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艺术观察团:王念东

2023-01-09 09:44:55 未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93dbedaa4470d2d630fe9720400b269e.jpg

1978年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

1998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

200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2002毕业后早期于四川美院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曾获亚洲及泛太平洋地区诺基亚艺术奖等多个艺术奖项,在国内外多次举办艺术展览及受邀艺术博览会等。现为职业艺术家,期间先后工作生活于重庆北京成都,作品广为国内外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

艺术家王念东的作品主要为超现实主义当代题材,早年签约于美国艺术机构代理,早期作品“水下系列”主要被收藏于美国市场,之后的“都市系列”为大众所熟知的其个人风格的创作题材,为国内外众多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其作品的部分收藏者有:芬兰诺基亚公司、中国电影导演冯小刚、美国格莱美大奖得主 Green Day绿日乐队、美国格莱美大奖得主 Dave Matthew大卫·马修乐队、文化部文化市场司、舍得酒业、泸州老窖、德仁堂药业、基准方中、头等舱FCC、极米科技等等...

艺术百科地址:

https://baike.artron.net/artist?id=5811

问:在创作方式上,采用临摹照片进行创作的尺度与判断标准

答:纵观绘画历史,从公元一万多年前的原始洞窟壁画,到学院派的大卫,到超现实的达利,再到当代艺术的众多视觉作品。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的作品,其实大多视觉艺术产生的灵感源泉都有来自于世间万物从视觉角度传导给人的刺激后的再现再创,也是每个个体视觉认知后的客观体现。运用照片进行艺术创作是一种常见的方式,为了不让作品显得模式化或概念化,画家要运用大量的图片和参考素材。我们很多学子在学院时学到的概念是:作品最好的老师就是你所要描绘的对象的本身。这话其实有自身的逻辑与道理,每个个体都是具体化的,要从大多的视觉形象里找寻到自己所需的可用视觉形像给自己的创作提供参考和养分。我的观点是纯临摹照片和利用照片进行创作的差别就在于是否有主动地去吸取和利用素材。从创作角度,画照片的灵感可能是基于照片本身构造的认知和热爱以致于客观再现,当然创意匮乏的一味复制搬挪那也会索然无味。而利用照片进行创作,是首先有创作的灵感和目的,照片像所有素材一样只是原料,服务于你的创作框架,经过消化后的二次创作呈现才是目的。所以,合理利用照片进行创作是艺术家画家工作的一种工作方式,我们表达的是这个世界的形态的视觉,用世界呈现给你的精彩视觉资源进行创作,利用照片来创作无可厚非但也不要生搬硬套,尽量自己平时养成拍摄和素材收集的习惯为自己的作品创作服务。

问:作品尺幅对于作品欣赏与价值判断的影响

答:作品尺幅的大小在展览现场一定会影响观众的观瞻效果,一个较大尺幅的作品一定会在物理距离上首先映射占满你视觉虹膜的大部分面积,一个扑面而来的视觉效果肯定会压迫和刺激你的视觉神经,这是大画的空间优势。但一张小而精彩的小幅作品,也不是说就不能吸引到观众的靠近伫足,聚精会神,屏气凝视,沉浸于其中。一位策展人说过的一句话,作品不在于大小,一个展览中有那么多作品,能让一个陌生的观众在进入展览空间后,面对那么多的作品,能在你的画作的面前多停留那几分钟,能吸引到观众驻足而观,从某种程度上已成功了一半。记得有次在美国盖蒂美术馆时,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印度细密画的主题展,以及有次在英国国家美术馆看到的一张未完成的十八世纪小幅人物画作,在美术馆里反而是我目光停留时间最长的作品,至今让我印象深刻,而这些作品其实也均是一些小幅画作。在这些大画云集的美术馆级别的展场空间里,一张精彩的小画同样可以吸引到你的注意。所以,画作的大小和这个陈列空间有关系,和展出的主题表达需求有关系,也和艺术家的喜好和出发点有关。但首先的前提是一张好的作品,而一张空洞乏味的大画,再大可能也不能吸引到观众的注意。所以其实大画小画如果是好画都可以很成功的打动观众,也均可以成为价值连城,并在美术馆里流芳百世的经典佳作。

