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指数 | 月度(2022年11月)画廊影响力榜单
2022-12-08 14:28:08 未知
导言:“雅昌月度画廊影响力榜单”是艺术头条针对艺术收藏群体推出的专业权威性榜单报告。榜单覆盖在中国地区经营当代艺术的画廊,以月度为单位,观察画廊的个展及双个展。基于艺术头条调查、收集的详细数据,从画廊展览的成本(学术、策展、推广),以及收藏等多维度进行数据解析,为收藏家提供了解、进入艺术收藏的专业导航报告。
11月“画廊影响力榜单”分析:
11月,配合上海的艺博会档期。本月画廊展览不仅数量众多,且国内外大咖艺术家云集。
尤其是上海地区,大部分画廊都在此时推出了一年中最重要的展览。
阿尔敏·莱希画廊推出了黄宇兴个展,展览呼应了其纽约空间同期举办的个展“无处寻觅的绝对力量”。另外,画廊还在上海空间推出了李青个展:“框形”;没顶画廊推出了汪建伟个展:“行于泥浆”;香格纳画廊在西岸空间推出了徐震®最新个展:“走神”。
此外,还有不少年轻艺术家及新面孔出现在本月上海画廊展览中。包括:艺博画廊的张钊瀛个展:“盲区”;AIKE画廊的姜琤个展:“形同陌路的时刻”;Vangurd 画廊推出的唐潮个展:“话音未落”等。
北京地区11月展览数量少于上海地区。但仍有不少重要艺术家的个展。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在第二空间推出了申玲个展:“空花·岁像”;里森画廊北京空间推出了英国当代艺术家朱利安·奥培的最新个展;另外蔡锦空间推出的王光乐个人项目:“红磷”引起了颇多的关注。
香港地区,佩斯画廊推出的尹秀珍个展:“无处不在”;卓纳画廊推出的国际重要的肖像画家:爱丽丝·尼尔个展:“六十年代的男人们”,亦获得很高的关注度。
此外,本月在杭州、深圳、成都、石家庄等各地都有精彩的画廊展览开幕。
11月,共有来自上海、北京、香港等地的8场重要展览入选“11月画廊影响力榜单”。(按开展时间排序)
11月画廊影响力榜单
A 学术维度:✭✭✭✭✫
B 策展维度:✭✭✭✭
C 推广维度:✭✭✭✭✫
D 收藏维度:✭✭✭✭✫
综合得分:✭✭✭✭✫
11月4日,阿尔敏·莱希画廊在上海空间呈现了黄宇兴(艺术百科)特别项目,展出艺术家最新创作的纸本作品。
黄宇兴是画廊的代理艺术家。除了此次上海的展览。画廊在11月份对黄宇兴进行了全面深度的推广。11月3日,阿尔敏·莱希在纽约同期举办的黄宇兴首个纽约个展“无处寻觅的绝对力量”(An Absolute Power We Cannot Find ),也是艺术家在画廊的第二次个展。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与上海展览中的纸本作品相呼应。
除了相互呼应的展览,11月末,在巴塞尔迈阿密海滩艺博会亦呈现了展览相关的数件新作。
上海与纽约呈现的两场展览,作品形成了互补关系。其中,上海的展览项目呈现了黄宇兴最新创作的纸本作品《松》。作品基于对中国传统山水的研究,以纸本炭笔描绘出黑白的质感,更贴近中国画的意境。
纽约个展展出的11件新作创作于过去4年中,描绘出的是一幅雄心勃勃的愿景,其中包括对远古题材的现代诠释并融合了东西方元素,也从中构建出卑微人类角色到令人敬畏的宇宙景象。
纽约展览中尺幅最大、气势恢宏的6米长画作《宇宙是一个奴隶》(Enslaved Universe)中呈现了一座有着类太阳的球体所照亮的翻腾银河系,五彩球体和能量线在之中肆意穿梭着。画中同时有着多个人头,似乎在注视着两个被锁定不能动弹的人物;这一切所指向的科幻世界,或许类似于电影《黑客帝国》中将人类保持在无意识之中,替机器人主人提供能源的世界。
这批新作的出现在市场上亦颇受关注。在月末画廊参加的巴塞尔迈阿密艺博会上,画廊售出了黄宇兴的一件新作:《卡⻔ 线(⼤)》,作品成功售出,价格45-55万美元之间。
黄宇兴以纸本炭笔呈现“松”的黑白质感 阿尔敏·莱希 - 上海 2022年11月4日 - 12月3日 © 黄宇兴 - 致谢艺术家与阿尔敏·莱希 摄影:Alessandro Wang
黄宇兴:无处寻觅的绝对力量 阿尔敏·莱希 - 纽约 2022年11月3日 - 12月17日 © 黄宇兴 - 致谢艺术家与阿尔敏·莱希 摄影:Dan Bradica
黄宇兴 《松-春》 2019-2022 布面油彩与丙烯 200×99.7×5.1cm © 黄宇兴 - 致谢艺术家与阿尔敏·莱希 摄影:Dan Bradica
