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022·巨变之年|多次暂停下 博物馆的悄然变化和新担当

2023-01-10 00:00:00 未知

告别了2022,一个巨变之年。不像过去润物无声的嬗变相比,艺术行业在这一年遭遇了更加直接和显性的冲击。

对于博物馆行业来说,2022年,每家博物馆都在不同程度的财政紧缩中,经历着魔咒般的不确定性,屡次按下暂停键,经历过间歇性闭馆,也感受着社会和观众悄然的心理变化。

迈进2023,拉开一点距离再回望2022年的文博领域,依然有诸多可圈可点并值得铭记之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36ac9c9912e14e1231aad768371dae35.jpeg

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展览现场

3e1a810eca6e246bb7388deb5ac30e97.jpeg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图片来自:西九文化区官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816ba4f4c6d143ccdd053604176eca0f.jpg

西藏博物馆内部(图片来源:西藏卫视)

Jzs5zInbSsxzufobmQwDg0jGsCTxSrbqBI7yYg01.jpeg

春晚《只此青绿》火爆出圈

CC5Y6lxPIlkWqc0XWH8ft59sq9sUkFlo6civxZIu.png

线上博物馆

这一年,即使始终伴随着些许无奈和失落,但我们依然感受到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依然高涨,从春晚《只此青绿》火爆出圈,到冬奥会的中国式浪漫,再到持续不断的敦煌文化热、书画大展打卡热……

这一年,国际博协大会通过的博物馆新定义,强调了博物馆与社区、与公众之间的关联,以及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博物馆在未来有了新的担当。

这一年,众多国内重量级博物馆的开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西藏博物馆新馆、殷墟遗址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 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郑州博物馆新馆、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国家版本馆“一总三分”同步开馆,给公众带来更多感受文化和历史的艺术殿堂。

这一年,博物馆元宇宙发展势头迅猛,60位馆长与学者联名倡议博物馆积极参与建构元宇宙,数字藏品、数字虚拟人等热词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这一年,盲盒作为博物馆文创再次出圈,以及文博间学术交流线上常态化,多档文博综艺上线等多种博物馆创新求变之路值得记录。

这些,都预示着博物馆迈进2023年的更多可能性。刚刚经历的巨变之年已经落下帷幕,而我们依然前行,在历史的洪流中找寻着潮水的方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146fb22c4a83be3b88126d94645c234d.jpg

热词一:何以中国

从全国博物馆展览总量来看,年度新展览数量和频率都无法达到疫情前的水平。

尤其是当整个社会都陷入“延期、取消和终止”的魔咒中,博物馆也未幸免。从3月上旬开始,全国多家文博机构宣布紧急暂停,从此就陷入了整年度的间歇性开馆与闭馆的循环中,诸多展览计划也都遭遇不同情况的延期或终止。

曾经博物馆的展览展出时长大多为1个月,最长不过3个月,如今一场展览半年的展期已是日常。不再有一年数十场展览的节奏,就要做到每一场展览都能让观众慕名前往,但这并不容易。如果说过去几年博物馆还能依靠镇馆之宝来领衔展览吸引观众,那么当明星藏品轮流展出之后,考验博物馆的是怎样基于观众都已经熟知的藏品去再做出有意思的文章,这是对博物馆展览工作的很大挑战。

yh4eYh2oOsfi0dQ09yje2WFUoTQDBQMwomrnAu1W.jpeg

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08/b11220b2ddf032c8fb30c96a976ea06f.jpeg

上海博物馆“宅兹中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f1bebdaee13ec8b69e569df5307397c5.jpg

辽宁省博物馆“和合中国”现场

少而精,成为博物馆做展览的新态度。如果要给2022年度博物馆展览总结一个重要主题,那就是“中国”

何以中国、宅兹中国、和合中国……

2022年,各地博物馆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数千年中华文明这条大河,以文物之美回溯数千年历史的起源、传承和发展。

故宫博物院在2022年初率先联合29家博物馆,以“何以中国”为主题,通过以物记事、以事叙史的方式,引领观众一同解开“何以中国”的时代问题。30家博物馆的重量级展品也都现身展览,其中就包括玉龙、何尊、玉琮等文物。

7月底,上海博物馆联合20家博物馆和考古机构推出展览“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着眼于中华文明探源,以文物为点、以时间为线、以王都为面,集中展现夏、商、周三代重要考古发现,带领观众回到夏商周时期的中原大地,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

