览的第三部分呈现了王燮达的“水图”,他以水墨和水彩这类水溶介的材质来表现“水”,通过暗喻的叠加增强视觉张力。“这些水图的灵感持续了七八年,创作我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王燮达表示。水图的图示基本相同——漫遍画面的洪水中只有一叶小小的扁舟。“这叶扁舟便是得救的盼望”,王燮达说到。
展览现场
之于王燮达的“水图”,查常平如此评价:“中国山水画从魏晋南北朝便开始了。在中国当代艺术里也有很多人表达水,但就我有限的观察,大多数艺术家还是在就水而表达水,如表现水汽或水汽氤氲带来的朦胧意境,缺少透视效果或是把水引向本质的真实世界中。如果联系到方舟,那便是中国艺术家对水的表达中缺少类方舟的意象。方舟能够在水上停留,本身就表明一种不为人渗透的坚韧和力量。方舟有一个特征,它不是来接人走的,而是要带人走。接与带一字之差,内涵却千差万别,前者代表着救世,而后者却是审判和未知。”
展览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王燮达笔下的方舟大多通过水墨来体现,而水墨又与身体紧密相连,这使得王燮达的绘画作品体现出方舟-肉身-救赎这一逻辑链的强调,从而摆脱了19世纪以来风靡全球的虚无主义。正如《旧约·创世纪》中所描述的那样,人必须以肉身登上方舟方能得救。
● 对话王燮达&刘楚筠:方舟计划
雅昌艺术网:“方舟”是一个很微妙的意象,它在洪灾之时拯救了诺亚一家,以及地球上的陆生生物。在展览现场,我们也能看到,所有的作品几乎都和水有关。“方舟计划”具体是什么?
王燮达&刘楚筠:方舟计划互动部分是邀请人们在全世界各地采集与自己有关的水样,在APP或小程序上书写自己水的故事,人们可以将水样寄给我们,我们会对该水样进行检查,使人们看到这些水理性认知的真相。也可以带着这些水参与同我们学习画水的活动,发现感受自己的艺术性,画出属于自己的水,同时这些水的习作汇集在一起成为浩瀚水的世界,作为一件作品展览在世界上各个地方。人们可以在APP上关注全世界的人参与这个艺术项目,看到这个艺术项目在世界各地持续的画水互动活动以及展览。每人参与其中既是个体也是进入一种新的整体关系中。共同参与方舟计划这个成长的艺术项目中。同时当作品汇集在一起时呈现大水淹没的感受,使人们重新面对和思考人类关于洪水的共同记忆,在今天这个时代中的意义。
参与者采集到的水样展示
雅昌艺术网:“方舟计划”的缘起是什么?为什么将其命名为“方舟计划”?
刘楚筠:最初是因为燮达闭上眼睛时常常会看到一个画面——水灌满整个画面,上边飘着一个很小的方舟。燮达的创作习惯是等到灵感足够丰富时,再集中起来创作。燮达开始在等待更多的主题灵感出现,希望能够投入更集中的创作,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等到更多的主题出现,反而是我得到了更多关于这个主题用更丰富以及具有互动的方式呈现出来的灵感,直到几年后,我们才意识到,原来我们两人可以一同创作这个艺术项目。
燮达之前的作品,诸如《子曰》《灵感》系列,都是作为艺术家的个人创作。当我们决心两个人一起创作关于“水”和“方舟”作品时,才发现,这一主题拥有如此丰富的表现形式,比起个人创作,它更像是一个艺术项目。而且,我们也发现作为艺术项目更具有当代性,更体现当代艺术的特质。因为这次展览只是一个开端,我们也无法预知结束时间,所以我们便把它定位为一个“计划”。方舟的概念来源于《圣经》,诺亚造了船,在洪灾中拯救了自己的家人和陆上生物。方舟是在一个时间点出现,但最终却创造并超越了整个时间线性的计划。这符合我们对这一计划的想象,因此便命名为“方舟计划”。
白水鉴心 24X80cm
上善若水 24X80cm
雅昌艺术网:您认为当代艺术的特质是什么?
刘楚筠:当代性是一个与现代性相对而言的概念。从表现形式来说,我们认为它跟更多的个体发生关系。在后现代的背景下,经典权威文本被解构,艺术拥有了更充足的丰富性,与更多的个体产生联系。从这个维度来说,我们认为这个计划更具当代性,它与当代的真实个体、真实生活、真实环境形成互动,并形成统一的整体。这是它的当代性,也是我们之前作品从未有过的概念。
生命之河 24X80cm
静水流深 24X80cm
雅昌艺术网:您刚刚也谈到,在此之前,燮达老师的创作大多出于个人。事实上,相较个体创作,计划中艺术家的身份要更为隐匿,参与者的声音会高举。您认为,这样的角色转变为作品增加了什么?这一过程中,您如何思考艺术家作为创作者的角色?
