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浅谈南黄北齐和百年巨匠

2022-12-19 00:00:00 完达山人王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4aadb6c7e9f7ed4f738b79fc98c525a8.jpg

  浅谈

  "南黄北齐"与"百年巨匠"

  (学术研讨篇)

  文/完達山人王玉

  引言:

  按学识和身份我只是一位"平民画家",按美术理论水平我也只是一个业余水平的"美术理论爱好者"。就我的水平和资历我是没有资格来谈论"南黄北齐"和"百年巨匠"的。

  可按着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下,我好像又有资格来谈出自己的学术观点和见解。

  自己心里在想,我只要在文章中不作任何人身的恶意攻击,本着摆事实讲道理;只是"就画论画"来谈出自己的看法和分析,我想观众和读者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了,黄宾虹和齐白石两位巨匠级的大师,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和在广大人们心目中的历史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也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和历史定论。

  黄宾虹和齐白石的两位巨匠级的大师在近现代美术界上的重要地位那肯定是牢不可破,不可动摇的,虽然他们的历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这是时代的烙印和产物。

  但是在那个时代他们那样去画是可以的,而在当今这个时代再那样画就有可能不可以,因为时代在变,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变。

  打个比方说,就是黄宾虹老先生的那幅拍卖到3,45个亿的"黄山汤口"之作,假如现在拿这幅六尺整纸的画作去参加全国美展的话,如果落款和印章不是黄宾虹,我估计百分之百会落选,我更相信连筛选照片的第一关都过不去。

  如果去拍卖行送拍那也会百分之一百地被拒之门外。

  因为那幅画从"构图布局"到意境以及色彩和节奏感等方面都不是太讲究,尤其是在构图和布局方面更是不够理想。

  只是在笔墨语言的"骨法用笔和气韵生动"两个方面还是比较突出和理想的。

  (注:此作当时只是为了答谢为自己介绍小妾的媒人陈叔通而画的一幅应酬之作而已)。

  就单单从构图上讲,这幅画一开始就已经失败了。

  下面咱们可以共同来赏析这幅

  "黄山汤口"之作。

  (注:后面有附图)。

  一幅画水平的高下,其构图是极其关键的一关,构图布局没有过关,就是你笔墨再好,再浑厚华滋都将于事无补。

  其笔墨之好是须要建立在完美构图之下的,那才更会显现出笔墨的"气韵生动"。

  (注:古代先贤谢赫的六法之论第一论就是"气韵生动"。

  即是:①,气韵生动、②,骨法用笔、③,应物象形、④,随类赋彩、⑤,经营位置、⑥,传移摸写。此六法将经营位置放在最后)。

  实际上按现代审美来讲,是应该将经营位置(构图和布局)放在第一位;不管是山水画还是人物及花乌画其构图布局是一幅作品成败的关键。

  打个比喻,这就跟欣赏一个人的五官一样,首先在五官的位置得長对了的情况下,才会去欣赏其眼睛的大小及是否有神?

  如果眼睛的位置都没有長对;那眼睛再大,再有神,再会传情,与周围器官即不成比例又不协调,那肯定是一点正面好的作用都没起到,反而会让其作品完全的彻底失败。

  记得我的老友清华美院宋滌教授曾有过这么一段论述:

  "假如说地球上没有群山峻岭的雄姿,到处都是一马平川,那世界上是否还会有崇高和伟大这个词汇那可能都是个未知数?

  假如说地球上没有海纳百川的海洋,那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子那更是个未知数?

  作为我们一位山水画家来讲,面对着祖国那么多雄伟壮丽的大好河山,我们不去认真观察和实地写生,将那雄伟壮观和气势磅礴的景色用我们的彩墨表现出来,只是用几条浓淡墨的粗细线条来胡乱勾上几筆,再点上一些浓淡墨的点子;那肯定是表现不出来祖国大好河山之雄伟壮丽的气派来的"。

  可能有人会想,觉得我写此文大有蚂蚁撼树不知量力之感,但是我还是想表述一下自己一些浮浅的见解和认识,与此同时若是能得到高人的指点或相互研讨切磋,从而能使自己的美术理论水平有所提高那也是一件非常难得非常有益,非常不错的事情呀!

  (注:蚂蚁撼树虽属于贬义词,但不得不承认蚂蚁有撼树的胆量和勇气那也是不容易的呀)。

  因为当下的理论家老的老,病的病,没的没,剩下几个水平高的还胆小。所以才形成眼下的大多数理论家都在唱赞歌(只是为挣几个润格和润口费而已,在宣传媒体平台上很少见有深入的学术讨论和学术批评的文章)。

  从而至使那些胆子大并没有太多学识的理论家胡乱调侃而大行其道;弄的整个美术理论水平整体下滑。

  反而那些被吹捧的书画家们也整天活在雲里雾里,不知东南西北地大放厥词。

  按道理来说,虽然理论指导实践本应该是一条颠覆不破的真理。

  但是当下的理论家大多数都是没有实践经验的侃侃空谈之大家,根本就不知道笔墨纸砚及行笔运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领,更谈不上笔墨语言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了;所以就很难能够正确地来指导实践。

  那实在沒办法也就只能引经据典翻阅古书来相互东抄西抄吧,固而形成了当今美术理论界千人一调的无可奈何之局面。

  黄齐两位巨匠级的大师的精品力作和传世的经典之作是有目共睹的,那我就不用一一列举啦。

  此文中我只列举几幅作品来赏析学习和研讨。

  (注:在学术研讨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共同进步的过程)。

  其中黄宾虹老先生的作品我只重点列举两幅山水画和几幅小品之作。其中重点谈一谈那幅被拍卖到(加佣金)3、45亿元的六尺竖幅的"黄山汤口"之作。

  齐白石老先生的作品我列举的比较多一点,(其中包括赠送给正反两方面大人物的礼品之作),其重点我要详细谈一谈被众多理论家们推崇为是齐老最佳的山水画"蛙声十里出山泉"之作。

  关于"南黄北齐"之说,也不知道从什么年代?在什么情况下?是什么人给定的调?

  据有关资料显示,"南黄北齐“之说只是现代美术史界提出的说法而已。

  而更早在画坛里流行的说法是”南吴北齐“,南方是指吴昌硕,北方指的是齐白石。

  近半个世纪南方人为了炒作黄宾虹的画作,才提出了”南黄北齐“之概念。

  实际上这是纯属南方的理论家们偷换慨念之作法;时间一長一些北方的理论家莫名其妙地也跟着南方理论家一块喊起"南黄北齐"之说了。

  南北方的理论家形容黄老的山水画,大多都只会使用一个词语"浑厚而华滋"的统一腔调来论述的,其究竟浑厚在哪里?华滋在哪里?他们便没有下文了,根本就说不出个一二三来。

  从中可以明显看岀顶属北方的理论家们没有自己的主见而且很容易随波逐流,还自以为齐白石为北方画家争了光似的。

  实际上细细分析起来黄齐二人都属于南方人,一位是江浙画派学者型的教育家,(注:严格来说黄老的作品应该是教书育人的示范画,并不全是正式的艺术创作)。

  而另一位是湖南乡下没读过几年书出身的木匠师付。只不过齐老是属于以卖画为生来到北京的最早北漂族的画家而已。

  看来,近现代形成(南盛北衰)之文化状况已久,就是齐白石在北京正春风得意的年代,当时北京那些美术界大佬们也是干瞅着一个湖南乡下木匠师付在京城,得到几位贵人和伟人的关照后而如鱼得水才名声大噪。

  就是当下也是一样,在美术界有话语权的人也大多是江南才俊之士,既使北方有那么两三个也逐渐在被淘汰。

  这就好像似(老北京人)逐渐被(来京新贵)们从三环内被挤到六环以外的味道和感觉是一个样的;老京城的遗老遗少们无奈之下也只好在六环以外再买个小一点的房子来居住,好留下剩余的拆迁款用来安度余生。

  这实在是谁也没办法,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是钱,权,利的结果。

  咱们再回过头来看,"南吴北齐"之说还好像比较靠谱,别的咱们不用多说,就是齐白石在北京已经站稳了脚跟的年代,他还得请上海的吴昌硕为自己书写润格才会有更多更好的销路;就从这一点上来看就足以证明"南吴北齐"之说是靠谱而且是比较可信的。

  而那时的黄宾虹在江浙只是一位教书育人的教授而已,绝对没有海派吴昌硕那么大的影响力,号召力和掌控书画界的能力。

  而"南黄北齐"之说,那纯粹是江浙一些(以大理论家王伯敏为首)的美术理论界人士为了炒高黄宾虹的画价特意而为之的手段罢了;并且当时有资料显示还说王伯敏,林散之,李可染等三人都是黄宾虹最得意的弟子,云云!!

