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九朽一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稿图展

2023-01-29 11:33:04 未知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稿图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b0d27c892cf866d64c23ec9621a81e95.jpg

  “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石涛画语录》)

  艺术创作通过创作过程实现,这个过程往往是繁复的。从素材收集,到构思,到小稿创作,再到作品绘制阶段,是灵感与现实的凝结。而小稿,则在画家创作的整体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谓先以土笔扑取形似,数次修改,故曰九朽。”(宋·邓椿《画继》)小稿,在中国画中也称“课徒稿”,不仅彰显画家的绘画能力,有时也决定着一幅画的成败。画家为了完成一幅作品,无论通过怎样的方式,都需要协调构图、作品规格、视点、结构、色彩、韵律、平衡、中心、明暗、光影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在绘制正式作品前,这些要素均须在画家的小稿中得到体现,并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教学与创作同理。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的实践类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实践类研究生的小稿训练,随着导师们的引导与严格要求,研究生对于小稿创作也日渐重视起来。本次展览通过展出我院实践类博士生导师的小稿作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小稿学习样本,同时也传达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导师们对于艺术创作精益求精的态度与风貌,并以此来勉励实践类研究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

  艺术之道,皆是跬步千里;涓流汇聚,方成万千气象。遂谓之--历经“九朽”,方能“一画”。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

  博士生导师

  郑光旭

  2022年3月

  博士生导师稿图作品

  赵建成

  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美术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在历史画创作中,我寻求素描造型与水墨写意相结合的艺术语言,它不是平衡两者的结合,而是探索写意水墨对形象塑造的真实程度。我不回避素描的造型元素,甚至于将长久以来中国画家回避的光影素描有机地转化为用笔用墨,在某种意义上,我在写实人物画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个性,也体现了我如何直接地将光影与结构富有意味地转化为中国画的笔墨形态。

  在创作中我追求中国传统所倡导的雄浑的审美境界,在这种审美境界里,我以苍凉的笔墨和坚实具有丰碑式历史感的人物造像而产生了我所期盼的境界,塑造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气象。

  苏百钧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d6be47aa28631c2e7fcafadfad9a3496.jpg

****会议室《和平颂》创作草图

38x68cm  纸本设色、白描

  《和平颂》草图绘制于2011年,此画是继2009年****金色大厅的《凤凰花木图》后,应邀为常委会议室特制的创作,原作画幅205×345cm。该画采用“撞粉撞水”技法和渲染手法绘写,以大面积黄色调的鸡冠花为主题,绿叶和红西番莲盘于黄花上,旁边配以牵牛花及南方植物,十七只鸽子拍翅而至,营造出既金碧辉煌、又充满生机的祥和气氛。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为了更真实地表现鸽子的形态,特地找来几只鸽子在家中饲养,仔细观察其动态、羽毛结构、飞翔姿势等,直到作品完成。

朱乐耕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院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e2eec6e959a41cd5088030a5cf075146.jpg

《元青花绘画艺术教程课徒画稿》115x235c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3a2d7624171cdce44658bb4a9d3327c1.jpg

《红绿彩瓷绘画艺术教程课徒画稿》115x235c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83a467d01d8415dcc06202db571a4eb5.jpg

《朱乐耕的陶瓷艺术》115x235cm

杨飞云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美育之门》  46x56cm  布面油画

《农闲时节》  61x44cm  布面油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8798497faeb28b183ccfab845bb6064d.jpg

《孔  子》  65x95cm  布面油画

范   扬

中国国家画院教授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b74f2a51b1e7063eb6df93e895c033a2.jpg

《包孕吴越》《太湖风光》21x46cm           纸本水墨

《洞庭山色》《鼋渚春涛》21x46cm 纸本水墨、纸本设色

田黎明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名誉院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27ce73a497cdf0c29c9736453856267d.jpg

《桃花源记初稿》 40x18cm、40x9cm  纸本设色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美散文。描绘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的乌托邦理想社会,没有剥削,大家平等,一切都是淳朴安乐的世外桃源。我走过许多乡村,那里都已成为了美丽的桃花源。我深深感到心中的桃花源与现实的桃花源,更要互为渗透,让自己的心性、让自己的理想与现实融合,去体会人与自然之间的怡然,去体会物我两忘的淡泊与有无,去体会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

何家英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dddffff7af0e015437119bc97a7d0c54.jpg

《十九秋》56x42cm  纸本设色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6b7d1a706f35e493a1e5fb44d26675bc.jpg

