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现场 | 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化作通变”开展 多维度折射时代之变

2023-01-11 20:37:55 未知

2023年1月10日,第七届广州三年展于广东美术馆正式开展。展览以“化作通变”为主题,由王绍强(中国)担任总策展人,吴洪亮(中国)、菲利普·多德(英国)、艾墨思(德国)、姜俊(中国)担任策展人,邀请50多位/组国内外艺术家及团体参展,试图拉开一个于变中求变的当代景观。在历史维度中“思变”,当代观察中“应变”,构想未来可能的“转变”,此次展览以四部片段化的叙事折射时代的光斑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94e95af6792ee2344240e811a21fefd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ed7049863ac740d8075d1e2e0f47018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b95716f60505c7e7c848916f176ae5a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bfc946bd795e72341ceaa3fc698d78a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7711b2dbb58853b434bceb3f5191f24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174e74267acf5e5bced6a34633bf361e.jpg

化作与通变

“化作通变”取自中国古典哲学《庄子·天道》中的“万物化作,萌区有状”和《文心雕龙》中的“变则其久,通则不乏”。“化作”指向当前世界演化时事物与现象的化育生成,而“通变”有着灵动的双重含义,一是对变化之理的认知、对处变情境的量度,二是描述为变化本身的状态。它既反映了会通、适变与继承、革新的辩证关系,于通中求变,变而不失其通,探本以知源;又成为了通融与变化的时代语境的表征,“变通以趋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b2ebb582d7e4300431b6815d26589c48.jpg

回顾刚刚过去的三年,一场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打破了人类对自己可持续发展的乐观预期。全球范围内的人们正在见证历史,滚滚洪流之下的重量感越来越被切身感知,日复一日度过的生命也不再显得那般轻飘。“变化”本来是世界运行的常态,但这个时代变化之快速与强烈或许前所未有,来自世界各个角落庞杂的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量级和速度交织在一起,这同时也代表着我们必然要面对未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38920284fca3d70a5670c6c87b9697e1.jpg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在现场导览

谈及此次主题“化作通变”,主策展人王绍强表示:“确定性的逐渐消失是我们在擦拭这个世界时,所展露出的越来越清晰的样子,也是当下社会无法回避的时代语境。我们置身其中,与其共振。艺术作为对复杂世界的感知与表征,是每一个时代切片的记录者和对话者。”

如果说上一届广州三年展更多的是看向未来,带着科幻式的图景与冷峻的深思;那么恰好跨过这如此特别“三年”的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则更多的是带着一种再次出发前的回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67cdf09946ccab99d55487e9c073f55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5ceb286eea096614f98a46e3e48aa9e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9e1364d84822b02a50e4298a88aeb1a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0cad742a21433c2e2610753969b4f22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943a17da769be5a8de40835a4a140d4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6dcd50cfdd171a39dc04542e2049135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2c8d99bc95a63175b0df5c434ebd0d2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b8bc2318198d8f46a6362346dc3342c5.jpg

在1月10日的导览活动中,多位策展人和艺术家为观众导览

四大板块

折射不同维度的时代之变

以“化作通变”为题,本届广州三年展围绕“变化”展开,也将广州这座城市本身被放置于改革开放这一巨变的历史大背景之下。中国当代艺术40余年的发展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生成的,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最早体会其先锋性与复杂性的地方。当我们在今日重新回顾历史,以艺术为切入点,把观察的视野扩展到更长的历史阶段和更广的空间维度,今天中国乃至世界所面临的巨大变局显得更为清晰,“化作通变”正是基于在地性的国际化考量的结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7ca5c6c606e46131e58c4e86b5e4e33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92ea93f3cf978cd8ce5905983634ecb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1928fb24d1015189fdf54e1714f8160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ee945fec45664b762c81e3f92d0ee52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c2ee15e000d8068b9dcba27c8b9c642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38d5b59b9ee1a8e219b97f4243c40cd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9e9e60bc62e5027a0c8e4bab34fca38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b00dc24148eb5f3607121e169fc4d65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0ab495ff58d9c5189d8a2d5d06f95c7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a7d6bd63c9d27dae8895a3b6c393c9c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2974e9b57faf698eaa82a9c89b468ae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e10c8ec27beccc69323503ca1f6a2fb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7852a0ec88290ed7f6d80dd0848240e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6cde21f95289a25237d4ff4e2542d0a1.jpg