  当时或许江浙画派和海派有些不可言表的内幕?那就不好说了。

  2017年6月19日晚,中国嘉德2017春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槌。

  本场共104件精品上拍,其中,黄宾虹《黄山汤口》现场以7200万元起拍,以100万的竞价阶梯交替上至7500万,现场一买家直接叫价1亿元,随后更是以1000万元的竞价阶梯上升,在场内多位买家之间展开竞争,现场呈现一片胶着状态。

  最终杀至3亿元落槌,加佣金以3.45亿元成交。买家是山东一家新能源汽车集团。

  (注:当下拍到这么多钱估计跟黄宾虹他老人家是一点关系都不会有了,跟那个媒人陈叔通的关系恐怕也不会太大;明眼人一算就会知道,光拍卖行就赚了四千伍佰万,别的环节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市场,这就是江湖)!

  黄宾虹55岁娶15岁娇妻,死前仍不忘给”媒人“画画,就是当下拍卖到价值3.45亿的"黄山汤口"之作!

  黄宾虹是我国近现代声明显赫的”国画大师“,鲜为人知的是,这幅画是他的绝笔之作,送给友人之后便溘然长逝。

  他55岁迎娶15岁娇妻,正是收画之人一手促成的,对黄宾虹而言,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

  黄宾虹生于安徽,不仅仅是一个国画大师,还有过留洋经历。在那个年代在我国画家中,是很少见的。画家对于开阔的眼界有着较为苛刻的要求,所以就需要画家外出奔波以此来开阔眼界。这就难免的常年奔波在外,家中妻儿也是翘首以盼。

  1919年,心怀大志的黄宾虹来到了上海滩。上海在我国历史上,向来是藏龙卧虎之地,在此黄宾虹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贵人陈叔通。

  陈叔通乐善好施,喜结文人墨客,听闻黄宾虹大名,便引为知己之交。

  陈叔通得知黄宾虹没有稳定工作,便引荐其担任商务印刷馆美术部的负责人。这算是解决了黄宾虹的工作问题,在上海算是立稳了脚跟。

  陈叔通感念黄宾虹,常年在外奔波身边无依无靠,便有意促成一段良好姻缘,甘为黄宾虹做”媒人“。

  机缘巧合之下,陈叔通将朋友家一个普通的佣人介绍给了黄宾虹。黄宾虹一看到这位精致可人的女佣人,那是一见倾心,甚为欣慰。

  这位女佣人的名字叫做宋若婴,说来令人垂怜,她也是安徽人,算是黄宾虹的老乡。

  可是,从小就是被人拐卖到这举目无亲的上海滩,寄人篱下不说也是受尽世间辛酸。

  翌年,时年55岁的黄宾虹,迎娶15岁娇妻宋若婴。宋若婴聪明过人,在黄宾虹的悉心教育下,识文断字,绘画刻字都做得有模有样,很快成为黄宾虹的得力助手。二人虽然相差40岁,可是在艺术上是有着说不完的话题。宋若婴对黄宾虹老人,很是照顾的无微不至。

  黄宾虹在娇妻的照顾下,晚年迎来了创作生涯的一个高峰,现在人们熟知的画作,多为黄宾虹晚年所作。

  通过这次55岁的黄老娶刚刚15岁小妻宋若婴的事,我们不难看出黄宾虹老先生也是个性情之人,更是一个不忘恩情的人。

  只是他的原佩夫人还在老家翘首以盼之中呢!

  黄宾虹的人生与姓陈人士真是有缘份,(注:上海的媒人陈叔通和北京的贵人陈师曾)。

  媒人陈叔通得到了黄老的答谢之作"黄山汤口",后来此作不知传到什么人手中便得到了3个多亿的真金白银,估计这3个多亿根本就与黄老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了。但是黄老也了却了一门心事而喜抱少妻美人归。

  55岁与15岁相差整整40岁,虽然1919年当时还没有一夫一妻制的法规,但是按岁数已经是爷孙辈的差距了。看来南黄北齐两位老人都是非常有艳福,难怪都比较長寿,可能阴阳互补之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这与下面左宗棠的故事,在人性和人品两个方面是有着很大的区别和差距的。

  (注:当时左宗棠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要人物,是奉皇恩之命而不是自寻小妾的,并且小妾章怡17岁已经接近成年了,成年与未成年这其中的性质可是大不一样的)。

  1881年,69岁的左宗棠奉命迎娶17岁的小妾章怡,左府张灯结彩,充满喜气,新娘子却满脸愁容。洞房花烛之夜,左宗棠送走前来贺喜的人们,颤颤巍巍走进洞房,他并没有急着入洞房,却坐在床边无动于衷。

  而17岁的小妾满脸嫌弃掀开红盖头,急不可耐地脱掉上衣,只剩下贴身衣服。

  这时,左宗棠却坐不住了,对小妾说:“你还是做我的孙女吧!左宗棠与小妾章怡那一夜根本就没有入洞房”,并且对章怡说,今后你就给我当孙女吧,这套新房就是你的闺房,可永远的住下去。

  左宗棠这一举动,让小妾章怡感激不尽,热泪盈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77fa36412435c4e067f3644901e9f47d.jpg

  黄宾虹

  (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

  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生于浙江省金华市。

  中国近现代国画家,擅画山水,山水画一代宗师。也是书法家,与白蕉、高二适、李志敏合称

  “20世纪文人书法四大家”。

  曾任中国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解放后任全国第二届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被称为“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

  1955年3月25日病逝于浙江杭州。

  "黄山汤口"之作可能广大读者早已经见过了这幅画的印刷品,不知各位有啥感想和高见?