问:传统水墨绘画在今天中国大众的接受程度

答:水墨绘画在中国已上千年的历史,从唐代产生,在宋元日趋成熟,在明清发扬与积淀,到当代依然有着极大的群体受众。它是一个国人值得骄傲的国粹,从审美趣味和艺术形式都和西方的审美观截然不同,一枝独秀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从现在的艺术普及程度,在大众的层面,对于传统的水墨绘画也许大多数人都能一眼认知辨识到是我们自己的文化的东西,它的风格形式和意境韵味是那么特殊和强烈,有着让人过目不忘的强属性。但在西方文化曾经的强势输出的时代,有人把水墨离开传统笔墨形式的作品都称之为被西化解构后不存粹的作品。但这样的论调可能稍微有些夸大,笔墨是作画的方法手段,离开传统形式的水墨艺术家有很多,也有不少国际知名的大家,他们的内核其实还是笔墨精神的延伸和再造。虽然在大众心中对于传统水墨,也许有他们印象中刻板的认知样子,但随着水墨艺术的大众普及,或者说水墨元素与当下文化视觉不断的交融揉和,这样的认知也会逐渐的拓宽和延伸。总之,它是一个让我们应该自信的文化艺术形式,在开放中继承,不管它怎么衍生和再造,让它自然的生长开出各种颜色的花来而不是固步自封只留墙头好看的那一支。

问:艺术是否需要解读

答:在以前艺术院校的教育里,在绘画专业的教育内容里,是不太强调艺术家对自我作品的阐述的。如果有这样的环节也不是一个绘画专业平时教育的重点,更多出现在毕业论文等阶段,也更像是学业必须经历的一个流程。绘画的学生们都坚定的认为功夫来自于画画的本身,画得好就用不着去阐述和解释,解读作品对于作者本身似乎是多余的,这种文字的工作是留给艺术评论的专业人士去进行的。很多的画家也曾一直很长一段时间认为作品不需要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懂的人自然懂,正是无限地接近于真相即接近艺术家表达的观点的时候,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但时代在发展,传播的媒介在变化,文化的内容在膨胀,这种过往的精英化的自洽逻辑需要在时代的不断变化中自省,除了是否有解读的必要以及观者是否需要的前提下,解读作品也许是为了更好的解决每个人知识的自限性,独特个体生存体验的超验性,震撼到心灵时的独特体验感。文字表达是对视觉表达的补充,避免每个人相对于他人的世界的理解太过概念和浅薄。但也有可能解读也是误读,有可能使一个合理的观众逻辑反而变成一个蹩脚的艺术家注解。回到话题的本身,解读不能从根本上代替艺术表达本身,功夫还是要留在画内,视觉艺术还是要把力道尽量用在视觉层面,适当而合理的解读作品只是对作品的一个语言性补充和文字化的诠释,让作品在大众理解和传播层面更具有交流和讨论的意义。

问:艺术家与画家的区别

答:刚开始学画的群体里,应该多数人最初的初心都是想成为一个画家,大多数人从小时候起没有思考过艺术家这个概念,大部分是从画画开始的,很多小朋友最早说的话都是长大后要成为画家。但随着时光的推移,画家所涉及的艺术门类和项目的增多,其实艺术家这个词是囊括了多样艺术门类合体的一个词藻,艺术家听起来更像是对画家或其他艺术门类从业者的艺术成就的一个褒奖,但如果德不配位也可以变成是自己给自己的一个反噬性的自嘲。画家从字面意义上来说,更多的是在一个绘画领域有着自己专注性的成熟作品的,且有一定影响力知名度的绘画工作者。而艺术家的解释在此基础上不局限于绘画,可能还有艺术的各种门类的综合性艺术作品的创作。在这个时代,我的观点画家不要把自己太限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要热情的去拥抱社会各个有价值的层面与你的艺术能力相结合的机会,有很多的艺术去实现的社会价值远远高于你在那画室里的几笔颜色所呈现的光亮,绘画对画家来说是一生的坚持,这个毋庸置疑是该去坚持和耕耘的。但绘画之外,艺术之内的范畴也是你可以去尝试和发光的多元亮点。总之画家艺术家只是一个称谓而已,不必太在意当成回事,不是做了几次展览或者拿了几个获奖本本就是自诩是什么大师画家艺术家,优秀的画家艺术家还需要看其作品,艺术修养、文化修养,专业能力,人格品德等等…