刘楚筠:就个体创作而言,艺术家与作品是对话关系。但是就“方舟计划”这样的艺术项目而言,艺术家更像是先知者的角色。通过项目,引发更多人参与到主题创作之中,个体性和宏观观念产生碰撞。引发碰撞,这是计划之中,艺术家更为重要的职责。
方舟-60 水彩 35X50cm 2022
方舟-61 水彩 35X51cm 2022
雅昌艺术网:也就是说在计划之中,艺术家不只是一个创作者,更应当是一个启发者。刚刚听楚筠老师讲到这个计划的由来,我很好奇,燮达老师的脑海中为什么会常常有那么一个场景?
王燮达:我闭上眼睛就有这个画面,对部分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灵感。那个画面很真实,漫天的洪水,是清晰而磅礴的图像。看到这样的画面,我会想要用什么方式表达出来。是用我以往惯常的雕塑手法吗?不是。因为我常常在想,赐给我灵感的是谁。
雅昌艺术网:后来怎么决定用绘画来表达的?我们在展览现场也看到很多您的纸本作品。
王燮达:因为这次的主题是“水”和“方舟”,所以这次展览我基本是用水墨和水彩,这两种水性的材料来创作,以“水”来表现“水”,主要是因为这个原因。
刘楚筠:我想稍微补充一点。燮达前一批作品大多是雕塑,但实际上他最早是篆刻书法出身。燮达刚开始进行艺术创作时,很多人看好他是发现燮达具有中国血脉的艺术家,而不是成熟之后用一点中国形式。这在他的水彩和水墨画也是如此,始终带有中国的文人气。所以他的用笔很厉害,也一直在写书法,只是不怎么以书法艺术家的身份露面。书法在他的生命当中是最为亲密的艺术形式,这种亲密的关系甚至到了对他艺术作品是一种滋养的关系。
王燮达在上海养云国际社区创作书法作品
雅昌艺术网:“方舟计划”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水”。在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语境里,水有完全不同的含义。西方文化,水带着权力和审判的力量,而中国文化中,水却被视为“道”的体现,老子讲“上善若水”,因为它虚怀若谷而富有力量。在整个计划中,您如何看待“水”这一意象?又如何看待“方舟”?
刘楚筠: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水都是一切生命体不可缺的根本。此外,在我们原本的知识结构中,哲学是尽头,古人以探索世界的本质开启了哲学,然而后来我们发现原来哲学与神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水又作为审判的工具,可以覆盖掉一切生命。这里边有矛盾也有和谐,而这种张力又是一个没有答案的张力。而就洪水而言,方舟便是那个张力最终的答案和出路。对我们来说,亦是如此。
方舟-64 水彩 35X53cm 2022
方舟-65 水彩 35X50cm 2022
大家都知道,以前我和燮达是住在乡下的,养很多动物,一个月也出不了一次门。我们很喜欢内圣外王的状态。那时候我们一起画了一幅画《背山面水 太阳照我》。现在看来,其实是在逃离真实的现实,在一个相对比较缥缈的美好当中。2013年以后,我们才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人生。那种飘渺的美好之所以为人向往是因为现实往往处在真实的挣扎中,鸡毛满地才是人生的真相。这些挣扎需要救赎,需要恩典的临在。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才发觉原来“水”主题太合适了,它既是象征死亡的力量,又有着恩泽万物的力量。水是生命的源泉,有一种永恒在其中,这非常吸引我们。我们希望把这一点传递给人们,让更多的人走进来。
王燮达:像楚筠所说,大洪水来临,人们无法喘息,生命没有希望的时候,方舟在那儿,它能救一部分人,方舟就是盼望。
方舟-98 水彩 73X105cm 2022
方舟-100 水彩 100X150cm
雅昌艺术网:刚刚两位老师讲到了水的文化性和宗教性,我有一个疑问,即这样的认识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感知到。而“方舟计划”的参与,更多地依赖“画水”及从身边抽取水的方式。参与者作为普通人,如何体悟到这些?