  众所周知,一幅山水画水平的高下,首先得先看一看构图布局和立意是否过关;再看一看整幅画面是否气韵生动,如果连构图都过不了关,便谈不上气韵生动;其笔墨再好,线条再讲究也是白费而劳而无功,再怎么补就也都成不了精品力作和传世佳作。

  下面咱们对着这幅"黄山汤口"之作来作具体的"就画论画"。

  咱们首先来看画面的主体(主峰或主树)占位是否压在横和竖的黄金分割线上,其次要看其占位的面积的大小,高低差落,是否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由此而产生大开大合并附合自然规律而形成的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

  (注:有了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之后才会引起观众驻足细品其中的气韵生动)。

  立意,是要看表現的季节是春,夏,秋,冬还是风,晴,雨,露。而要采用的笔法和墨色是有着直接关系的。是干裂秋风还是润含春雨。

  没有好的构图和立意,其它各个方面画的再好,再到位,再浑厚华滋也很难成为一幅传世佳作。

  把黄老的画作挂起来看十幅到一百幅大体基本都是一个色调。

  这幅“黄山汤口”之作,在主峰山头从左上方三分之二处开始,一直往右斜下方延伸,其中并没有大的起伏,只是最后才起了个小山包。

  更主要的是再看远山,也是同样从左上方开始一直往右下方斜着画下来的。

  尽管远山用的没有皴法的谈墨,但是,两重山势完全一样的往一个方向斜,这势必造成山势雷同和不稳定感,至使整幅画面的山峰并没有产生任何节奏感。

  好在宾老是在画面的右上方的题字和落印才给了这幅画一些补就,方使整个画面略感有了一些起伏变化和节奏感。

  画上最前面的两棵大树,看树叶有点像松树,但是树干又不像松树的干,其最主要的是把树画的太高了,其中最高的一棵几乎压在画面的正中间,这都是构图中的大忌。

  从古至今,画法画论上早就有丈山尺树,尺山寸树之说,这两棵树的高度几乎占了全画長度的三分之一。这样,所画的山再高也高不到哪里去,更显不出高山的雄伟和壮观,其主要原因是树和山的比例不妥而造成的。

  两棵大树中段,好像是为了让人们能看见两个坐姿的古人,而又好像特意让树的中段不能長树技似的,为在此特意留白处画上两个小人物,所以就显得特别地勉强和生硬。

  左边的几间房子的用线和画树的用线几乎一个样,这样的建筑用线即没力度又没有表现出明暗。所以此房舍并没给画面带来任何生机。

  关于色彩,云雾,瀑布及水口转弯处的刻划与黄老别的画作便显的千篇一律,千山一貌,千山一色,千树一姿了。

  我不知道黄老先生这幅“黄山汤口”画的是黄山中的主峰哪座山峰?远山又是哪座远山?

  只从山石结构上看与黄山的山石结构和岩石的纹理相差甚远,几乎没有一块石头像黄山上的怪石,即没奇松又没有云海,即没有人字瀑也没有百丈泉。

  尽管笔墨相当讲究,但是感觉不出来画的是黄山的地貌和岩石结构与黄山的四绝①,奇松,②,怪石,③,云海,④,瀑布;根本看不出一点黄山的神韵来。

  (注:我本人从七十年代中期至今,黄山的春夏秋冬四季也都曾去过,次数多达十几次。有一年的大年初二都去过;即有写生稿又有拍摄的照片,对黄山的岩石还是比较了解和熟悉的)。

  黄老的画从画面上看其笔墨虽老辣自然,但从局部上所表现物体的质感和体积感,还是没有黄山的神韵。

  从整幅画面的浓淡,干湿,虚实关系上看,倒是显示出了足够的湿润和空间感及高超的笔墨功夫。

  吴冠中老先生曾在记者采访时就说过,黄宾虹先生的学识和修养是值得我学习和尊重的,但是他的画并不感人,墨和色和构图几乎千篇一律。

  特别是云雾安排的太碎,因为没有大块的雲来托着大山,所以山画的再大再高也不显雄伟壮观。

  当然了,画中的笔墨效果,笔墨语言还是有些宾老独到之处的,整个画面还是画的比较湿润,大有润含春雨之意。

  宾老可能画大幅作品的机会不是太多,整天忙于教学,研究笔墨。

  那个年代可能黄老的画室也不会太大,或许是卧室与画室就是一间房子,再加上年老时严重的眼疾之影响等等一些因素便造成了对画大幅作品难以调整和撑控的重要原因。

  下面段落文字为人民日报(民生网)对王玉先生采访的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记者问,王玉先生您对南黄北齐之说怎么看?

  王玉答:估计"南黄北齐"的提法早已有半个多世纪之久了,黄宾虹和齐白石的两位巨匠级的大师在近现代美术界上的重要地位那肯定是牢不可破,不可动摇的,他们的历史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这是时代的烙印和产物。

  但是他们那个时代那样画行,而在当今这个时代再那么画就有可能不行。(那是时代的烙印,谁也是改变不了的历史)。

  例如近些年北京和南方所有学黄宾虹的几乎都没学到家,都是半路就败下阵来了。既使有人学成了那又能怎么样呢?中国有一个黄宾虹就足够了。

  细细地品味回想和考量齐黄两位老先生的过去,他们为中国画作出那么大的贡献,可是他们真的享到福了吗,黄宾虹的画一幅一元钱都卖不出去,举办个展时唯有傅雷先生一个人买了一幅画,却把黄宾虹高兴的又白送给傅雷好几幅画。可想而知你说黄宾虹老先生那时候的日子会过得好吗?

  齐白石也一样,在北京挣了一根金条还得捆在腰上才能入睡,生怕丢了,最后把腰都给垎坏了,那要是当时能挣到一百根金条,齐老的腰还能捆得过来吗?那不就干脆可以辅上一张金条床睡觉了吗。

  可见,两位老先生当时并没过上多么好的日子,真可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倒让其儿孙们和字画贩子,字画倒爷们,画廊及拍卖行发了大财。

  一切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切艺术问题都是节奏问题!

  把多少幅画并排掛起来一看,除了用笔用墨比较讲究和多变之外;构图几乎大同小异,只是小桥房屋及瀑布的位置变了变,十幅画用笔用墨及浅降淡赭调子几乎都是一个样子,一个节奏,一个色调。

  当今,不管是江南的或北方的众多美术理论家也都是用同一个腔调,一个成语来形容黄宾虹的笔墨为“浑厚华滋”,实在是有些八哥学舌不负责任的统一论调,

  大型记录片[百年巨匠黄宾虹] 解说词中楞说,黄老先生在老年的视力几乎双目完全失明之后,还能坚持画画,而且是越画越好,越画越精,这种说法简直是没有道理的胡乱吹捧。

  一般常识,人若没有好的视力怎么能画好画?并且还能越画越好?越画越精!真是让人不可信服。

  沒有好的眼力其构图,色彩,笔墨技巧等等一切技法和微妙的变化那又怎么样来完成和调整呢?

  不管是黄宾虹,还是齐白石,估计他们活的都很累,整天忙于生计和教学,生活过的也不是那么宽裕。

  否则齐白石怎么会在夫人每顿做饭时,他都要亲自去给量米呢? 怎么会用特别干硬的点心来招待客人呢?

  如果齐白石老先生能挣来好多钱,那就更不用每顿饭都要亲自为夫人一勺一勺地量米作饭了,那得耽误了多少创作的宝贵时间呀。

  等等这一切因素都可以证明老人家们当时活的有多累。是完全可以理解齐白石老先生当时确实是穷怕了,至使让后人觉得他老人家即吝啬又扣门。

  眼下黄齐的作品拍到了几个亿或十几个亿,已经跟他们本人早已没有半毛钱关系了,全让那些画贩子,画商,画廊,经济人和那些通过拍卖来洗黑钱的人挣去了。

  相比之下,当今的大画家们的创作条件,也不知要比两位大师要好过了多少倍; 但是创作出好作品来了吗?特别是体制内那些牛气冲天的大画家,拿着丰厚的国家奉禄,究竟创作出来几幅精品力作和传世的经典之作?