黄宇兴 《圣家族》 2021-2022 布面油彩与丙烯 120.7×99.7×5.1cm © 黄宇兴 - 致谢艺术家与阿尔敏·莱希 摄影:Dan Bradica
A 学术维度:✭✭✭✭✫
B 策展维度:✭✭✭✭✫
C 推广维度:✭✭✭✭✫
D 收藏维度:✭✭✭✭
综合得分:✭✭✭✭✫
11月5日,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在北京798第二空间,推出艺术家申玲(艺术百科)个展“空花·岁像”。展览由冯博一策划。
申玲是画廊的代理艺术家。此次展览精选了艺术家自80年代以来的早期珍贵作品和近年来的代表创作,包括油画、册页、纸本综合作品等50余件。这也是申玲近年来最重要的一次个展。
此次展览借由跨度近40年的作品,展现了艺术家较全的创作面貌。
展览展出的上世纪80年代末艺术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艺术家听从直觉的驱使,围绕着自我处境的目光所及,或作为情感的附加值,探究人生的浪漫,人性的幽微。1989年艺术家的毕业创作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写不尽,许多愁》、《虚室生白》、《又惜空度凉风天》等五件册页是这次展览的核心,也是灵魂。她利用宣纸的媒介及册页形式,有意打乱了视觉的秩序,将每天时长的触感涂抹和拼接成一幅幅流光碎影的画卷。
《面朝大海》、《四季歌》、《暮色》等今年的最新作品,既能看出艺术家绘画的功力,又能感受到她对上帝赋予自然生态的一片痴情。
此次展览是2019年艺术家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空间个展“浮游”后,时隔3年再次举办个展。在展览策展人冯博一的文章《申玲的“朝花夕拾”》中,如此总结其创作:对申玲来说,行为的洒脱,随性地画画,所求喜欢或拒绝任何的不喜欢,这才是心灵的自由,抑或也是最大的体面,而其他的一切都是仆从。
展览现场
《毕业创作·寂寞之四》,布面油画,152.7×192.5cm,1989
《照相写实》,布面油画,145.5 × 112.5 cm,1994
《虚室》,纸本册页,32 × 215 cm,2020
《四季歌》,布面油画,75 × 60 cm,2022
《暮色》,布面油画,200×200cm,2021
没顶画廊 | 汪建伟个展“行于泥浆”
A 学术维度:✭✭✭✭✫
B 策展维度:✭✭✭✭✫
C 推广维度:✭✭✭✭
D 收藏维度:✭✭✭✭
综合得分:✭✭✭✭✫
11月7日,没顶画廊推出了汪建伟(艺术百科)个展“行于泥浆”。本次展览由陆兴华策展,呈现了16件反映艺术家人类世个人美学的装置、绘画、雕塑作品。
汪建伟是没顶空间最新宣布代理的艺术家,此次展览也是艺术家在画廊举办的首次个展。
展览“行于泥浆”暗示了人类一直处在泥浆之中,在缺氧的现实里,始终无法走出地质时间。
观众在面对展览中陌生雕塑的情境和人类处于泥浆中的情况也是一致的,我们需要像汪建伟对寒武纪敞开一样去拥抱更广阔的时间线。展览中的“泥浆”概念除了作为时间尺度的延伸,还暗示了“避难”的概念,许多细胞为了躲避当时地球环境中过多的氧气,藏进泥浆中厌氧菌的内部以获取生存的空间。身处泥浆,缺氧,却仍然需要在其中继续求存,无路可走。
在汪建伟看来,以人为主体的艺术史是过时的,我们亟需一部新的历史,它属于参与到集体活动中的任何一个人、事、 物,工具,材料等等都在其中拥有自己的历史和位置,它可以在任何地方被打开,没有人可以把其中任一个参与者从不确定性中移开。
策展人路兴华表示,展览现场中所有的“对象”都是平等的,艺术家、观众、作品、策展人等等都是展览的一部分,没有任何一部分具有特殊的意义。感知现场的前提就是要把雕塑的话语空心化,眼前的雕塑仍然是雕塑,但已经不是我们之前所说的雕塑了。
2022年年初,没顶空间与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宣布共同代理汪建伟。在此次没顶空间的个展之后,12月17日,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也即将在北京的第一空间呈现汪建伟的最新个展“涌现”。
汪建伟,“行于泥浆”展览现场,没顶画廊,2022
汪建伟,《行于泥浆 No.8》,2022 不锈钢、木材、氟碳漆,165L × 108W × 78H cm
汪建伟,《行于泥浆 No.16》,2022 布面油画,250 × 186 cm
