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比抽象重要 | 上海外滩艺术中心185空间开馆展

2023-01-12 10:04:16 未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gif/202301/4c8cfd2157adaab6a88184eb40530da6.gif

比抽象重要

策展人:崔灿灿

时间:2022年12月18日-2023年4月16日

展览地点:外滩艺术中心185空间,黄浦区四川中路185号

艺术家:陈文骥  Chen Wenji、陈彧凡  Chen Yufan、丁    乙  Ding Yi、黄渊青  Huang Yuanqing、梁    铨  Liang Quan、谭    平  Tan Ping、王    一  Wang Yi、周    力  Zhou Li

比抽象重要

文\崔灿灿

如果从参展艺术家的名单来看,这场展览似乎是一个典型而又标准的抽象艺术展,它汇集了8位来自不同时期和地域的“中国抽象艺术”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以“抽象”的形态而著称,他们的名字出现在近几年来以“抽象艺术”命名的各类展览中,其中有中国早期抽象艺术的开荒者,也有2000年后的抽象转折的中坚人物,亦有延续了抽象在中国的新生力量。

然而,本次策展并不试图延续过去抽象艺术展的方式,着重点也不在于那个经典的、延续了近百年的“抽象”。这来自于几个思路。一是当代艺术的基本立场。来自于现代主义遗产的抽象艺术在近百年的历史中,从康定斯基的点线面,蒙德里安的理性主义,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再到抽象艺术的形成,抽象表现主义的变革,极简艺术对形式主义的反击,观念艺术对思想与形式、过程与结构的重构,无论是艺术实践还是理论范式的转变,都不是一个顺延和继承的关系,而是不断地打破过去的标准,不断地远离正统的“抽象艺术”的含义。现代主义的继承被当代艺术的变革所摒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1519938fdc12188744fd22e6aae42ce4.jpeg

二是理论研究的自觉。和艺术史相比,展览更注重艺术家和作品在当下的现场关系。近百年的抽象艺术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经典而又便捷的研究方法,如果我们偷懒地借用过去的理论,比如“形式自律”、“纯化语言”、“理性与感性”、“方法与结果”等,似乎可以轻易地给这些作品放上一些固化的标签,毕竟这些作品或多或少都具有这些特征。然而,这些视觉上的判断依据,是否足够概括艺术家和作品的全部含义?是否是艺术家创作动机的首要问题?是否是作品成立的核心要义?我们不能轻易地用一个浅显的、人皆共知的表象,将其扔进“抽象艺术”这个大而不当的范畴。或者说,我们与其提出种种一概而论的主张,还不如花些心思去研究作品和作品之间的细微差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3eba83cd78bf7dd45a06967f56fab4f2.jpeg

三是策展的自觉。我们如何看待过往展览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早在2003年栗宪庭的“念珠与笔触”与高名潞的“极多主义”,两个展览并未沿用抽象艺术的术语,而是以极多、念珠、笔触这些概念重新定义发生在中国的艺术现象,他们无疑都为中国的抽象艺术寻找到在地的合法性,使其摆脱对西方抽象的翻版延续的尴尬。之后,奥利瓦策划的“伟大的、天上的抽象艺术”,极力地论证一种区别于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东方艺术。无论是西方策展人对东方要更东方、更神秘的诉求,还是栗宪庭、高名潞对要保留西方的东方的论述,都做出了对策展自觉的重要贡献。但是,也因为展览需要有效性和针对性,使得孔子的那句话再次灵验——“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种正名的诉求一直激荡在几代策展人的实践中,“后抽象”、“新抽象”、“抽象之后”的概念层出不穷。然而,对于这种大规模的展览而言,我们仍需提问的是,群展和个体,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他们是否因为呼应了同一主题,而掩埋了个体差异和彼此对抗性的关系?是否因为作品中存在的相似性,而遮蔽了个人创作的首要动机和自我体系运转的独特性?是否因为作品间形式的相似性,而成为“连连看”中同类消除的展览游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79c9597e4ee90a4984a0c38fff8bc8c0.jpeg

显然,无论多么全面的大历史书写,都无法替代个人史的重要性,它既与时代保持了某种关系,又校正了时代的整一性和决定性。亦如贡布里希的艺术史写作有一黄金法则——时代发生了什么,艺术家就创作了什么,这种大一统的论断,使得艺术史写作成为社会新闻稿,在其中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九几几年发生了什么,之后艺术家因此创作了什么”,而这种观点淹没了个体和艺术的自觉与能动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d618a2066c26241373956a0eb4eb2bca.jpeg