  下面这幅画就是被拍卖到3,45个亿的"黄山汤口"之作,也就是黄宾虹临终前为了答谢媒人的礼品之作,(只能算作一幅答谢的应酬之作而已)。

  据说此作即是黄老的绝笔之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e88b14508d11b6b9942686ad05e5b8fe.jpg

  上面这幅作品为

  "黄山汤口"之作,

  下面这幅画,宾老好像似临摹的一張古画,其用笔运墨一反常态,那种浑厚华滋的笔墨效果只是在主峰上有所体现。

  其余部分大有白宾虹时期的味道,距黑宾虹时期的作品相距甚远。

  此幅画的树木还是有些大,但用笔用线比较挺拔,刚劲有力。能看出宾老对线条控制的过硬功底,山的勾线也特别讲究。

  但是,花青色的远山确有些不太合乎自然规律和透视关系; 尤其主峰山头顶上那块花青色的远山更是不舒服。

  那种高度,特别是在主峰尖上再画远山就不太附合自然规律了,那个位置应该是画云效果才会更好,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容易让观众和读者接受和欣赏。

  虽然山水画不用太讲究透视,但是也不能一点也不讲究呀!怎么也得附合自然规律才会看着舒服,既使真的远山就在顶峰山尖上那个位置,那也得躲开主峰山尖为好。

  例如其画中主峰左右两侧高度低一些的花青色的远山,其占的位置就比较合适,看上去就很咐合客观现实之规律,看着也很舒服。

  其主峰山尖上的远山尽管是花青色的远山,但也影响了整个构图,布局和意境的完美体现。

  看来近现代"南黄北齐"之说与"南吴北齐"之说,是有很大争议的,就是在江浙画派之内也是七个不服八个不愤的。

  浙江画院院长孙永曾在一次对话中谈到:“严格来讲,黄宾虹是个业余画家,而非专业画家。

  所以黄宾虹100张画里面有五六张精彩的就不错了,大部分都是垃圾。再看他60岁时候的作品,你会觉得他能成为大师吗?是不可能的。

  黄宾虹是不能学的,你只能品里面的味道,而且有一些可以品,而有一些还不能品。我曾写过文章批评北京的画家学黄宾虹。

  我说你们也太不懂黄宾虹了。北京人看不懂黄宾虹,所以学一个死一个。

  浙江学黄宾虹的第一代人,学不到位,第二三代就开始没有人学了。浙江的王伯敏学黄宾虹,但最终也是个半吊子,并没有学到位。

  所以,黄宾虹是个危险的大陷阱,害了几代人,但是责任不在黄宾虹,在于学他的人。

  面临这个陷阱,你若不能跳得过去,那就麻烦了。

  我上学的时候,老师陆俨少先生就曾给我们讲过,黄宾虹的艺术是一个垃圾桶。我觉得这个比喻很形象,里面有好东西,但需要艺术家自己去挑拣。

  他的书法是不成熟的一锅粥,学了很多,但没有自己的面貌,不懂的人却把他抬得很高;而他的花鸟画就太差了,看不出来好在哪里。所以我说,现在浮云遮了我们的眼睛。我们要把浮云拨开,要用自己的眼睛、要用脑子重读经典。(注:以上文字均是孙永院長所言,这都是有据可查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9d2c4e068b1fbeb607d0920bfa1236f1.jpg

  浙江画院院長孙永的山水画

  (在我的文章里引用了孙院長对黄宾虹先生的点评,所以也须要咱们共同来欣赏一下孙院長的作品之后,好有个比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df2e3322de89c780093c855cc46fbb7b.jpg

  江南山水画大师陆严少的作品

  (注:因为我的文章里引用了陆严少先生对黄宾虹先生有些过激的评价(垃圾桶),所以咱们一块来欣赏一下陆老的作品究竟好在哪里)。

  用(垃圾桶)来形容黄老的画就有些超出了学术讨论的范筹了,并带有不友好之味道了。

  〈注:以上文字是在有关资料上查阅出来的,不知内容是否有出入)。

  总之,与我"就画论画"的学术观点根本就是相违背的。

  我觉得不管是孙永院長还是山水画大师陆严少先生,作为两位在美术界极具有影响力的大家,不管是在课堂上或文章中都不应该用"大陷阱”和"垃圾桶"等词汇来形容黄宾虹老先生的作品,这就有些诬蔑人格的味道了。

  都是干这行的,又都是江南老乡,用不着拿那么不友好的贬义词来说别人吗!何况咱们自己的画并没好到哪里去,说实在的谁都就那么两下子!

  尽管您们是师徒关系那也用不着一唱一和相互应的埋汰别人呀!

  既然陆严少老先生早已过世,究竟陆严少老先生是不是说沒说过

  "垃圾桶"这三个字,眼下也无法考证。

  但是孙永院長作为陆严少老先生的得意弟子,就更应该维护老师的人品了,就算是陆严少老先生真说过这三个字,那也不应该是永远的记忆,该忘的就得忘了才是。

  至于黄和陆二人的个人恩与怨,那是他们老一辈的事,就应该让那一段不友好的言词抹掉,这才是作为弟子应该作的事情。

  (注:这些内容就不应该在"百度"上一查即能出现的内容资料)。

  以上是我本人的个人意願和意见不知当否?

  〈下面是陆严少先生的山水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6e3040c377ce0c3aa36d5c5cbdea04e6.jpg

  下面这是黄宾虹老先生的四幅小画,是我本人在八九十年代偶然机会获得的宾老的真迹。

  那是一位非常喜欢搞收藏的陈世森老先生赠送给我的。(注:陈世森先生前些年在国外早已去世了)。

  陈先生很早以前是某国驻香港的总领事,很可能那时陈世森先生是香港佳士德拍卖公司的常客,他收藏黄老的山水画就有好多幅,在北京的拍卖行正在兴起的时候;我本人光在北京xxx拍卖公司就帮助陈世森他老人家拍出去一二十幅黄宾虹的山水画,四尺整纸的竖幅也只能拍到二三十万元人民币,但陈老先生还是很高兴的。

  所以最后剩下这四小幅线性山水画便赠送给了我。

  当时,我虽然再三推迟我不能收这么贵重的东西,但是他老人家一再说,在北京你帮助我卖出这么多画,并开玩笑地说,这四幅小画就算当作劳务费吧。

  可以说,这四幅线性小画的精彩程度一点也不亚于那些大幅作品,用笔很老辣到位,构图也很讲究,黄老用线的高超水平,在这里可以完全体现出来了。

  不是说我有的,我就说好;读者可以自己来品味吗!按常理或私心来讲,我应该说宾虹老先生的画張張都是精品,幅幅都称得上传世经典之作,才会对我有好处是不是呀?

  可见,当年陈先生在香港买到这么多黄宾虹的画,可能那时也不是太贵。

  (注:试想一下黄老早年办画展一元钱一幅都沒人买,就傅雷先生买一幅,乐的黄宾虹先生又送给傅雷好几幅)之说法是靠谱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856bed2be7d88eef26e3374d4ded0121.jpg

  同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0c7e0793b75ae5f27d51ffb4fdc21d04.jpg

  同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4a209a004867d54af8f9dae5ca9fcb0b.jpg

  同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25949ac3635cb6d165bc811101f6b88a.jpg

  下面咱们再来看一遍

  黄和齐的简介作一下对比;

  黄宾虹1955年去世时九十岁,最高任职为中国美协理事,最后被称为中国人民优秀的艺术家。

  而齐白石是1957年去世时为九十四岁,最高任职为中国美协主席,最后被文化部授于人民艺术家并授于国际和平奖金。

  (注:白石老人就没过73和84岁)。后来才会人说齐老活到九十六七岁是虚构的)。

  对比之下齐白石不管是年令和职务都比黄宾虹略高出一筹。

  但有一样他们二老相同,那就是都得到了年青女人的照顾和阴阳互补,否则寿命不会这么長。

  黄宾虹:

  (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

  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

  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生于浙江省金华市。中国近现代国画家,擅画山水,山水画一代宗师。!也是书法家,与白蕉、高二适、李志敏合称“20世纪文人书法四大家”。

  曾任中国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解放后任全国第二届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被称为“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

