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新文科背景下传统中国画专业教育教学模式探索

2023-02-02 14:00:17 未知

  (本文发表于2022年1期《艺术工作》

  摘要:为跟上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步伐,“以期能够解释中国现象、解决中国问题、指导中国实践”,

  2021 年 3 月国家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决定开展新文科研究与改

  革实践项目立项工作,高等学校新文科建设大幕正式拉开。

  传统中国画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文科教育中艺术学门类下美术学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代表门类之一,传承、发展好传统中国画是当代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本文从新文科背景下传统中国

  画教育首先要正视的五个转变入手分析,从传统中国画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以图为新文

  科背景下传统中国画专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思路、贡献力量。

  关键词:新文科、传统中国画、教学模式、探索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所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举世瞩目,然而一个国家的发达与进步,不单是经济指标的增长,更体现在其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及其于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力上。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世界看向东方,它亦让我们警醒,重新审视、研究、定位自己,这时我们看到中国已经在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上走了很远。于客观自然科学领域我们深入广泛地学习了西方先进技术,但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很多方面,如美术、音乐、服装、建筑、武术、茶艺等中国传统文化上,我们自己总结、探索、发现、发展得远不足以。面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交叉融合,面对当下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工程、5G 等新科技影响下已经产生深刻变革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审美、价值观念,面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对中国文化的难以理解等的现实问题,我们并未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甚至有些茫然。2016 年****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1] 为新文科建设提供了宏阔的背景和基本遵循。

  在此时代背景下,为跟上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步伐,“以期能够解释中国现象、解决中国问题、指导中国实践”[2],2018 年 8 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前夕,****于所发相关文件中正式提出“新文科”概念,“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2019 年 4 月国家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13 个部门联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 启动大会,标志着国家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工程正式开启。由此“新文科”一词从概念性地提出走向着手实施。同年 6 月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指出:“作为一项战略部署,国家试图通过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最终实现‘四新’ 建设总目标。”“我们一定要让新文科这个翅膀硬起来,中国高等教育飞得才能平衡、飞得高。”[3] 2020 年 11 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2021 年 3 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决定开展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工作,高等学校新文科建设大幕正式拉开。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国家顶层设计者战略性的谋划,更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新文科建设必将成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传统中国画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文科教育中艺术学门类下美术学一级学科中一个重要的二级学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门类之一,传统中国画带有鲜明的中国文化标签,是中华民族贡献于世界文化艺术领域的卓越智慧成果。新文科背景下,高等院校传统中国画专业从绘画形式、绘画材料、绘画手段、传播方式到绘画内涵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深刻变革,已有的教育教学模式明显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致使出现了专业内涵拓展与挖掘不足,专业吸引力下降,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与创造性,社会实践能力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轨等的现状。这些情形无不呼唤着我们积极应对,努力构建新文科背景下传统中国画专业教育教学新模式。

  于高等院校传统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改革而言,传统中国画专业新文科建设首先要正视以下几个转变 :

  第一,教育目的。

  新文科建设着重了对教育目的的强调。文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当代中国,对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2018 年****记在写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更是提出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时代性命题。新文科建设要服务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全面深化改革,引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树立文化自信,挖掘文化内涵,推动文化发展。对外,国际形势变换,中国经济崛起,在不断巩固自身于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缩小与西方国家经济差距的同时,要为更广泛、深入地走入世界舞台做好准备,阐释好中国文化,展现出中国精神,贡献以中国智慧。故下一步传统中国画专业建设的着力点除对绘画技术、规律性的探讨外,要对社会价值观重塑给予足够的关注。

  第二,教学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量在“指数级”地增长,面对日益复杂的人文社会科学问题,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必将分类进行。传统中国画专业也不例外,既要培养具备专业知识积累、记忆、运用能力的专门型人才,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具有广泛知识检索能力,发散型思维,能够跨行业、跨领域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如传统中国画与国际文化传播、数智中国画、人工智能与书画鉴定、中国画与国政、书画修复与人工智能等,在有限的学历教育时间内,学生们不但要掌握所学专业知识的本领,更要具备拓展非专业知识的能力,铸牢宽阔视域下的广泛知识基础,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乐于探索新知识领域的好习惯。