汪建伟,《行于泥浆 No.11》,2022 不锈钢、木材、氟碳漆,73L × 43W × 71H cm
A 学术维度:✭✭✭✭✫
B 策展维度:✭✭✭✭
C 推广维度:✭✭✭✭
D 收藏维度:✭✭✭✭✫
综合得分:✭✭✭✭✫
11月8日,香格纳画廊在上海西岸空间推出徐震®(艺术百科)个展“走神”。此次展览带来了艺术家与以往创作不同的面貌。包括:徐震®最新创作的“激情”系列绘画15件,及与之相呼应的由251件小画组成的一件现场作品:《走神》。
“激情”系列延续了徐震®对新技术、知识信息过剩和人的智性进化这一系列命题的关注,以及对创作媒介多元性的不断探索,秉持着在后全球时代语境中对视觉创造的高度敏锐和全新拓展。
2022年8月底,由徐震发起的当代艺术项目“信号”首站登陆雅加达艺术展览会,《走神》是为“信号”项目全新创作的作品现场。观众进入一个挂满绘画的殿堂。所有的绘画都在兴奋地发射着信息,切割着观众的凝视。“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已经无时无刻都在手机平台上走神。将一切都看成不是永久的。因而也就到处都看到了道路,就总是站在了行动的十字路口,不知哪一刻就带来了新的什么。” ——《走神》将是对这一现实的庆祝和排练。
在“激情”系列绘画中,每一幅画就是这样的十字路口,手指在手机屏幕上的滑动和油画笔在画布上乱舞是一个性质,是一样的自信,贪婪和盲目的。艺术家就像一个重度手机使用者那样去重度使用画笔,在其中找到新的可能和方向。
《走神》作为当代艺术项目“信号”在香格纳上海的展览现场,艺术家将持续向全球的观众赠送他创作手机尺寸的“激情”系列绘画。每个收到绘画的观众也将应邀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展示此绘画。届时,将形成一个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出现在互联网自媒体平台上的“画展”。项目自2022年启动,已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以及国内开启,此项目旨在向更多的人群发射艺术的信号,共享艺术的未来。
徐震®个展“走神”展览现场,香格纳画廊西岸空间
徐震® 《激情(21.10kg)》 2022 布上油画 250(H)x190cm
卓纳画廊(香港) | 爱丽丝·尼尔个展“六十年代的男人们”
A 学术维度:✭✭✭✭✫
B 策展维度:✭✭✭✭
C 推广维度:✭✭✭✭✫
D 收藏维度:✭✭✭✭✫
综合得分:✭✭✭✭✫
11月17日,卓纳画廊于香港空间呈现爱丽丝·尼尔(艺术百科)个展“六十年代的男人们”,展览汇集并聚焦于她1960年代创作的描绘男性的重要作品,成为此次展览的特别之处。
爱丽丝·尼尔1900年生于美国,虽然从1920年代就开始创作,但她直到60年代才收获广泛的好评。她在1960年至1969年间共举办了9次个展,超过了她职业生涯开始以来的个展总和。
展览呈现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包括2021年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尼尔举办的大型回顾展《以人为先》(People Comes First)上展出的《身处绝境的兰德尔》。兰德尔是一位在大都会担任了数十年安保人员的艺术家,因为身体和心理的创伤而显得十分憔悴,而尼尔则用她短促而凝练的笔触凸显了弥漫在空气中的不安感。
此次展览中还展出了各种身份的人物。其中包括:艺术家的亲人和以艺术家、评论人、记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以及身分不明的男子。通过描绘社会中不同面貌的人,演绎了一个时代的精神。
卓纳香港资深总监许宇表示:“60年代是二战之后最急风骤雨的年代。而在疫情之年重看60年代,有种怀旧之外特殊的回顾。”
爱丽丝·尼尔个展“六十年代的男人们”展览现场,卓纳画廊香港
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 《费利克斯·格林》,1969年 布面油画 作品尺寸:127 x 86.4 厘米 装裱尺寸:135.9 x 94.9 x 5.1 厘米
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 《来自福特汉姆大学的男人》,1965年 布面油画 作品尺寸:111.8 x 71.1 厘米 装裱尺寸:120 x 79.7 x 5.4 厘米