  1955年3月25日病逝于浙江杭州。

  齐白石:

  (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

  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

  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也曾入选世界文化名人。1956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国际和平奖金。

  1957年任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今北京画院)。

  同年于北京医院逝世。

  齐白石名言: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相比之下,齐白石的家境是无法与黄宾虹的家庭条件相提并论的。他纯属是一位地地道道农民之子,从小便没上过什么正规学堂,后来又因家贫无奈开始了学习木工手艺,他勤奋好学,善动脑筋,在逐渐学做细木工手艺的时候便学会了一些绘画技能,并练就了做细木工活中彩画的好手艺。可以说齐白石的命运是相当的好,也是相当硬的。

  变家境不好为刻苦钻研的动力,有了点条件便反复几次离开湖南老家,闯荡世界。最后落角北京,真正成为了外省市中以画为生北漂族的第一人。

  在老家湖南首先是遇到几位好老师,而后又娶了一个高风亮节的好媳妇。

  可以说,在新旧社会里都很难选得上这么好的原佩夫人。

  不客气地说,简直就是一位心地善良,心甘情願地在湖南老家孝敬齐白石的二老双親,并且能作出,为自己在北京的男人介绍二房胡宝珠之壮举。

  真是难以想象她的心有多大,有多善良,有多高尚。真可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超级“女雷锋”。

  成功男人的身后总是站着一位伟大的女性。齐白石的命运之好,我给总结了以下几条:

  第一是女人,

  以原佩夫人陈春君女士为代表,胡宝珠,后来又有几位女人相助,包括女学生新凤霞等多位美女都周绕在齐白石身边。

  第二是贵人,

  以第一位贵人陈师曾为首的,相继又有徐悲鸿请齐白石到中央美院为学生上绘画课,一位没进正规艺术院校学习训练的木工画匠,楞能走进中国最高的艺术学府,为真正的大学生上课。总之,相继有多位贵人相助。

  第三是伟人,

  以齐白石的同乡***为例,以及周xx,郭xx,蒋xx,戴x等等正反两方面人物,齐白石都有书画相赠。尤其是对同乡***有两次书画相赠,第一幅是有***题了字后,白石又借回欣赏便声称找不到了,而后又给***重新又画了一幅同样的画。

  多聪明的齐白石呀!有***题字的画该有多珍贵呀!特别是总理宴请齐白石后又陪着用专车把齐白石送回家,等等一切过程都大大的提高了齐白石在北京乃及全国的知名度。

  真可别小瞧这位从湖南乡下的木匠画家,他还真会炒作和包装自己,是一位很了不起能通天的老北漂族。

  齐白石不但会交际,还竟交那些有钱有势的,甚至还攀上了多位领袖级的人物。当时,所有的北京美术界的大佬们都无法与齐白石相比,干瞅着这个湖南佬在京城越来越火。

  第四是俗人,

  这俗人我是指近现代这些炒作,抢拍的附庸风雅的大款和土豪们,能把一位一生最多只画了一万左右张画的齐白石真迹,楞给炒到超过了八万張假画,(据有关资料介绍,当下在书画市场流通领域足有七八万張齐白石的假画)。这就跟酒店里大吃野生动物似的,市场上有须求,就会有宰杀。书画市场上也是一样,只要有须求,造假的高手层出不穷,造假者会买旧宣纸,老墨块,陈印泥,总之他们会弄的会使鉴定专家都很难分出真假来。有位资深的拍卖行专家说的好,只有卖大名头的假画,我们才会赚的更多; 拍真迹反而赚不了几个钱。所以我说是这帮俗人在继续成就了齐白石。包括他的子孙的画都成了抢手货。最近看有关资料报导,说齐白石有个女儿专门续画齐白石的半成品。说是齐白石在世时画了不少工笔草虫,还没来得及画粗枝大叶呢?现在由白石的女儿来补画粗枝大叶。听说,在拍卖会上也能拍到上千万。云云!据有关的官方人士与专家谈论,北京画院也有相当一批齐白石早年画的工笔草虫,也是没来得及补上粗枝大叶呢,白石就过世了。可这位资深专家说,这批白石半成品的工笔草虫大有可疑之嫌?因为白石先生有个二儿子过世的比较早,这个儿子在世时,他画工笔草虫的功夫远远超过齐白石。所以说齐白石这批半成品的工笔草虫确实值得商榷和探讨。这位资深专家确实是一位难得的敢说真话,说准话的大学者,不象有些理论家给了点钱就胡说八道,是一位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他更是一位有思想有学养,有职业道德的资深评论家。他并不看风使舵,一味的随波逐流。注:(这位资深理论家和那位官方人士都是我几十年的好朋友,这些请况是我親耳听他们交谈的,这位资深的美术评论家在研究个案当中,齐白石是其中重要的研究对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6377731e1446e0856eae5b0a9a8fee2b.jpg

  这幅齐白石的纯水墨的"虾"

  可以说是一幅举世无双的精品力作。

  不论是构图和笔墨情趣以及浓淡墨的透明度都可以勘称永恒的传世佳作。

  咱们从这幅纯水墨的"虾"可以联想到齐老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之作,其艺术水准那可以说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关于小蝌蚪的问题,后面咱们再详细论述,就是此幅画面上的两山夾一水的大山也是一点山的结构及皴法都沒有,从而显得两边个大山画的太空太草率。

  尤其是画作紧上面的花青色的山与其黑山安排的很不协调,看上去极不舒服。

  齐白石先生画的虾是从现实生活中观察而得来的,(注:当时齐白石为了经常能细心地观察虾的结构和习性,就在他的大号笔洗里养上几对淡水虾以便随时观察)。所以齐老才能画出那么高水平纯水墨的虾来,这是附合一般创作规律的。

  而"蛙声十里出山泉"之作一看便知是没有细心观察到蝌蚪的生活环境和生長规律而想当然的摡念之作。

  (注:此文后面将详细介绍"蛙声十里出山泉"的一些细节的创作问题)。

  就是这么一幅根本就不附合青蛙或蝌蚪生活环境及生长规律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之作,确被众多理论家们称之为是齐老山水画中最好的精品力作;这简直是可笑之极!

  最简单的一个事实就能说明这个问题;有谁见到过小蝌蚪能在大深山中大瀑布里游泳?小蝌蚪不被吓死也会被两边的山石撞死!

  (注:画大瀑布与小山泉或溪水是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64df47b2984c4fa79aa29fd39744948f.jpg

  下面我就这幅"蛙声十里出山泉"之作,加以详尽的研讨之我见:

  齐白石老先生自己曾说过:

  我的篆刻第一,书法第二,诗词第三,画为第四。

  而众多理论家又都称之齐白石的山水画要比其它的画高级的多,其理由是齐白石的山水画比较少,物以稀为贵!

  尤其是特别推崇"蛙声十里出山泉"之作。

  "蛙声十里出山泉"山水画之作;题目与画面自相矛盾如下:

  ①,画面上的蝌蚪这么小它还不会叫出声来。(蛙声)?

  ②,十里是指平地,瀑布没法用里数来计量。

  ③,山泉或小溪与瀑布是有很大很明显区别的。

  ④,青蛙及孩子蝌蚪的生長规律中,小蝌蚪1至2个月之后才会开始長前后腿,有时先長后腿,也有时先長前腿。

  ⑤,青蛙甩虸的环境是有严格要求的,不会随意到处乱甩。

  ⑥,小蝌蚪是经不起大瀑布的水流急速和低温的。

  ⑦:下面我就来谈一谈自己对青蛙和蝌蚪的生长规律和生长环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因为我从小就生长在东北大草甸子(湿地)的周围,对青蛙和蝌蚪是再熟悉不过了。

  每到春末夏初的时候可以说(大草甸子)湿地是男孩子最好玩的好去处,也是最神秘的地方!