  第三,教学内容。

  新文科的最大特点是学科交叉,也因此学科交叉与边际整合将成为推动新文科建设的重点手段,其学科融通之路需要我们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从过去以学科为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以往对单一专业知识的掌握,走入对多学科、各领域知识的协同共享、交互学习与深度融合,超越现有专业、学科的局限,突破传统中国画“小文科”的思维定式,构建“大文科”的宽广视域;从过去过多偏重于中国画专业技术训练的现实中,转向对理论厚积与实践转化的三向关注,传承和发展传统学科的知识体系;从过去传统中国画主要面对研究国内绘画发展以及历史文化积淀的现实状况,转向对世界各国文化的普遍吸收与汲取,研究东西方意识形态的相互包容与对接。

  第四,教学手段。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对高等院校的课程门类、育人模式、教学方法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为其创造了新的学习手段,传统文科专业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更新换代。“数智技术”的发展为传统中国画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导向、手段与方法,数智化虚拟平台等智能工具的运用,可以打破国家、地区、行业、部门、领域,甚至是时空等的限制,极大地拓宽传统中国画的学术研究空间,激活学术潜力,在转变传统中国画的研究对象、方法,探索边界、内容,提升教学手段等方面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第五,教育评价。

  上述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内容、手段等的转变,要求传统中国画专业的教育评价标准必须随之而动,只有这样才能立足时代,适应教育发展需求,进而引领传统中国画专业新的发展方向。众所周知,评价是教育发展的指挥棒,也是教育综合改革中最为艰难的部分,2020 年 10 月****、***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明确了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从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用人单位等 5 个关键主体出发确立评价标准,走出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4] 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故对传统中国画教学质量优劣的衡量将不再仅以学生掌握知识“量”的多少、“技”的高超与否作为简单的评价标准,而是要附加上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综合实力、内心格局、性情审美、国际化视野等文科“质”性的评定,并积极摸索改进实现“质”性评价的实现路径与手段。

  由此可见,新文科建设的精神实质是顺应时代需求、创新文科发展、超越原有分科朝向综合,从而跟上科技发展步伐。为此新文科背景下传统中国画教育教学思路、方式、方法、模式、评价标准等必将随之改变。

  一、注重课程思政建设

  无疑,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培养传统中国画家都是传统中国画专业的重要教育目的之一。传统中国画强调“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将人的习画过程与修身、立德、养慧紧密地结合起来,故传统中国画专业有能力,也必须对****书记提出的“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这一时代性命题给予足够的思考、深入的研究,并做出系统、完美的回答。

  “美育”概念率先由德国诗人、美学家弗里德里希·席勒于 18 世纪末提出,即在培养人们认识、体验、感受、欣赏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情操、品格和素养。其虽诞生于西方,然而在美育精神培育和美育实践上,我国却是一个有着深厚美育传统的国家,正是因为有着丰富、深刻的古代美育思想做基础,美育概念一经传入中国,中华传统美育思想便顺势与其结合。传统中国画讲“欲学作画先学做人” “画品如人品”,这不仅是社会教育功能在艺术道德上的一种倡导,也是其作为美育的一种重要教育方式所具有的特殊功能。传统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审美最集中、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理应成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主力军。[5]

  ****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 故传统中国画专业教学要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各教学环节优先考虑的问题之一,这与传统中国画家的培养规律是一致的,中国画家不是训练成的,是养成的。传统中国画讲求画外之功、弦外之音,功夫在功夫外。为此无论是学院还是教师都应对传统中国画专业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优先强调、优先安排、优先研究,从思想层面上坚决遏制、摒弃当下艺品与人品两分的苗头,始终明确为党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使传统中国画中所蕴含的民族之风、君子之德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并推动其不断地向前

  发展,做好中华美育精神主体内涵这篇大文章,向世界人民展现并解读好东方文化下的东方气质。

  二、加快教师队伍培养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 21 世纪以来的引领性工程--“双一流”建设,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其核心要素是“人”,一流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必要条件。新文科建设产生于“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其培养“具有国际性、创造性视野和跨领域、综合性感知能力的创新人才”的教学目标,也决定了我们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工作。对于传统中国画专业而言,培养博古通今,技术全面,通晓中外跨文化研究与传播,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交融,具有创造力的传统中国画人才,同样要求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师资力量。然而现实情况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学科、领域的教师严重缺乏,大多数传统中国画专业教师因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在学科交叉、协同,创新思维,突破国画专业教科研领域限制上普遍存在短板,这是目前传统中国画专业新文科建设率先遇到的问题,也是令人无法回避的现实。