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 《伊万·卡普》,1965年 布面油画 作品尺寸:101.6 x 76.2 厘米 装裱尺寸:110.5 x 85.1 x 4.8 厘米
A 学术维度:✭✭✭✭
B 策展维度:✭✭✭✭
C 推广维度:✭✭✭✭
D 收藏维度:✭✭✭✭✫
综合得分:✭✭✭✭✫
11月18日,里森画廊北京空间推出享誉全球的艺术家朱利安·奥培(Juian Opie)(艺术百科) 的全新个展。展览带来了艺术家2022年全新创作的系列作品,包括架上的风景灯箱、全新不锈钢人体雕塑系列,及以 LED 动画、乙烯基和马赛克瓷砖呈现的舞蹈人像等,在画廊的南、北两个空间内呈现。
英国艺术家奥培的作品形式和采用的媒介不拘一格,包括绘画、雕塑、广告海报、LED 屏幕、大规模公共创作,甚至还有唱片专辑封面等。他独树一帜的图像语言源于对周遭环境的敏锐观察,这使他能够将源源不尽的视觉灵感提炼成对大千世界简约的象征。比起精确地记录过去的瞬间,他更感兴趣的是捕捉当下现实的全貌,以简洁的标识和图形符号精准捕捉真实人物的精神和风景的特征。
在南展厅,展出的是一组七个不锈钢圆管线形人体雕塑,和四件风景灯箱。其中,人物作品的创作灵感源于疫情期间,艺术家在家和工作室附近的公园里散步,注意到人们躺卧在草地上野餐、阅读、看手机。他们摆出的一系列姿态展示了身体如何与空间和重力产生互动,既填充了环境,也为周围的景观注入活力,看起来就像一幅经典大师画作。风景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艺术家骑自行车上班路上所看到的人物与风景。
北展厅呈现的是朱利安·奥培对舞蹈的刻画。这批全新创作的人物动态作品,源于艺术家偶然了解到一种名为“曳步舞”(shuffle dancing) 的舞蹈,年轻人将跳舞片段发布到 TikTok 和 YouTube 等社交平台上,这些视频通常很短,不会占用人们很长的注意力。这些充满动感的舞蹈唤起了朱利安·奥培想要画的图像,也表达了艺术家在后疫情时期希望表达的心情。
另外,与本次展览同期,奥培的个展「OP.VR/HEM@shenzhen」目前正于深圳万象天地展出。由和美术馆呈现,此展览带来了奥培最新 VR 作品的全球首发以及过往精选作品。
朱利安·奥培个展南展厅现场,里森画廊北京空间
Julian Opie 朱利安·奥培 Figure 1, position 2. 人体1,姿势 2 2022 Polished stainless steel 抛光不锈钢
43 x 172 x 40 cm 16 7/8 x 67 3/4 x 15 3/4 in OPIE220023 © Julian Opie.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Photo by Alex Delfanne
Julian Opie朱利安·奥培 Landscape 2. 景观 2 2022 Aluminium, nylon and lights 铝材,尼龙和灯
151.2 x 197.2 x 9 cm 59 1/2 x 77 5/8 x 3 1/2 in OPIE220003 © Julian Opie.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Photo by Alex Delfanne
朱利安·奥培个展北展厅现场,里森画廊北京空间
Julian Opie 朱利安·奥培 Dance 4 step 1. 舞蹈4 舞步1 2022 Vinyl on aluminium stretcher 乙烯基材料、铝质框架
230 x 381 x 3.5 cm 90 1/2 x 150 x 1 3/8 in OPIE220034 © Julian Opie.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Photo by Alex Delfanne
Julian Opie 朱利安·奥培 Dance 2 figure 1. 舞蹈2 人像1 2022 Continuous computer animation on LED screen with sound 连续有声电脑动画、LED屏幕
100 x 50 x 50 cm 39 3/8 x 19 5/8 x 19 5/8 in OPIE220014 © Julian Opie.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A 学术维度:✭✭✭✭