“比抽象重要”即来自这样一个背景和思考,邀请了8位并不相同的艺术家——他们来自不同的时代和系统,他们之间的“差异性”远大于“相似性”,有着截然不同的个人语言和工作路径,在某些方面这些工作之间的“对抗性”和校正作用,成为艺术家建立个人性语言的动力和初衷。诚然,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和抽象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这个展览的核心,不是建立一种共性的连接以强调某种“纯正性”,而是强调差异性、复杂性对于个人创作的重要价值。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2dd71b0ec50d3247db4ebef3cbc160d1.jpeg

“比抽象重要”一方面强调这些作品和传统“抽象艺术”的不同,即艺术家在抽象艺术之外对不同艺术流派的借鉴和混合性使用,例如表现主义、极简主义、观念艺术、行动主义、激浪派、偶发艺术、物派等。这些不同流派的影响在形成艺术家的个人语言和风格时,远比对抽象艺术的继承更为重要,它们激活了艺术家更为广阔的艺术观,也校正、反击了抽象艺术的教条,使得个人工作获得了最大的自由,工具也因此极为多元,搭建成混合性的模块工作。

正因如此,“比抽象重要”强调艺术家的个人性和独特性,他们对不同语言、材料、符号、图像、行为和步骤的使用而建立起的迥异的思维结构和工作方式,这些都指向了截然不同的目的和结果。这些“个人性”包括对于艺术的功能、价值的不同理解,个人所处的地域,学习和受教育的历史脉络,身份与处境的独特性,多年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个人事件对系统的中止、更改、自反,个人彼此间的针对性工作等,而前述种种不同的因素,远比“抽象艺术”本身重要。或者说,只有个体逃脱了单一主义的牢笼,逃脱抽象本质主义的塑造,个体才会获得一种张力,只有几种在脑海中截然不同、互为矛盾的价值系统,才会形成一种自由、智性、持续演变的工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1/db05a0fb79f7fa069b82a3ea7c01cfab.png

例如,和中国绝大多数艺术家不同,“时间”对于丁乙的个人体系有着重要含义。从80年代末开始,丁乙持续了近40年的对于“十”字的持续创作,使得“十字”从简单的图像,转变为符号,又由符号变革为一个庞大的体系,成为时间的指针和生命的唯一形式,由此“时间”成为衡量丁乙创作的首要准则,而非形式与单张的好坏。谭平对于激浪派、行动主义、观念艺术的混合性使用,使他成为中国抽象艺术现场中,风格、语言和模式最为多变的艺术家,几乎每隔几年,就有新的变化。规则、方法、剧场、主客体不断的转化关系,使他的作品摆脱了抽象艺术的二维性和平面性。陈文骥从早期的局部写实的方法,得出现实中的抽象形式,到近期对于工业色感的绝对追求,对视觉转向物质成品的强调,对组图的比对、互文的展出方式,成为中国少有的接近于纯粹理性和物的形而上学的艺术家。和前三位不同,梁铨的作品很早就开始使用地域性材料和语言系统,有着独特的中国性元素,从带有历史的形式转向纯粹的点线面,又将点线面组成全新的抽象场域,拼接和组构的手法,成为其最主要的特征,特别是这次展出的一组《潇湘八景图》,对语言的分解、重构、比例和组合方式,重新转化了地域主题和普世语言之间的多重关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11aa0e7eab551614123afc6f03b4862c.jpeg

同样,这次展览特别展出了黄渊青十几年间的手稿作品,和以往艺术家的代表作中所显现的偶然性、激情或是情感机制对于绘画行为的影响不同,这种看似“热抽象”的背后,又有哪些精心而又理性的实验?不同方向的手稿和巨幅创作之间的不同,它们彼此之间的缝隙、变革和结构关系,成为我们关注的中心。作为展览中唯一的一位女性艺术家,周力的创作并非全然的女性主义视角,然而身份和抽象之间的关系,仍值得我们去思考。在周力的三张全新作品中,流淌性笔触中别样的凌厉和曲折,结构的走向,短线的交织关系,显然区别于前几位艺术家的单点透视,多重、混生,细微而又跃动的生命感等等遍布画面,主次在这里被打乱,元叙事亦被中止。陈彧凡的几组装置和绘画作品,和单纯的架上相比,更关注实体物和时间的关系,体积、重量、多维的空间和流淌的时间在同一件作品中显形。他对实体材料和物的痕迹的钟爱,显现出其更倾向于物派和贫穷艺术的线索。在他的早期纸本作品中,繁复的手工过程,简单的动作本身,使其更接近于行为上的东方的“禅意”。王一是展览中最年轻的艺术家,和其它艺术家对于绘画性和手感的追求相比,王一的作品多是工业制作的流程,它的光感也并非自然光,而是电子光色的显像原理,亦如马赛克的光体和极少主义早期“初级结构”的结合。包豪斯建筑和至上主义的设计理念也融入他的个人创作中。无疑,电子工业时代和城市化中的风景,成为王一的独特口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77fcdd262667abf56c1e11dc18c825d4.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77eb541daa8b60f5cfcaab00fc25e77e.jpeg