《山地草图》 80x85cm  纸本速写

陈孟昕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660db129686a41c3f435fd82b8ce3444.jpg

《碑颂·1998》  134x90cm      线    稿

《碑颂·1988》  130x100cm 工笔重彩

  1998年之夏,长江、松花江、嫩江大水狂躁,桀骜不驯,八次洪峰,百天肆虐,世纪大水历史罕见。此时党心、军心、民心大集聚,人力、物力、财力大集结,**军民齐奋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牺牲,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230万抗洪军民用生命和意志构筑了一道任何洪魔都冲不垮的“精神大堤”,熔铸了以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全局利益至上的大局意识为核心的伟大抗洪精神。

  《碑颂.1998》的表现线路:采用蒙太奇的手法展现98年抗洪救灾的20多个经典场景,通过塑造140多个人物形象,再现“98抗洪”宏大的、具有标志性的历史瞬间。将作品分为三联三个部分,中间以浮雕的形式呈现一名***背着一名受困群众,涉水走向安全地带的场景,寓意伟大的抗洪精神像纪念碑一样永恒存留在共和国历史中,镌刻在中华民族永恆的记忆里。作品不仅拓展了工笔画表达的方式,在用线型工笔描绘浮雕效果等方面,扩大了工笔画的表现外延,为工笔画的表现功能拓展了新的可能性,众多的人物塑造成就了学界为我定位的“大工笔”样式的特色,给人留下震撼的视觉感受。

许  俊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原副院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3b626728a6efb34e52d6af3796909f67.jpg

《太行丰碑》44x33cm  纸本设色

  为表现绘画主题,以太行山独特造型构成画面的主要形象。近景凸起的山体壁立于丈,似巨大的石碑顶天立地。石壁下苍松挺立,郁郁葱葱。溪流于间,穿林而下,似多回声。背景处理如屏障,将中景与远景紧紧相连,蕴含着众志成城之意。画面以绿色为主色调,间有青色远近构成整体和统一的视觉感受。既着重体现传统青绿山水画的意蕴,又有意追求装饰感和现代性。整体画面力图展现雄伟气势和民族风格,以此彰显和弘扬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

姜  波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教授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4740b26a0a1f0dde0be10ff683cdb2e9.jpg

《眺·势-自然之力系列》设计草图  纸本  60x50cm

  《当代陶艺空间造型`作品教学--“没有实体空间”的“潜在空间”》草图构成形态,用纯粹的几何形象征符号,作为形态的精神表达:以一种净化的美学形式来表现配置,使人的视觉产生一种富有节奏动感追求内心的律动,与视觉跳跃振颤在一起的瞬间。作品作为空间运营者的档案和思考并置,呈现出相互充盈的状态。所产生的一系列叙述和主体认知的对冲,也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区域间的关系以及从自我性出发的姿态。因为,没有了常规空间而另辟蹊径的探索,从而作为替代性空间和面对不同共性的经验。

  强调某种特别板结的视角,没有实体空间的 “替代空间”,曾经出现并持续至今的力量。在空间的实践中以生产关系渐渐构建成网。艺术生态中的艺术家发起的这些活跃的替代性空间,能够充实自身艺术系统。在构建对话的同时,这些经验也会反馈到艺术家的创作中,从而形成某种良性的循环。并且会把昔日焦虑给过滤掉,或者说是消化掉掩蔽了在自身的体系里、甚至给创作辅以复杂的编号系统,不遵循任何意图、系统或趋势。使计划、风格或者主张的不确定性、未完成性以及永恒,不管怎样发展相信艺术创造是步履不停。

吴为山

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30bf001afff5f85c37cc8c564e1086a2.jpg

《一条船上--达芬奇和齐白石的神遇》 74x143cm  纸本水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78f4ab48e7f8395ac89d2ef7bbeae6c1.jpg

《画家齐白石》  67x136cm   纸本水墨

卢禹舜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对于当今的艺术家来说,民族性、时代性和个性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这其中,时代性是一个汇合点,它将民族性和艺术家的个性融合在一起,从而展现出艺术家的独创力。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的卢禹舜,以山水、宇宙和生命作为三大母题,形成了多层次、多视角、多场景、多隐喻主题的开放式绘画格局。他主动自觉的创新意识,新鲜不竭的创作活力,丰富独特的想象力和敏锐深邃的人文哲思,三十年来,已陆续促成其“静观八荒” “天地大美” “精神家园” “彼岸理想” “河山锦绣”系列画作的成熟与成功,广为中国美术界所瞩目与称道。