问:什么是潮流艺术,及其审视视角

答:我读书那会还没听说过潮流艺术这个名词,但是现在大家经常在日常生活里听到说谁很潮,潮牌,潮玩等名词。我查阅了一下资料,我的理解可能这个名词概念更多的像五六十年代美国兴起的POP ART波普艺术。这个潮流艺术可能就是POP流行艺术的中国化的解释和归纳,只是时代不同,流行的视觉元素不一样。潮流艺术是街头文化艺术是一种较为自由、非正式的文化表现形式,主要发生在街头和公共空间,包括涂鸦、街舞、霓虹灯、摄影、影像、语言等。潮流艺术起源于欧美涂鸦艺术、街头艺术为代表的亚文化,旨在反叛白人主导的主流文化,争取平权。所谓潮流就是流行文化的浪潮,当下时髦的东西,他们不排斥商业,打造IP不断生产和复制。它与传统文化艺术的区别在于,街头文化艺术没有固定的表演场所和规范的观赏方式,而是通过自然的流动和交流,自发地在城市街道上展现出来。街头文化艺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体验方式,同时也是对社会的一种批判和反思。所以,潮流艺术这种现在年轻人推崇的一个生活方式和流行文化的一种时兴模式,它不固定于某一种样式,它有很宽泛的边界,没有太多框架和条款,在实验和流行里揉杂和传播。

问:如何欣赏收藏一件作品

答:这个是一个答案可能比较多样化的话题,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答案。可能有很多的收藏家更有资格来谈论这个话题,他们的方式方法不一定是统一的标准,但身体力行的坚持和热爱,并乐在其中并获得快乐和成就感,可能是很多藏家们的答案。对我来说,欣赏一件作品,首先是喜欢,如果不喜欢就很难达去欣赏,如果欣赏就至少在直觉层面是认同喜爱的,才会产生想法去拥有它的冲动。收藏的第一个首要元素,感觉。每个人的感觉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看到一件作品,首先是产生第一感觉,这个感觉可以先是感性的认知。随着感觉走是一个尊重自己感受的重要元素,能让自己心灵为之一颤的艺术,说明是有共同共鸣感受的相似个体。因为每个人知识的自限性,震撼到心灵时的真实体验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相对于他人的世界的欣赏感如果是原发的,自然而然的,来自于内心的,那么一件作品就可能有了你收藏的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别人说得再好的作品,你不喜欢或者看着别扭,那你收藏了天天看着也难受。除此之外一个就是还是要有基本的艺术鉴赏能力,比如艺术基本常识,画种的特点,艺术家作品的特点,这个就需要从你喜欢的作品开始去研究和收集,找到为什么我会喜欢这个作品的原因,会不会还有其他的可能还可以选择。去了解这个艺术作品的品相,画功,背景,艺术家的艺术成就,艺术简历,风格形成历史等等。另外从他人的眼中也可帮助去观看你平时所关注的艺术家艺术作品,让他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发生对撞或融合,比如艺术评论,学术专著,过往视频纪录片等等。有些藏家觉得选择是费神的事,希望别人来帮他决定,但也有藏家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过程,亲力亲为并乐在其中。然后,剩下的是你做出尊重自己的热爱的勇气和决定,这必须是你自己很乐意的事情。一个正确的收藏,在未来的日子可能每天你面对这个作品岁月静好心情愉悦,一直持续给你带来欣慰和惊喜。

问:艺术家创作最为核心的要素

答:说起艺术家的创作,以前有句老话叫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虽然有点老调常谈,也都是几代人都已说过的话。虽然从表述上感觉有点老土,但事实还是接近于真实情况。艺术在生活中诞生,但是通过生活经验创造加工出作品之后,它又是高于生活的,具有艺术性。源于生活是指用个人语言塑造艺术形象以表现社会生活。之后通过想象活动把经过选择的生活经验体现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之中,以表达人对自己生存方式的某种发现和体验,因此它是一种艺术创造,而非机械地复制现实,因此说它高于生活。现在时代不同,有可能有些题材是远远的将现实抛在生活之外,但这样的感受也总找得到源头,这样的源头总有感知的起点。所以核心的元素是你自身的真实感知转化出来的想法,你想迫切想通过艺术表达来实现愿望的程度。然后,剩下的考验就是你的专业水准,你的坚持,你的表达能力等,并随时间过往而不断精进和积淀。从事艺术的人要坚定自己在岁月中的艺术生活方式而宠辱不惊,坚持和努力让艺术在不断发生和继续那么未来可期。

问:策展与创作的关系

答:艺术策展是作品创作完成后走向市场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策展不是简单的陈列,一个优秀的策展人可能要通过他所选择的参展作品,梳理和呈现展览主题的语境和历史框架。策展因展览和目的的不同,也可能是一个个不同的工作集合,跨学科,跨专业,跨经验的不同模式,同时也可能是同时负责分配艺术家的资金分配、支持费用、作品奖项等的安排统筹。同时,策展人有可能还要联系收藏家、赞助者和观众等等,换句话说,策展人是艺术家在这个展览活动的发声者和代理人,他们是艺术生产者和我们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中间人。策展有时候是实验性的,既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创造力同样也要求于策展人。很明显,当代策展的创新与艺术家的创作关系非常紧密,策展人从艺术家的工作中吸取了很多灵感。而艺术家也从策展人的提前交流中找到自己将要呈现出来的作品面貌。也许也是策展人的想法和艺术家碰撞出来的火花,有不同于艺术家过往作品的新的面貌呈现。其实这个过程也很有趣,也许策展人有想法,但他要去说服艺术家配合来实现,而艺术家也是对各种观点会选择性的接受,各有想法的两类人群,争执与妥协,在一起谋划的一场头脑风暴后的有趣艺术展陈。