回到展览的主题,在8位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不否认其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似性,然而对于此次展览而言,我们更关注的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之间的差异性,关注影响了艺术创作背后的个人性和独特性,关注比成为“抽象”更重要的独特追求。哪怕这个“差异性”并不强烈,亦非绝对,但我始终坚信,在这个普遍同质化,缺乏想象力的时代,在这个可能性被淹没、复杂性被简化的时代中,“差异性”便是个体存在的依据,也是艺术家最重要的智识和口音,它远比抽象更重要。

艺术家

陈文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1/c59c717ad9c28043a74478c8251a27de.png

陈文骥 ~荧光橘黄

布上油画  30X30cm   2022

陈文骥,1954年生于上海,197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曾先后在该院版画系、民间美术系、壁画系任教,至2014年退休,目前生活、工作于北京和河北燕郊两地。

艺术家早期有过近十五年的具象写实油画的艺术实践经历。近二十年以来主要围绕着以抽象视觉的表达方式来实现个人的艺术创作。其艺术思考更多的是关注对光和时间的排序、物态转换中的视错觉在平面表达上的具体呈现。作品在国内外重要展览活动中多有展出,并在北京、深圳、台北、首尔完成多个个人展览项目。

陈彧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1/f7903e6bef0f27e96661ceb85ee84748.png

陈彧凡 衍生物4

布面丙烯综合技法  180×180cm直径103cm×14cm   2010-2012

陈彧凡,1973年生于福建莆田,1997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艺术学院,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研究生班,现生活于上海。他曾在曼谷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上海艺博画廊、北京AYE画廊、台北亚洲当代艺术空间、以色列佩塔提科瓦美术馆、济州阿拉里奥美术馆、香港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等艺术机构举办过个展。他的作品也先后展出于成都双年展、上海油罐艺术中心、深圳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曼谷朱拉隆功大学艺术中心、荷兰格罗宁根美术馆、印尼国家美术馆、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韩国光州市立美术馆等群展中。作品亦被多个美术馆、公共机构和个人收藏。

丁乙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1/8db0d8355255e6a0eccce0f7e72ce64e.png

丁乙 十示2022-27

椴木板上丙烯木刻 240x240cm 2022

丁乙,1962年生于上海,现工作、生活于上海。1983年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1990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丁乙的创作领域包括绘画、雕塑、空间装置和建筑。从80年代后期开始,他将视觉符号“十”字以及变体的“X”作为结构和理性的代表,以及反映事物本质的图像表现的代名词。

丁乙的作品在全球不同机构和画廊广泛展出,包括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9)、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2018-2019);古根海姆博物馆(西班牙毕尔巴鄂/美国纽约,2017-2018);德国柏林戴姆勒当代艺术(2017);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2015);德国杜伊斯堡、杜塞尔多夫等地美术馆联合群展(2015);意大利罗马MAXXI 博物馆(2011);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2010);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07);瑞士伯尔尼、德国汉堡、西班牙巴塞罗那等地美术馆巡展(2005-2009);德国柏林汉堡火车站当代美术馆(2001)等。大型国际双年展包括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1993)、第1届亚太三年展(1993)、第11届悉尼双年展(1998)、第1届横滨三年展(2001)、第6届上海双年展(2006)、第7届深圳雕塑双年展(2012)、第7届釜山双年展(2016)。

近期在国内外多家机构举办个展,包括Nova Contemporary(曼谷,2020),Rüdiger Schöttle画廊(慕尼黑,2019),广东美术馆(广州,2018),香格纳画廊(上海,2018/新加坡 2015),西安美术馆(西安,2017),泰勒画廊(伦敦/纽约,2017),湖北美术馆(武汉,2016),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2015),Karsten Greve 画廊(巴黎,2014&2019/圣莫里茨,2012/科隆,2008),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011),博洛尼亚当代美术馆(博洛尼亚,2008),Ikon 美术馆(伯明翰,2005)等。

黄渊青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1/ec0c7dba31cab42c37759a43d4f6ab22.png

黄渊青  2013-z-1

宣纸、缓和材料 44x68cm 2013

黄渊青的作品是从古老的书法的内在出发,遭遇现当代艺术而做出的回应。书写是黄渊青作品的基因,是他进入绘画的途径和语言。同时,他以绘画的视角来体验书写,混淆了书写和绘画的界限,将绘画和书写融为一体,是对书法的当代阐释和拓展。他的作品通常由线条引导,就像写第一句诗,第一个乐句,随后渐渐生长出来,逐渐呈现在时间中潜行的知性韵律。偶然性瞬间性,甚至通常意义上的错误,都成为他作品生长的基础,并成为作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与创作书法的规律相反,他作画时很少一气呵成,个别作品经历数月甚至数年才最终完成,但也正因如此,经过深思熟虑和时间的沉淀,黄渊青的作品也更为历久弥新。