  2012-2015年,卢禹舜在强化的文化责任意识和内化的人文理想情思的驱动下,经过长期酝酿、反复锤炼,陆续创作了 “乾坤大义 o道输八荒”系列作品。他由以往的诗情画意,更多地转向了对历史、时代和言志载道的绘画功能的关注与表达,如画家所说:“乾坤大义·道输八荒”的灵魂是我的艺术信仰和精神归宿。既包含对人类人格理想的追求,对浩瀚宇宙生灵的感悟,更践行体验着艺术家的时代灵魂与原始精神的相互交融。“在画家特有的语言所营造的语境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己不再是其以往母题的延伸或画家所要诉说的重心,而是要在山水与历史之间寻找一种有机的契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卢禹舜的”乾坤大义“系列作品继承了李可染、傅抱石、钱松岩等艺术家 “历史山水”的传统,但却赋予其以新的时代特征和个人特征。他不仅把这种“历史山水” 诗意化了,使之更具有传统的张力与现代的感染力,而且还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将山水理想化和典型化了,在这种理想化和典型化的环境中,历史人物的出现又把山水带入到一个大时空之中,而这个时空就是贯通古今的大时代。他从当代人的文化视角出发,通过对***这样一位具有强烈代表性和巨大承载性的人物形象的精心塑造和有意味组合,充满张力地表达了人与天地自然和谐相生,人类社会和平、和谐、平等、自由的美好理想。

  卢禹舜通过主动自觉的创新实践,用艺术作品告诉我们,如何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历史与现实生活,歌颂天地、赞美苍生,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他通过对传统的追溯和对传统元素的整合所体现出的现代转化也告诉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不仅可以为中国美术的未来提供支撑,也将为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提供无尽的资源和动力。

韩子勇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8a1c5187dea786ffe70e279304dd8241.jpg

《三花聚顶》 108x208cm   纸本水墨

  每个人画画的目的不一样,具体到某个作品或某个阶段的创作,又是千差万别,很难强求一律。画画于我是个时隐时现的爱好,只是人到老年,那些飘落、沉淀、日渐显影,挥之不去的生命影像,从蛰伏的时间黑洞里浮现出来,如五气朝元,三花聚顶,于是就开始画。

  我画画,是画给自己的,想画了就画些,好像有股心绪如小草不断冒出来,铲除不尽,积之无穷,只有画了才痛快。画画是对己的倾述是自我疗愈,是放下和断舍离。

  自庚子年始,人类面对世纪大疫,种种不安搅得人心绪不宁,宿命之风鼓荡如舌,赖有中央坚强领导,中国人民没有躺平,挽命运巨缆奋力前行。世纪巨变,使我常想到土地,波涛汹涌,仿佛要立起来,翻个个;仿佛要撕开胸膛,举心前行。我想起**中唱的: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土地即长城,命运即风景。于是试绘心图地景。

潘  缨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一级美术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bda7755ea04508751f0e57d19e38eda0.jpg

《幸福西藏》84x40cm 纸本设色

  艺术是不需要文字的语言,我们所要做的只是穷极一切可能将自己的表达在画面上不断推进、不断具体化,直到它可以被自己和其他人感受到。

陆明君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0ec594057fe7753424f9b24afa0a43f5.jpg

《意写丘壑稿图系列》 104x194cm   纸本水墨

唐  建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一级美术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7edde750b1b16db4f3814553d93b0554.jpg

《冰雪姿》  89x164cm  纸本水墨

  梅原产我国,距今七千多年之历史。吾访古梅已二十余载,寻得古梅数十株。此创作构思来自千年古梅,不同于文人画家之孤冷、奇曲、稀疏、高古之程式,力求老梅干纵横奇拙,梅花繁华似锦,笔墨金石霸悍,构图充实野逸,表现自然界野梅无拘无束之生气。画上加自诗词,使诗书画融合统一,相得益彰。

刘万鸣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e0244e443dda29b4658a4463ab91818c.jpg

《圆融-对话郎世宁》130x233cm 纸本水墨

  《圆融-对话郎世宁》,我构思己久。之所以命名为“对话郎世宁”,就在于郎世宁用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表达了西方画家对中国画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希望通过这件作品与郎世宁有一种笔墨语言的对话,更希望通过这件作品,实现东西方两种绘画思想、文化思想之间的互融。这件作品的创作,同时强调造型的写实性和笔墨的写意性,赋予画面盎然的古意和东方诗意情调。此作强调写实,但又不同于西方绘画的写实,而是以一种单纯的笔墨、线条进行勾勒、晕染,呈现出平面的“立体”。画面上,中国传统绘画中常见的枯木、马、猴等物象,错落有致、藏露得宜,整体上追求一种圆融、和祥的东方古典主义气息,力求传递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