展览现场

吴洪亮策展的“边缘”板块讨论那些发生在边缘却不容忽视的问题,展开了对中国当代艺术样本的另一种书写。“地缘中的边缘往往是对外交流的最前沿,思想与艺术的生发之地。以广州为例,在其多元的文化土壤中,个体特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凸显与包容,但广州当代艺术作为一个地域的整体形象因而被弱化,显得相对‘边缘’,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聚光灯不再集中于对标志性文化符号的梳理与呈现,却试图寻找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被忽略或散落的碎片化的文化记忆。它们发生于边缘,或曾为时代前沿表达中的异军突起,或曾淹没于洪流之下。但在它们身上依然保持着鲜活的而独立的面貌,并深刻地烙印着时代变革的记忆,折射出文化包容与多元的流光溢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6213e14a905497d50b3a5f8cdd8ec8e0.jpg

曹斐,角色,单频录像,4:3,彩色,有声,9分12 秒,2004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5699b9568cf3454df26025b8e2132ce8.jpg

贾樟柯,《站台》(片段),影像,26分,2000年。图片版权所有机构:西河星汇影业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bd84b12fcf54ea57db79e2d0460e6ce6.jpg

徐冰,《小企业七言集》,服装标签及计算机写作,35.7cm×26.3cm×12(内页),41cm×28.5cm×3.5cm(包装皮),2015年至今。图片由艺术家及其工作室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7ece87b4dbabf05f98da53910fc50c4e.jpg

颜长江,《夜间动物园系列》,影像,2001-2002年,广东美术馆藏

同样是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内生”板块由姜俊策展,将视角投入在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性”的变化与发展之反思,更多的聚焦中国当代艺术在2008年后的本土生产和生态,欣赏和接受,特别关注艺术对中国社会、本土意识、传统遗产的表达和展现。在姜俊看来,当代艺术语境中的“中国性”,所代表的文化身份经历了一个符号化“祛魅”的过程,从西方视野中表象的“东方性”到根植于本土文脉的文化生长的转变,实际是将以西方为中心的参照系,转向了融通本土意识和传统文脉的文化系统的生长。它根植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以本土视角向内反思,向外展望,形成了独特的,内生的文化气质。今天当代艺术的本土观众从无到有、不断扩大,不再满足于表层的“中国性”,而是期待一种深入本土文脉中,能和当下生活和当下意识产生对话和强烈共鸣的艺术创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be105fb668105d9adf0c8a5ad08f3d4e.jpg

丁乙,《十示 2022-15》,椴木板上丙烯木刻,120cm×120cm,2022年。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版权 丁乙。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22f832fc17b06296cc2c0c4f5c61b86b.jpg

范西,《跟连续有关的线索:分散、聚合》,不锈钢、漆、UV,200cm×300cm×10cm,2022年。图片由艺术家及CLC Gallery Venture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b69d63e70d78328f6e49f96bc59e2f9c.jpg

胡介鸣,《格物多色11# 》摄影,180cm×135cm,2020年。图片由艺术家及魔金石空间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b81163f4877177bf7428c73de0da3a16.jpeg

黄一山,《楼宇-1》,板上综合材料、视频、油彩、3D树脂打印,150cm×100cm,2022年。图片致谢艺术家及新氧艺O2art

菲利普·多德(Philip Dodd)策划的“慢板”板块中,艺术实践转向了对本体价值的重新思考。来自英国的策展人提出一种不同的“变化”模式,对于全球化之下的市场、商品化、加速、技术决定论等方方面面关于“变化”的主流叙事进行反思,更多地关注那些有形的、充满重力感的媒材。它回归到材料的本体语言,回归到创作与手作的经典关系,重新思考创作的意义,尝试给出一种应变的可能。“如今,一些年轻艺术家正在使用传统材料和媒介来讲述国家或地方故事;而不少老一辈艺术家可能很早就已开始使用传统材料和媒介进行创作,现在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些艺术家及其作品。‘慢板’板块极力避免落入寻找‘下一位炙手可热的年轻艺术家’的俗套,反对当前全球化的艺术界大为推崇的商品化现象。正如‘慢板’的全称是’对慢艺术的赞美:当一切都融化在稀薄的空气中时’。世界已经被掏空了,我们需要所有世代的人一起表明,艺术不必受制于全球化和商品化的需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536e192b571e50a0a4ad540e023d670b.jpg

梁绍基,《残山水》,蚕丝、蚕茧,500cm×150cm,2009年。作品由艺术家及香格纳画廊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96e6c3fbff18ff8ee8095e9af8e1d9f7.jpg