  记得我上小学时候老师并不给留太多的家庭作业,所以经常和小伙伴们一块到大草甸子里玩耍,湿地里一片接一片的小水洼更是我们经常玩而不疲的地方,那水洼里不仅有一群一群的小蝌蚪和一对对的青蛙,还有那总也抓不净的泥鳅鱼,每个塔头垛子上都長满了黄花菜和靰拉草;有时我们一直能玩到天黑才回家,让妈妈把抓回来的泥鳅鱼和大一点的青蛙煮上一锅泥鳅青蛙汤,味道又香又鲜美。

  有时我们还捞回一些小蝌蚪放在瓶子里养着玩,不过小蝌蚪特别不好养,养不到两天就死了。小蝌蚪这东西娇气的很,水温水质差一点都活不了。

  待我们上了四五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到乌斯浑河里下夜钩钓大鲶鱼了,每次下夜钩都得在大草甸子里抓一百来个青蛙作鱼饵。

  所以我才敢说自己对青蛙和小蝌蚪再熟悉不过了呢。

  青蛙一般在四月份求偶然后持续三个月的求偶期,(三月至七月)。南北方各不相同,北方要比南方晚一个月左右。

  青蛙的卵是体外受精,抱对是青蛙产卵和排精时的行为。

  抱对时,雌雄蛙的泄殖腔孔相互接近,有利于精液直接排在卵上,这样就会提高卵的受精率。小的是雄蛙,在上面;大的是雌蛙,在下面,抱对时雄蛙的挤压也有利于雌蛙的排卵,实现排卵、排精同步进行。

  在一般情况下,青蛙交佩时都要选择在小溪或池堂边上并选有遮蔽物的下面进行,如荷叶或浮萍下面,(为的是怕被别的动物给吃掉),并且还得在阳光下比较温暖的水温条件下排卵和排精。

  小蝌蚪1一2个星期后才会长腿,有时先長后腿,也有时先長前腿:小蝌蚪变成完整的青蛙大概需要经过2-3个月的时间。

  通过以上我对小蝌蚪和青蛙的详细介绍,咱们就可以充分的断定齐白石先生所画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之作是意想天开的概念之作。是不咐合小蝌蚪和青蛙的生長规纬和生存环境的。

  历史记载:《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于1951年为老舍先生画的水墨画;后来收入《齐白石全集》中,是齐白石的代表作之一;现收藏于中国现代文学馆。该画描绘了在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活泼地戏水玩耍的情景;该画是齐白石对蝌蚪千锤百炼之后的艺术表现。

  通过上面这一段的历史记载,从中我们可从看出几个词都是不咐合现实生活的写照。

  ①,山涧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

  ②,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

  ③,活泼地戏水玩耍着的情景。

  ④,该画是齐白石对蝌蚪千锤百炼之后的艺术表现。

  以上文字是在(百度)里描写此作的关键词;百度也肯定是有美术理论家给提供的资料。

  一:老舍先生为齐白石出的命题画并没有错,或许是老舍先生就是想要考考齐白石,看他怎么来创作这幅命题画。

  一一一一一一

  这与"深山藏古寺"之命题画如出一辙。

  相传古时有一位皇帝曾以“深山藏古寺”为题,招集天下画匠作画。最后选了3幅画。

  第一幅画在万木丛中显露出古寺一角。

  第二幅画在景色秀丽的半山腰伸出了一根幡。

  第三幅画只见一个老和尚从山下溪边挑水,沿着山路缓缓而上,而远处只见一片山林,根本无从寻觅寺庙踪迹。

  皇帝找大臣合议后最终选了第三幅画。为什么要选第三幅画呢?因为“深山藏古寺”的画题虽然看似简单,但包含一个“深”和一个“藏”字,这就需要画家去思考,看如何将这两个意思体现出来。

  第一幅画太露,“万木丛中显露出古寺一角”,体现出“深”、“藏”的意思。

  第二幅似乎好一些,但一根幡仍然点明此处是一座庙宇,只不过给树丛包围,一下子看不到其全貌而已,仍然达不到“深”和"藏"的要求。

  第三幅画,以老和尚挑水,体现老和尚来自“古寺”,而老和尚所要归去之处,即寺庙“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足以见此“古寺”藏在深山中。

  看到此画的人莫不惊叹作者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想象,而这幅画也当之无愧地独占鳌头。

  这个故事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最大的启发是第三幅画的作者在构思这幅画时运用了丰富的联想,使人从“和尚”自然联想到“寺庙”,从“老和尚”再进一步联想到这座寺庙年代已经很久远了,是座“古寺”,从老和尚挑水沿着山路缓缓而上,而远处只见一片山林不见寺庙,联想到这座“古寺”被深深地藏在山中。

  以上这个故事,为什么第三幅被选中了呢。

  ①,老和尚挑水是往深山里走。

  ②,和尚岁数而体现寺庙久远。

  ③,只见深山一片山林没见寺庙,从而体现出"深"和"藏"的意思。

  好了,咱们再来看一看齐白石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与"深山藏古寺"两幅画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同和区别?

  ①,齐白石画的是小蝌蚪。

  ②,人家画的是一位挑水的老和尚。

  ③,齐白石画的是小蝌蚪游出山泉。

  ④,人家画的是老和尚挑水缓缓进山。

  ⑤,齐白石画的是小蝌蚪从山涧乱石中顺急流而下。

  ⑥,人家画的是老和尚顺着山路缓缓而上。

  从以上六条因素相比较,关键问题是小蝌蚪和老和尚之间岁数的差别才是最重要的。

  小蝌蚪从诞生到長出前后腿只需要一至两周的时间,从"蛙声十里出山泉"之作便可以清楚地看到六只小蝌蚪并没有前后腿,只是一条長長的小尾巴而已,这就充分说明了这六只小蝌蚪刚刚诞生一周左右,它们是经不住顺着瀑布急流而下的,刚有一条小尾巴连腿和爪子都没長出来,它是根本撑控不了方向和速度的;百分之一百还不等游到山下就得碰撞的头破血流而死去!

  而老和尚缓缓地担着水往深山里走是不会有任何大的风险的,或许人家天天在挑水已有了丰富的经验啦!

  好啦,关于齐白石老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之作就不多谈了,若再细谈下去也就没啥大意思了。

  从中可以悟出一个道理,齐白石为什么能把墨虾画的那么好,举世无双!

  那是因为他老人家在画案上的大笔洗里经常养着淡水虾观察,才将墨虾画的那么逼真可爱。

  可能他老人家并没有在大笔洗里养小蝌蚪,再说小蝌蚪也没有淡水虾那么好养活。

  只是那些美术理论家楞说此"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老最好的山水画,说是物以稀为贵。

  这种理论倒是应该吸取教训,不懂的东西就别急着发表意见和胡乱吹捧!

  虽然说艺术可以原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也不能太离谱呀!

  比如说能将凤凰描写在烈火中跳舞吗?

  能将人描写在刚出炉的铁水中游泳吗?

  这幅"蛙声十里出山泉"之作中的小蝌蚪在急流中玩耍,就是脱离了现在生活,就是脱离了小蝌蚪本应该生長的规律和环境;估计小蝌蚪的爹妈也经不起在急流中的考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827acd50e74385f53a34415695aaee36.jpg

  绘画大师齐白石一生钟爱美女,年仅90的他第一次见到20来岁新婚不久的新凤霞,就目不转睛地盯着她,握着她的手不撒手。

  齐白石身旁的小护士,也是他的太太伍德宣在一旁看得尴尬,带点责备的口气对齐白石说:“你总看别人做什么?”