王德芳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一级美术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10c771f556c2a7467ebca02def5f5e2e.jpg

《白孔雀》 130x233cm  纸本设色

  画一幅画很容易,想画好不容易,想让自己满意就更难。一,首先构思一幅画的主题,我的花鸟画选的是白孔雀,它唯美且有吉祥的寓意,接下来是背景的处理选用不同的植物,做四幅草图,孔雀的姿态和背景花卉各不相同,经过反复斟酌确定比较理想一幅。二,针对选出的草图做小色稿,对孔雀身体和头的深浅进行主观的处理。背景选用玉兰科中的辛夷,它色调淡雅唯美比白玉兰更有表现力,画出枝干墨色的浓淡和花卉的疏密关系。三,广泛收集素材,写生时增加更多有个性的花头姿态减少平庸,尽量将花瓣儿婉转的姿态收录在画中。在对孔雀的写生过程中,选取最能表现其生动愜意的瞬间展现给观者,除写生之外还参考网上优美的图片。四,找出自己以前画过的相同题材的作品进行对比,希望能在这幅作品中有所突破更上一层楼。五,精心绘制并完成整幅作品,需要大量时间进行对比调整,不断修改,有时考虑的时间远超过绘画时间的几倍。

李传真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副院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23f9ef5e2a9a67ada09bb8b9780e19e9.jpg

《夸父逐日》  84x59cm   素描小稿

《夸父逐日》  129x94cm 纸本设色

  《夸父逐日》是承接《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纪神话文艺创作工程》的项目,此作品内容参考《山海经.海外北经》《大荒经》《山经》描述,“夸父与日逐,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渭河;河渭不足,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人物形象以夸父属极古老的狩猎族,善走,有点像类人猿,耳挂两黄蛇,神力无比为原型夸张而成。故事情节以体现民与自然抗争的勇气与伟力,以及对造福后人始祖神的敬崇而展开,整幅画用炙热暖调通过三联组合夸父正面奔跑追逐太阳为中心,将故事情节奔跑、饮水、渴死弃杖化桃林串联起来。

徐福山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主任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6e01d5431ccb10e183ea8c4a2aae56e5.jpg

《寒雀嗅梅》  106x180cm  纸本白描

尹海龙

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副院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4fa280033900f40ecc4d2235ae900a7b.jpg

《有万憙》 46x96cm  篆刻  材质:紫砂

郑光旭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90abee5b6ef2a0c639875418e757c0d2.jpg

《新年歌声稿图》112x202cm  布面油画

  《新年歌声》是我的代表作品,也是我2007年春节赴若尔盖草原写生期间创作的系列组画之一。那一年,我与卓玛一家朝夕相处十五天,切身体会到了藏民们的日常生活状态,由此萌发创作热情,共绘制绘画草图小稿和写生作品三十七幅。在此次展览中,我精选展出了其中六幅。

  本系列作品中,我营造出一个和谐美满的节日气氛,女主人在新年节日歌唱,人物形象塑造质朴生动,人物服饰与冰雪世界的颜色形成冷暖对比,鲜明地凸显了主题。画面构图通过远处山脉的横线与近处伫立人群大量的竖线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加构筑了人物形象的崇高感,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染力。

徐青峰

山东艺术学院院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9c8d183e1b2c410d31c6a9508b0c7ab2.jpg

《汪辜会谈创作小稿》 120x80cm  布面油画

  “汪辜会谈”是在两岸**于1992年达成的“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举行的。在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汪辜会谈”推动了两岸协商,也带动了两岸交流的蓬勃发展。1993年4月27日上午10时,举世瞩日的“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海皇大厦正式举行。会谈举行两天,辜振甫董事长和汪道涵会长展现了高度的智慧,克服会谈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促成会谈顺利举行,签署了“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和“辜汪会谈共同协议”等4项协议。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画中描绘了汪辜会谈达成共识的历史瞬间,是九二共识的体现。描绘的长城作为背景,象征着祖国的统一和繁荣富强。

常  磊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一级美术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74ee7a900f79ffbaa94d50d372faa95e.jpg

《面包》  118x107cm 布面油画

刘  波

中国艺术研究院交流合作处副处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98a178ec9122e8560382eb3f71cad42f.jpg

《归园写生手稿》 166x91cm 纸本水墨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