  新文科建设以问题为导向的特质,让我们不妨尝 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改变大学教师入职“唯学历、学位”论的僵化作法,按 1:3 的比例大胆引进具有全球视野、发散型创新思维和知识复合型的行业精英,并全面推行先试用,试用期满后,经综合评价确定为符合要求的再履行调入手续的用人机制。二是按照新文科背景下传统中国画人才培养目标,相应聘请社会上具备条件的杰出人才为编外教师,使之成为推动新文科建设的一股崭新力量。三是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探索建立包含更广泛的文科“质”性评价标准的工作业绩和职称晋升评价体系,为拓展教师视野,激活其创新精神创造积极、有利的外部条件。鼓励教师跨领域、跨行业开展知识学习及学术研究,充分为教师创造力的发挥解绑,以迅速提升其观念、认识、知识、能力和态度。

  三、创新教学手段

  知识爆炸式的增长对学生学习而言同样提出了挑战,如何获取更多、更有效的知识,如何整合知识,如何运用知识,都成为传统中国画专业学科建设的重要课题。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空间等“数智人文”技术的运用,可以为传统中国画专业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动力。网络时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内部各学科间的跨领域学习、研究、合作将变得轻而易举。同时“数智人文” 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研究手段与方法,更可以极大地提升我们的研究能力。如一直以来中国历代名家书画鉴定多以“目鉴”为主的不确定性,依托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构建起的计算机智能鉴定系统,将有望成为名家书画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再比如通过虚拟技术手段,对史上艺术名家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经济背景,及其生活环境、生存空间的模拟还原和虚拟再现,便于我们更清晰地洞察其艺术发生、发展过程,了解其艺术分期和各时期的艺术特点,为学生深入学习提供更为直观、生动的虚拟教学现场,亦为传统中国画学习中始终倡导的“取法乎上”原则做出更加形象、深刻的注解。

  四、转变培养模式

  (一)改革原有课程设置

  随着大学专业分科的不断专门与细化,学科间、专业间知识被分割教授的状况愈发严重,这与新文科背景下学科交叉与融合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严重不符。早在1941 年曾于新中国成立前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1889-1962)和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的潘光旦(1899-1967)就曾提出“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的著名论断,从中我们不妨获得启示。

  “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教育培养理念,要求传统中国画专业首先要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不是学生毕业即成为画家,因为传统中国画家“拼的是文化,比的是年轮”,成为画家可能是学生未来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一生的奋斗目标。所以我们在课程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这一远景大目标的需求,从以往对学生绘画能力的过度关注转为对其内涵、底蕴的重视,助其走好未来发展之路。相应地应适当减少和降低专业课程设置比例,为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地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培养跨专业、学科交叉人才积极创造条件。其次要改变原有专业绘画技能课程就技法讲技法的授课方式,从文化入手,以绘画技法、风格传承为脉,在文化的浸润下向“道技一体”“技道合一” 的目标迈进。再次按照培养目标要对原有专业、方向、课程进行更新、优化、改造、升级,摸索新文科背景下的传统中国画人才教育培养规律,确立培养体系,鼓励跨学院资源共享,联合建立新专业、新课程,形成相互衔接的新旧课程体系。通过用人机制的配套改革,坚决摒弃因人设课、牺牲专业教学质量、让学生未来买单的错误做法。

  (二)开好通识教育课程

  新文科教育的目的不指向学生对某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它强调的是对学生家国情怀、创新思维,以及跨领域、跨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故学生在完成专业知识教学外,参加院校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学习就显得特别重要。

  通识教育是指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7]

  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的特点决定了其可以较好地满足新文科建设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师资力量的不断完备,决定了当下开设通识教育课的可能。高等艺术院校可以结合专业特点,相应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素养、美学素养、数智技术素养、文学国学素养、经济素养、心理素养、国际视野素养、实践能力素养等若干个学生基本能力、思维、格局、审美、心性的培养训练模块,并以线上线下两种教学形式分别呈现,同时探索同类高等院校间通识课程互认的教学模式。每个素养模块内包含多门相关课程,规定不同专业的学生必须完成的素养模块数量,及每个模块内应完成的最少学分。

  通识教育课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现代大学教育学科分类过于专门化,改变专业间知识割裂的现状。其重视学生个性特点的发挥,重视学生基本素养的训练,可以筑牢学生所掌握知识金字塔的基础,为最终培养出人格健全、知识广博,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加大实践课程比例