10月份,辽宁省博物馆史上大规模的特展,“和合中国”开展,汇集22家文博单位的400余件藏品,围绕“和合”主题分四大部分,解读中国文化中所蕴涵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4c06c43a8f8124860f6d6c9f71b1d6a6.jpg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展览现场

全新开馆的陕西考古博物馆以五千余件文物,从考古的视角解读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历经编纂十七年,“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则通过中国传统书画体系描绘中国古代绘画的宏富成就。

以文物之美探源中华文明,这一主题之下,“何以中国”成为过去一整年整个博物馆领域的热词之一。据了解,国家文物局指导拍摄的8集纪录片《何以中国》也即将开播,可见关于这一话题的热度将会在2023年继续保持。

热词二:博物馆新定义

2022年,在布拉格举办的第26届国际博物馆协会大会上,通过了博物馆的新定义,新定义的对于国内博物馆来说同样有着未来工作的指导意义。

新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

在总结2022年时,国际博物馆协会执委会委员赵丰提及了理解博物馆新定义对于中国博物馆同行的重要性,他认为:“新定义强调了博物馆工作的全领域和全链条,强调了博物馆与社区社会的联系,可及性和包容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强调了博物馆的道德规范和专业形象。”

与社区、与社会的关联度,是新定义公布之后行业讨论最为广泛的话题。为公众服务,这句伴随着博物馆多年的责任,再次被提升了一个高度。

与此同时,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已经公布,“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其中“可持续性和美好生活”正契合了新定义中强调的博物馆社会服务属性。

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安来顺在总结2022时也谈及,如何通过调整业务功能布局和改变服务社会的方式,去挖掘博物馆更广阔的发展潜能,去激发博物馆更温暖的人文情怀,尤为重要。

JOPDebGf8IcN579hxNOZmyVZXu75Uw9RerURGrvj.png

热词三:文博元宇宙

与上半年相比,元宇宙话题的热度显然降温了不少。

“元宇宙”,这个天生自带科技感的词汇,它给人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世界。

如果说2021年被称作是“元宇宙”元年,那么2022年,则是“元宇宙”深入各行各业的一年,科技企业跃跃欲试、资本市场摩拳擦掌、媒体纷纷跟进解读,不同行业在各自领域尝试关于“元宇宙”的各种可能性。

博物馆作为拥有历史密码的特殊社会角色,似乎和元宇宙的结合有着天然的优势。

2022年,博物馆界也掀起了元宇宙的追捧热潮,多家博物馆与数字平台联合推出数字藏品,诸多和博物馆相关的虚拟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60位馆长与学者联名倡议博物馆积极参与建构元宇宙,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国家文物局有关司室对此专门组织召开数字藏品有关情况座谈会,并提出文博单位不应直接将文物原始数据作为限量商品发售。各地管理部门陆续抛出文件,或支持或限制,对于元宇宙的态度始终各持己见。

g9pBVMi5mYFhEDBmgQrFnE5cQcNh2jkUulUJyDAg.png

上海博物馆“云上博”

upiCrIo3JWk3i963oVw9yggoh0lxt2MjoOcFjlTx.png

天津博物馆行线上VR全景展览

雅昌艺术网本年度518期间将话题聚焦于元宇宙,邀请国内六位国内重要博物馆专家探讨这一话题,身处于中国不同区域不同城市不同博物馆的专家们,无论是畅想元宇宙里美好的未来,还是冷静思考,他们对于元宇宙的认识和态度有差异,也有共识。

他们认为:元宇宙在当下依然处于一种“概念化”阶段;现阶段谈博物馆元宇宙的实践之路,依然与此前文博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博物馆建设一脉相承;文物数字化是博物馆元宇宙发展的基础,数字化采集与应用是元宇宙的必经之路;元宇宙并不是突然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技术也不是突然“革新”,而应该是不断的迭代和积累;在当下技术背景下,藏品信息公开、馆藏高清数据公开,是国内博物馆的重要一步。

话题又回到数字化建设,不禁感慨,中国博物馆的元宇宙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rAMqaGRLRIb90Q1taaARgdd7myop5MjwaE74OECL.jpeg

东莞博物馆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充满科技感的活动海报

热词四:考古新发

2022年,中国考古工作迈进了第二个百年。

谈及这一年的考古,最受观众关注的考古项目莫过于三星堆,三星堆巨大青铜面具亮相春晚,三星堆重磅文物也赴香港、东莞等地展出,凡是关于三星堆的新闻,都会受到公众高度关注。