刘楚筠:采水样只是计划中的一部分,事实上,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画水的计划当中。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会有机会停下来想一想,他们的生活体验及感受。在我们在APP里,也有一个关于洪水的板块,我们会看到原来全世界的文明有那么多关于水的传说,这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我们会呈现科学家等不同身份对水的解读。这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以往认为的绝对真理很可能只是一种学说,也可以帮助我们启迪思想,这是我们最主要的目的。
此外,艺术是和人心发生关系的,现在很多人都背负重担,人很不真实。我们十一期间在这里做了12场画水的活动,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发现,每一场在画水之前人的状态都很紧张,透过两个小时的画水之后会看到所有的人都被打开了,这是一个释放的过程。
方舟-13 水墨宣纸 34.5X34.5cm 2022
王燮达:我们会接触到许多学者,他们会遇到和我们一样的疑问,当他们提问时,我们一定要回答他们。此外,即便水性再好,到了片寸陆地都没有的汪洋大海里,恐惧的感受也会很真实。所以“画水”与“采水”并没有那么复杂,不需要动用太多的知识和理性。
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无论是美术馆、画廊,还是社区,我们都会邀请哲学家、艺评人、文化学者、科学家,或者游泳教练,从各个角度介入,去探讨生存、盼望和意义等永恒的话题。人们之所以惧怕疾病和死亡,是因为没有解决人生意义的问题。
方舟-14 水墨宣纸 34.5X34.5cm 2022
方舟-15 水墨宣纸 34.5X34.5cm 2022
雅昌艺术网:您谈到感受,作品让我一下想起我曾经因游艇抛锚,停在大海中央的经历。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观察到水的线条,和古人抽象出的水的线条一模一样。除了恐惧的经历,我对水也有十分艺术的体验。除了您谈到的文化性等,“方舟计划”会不会也有一些艺术的考虑?
王燮达:这个当然。最初观照到“水”,便始于艺术。我原本是创作雕塑的,有“水”元素的作品我格外关注,那太玄妙了。我很喜欢中国书法,从16岁开始写书法,已经38年了。中国线条画山水是最难也是最高的境界,因为水很难表达。因此,对我来说,用中国视角观察水是经常的事情。另外,西方油画也有大量画水的题材,再加上我还要绘画,甚至要用物理、化学的方式分析、观察水,透过不同的角度会发现,水有那么多不同的状态,不同天气、不同地域都会使水呈现出不同的样态。我现在还没有表现得那么丰富,波澜、狂飙等状态都限于篇幅和时间没有涉及。
方舟-16 水墨宣纸 71X34.5cm 2022
雅昌艺术网:除了您的绘画作品外,展厅内还悬挂了一些参与者的“画水”作品,呈现出一种汇聚的样态。对两位老师来说,“汇聚”意味着什么?
刘楚筠:在今天,人们更习惯于个体化的思维方式,甚至在家庭中,也会十分个体化。我一直在思考一些问题:为什么时代一直往前走,人们却无法更幸福?人与人为什么如此隔阂,无法信任?就像我之前谈到的,我和燮达之前有过远离市井的生活,我们很自在。但当2013年,我们发现原来不是这个样子,人类是个体性和群体性并存的。
在现代背景之下,教育忽视了人性和真实,而人性和真实并不是理性可以解决的。以往社会最基础、最根本,也是具有最稳定的枢纽和核心关系——家庭,现在变得不可信任的脆弱。我们希望能在“方舟计划”的汇聚之中让人重新关注整体。这在当下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这个时代的话语体系会偏向个人主义。
方舟-17 水墨宣纸 49X92cm 2022
方舟-18 水墨宣纸 49X73.5cm 2022
雅昌艺术网:这样一种整体性也特别契合我对养云国际社区的认识,它独有十分独特整体的气质,而不是某一点特别突出。这一点和中国文化很像。在两位看来,在这样一个场域举办“方舟计划”的首场展览,有什么特别之处?
刘楚筠: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我们很喜欢养云,燮达以前也在楠书房做过一些讲座。这里是在上海是非常难得的一个地方,整个气息非常静敛,这种静敛可以让人在繁忙节奏中停下来。当你停下来的时候有一些东西就会看的很清楚。其次,它拥有许多中国文化的特质,也具有与当下对话的自然的时代性。我和燮达作为艺术家,本身拥有自己的文化身份。我们真实地面对着文化的差异,及与时代的关系。包括在这次计划中,我们选择用水墨和大家一起画水,本身也是文化性的思考。因此在这里举办首场展览,调性十分契合。
此外,这个宅子和树也经历过救赎,在今天人们用艺术的角度让它有了新生,这和我们想要表达的主题也有着十分内在的关系。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方舟计划”,得到短暂或真正的救赎。
雅昌艺术网:谢谢您们!
王燮达&刘楚筠:谢谢!
(责任编辑:李家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