  实践是时代需求折射的一个小窗口,实践也是解决新文科建设所遇问题的训练营。新文科背景下应转变对实践课程的认识,拓宽实践范围,拓展实践领域。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国际组织等的力量,合作共建一批优质校内、外,乃至国外实践基地。

  要充分发挥课内实践教学的作用,使实践课程不仅与传统中国画创作学习结合起来,更与学生创新、创业的思想构建结合起来;学生不单要于实践中做好适应社会的心理准备,更要在实践中树立改造社会的决心和勇气。如笔者于中国书画鉴定课程中实施的“实践反求理论饥渴式”教学法:变艺术实践学科为以美育树人、立德、干事学科;变纯理论灌输式教育方法为从实践懵懂反求理论的饥渴式教育模式;变纯课堂教育为课堂加博物馆、美术馆、拍卖场、藏家等的多个教学现场教育,直观、生动、印象深刻;变传统的线下课堂教育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发挥传统与现代、线上与线下两个优势,化解定时与随时、封闭与开放两个矛盾;变结课时一考定成绩的考试考核评价方式为加入若干个日常案例分析皆赋分占比结课成绩的评价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科研项目、课题研究和实践活动。传统中国画专业学生可以到画院、美术馆、画廊、拍卖行、文创公司,也可以到设计、动漫、国际交流合作等企业机构开展实践,接受校外专家实践指导。学院要鼓励学生按兴趣特点选择实践场所,让学生走入社会,观察自然,反思现实,研究生活,在实践的感悟和理论的浸润中理解学科,从而达到新文科教育实践的目的。

  (四)创立交叉学科培养基地

  建立若干跨学院、跨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基地,选拔知识面较宽、专业基础较好,有跨学科、专业、方向学习意向的优秀学生,探索实施本科导师制,为每名学生安排两位或两位以上来自不同专业的指导教师,指导其开展交叉学科领域学习、研究及论文撰写。如传统中国画创作与真伪鉴定、传统中国画与信息技术、传统中国画与文化传播、传统中国画与工业设计、传统中国画与环境艺术等。

  新文科建设任重道远,其现实需求的紧迫、建设目标的宏大、转变思想认识领域问题的艰难,以及改革关联因素的众多,都决定了新文科建设任务的艰巨。

  我国自 2019 年提出新文科概念至今不足两年,如果从 2021 年教育部决定开展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工作算起更是刚刚开始,其在人们的脑海中,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时代的呼唤、国际形势的要求、新科技发展的助力,让教育工作者们早已在其未定义前,即已迈开了思考、研究、探索的脚步,“从实践认识到理论总结,再由理论总结指导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亘古不变的定律。

  传统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以国家名字命名的画种。作为汉民族的文化标签之一,中国画好似我们中国人遗传物质中的一段重要“DNA”片段,自古代便嵌在了我们华夏子孙的基因中。在新文科教育背景下,如何让这段基因更好地表达并创新发展,是当下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当主动面对并积极承担的、颇为严峻的课题。***书记曾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聚焦****书记的思想,从时代需求和社会需要出发,正视传统中国画专业发展至此已经表现出的兼容其他专业、学科的新文科现实,因势利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开放的思维和改革创新的理念,充分融合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探索新的教育路径,丰富文化内涵,充分发挥传统中国画在社会主义优越制度下立德树人的哲学思想优势与美育功能。从美育思想研究入手,到艺术理论运用,再到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及教学手段、方式、方法等的研究,寻求知识的增量建设 ,而非简单的存量重组,从而扩大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在这个过程中 , 同步实现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使国粹--传统中国画以足够的勇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我们当代艺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本文系国家教育部首批批准立项开展的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构建新文科背景下传统中国画专业教育教学新模

  式》【项目编号 2021120011】阶段性成果)

  注释:

  1.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网,2016

  年 5 月 19 日。

  2. 吴岩:《奋力开辟中国高等教育新境界》,载《中国教育报》2018

  年 11 月 23 日。

  3. 吴岩:《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

  的讲话》,高等教育网,2016 年 5 月 20 日。

  4. *******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

  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20 年。

  5. 冯朝辉:《欲学作画先学做人》,载《光明日报》2021 年 5 月 21 日。

  6.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 把思想政

  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载《人

  民日报》2016 年 12 月 9 日。

  7. 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

  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 12 月第 1 版,第 45 页。

  作者单位:鲁迅美术学院

  通讯作者:张冰妹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