  齐白石不高兴了:“为什么不能看她?她生得好看。”

  新凤霞很懂事,忙说:“您看吧,我是演员,我不怕别人看。”

  这时苗子和郁风两口子说:“老师喜欢凤霞,就收她做干女儿吧。”

  新凤霞当即给齐白石行了礼,叫了干爹

  齐白石很高兴地收下了这个干女儿,并收她作关门弟子,教她画画。

  作为齐白石最后一位关门女弟子,齐白石对新凤霞宠爱有加,时常打电话给新凤霞老公吴祖光,让新凤霞去他那学画画;

  齐白石还从他珍藏的画中,让新凤霞挑选一幅作为见面礼,并给画作题词。

  但这幅画后来确给新凤霞带来了不少的灾祸,(在xx年代被视为破四旧的东西)。

  山水画巨匠李可染谈齐白石

  齐白石先生是一个 “大天才” 却用最笨的功夫。

  “意境” 乃真实的精粹加上自己的理想。

  “意匠” 是 “真到艺术” 的加工过程。

  艺术需要有很强的想象力、创造性。

  齐白石先生的画面特点:

  1、民间与古典艺术的统一;

  2、雅与俗的统一;

  3、形神兼备。对象的真实和人的感情结合。“缘物寄情”。艺术性和真实性统一。

  艺术的力要含蓄,刚与柔统一。

  齐老曾说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大笔墨之画,难得形似;”“细笔墨之画,难得神似。

  此二者余尝笑古人,来者有笑我者,恐余不得见。”

  --齐白石辛酉(59岁)日记。

  东方艺术总是将矛盾的两面统一起来,“化腐朽为神奇”,如此方能达到“化境”。

  一一一

  董寿平老先生评价齐白石:

  (早年某报记者采访)

  唐朝李邕说过一句话"似我者俗","学我者死",可一到齐白石这就变成了“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了。

  齐白石画画,他不是信手画,都是事先经营出来的。

  拿炭条组织成稿子, 组织好了以后,一花一叶,都已经描出来了。

  完成以后,一下就画几十张,上百幅下来一个章法,一个模子。

  这种做法后果是什么呢?“xxxxx运动”之后,北京各区抄家文物本来叫被抄者去领。

  被抄家的去找齐白石的画之类的东西。这些人去领去了,挂出一张来,这个人说是我的,那个人也说是我的,画的是一个景。因为他是一个稿子画出来的。这个问题到现在没解决。

  人们说都没收了,实际上不是没收了,而是没法还。

  因为他就是一个章法,张三说是他的,李四说是他的。这个遗留问题到现在解决不了。

  齐白石画草虫,他当初也确实画了一些草虫。

  实际上他的一些草虫都是他第三个儿子--齐子如画的,一多半都是。

  他专门叫齐子如画草虫,今天画蜻蜒,明天画蚂蚱,一张一张叠起来。不定什么时候自己拿出来补上花草,这样就又叫人鉴定,着实害人不浅。

  他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他和中国其他文人画不同,只是为了卖钱。

  2022-09-23 日 发表于山东

  以上内容是早已仙逝的李可染和董寿平两位老先生对齐白石褒贬不一的短评。

  (注:根据有关资料的记载)。

  以上两位老人的不同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

  咱们晚辈自己去思考琢磨就可以明白了这褒贬不一的短评究竟是什么意思了。

  一一一一一一

  齐白石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当代大部分写意画家基本还是延续着这种理念而进行创作的。

  实际来讲齐白石的"学我者生"

  "似我者死"之经验要比唐李邕的"似我者俗,"学我者死"要高明的多。

  齐白石的"学我者生"就是要学他的方法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学像了(似就是像)。在这一点上齐白石的学生李可染倒是做到了,李可染的画真是没有一幅像齐白石的,其行笔之慢却很像齐白石。

  虽然李可染自己做到了,但是李可染的弟子们确有好大一部分都太像李可染了,甚至比可染还可染;例如大弟子黄润华以及李行简就是最明显的例子而成为李家山水忠实的延续者,所以其发展空间就很有限了;而張凭,張仁芝,張步等多位弟子就有了一些自己的面貌,尤其是張仁芝更具自己的面貌。

  这充分说明了齐白石的方法是可以学的,但不能学的太像了,完全像了就得死。

  (注:那便会使齐白石市场上的假画将会更多了)。

  从中可以看岀李可染的大智慧实在是太聪明了;号称齐白石,黄宾虹二位都是自己的老师,但是却没有一幅作品像二位老师的。

  据早年有个资料介绍,齐白石的二房胡宝珠因为常年为白石先生磨墨和理纸,加上胡宝珠本来就是一位极其聪明的女人,时间一長便也熟悉了一些大写意的绘画技巧和用笔用墨的规律。

  有这么一天的一大早,趁白石老人出去遛弯的时间,她也迅速地操起了毛笔就在画案上,只用了半个多小时便画完了一張大写意花鳥画之后才去厨房做早饭。

  待白石老人遛弯回来时却发现画案上的一幅大写意花鸟画,感到非常之惊讶!这是自己什么时候画出来的这么一幅好画,他正要往画上题字的时候,二房胡宝珠便从厨房里走了过来跟白石说,这幅画是她刚刚画完的,您看这墨还没干呢!

  当时齐白石又惊又喜,好半天都没反应过来神。他定了定神之后便非常认真而又特别严肃地跟胡宝珠说,今后你可不能再多画了,否则咱们家就没好日子过啦!

  胡宝珠本以为能得到表扬呢,却反而被吓出了一身冷汗。这就充分说明了初学者的拙劲是很可贵的,这个拙劲可能就是齐白石一直在追求的东西呢!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充分说明了齐白石的大写意花鳥画的含金量,(技术含量是不太高的)。否则市场上就不会有那么多可以乱真的假画啦。

  当然了,齐白石的工笔草虫之画的水平在当时是相当高超的。

  总之,凡是市场上假画泛滥成灾的,以假能乱真的画,其技术含量那肯定是不会太高的。

  下面咱们再来谈一谈齐白石的最为有名的名言: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我觉得这段话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说,应该分为(工笔画丶与(写意画)。

  比如说齐白石自己的工笔草虫之作品,那能说成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吗?我看他比任何人都画的似上加似;当时除了他的三子齐子如画的与他的水平不相上下。

  在齐白石的安排下,三子齐子如反反复复地画了很多工笔草虫之画作,固而齐子如的工笔草虫几乎超过了齐白石,如果不英年早逝估计也会成为一位大师级的大家。

  所以我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应该从两个方面说才为准确,大写意之画作,应该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更为准确些;因为笔头大墨水又多很难画的太似,但确能画出神韵来。

  工笔追似,写意追神!

  下面咱们再来谈一谈齐白石的命运如何?