问:面对数字绘画的兴起,未来传统绘画的发展方向

答:数字艺术或者说数字绘画时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艺术形式,借助计算机强大的CPU处理能力以及图形编辑能力,能够高效完成数字化绘画,因此也被称之为无纸绘画。数字绘画的出现相对于学习传统绘画艺术,门槛上似乎有了一定的友好度,让更多普通人都可以在短时间地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艺术走进大众,让流行文化更接进普通人群,人们在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终端都可以便捷地制作和观赏。数字绘画从出现到现在也不过几十年而已,但正是在这短短的几十年当中却迎来了巨大发展,而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数字绘画技术可以同当前商业因素完美融合。但数字绘画的主要内容虽说的是技术的改革的进步,但它的内核也是要讲艺术的高低的,只有好的作品也才会让人们喜欢和接受,并且作为流行艺术的范畴,也可以大量复制和生产,商业设计和艺术广告等也利用其特点,可降低成并快捷的传播。传统绘画也许和它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时间的积淀和发展以及面对的应用领域并不相同,数字绘画和传统艺术的区别是它的表达方式和呈现效果以及传播领域不同,但它的基本知识还是需要美术基础和艺术常识,他们的内核是相通的。绘画艺术作为一门古老而有传承的技艺,它的技艺上的形成是需要漫长的时间来学习和培养,技巧上的学问和经验是需要积累和沉淀的,他们的受众人群还是有较大的区别。当然,艺术多元化的时代,艺术的形式上的创新和技术的革命是随时代而发展而出现的,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不会说是谁要取代谁的问题。只是,在艺术随着科技和技术的发展,各种艺术之间的界限或许会变得越来越模糊,但他们之间的面对的关系应该是相互提升并且携手前行。

嘉宾寄语:我是艺术家王念东,收到邀请作为嘉宾来寄语点评后又认真在网上看了几期节目的回放。很高兴湖南台组织和制作了这么一档美学综艺节目,也感谢雅昌艺术网邀请作为雅昌艺术观察团评审。绘画艺术为主题的综艺类节目似乎以前还从未在电视平台上有过这样的呈现,尤其是聚焦在这么多刚走出校园的青年艺术家,并同时普及一定艺术知识的电视综艺。这是电视节目与艺术行业之间的一种新的交集和尝试,它也许从某个角度可以展示到一定的艺术现实,让艺术在大众的心中那份神秘的疑惑得以释怀,也可以让大众更深入地了解艺术。节目中的策展人既有像李象群、陆蓉之老师这样的前辈业内人士,也有像李冰冰、张智霖、李诞这样的代表大众的明星嘉宾艺术爱好人士,大家以策展的形式来甄选和展现几十位年轻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和艺术表达。大家有专业的论述也有粗浅的笑谈和交流,也许节目中有好多对艺术提出的问题都是电视机前的普通大众多年来想表达的同样的问题,也许很多人的观点和疑问也不谋而合,这样一档节目的呈现也许能让你解惑并保持思路清晰。当然节目有电视节目属性的编排,可能在客观上不能完完全全的等同于艺术家或策展人日常的真实存在,也许有些专业性较高观众会纠结一些专业性的问题,但我觉得这个节目的初衷是从展示美学和美学人群角度出发,有了讨论说明大家已在思考,已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到艺术家的这个群体。也许不是所有的艺术都可以那么轻松的挂在这么多青春洋溢的青年脸上的,也许还有大多数现实背后的艺术是艰辛与曲折的,但保持积极和向上是面对世界的一种正能量也让节目寓教于乐。节目中的策展人和艺术家也正努力地专注于这个栏目里的各自角色,尽力在各种思想碰撞中呈现到些许艺术的真谛和价值,一个节目可能无法面面皆俱,但这样的节目的成形和播出已是在电视平台上关于这种美学节目的一个很大的突破,也一定会吸引更多热爱这个职业的年轻人,让社会中更多的人都来关注艺术。

(责任编辑:英楠)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