B 策展维度:✭✭✭✭✫
C 推广维度:✭✭✭✭✫
D 收藏维度:✭✭✭✫
综合得分:✭✭✭✭
11月22日,蔡锦空间推出王光乐(艺术百科)最新个人项目“红磷”,展览开放当天,无数根火柴在798艺术区蔡锦空间点燃。
2007年,王光乐为了实践绘画“痕迹说”,创作了一幅《红磷2007》的作品。他用“磷”涂满了一块画布,当用火柴划过画面,便会在画布上留下意想不到的痕迹。2022年,王光乐受艺术家蔡锦的邀请,在蔡锦空间再次实施了这一作品。
展览主角“红磷”,以展览实施的日期命名:《221122》。作品尺寸的高度是空间一侧的窗口高度,长度由另一侧的落地窗离墙角的距离决定。一个细长方形,形如老火柴盒侧面的擦皮形状,为观众提供了充分的创作空间。这件作品也成为迄今为止在蔡锦空间展出的最大的作品。开幕当天,无数到访者在画面上划下火柴。最终这面墙形成了一幅看似赛·托姆布雷(Cy Twombly)的抽象作品。
除了现场实施《红磷》,王光乐还创作了一件大型的装置,与蔡锦空间进行了一次巧妙的结合。在蔡锦空间入口处,码放了72个现成品画框,由两根绑扎带捆绑固定。这是作者一贯的堆叠形式语法,也是对这个项目缘起的2007年的红磷绘画的还原,两根绑扎带有画框之于绘画者的负重致敬之意。然而实质是,这个装置是一个空间魔术游戏,在这叠画框之内隐藏的是一台硕大的1959年就在此的东德进口陶瓷碾磨机。它是蔡锦空间的标志,带着前工业时代机器的圆润温厚。习惯了后工业的集成技术的现代人,来到蔡锦空间,无法忽略这个机器的强烈存在。这组画框的的码放转换了空间的不规则性为规则的冷峻与极简,甚至忘记了这台机器的存在。
此次展览的特别之处在于:参与性与互动性。作品不是由艺术家一个人完成,而是所有人共同完成。尤其是当火柴划过画面,火光点燃,硫的味道弥散,这时,不仅仅是视觉,还有嗅觉等等感官刺激都被调动起来。整件作品的含义也因此变得饱满。
王光乐 《红磷2007》,180x180cm,红磷涂于画布
王光乐,《250x250x380cm》画框、红磷,250x250x380cm,2022
王光乐,《221122》,红磷涂于墙面,146x965cm,2022
王光乐个人项目“红磷”现场,蔡锦空间
佩斯画廊(香港) | 尹秀珍个展“无处不在”
A 学术维度:✭✭✭✭
B 策展维度:✭✭✭✭✫
C 推广维度:✭✭✭✭✫
D 收藏维度:✭✭✭✭
综合得分:✭✭✭✭
11月25日,佩斯画廊香港空间推出尹秀珍(艺术百科)最新个展“无处不在”,展出了30余件作品。展览由艺术家宋冬担任策展人,这也是宋冬继2019年“废园:尹秀珍”后再度为其策划个展。此次展览将带来尹秀珍的全新作品“沧浪志”系列,以及在过去十年间创作的多组作品。这些作品展现出了尹秀珍对于变化性材料的持续关注,其中绝大多数是第一次在香港亮相。
衣服和瓷器是尹秀珍惯常使用的材料。此次展出的全新作品系列“沧浪志”选取了瓷为主要材料,并将艺术家与瓷土的关系推进到更具身体性的层面上。通过手部或强力或轻柔的推挤,艺术家在厚重的瓷板表面留下肉身一样的褶皱与波纹。
艺术家标志性的衣物碎片在波纹的缝隙中钻出,这些被一个个具体的人穿着过的衣物在更加漫长的时间跨度内发生变化,将衣物主人的生命经历忠实记录在纤维表面,与瓷互为参照,引领观者进入对生命境况的沉思中。
另一作品系列“涟漪”曾于2020年在济南双年展上首次亮相。艺术家将诸如水果、盆景等正在生长变化中的物品放入到艺术装置之中,使作品时刻处在一种临时状态。这些有时限性的材料早在90年代起便时常在尹秀珍的艺术装置中出现,令作品随时间发生变化。而此次新作与此前材料的使用方式有所不同的是,它着重强调了人在面对一件变化之物时的体验与感受。
《灯》是此次展览中亮点作品之一。在宋冬看来,今天我们的世界复杂多变,但不管去往哪里,心里头总要有一盏灯,存留一丝希望。
无论是布料、瓷器,或是水泥,尹秀珍的创作材料和灵感,总是从生活中来,跟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相关。她认为自己的创作从来都是很“具象”的,因为人在社会中的生活,让她感到触动的事物,也都是生动、具体的。
“尹秀珍:无处不在”展览入口处 佩斯画廊,香港,摄影: Louise Lo
“尹秀珍:无处不在”展览现场 佩斯画廊,香港,摄影: Louise Lo
延展阅读:
(责任编辑:罗书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