  齐白石的家境是无法与黄宾虹的家庭条件相提并论的。他纯属是一位地地道道农民之子,从小便没上过什么正规学堂,后来又因家贫无奈开始了学习木工手艺,他勤奋好学,善动脑筋,在逐渐学做细木工手艺的时候便学会了一些绘画技能,并练就了做细木工活中彩画的好手艺。

  可以说齐白石的命运不仅是相当的好,而且是相当的硬。

  他变家境不好为刻苦钻研的动力,有了点条件便反复几次离开湖南老家,闯荡世界。

  最后落脚北京,真正成为了外省市中以画为生北漂族的第一人。

  (据有关资料介绍,当下在书画市场流通领域足有七八万張齐白石的假画,有的资料还显示已经超过了十万張假画)。

  这就好比跟酒店里大吃野生动物似的,市场上有须求,就会有宰杀。

  书画市场上也是一样,只要有须求,造假的高手就会层出不穷,造假的手段越来越高,造假者会买旧宣纸,老墨块,陈印泥,总之他们会弄的会使鉴定专家都很难分出真假来。

  有位资深的拍卖行专家说的好,只有卖大名头的假画,我们才会赚的更多; 拍真迹反而赚不了几个钱,反正拍卖行也不负责保真。

  所以我说就是这帮俗人在继续成就了齐白石。包括他的子孙的画作都成了抢手货。

  最近看有关资料报导,说齐白石有个女儿专门续画齐白石的半成品。说是齐白石在世时画了不少工笔草虫,还没来得及画粗枝大叶呢就过世了,现在由齐白石的女儿来补画粗枝大叶。

  听说,在拍卖会上也很抢手,也能拍到大几千或上万元一平方尺以上。云云!!!

  据有关方面报导,北京画院也有相当一批齐白石早年画的工笔草虫半成品,也是没来得及补上粗枝大叶呢,白石老人就过世了。

  一一一一一一

  可有一位资深专家说,这批齐白石半成品的工笔草虫画作大有可疑之嫌?

  因为齐白石先生有个三儿子名字叫齐子如,他过世的比较早,这个儿子在世时,他画工笔草虫的功夫远远超过了齐白石。

  当时徐悲鸿等好几位大画家都称赞过齐子如的画早晚要胜过老爷子的。

  所以说齐白石这批半成品的工笔草虫确实值得商榷和探讨。

  这位资深专家确实是一位难得的敢说真话,又能说准话的大学者,不像有些理论家给了点钱就胡说八道,让怎么说就怎么说。

  他确实是一位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更是一位有思想有学养,有职业道德操手的资深评论家。

  他即不看风使舵,又不随波逐流,因而他也吃了不少苦头。

  (注:这位资深的美术评论大家在大半个人生研究的个案当中,齐白石是其中重要的研究对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025842202cd7752964018c5f213cb569.jpg

  齐白石的山水画

  同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60aa7138fdb71cfb3d2cfe55b3031ad7.jpg

  以上齐白石老先生的四幅山水画要是拿到当代去参加全国美展的话,入选的概律会有多少呢?

  若不说是齐白石的作品;我估计百分之一百得落选;包括拍卖行也会将四幅作品拒之门外。

  估计连省市一级的美展都会很难入选。

  所以我前文已经说过,在那个时代他们那样画可以,但是在当今这个时代,任何人再那样画就肯定是不可以的。

  因为当今这个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早已大不同于从前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ca2b1e1d1f454c8783247e7af4fcd60e.jpg

  齐白石赠送伟人的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5146e2ac243920c6dc8bc0d6391853f9.jpg

  同上

  不知为什么齐白石赠送正反两方面的伟人都是画的松树和老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bf321b518bb7660750abdaf4ee843228.jpg

  齐子如与父亲齐白石合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8812a9ba8d28465dffe46216f5169206.jpg

  齐白石的三子齐子如。他的工笔草虫之画作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早已超过齐老爷子。

  (注:当时以徐悲鸿先生为首的几位大名家都有这样的评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3e95fb19f63e5b7a0e36e1aee5150843.jpg

  齐子如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d19863baedd354eea5d73d2742779238.jpg

  同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6ccc02ad4fefd05dd657e69f4b70752d.jpg

  清华美院教授,当代彩墨画开宗立派的绘画巨匠宋滌先生的精品力作"幽谷鸣泉之秋"。

  此彩墨创新之作与传统画派的旧山水画有着极其鲜明的对比和区别,不论是在构图,色彩,笔墨语言,质感,体积感,空间感,意境及气韵生动各个方面都给人一种全新的时代感,具有身临其境之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7eb421967df280c3710a72f56f4fd030.jpg

  同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2/376b5ca46b8cfef81695e00eb38f56f7.png

  作者王玉简介:号 完達山人

  一九四六年生于黑龙江省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

  北京燕山文化中心书画院

  名誉院長

  北京燕山画派疙瘩皴研究会会長

  现代水墨画新技法〈疙瘩皴〉技法创始人

  以下十几幅作品

  为本文作者王玉的得意之作,其中有一大部分都是采用现代水墨画新技法"疙瘩皴"技法完成的,也有的是采用了传统技法与疙瘩皴技法相结合而完成的,还有一部分是用纯传统技法完成的

  仅供读者欣赏一下而已。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bd2cee80fa136bbc46a6038dbf2261b4.jpg

  "故乡山林"(白桦林)创作年代为2018年,由当时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先生题字。

  作品尺寸:6米x2米。

  此巨作从收集素材到创作完成,总共用时近八个月。此作是采用了传统技法与王玉独创的疙瘩皴技法相结合而完成的。

  此作自问世以来只正式参加了一次(2019年上海国际艺术博览会),并得到了上海和江南广大观众和业内人士的普遍赞赏和充分地认可,好多观众都说此巨作为这次上海艺博会尺寸最大,水平最高的巨作,也是此次艺博会的最抢眼的亮点,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此巨作的装饰装璜不是太讲究)。

  只因为此巨作在上海国际艺术博览会初次问世亮相,故而引来了上海,杭州及加拿大多伦多等多地美术馆和画廊向王玉发来了邀请去举办王玉个人画展。但是终因境内外疫情越来越严重,直到今天也没有再次在正式场馆中展出过。

  不过王玉本人已经决定了"此巨作今后将会只展览而不销售",待百年之后必将会有更大的社会效应和历史价值,这肯定是毫无疑问的。

  环视当下宣传媒体刋登出来的山水画作中,暂时还没见有这种传统技法与疙瘩皴技法相结合的精品巨作问世。

  在这一点上王玉先生自己心中是有数的,并且也很自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3b9e08d6a5836bf004e828dbe195b9e0.jpg

  上图的局部特写,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39d8e14c05e02c53ae2c65be43f78a21.jpg

  "雨后"。

  追求体积感,质感,空间感和湿润的空气之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93e004f84146cc14c80def378eb50402.jpg

  "曙光初照“

  采用疙瘩皴技法绘制的代表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54ad2ad253f5e54a9a9e653fdfbd89d6.jpg

  "古树"。

  采用疙瘩皴技法绘制的代表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ca8010b7ae204ec132509686203b6ea4.jpg

  "雨后湿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6bd3fdd16e37ffd7b6f20a711bfa6276.jpg

  "魂系沃土"。

  此作为2003年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的代表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70cc1600fafc2c346910e07aecac0663.jpg

  皴是灵魂花似雾。

  山石采用的是疙瘩皴技法,而花海采用的是传统技法完成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369eafa72e5d47d2580e9c99e872f737.jpg

  "天苍茫雁何往"?

  芦花似我满头霜,

  别怪山翁笔力狂。

  双雁相携逐春去,

  蓬舟无主欲何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335cf1c5e9a40fce1e8cb05171e06819.jpg

  "水墨味油画"

  月下湿地清幽静,

  江中船影一帆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a7a7a9550e158e5f37a412a06fb90d4a.jpg

  "月下协奏曲"。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8554cd95eddc48e57378d054d5118a1e.jpg

  水墨味的油画"寂静的森林"。

  追求油画民族画的初试之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b663fa07c70b7cf1b876ea529f766670.jpg

  "月儿弯弯照神洲"。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b5819950864258fb2526e51c4394005e.jpg

  "曙光初照图"。

  此丈二匹巨作为(千年一叹疙瘩皴学术群)视频教学示范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4845e275d123c80775eb2e032849bb07.jpg

  "芦花秋之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bf638082b8ca4037b2271fbf2cd2593f.jpg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