马克·拉菲亚(美国),《灭绝,延伸地质记录的新片段》,纸媒雕塑(90 磅奶油色康颂奶纸、黄铜索环),尺寸可变,2020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fb1f996f1cfb8f3548bf7cd85109d7ac.jpg

乔安娜·瓦斯康塞洛斯(葡萄牙),《白蛇》,拉斐尔·博尔达略·皮涅罗的彩绘釉陶,亚速尔钩编花边,14cmx50cmx67cm, 2015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585f514fd07e0b5af1e86d1087cdba41.jpg

全光荣(韩国),《聚合 15-MA012》,综合媒材与桑皮纸,350cm×200cm×180cm, 2015年。所有版权归全光荣工作室(照片部分)及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所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5cc53866243b7b98a042062c66e4df40.jpeg

宋冬,《无痕碑》碑,加热元件,水,毛笔,235cm×150cm×100cm,2016© 宋冬,图片致谢佩斯画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276efb7f9c1625b2e70511164e3e6c3c.jpeg

杨嘉辉,《烟雾奏鸣曲》,单频彩色立体声录像, 15分49秒,2020-2021年。图片版权归艺术家所有。

德国策展人艾墨思(Thomas Eller)策划的“触屏”板块中包含“触摸”、“母亲”、“水”、“身体”四个不同篇章,以尝试讨论:当科技深刻地嵌入并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面对未来时,将如何在人与自然、人与技术、物质与非物质间变化的伦理中自处与相处。“人们可以把技术的历史看成是对人体的一种增强,随着每一次科技的进步,我们都变得更强大、更快速、更有效。但人体也必须适应新技术,所以,我不能只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看待‘变化’,还要从人体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更广泛的哲学意义上的美学讨论。” 在策展人看来,讨论的重点不是技术的历史,而是在不同的哲学背景下对物质的 “文化评价”。物与非物,虚拟现实与真实世界,相互影响,彼此交错。在未来,这样的变化是将彼此无限接近还是南辕北辙,也许我们已经走到了一个需要停下思考的路口之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57ba8e0d1ddf803b9da4465190ba22d1.jpg

阿尔玛古·门丽巴耶娃(哈萨克斯坦),《托卡马克》,8 台视频装置,15 分钟,高清视频,环绕立体声,2016 年。图片版权:阿尔玛古·门丽巴耶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1/773d7d4356936efa232b6a064201968f.png

爱德华多·卡茨(美国),《GFP 宾尼兔:一只走红兔子的故事》,视频(节选),2018 年。图片由巴黎Charlot画廊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e2b234e0ce8c340fe9e41c02ebfd352e.jpg

加里·希尔(美国)《手、听》五屏幕视频装置,无声,1995-96。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924c7073073063d161a3607c5b6450bd.jpg

缪晓春,《连续动作塑造的空间形态——循环》,光敏树脂、3D打印雕塑, 160cm×160cm×150cm,2022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7e97e35a9dd22805fd430a8dc46a54d1.jpg

隋建国,《云中花园·24个瞬间》现场装置,光敏树脂3D打印&钢结构树脂,600cm×400cm×300cm,2022年。图片由隋建国及隋建国工作室提供

集结与新生

“广州三年展”作为广东美术馆重要的学术项目,从2002年第一届“重新解读 —— 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到上一届的“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再到本届的“化作通变”,已经走过了20余载。作为一个成熟的展览机制,三年展既是国际视野下的艺术联动,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同时,这一充满活力的展览机制又成为了一种精神力量,是广州这座丰富而包容的城市身上所汲取的更多的“前沿”文化精神,不断拓展更广阔的对话平台。

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对于广东美术馆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广东美术馆白鹅潭新馆即将于2023年落成,未来广州三年展的展出场地也将迁往新馆。本届三年展视为一次阶段性的总结。回顾从来不是为了单纯的纪念,正如总策展人王绍强所说:“这既是一次集结又是一次新生,让我们在第七届广州三年展的实践与创造中连通共融,万象更新。”

因疫情原因,展览开幕式及学术论坛暂定推迟至2023年2月10日举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81e69d5f85e3c42d77513a57f3d1a090.jpg

同时第七届广州三年展文献展也将在广东美术馆中呈现,以“通变”为关键词,结合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相关的艺术大事,并配合馆藏重要文献,旨在系统梳理自1977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脉络。此外,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四场平行展也将分别于盒子美术馆、与亨美术馆、观空间、东莞21空间美术馆同期启动,串联城市艺术生态,以艺术激活羊城新年新气象。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