2022年三星堆的考古进展中,6座祭祀坑共计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其中相对完整的文物3155件,发现纺织品和蚕丝蛋白,考古成果为研究三星堆年代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整年度三星堆的工作都在媒体和公众的关注下进行,近期,考古学家利用数字三维模型技术实现了三星堆3号“祭祀坑”铜顶尊跪坐人像与8号“祭祀坑”神兽的成功拼对,又是三星堆考古工作的重大进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1ab85b01b0ed7ede11f02b71866e9041.jpeg

三星堆上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78b52c9ad6fcda2fff393e0d1b98d4b4.jpeg

三星堆3号“祭祀坑”铜顶尊跪坐人像与8号“祭祀坑”神兽的成功拼对

三星堆仅仅是中国考古工作的一个缩影,据统计,2022全年考古发掘项目大约有1600多项。2022年,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考古中国”18个在研重大项目统筹推进,254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系统实施。

由文博圈、雅昌艺术网等8大平台共同发起的“直播之夜!2022-2023跨年直播大会”上,由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社长孙莉主持的“考古2022——中国考古发现”板块,邀请三位考古专家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考古、水下考古三个方面详细总结了2022年度中国考古值得铭记的重要事件。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总结了旧石器时代考古方面的成果,2022年度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明星级考古收获是,5月份湖北学堂梁子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距今100万年的“郧县人”3号头骨,该头骨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其处在古人类近200万年演化历程的中间和关键环节上,为探讨东亚古人类演化模式、东亚直立人来源、东亚直立人与智人演化关系等重大课题提供了翔实而关键的文化证据。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1/5c4c064552bb702243d39ab496d33f3d.png

郧县人3号头骨正面照。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同时,2022年旧石器时代考古方面,将早期发现又遗留若干问题的遗址展开新发掘,提取新材料,继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包括内蒙古萨拉乌苏遗址、金斯太遗址,宁夏水洞沟遗址、贵州的穿洞遗址、河北泥河湾盆地、马梁—后沟遗址、西藏梅龙达普洞穴遗址等。

2022年,成都成为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新亮点,此前在此区域的旧石器时代遗存比较罕见,但近两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发现了140余处研究点,表明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留下了人类在这一地区活动的痕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1/0ab13d13ef86491221a0da25f9cb4efb.png

北宋东京城州桥汴河遗址重大考古发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总结了较晚时期考古尤其是中华民族探源方面取得的重大考古发现,他介绍,2022年的考古成果特别体现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甘肃庆阳南佐遗址取得突破性考古成果,山西夏县师村遗址和灵宝北阳平遗址两个仰韶文化早期遗址中,发现了类似城墙和城门的遗存;长江流域良渚遗址发现了新的水坝遗存,这些考古发现都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考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2022年,公众熟知的著名遗址依然在继续进行考古发掘,比如二里头遗址、殷墟遗址、郑州商城遗址等遗址,以及隋唐洛阳城、汉长安城、隋唐长安城等著名古城遗址也都有新考古收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宋东京城考古发掘在2022年有了重要突破。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宋建忠总结了水下考古在2022年的成果时谈到,从山东威海湾一号沉舰遗址到上海长江口二号古船遗址,到福建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再到西沙北礁海域水下考古都取得重要进展,水下考古的项目虽然不多,但从北到南覆盖了我国重要的海岸线,其中2022年取得最重要成果的是长江口二号古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fb4c8169f78425b8ec4df3a2e2aa8eac.jpeg

11月20日在“大力”号上拍摄的等待作业的“奋力”轮。图/新华社

2022年11月21日,沉江150多年的长江口二号古船重见天日。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清同治年间的贸易商船,船长38.1米,中部最宽9.9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体积大、保存较完整、船载文物数量丰富的古代木帆船,船上载有大量瓷器及其他类型文物,它犹如一颗‘时间胶囊’,鲜活展现了清代晚期以来长江黄金水道航运的繁荣景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证,也是上海作为世界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宝贵见证。

水下考古方面,2022年的重要亮点是深海考古,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合作,在南海北部相关海域进行了7个潜次的调查,在2000-2500米深海里发现文物点,发现文物标本66件,并发现沉船三处,在深海水下考古方面取得重大考古成果。

即使在疫情影响下,千万考古工作者始终奋斗在考古一线,2022又是考古领域收获满满的一年。

后记:总结过去的一年,是为了更好的前行,而博物馆作为最能凸显璀璨历史和启迪精神的场所,必定会成为后疫情时代社会疗愈的重要角色。

(责任编辑:刘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