梁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0440c3a283b62e431b769ddd615c8c75.jpeg

梁铨 潇湘八景

色、墨、宣纸拼贴 34.8× 55cm 2011-2016

梁铨,1948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广东中山,1980年赴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学习,1984年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现工作和生活于深圳。

梁铨是中国最早将传统水墨结合抽象表达的艺术家之一,构建了东西方美学语言贯通却相互区别的个人表达。写实和写意的思考用细碎的言语辩白,在形与无形之间重建秩序,细节的极致调和以至“空”的境界。水墨轻重有序的晕染,形的消融,真实被层层措置与堆叠的细节阐释,以一种近乎消失的方式置于现实中再次显现,空白意味着无限。表达上的让步和不明确指向,用不对抗不强加的态度应对瞬息万变,梁铨以其最具代表性的水墨拼贴,铺开淡然悠远的禅意。

谭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1/c4d1e3710673c40b8ce0332be38a55dc.png

谭平 无题

布面丙烯 200x200cm 2019

谭平,艺术家、教育家,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八十年代末留学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获硕士学位和Meisterschule学位。英国金斯顿大学荣誉博士。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当代艺术中心主任。

在长达40年的艺术实践中,他始终探索于绘画、版画、多媒体、设计等多个领域。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波特兰美术馆、路德维希博物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术馆等国内外重要机构收藏。

王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1/ac1c0cdc91b14529a3bfaa05bc98c8de.png

王一 初级结构

树脂 尺寸可变 2015-2022

王一(1991b),本硕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新具象工作室。他试图结合缓慢精湛的古典绘画技巧、标准化生产的工业材料、现代主义设计和建筑范式等,形成围绕社会机制与自然元素的抽象化表达。王一是中国新生代抽象艺术家的典型之一,他们其中许多在创作中隐匿了对政治或社会的明显评论,而在多样化的抽象语言之中根植于对现实脉络的批判与对峙。王一的作品以被赋予象征性的结构、颜色、形状、材质作为媒介,探讨我们身处的城市发展、意识形态与历史自然之间的关系。

周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1/fce6e9e0554bdecf9a8e054807333b93.png

周力 《桃花源-花园》之十八

布面综合材料 250x250cm 2022

周力,1991 年毕业于中国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1995-2003 年,生活和工作于法国。曾任深圳画院客座画家、深圳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深圳机场艺术顾问,在 2015 年被聘中山大学艺术文化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抽象与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2013年至今,受聘于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2015年至今,深圳 OCAT 欢乐海岸展区盒子艺术空间艺术总监;2017年至今,顺德华侨城盒子美术馆艺术总监;2019年至今,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主任,坪山美术馆学术委员。近期重要个展:2022年,“水与梦”,法国 Château La Coste 艺术中心及都柏林科林画廊;“桃花源·迹”,深圳坪山美术馆;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格林迷踪”,广东美术馆;2019年4 月至2019年6月,“我站在窗的中间—心原”,英国伦敦白立方柏蒙塞;“白影”,2017 年2月至6月,上海余德耀美术馆;“生生如環:周力个展”,2017年9月于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作品被众多美术馆、机构及重要收藏家收藏。

崔灿灿

策展人、写作者

策展的主要展览和活动从2012年开始有一百多场,群展包括夜走黑桥、乡村洗剪吹、不在图像中行动、十夜、万丈高楼平地起、2015-2019过年特别项目系列、策展课、九层塔、新一代的工作方法、小城之春、断裂的一代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1/50193a90877b68650b3330b3efea7435.jpeg

关于我们

上海外滩艺术中心185空间是正在建设中的外滩艺术中心首个向公众开放的当代艺术空间。空间坐落于上海外滩历史风貌核心区的四川中路185号,距离外滩水岸约400米。建筑距今已有120年历史,为文艺复兴府邸式的优秀历史建筑。空间拥有五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展示面积约600平米,在保留历史原貌的同时又注入了当代气息,展品与建筑在此共同叙事,并由此产生呼应与共鸣。未来,空间将携手艺术家为大众奉献具有学术和市场双重影响力的重要展览及相关活动,带领公众领略当代艺术的多元图景。

上海外滩艺术中心作为外滩地标性文化品牌是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正在着力打造的艺术综合功能性平台,融数据中心、指数发布、艺术展示、艺术鉴赏、学术交流、臻品拍卖、收藏沙龙为一体。中心艺术委员会由著名当代艺术家丁乙先生领衔,提供学术指导,实行严格的评审和推荐机制,致力于令优秀艺术作品与市场充分对接,促进中外文化艺术深度交流,力争使上海外滩艺术中心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靓丽名片。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英楠)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