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 | 程逵鹏:柳园深深 黑白天真
2023-02-03 15:01:30 邹萍
程逵鹏先生堪称当下难得一见的旷达奇才。
其外在粗犷却内在细腻,专业稽厚且格局甚大。故看似潇洒天地,实则心中有丘壑,尤其对艺之心至纯至净,初情未改。
闹市深处,他有一方小院,名曰“柳园”。空间不大却洞天别具,灵动恣意间任凭四季交替,洒脱率性中得觅仰观俯察。此大隐于市的时空表征,便是其纯粹人生与艺术信念的凝结象征。《庄子·在宥》有言:其俯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这番国人特有的观物方式与程逵鹏先生随性自然的日常细节、杰出深邃的艺术才华天然相融,展现出独具魅力的艺术人生。
程逵鹏先生所擅累累,诗书画印文等无不皆长,但若以独觅艺心而思忖,书法无疑最谙其韵。于他,书法是沁入骨髓的痴迷,墨香所诱与素纸所惑中,他用人生书写着独属文章,亦以俯仰往还的笔性行走大地。这既是哲学的观照,也是艺术的观照,更是生命的观照。某种程度而言,程逵鹏先生是真正参透了人生,秉持一颗积淀、过滤与洗涤后的百味之心,以沉静内心开拓当代书写之路。
程逵鹏
此路虽孤,但程逵鹏先生在一路探幽真、草、隶、篆的过程中,深耕传统却注重广收博取,并时时告诫自己不能随波逐流或哗众取宠,力求下笔磊落,或灵动,或雄浑,但整体均需冷逸,因此形成浑厚洒脱、寓巧于拙的厚重之质。这直击心灵而生的创作能量注重从笔墨至人文、再至生命境界的提升。观之率真坦荡,有人品书品兼修之态,端庄正气又亲切宛然,隐隐内露的灵动之气更具典型的东方美学意境。《论语》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因此,他才能真正实践常态化之“耳目一新”。
辗转人生,尘土飞扬。那些埋头深研的时光和往复转折的黑白都促使他深沁创造。现在虽已八十余岁,他却依然坚持看书习文,化著为微,纷繁的艺术形态藉此精简、压缩于黑白中,持续前行。
只是日常,大家多记得程逵鹏先生的古怪习惯。与他相交已有半个世纪的老友、原江山市作家协会主席蔡恭说:“很多人让我出面找他要字或刻章,但大多时候都太难了。我有一篇文章写道,有个副市长的儿子十岁生日,问程老师刻章,结果等到他儿子结婚时才把章雕出来。”
但这份执拗中深藏的纯良秉性却让其妻、原衢州市政协副主席祝瑜英深有感触:“我对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是自学精神。他很认真,从不马虎,而我要应酬生活,这值得我学习;二是他非常有个性,从不随便附和别人,也从不因为某事随便改变自己;三是很善良,生活上节俭到极致,有些事情年轻的时候不好理解,现在都可以理解,他就是一个在生活中体现出佛性的人。”
原江山市文化局长宋荣汉用“趣”来形容程老师的生活和艺术:“我把他称为‘活宝',因为在他的艺术和生活中可以看到一种生命张力的本真,非常可敬可爱。这样的‘趣',除了艺术的传承,也跟他生活的时代、地域和家庭教育背景及个人性格有关。所以,他身上体现出的这种‘趣',实际是这座城市的一种文化符号,若干个这样的文化符号组合在一起,就是这座城市的‘趣',这就是这座城市的生命张力,也是我们谈论程逵鹏老师的艺术和生活的意义所在。”
老友访谈现场 从左至右分别为宋荣汉、祝瑜英、蔡恭
向之所欣,山高水长。程逵鹏先生弟子、原江山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蔡农十分感恩老师对后学的关怀:“学生去请教他基本上都来者不拒,所以我们都非常喜欢向他请教,他以平等的姿态探讨式地交流,让我们学到不少。书法教学其实很难,但他的讲解非常接地气,每次讲课的气氛都很好。”
“他的书法表达和他的人高度统一。”弟子王震同样认为老师的书写都是发自内心的追求;弟子、江山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刘天生则表示:“老师的书法从碑入手,比较大气,意境也高,章法融入很和谐,我非常佩服,他对自己的艺术追求有时很苛刻,希望脱离‘像',从‘不像'里找到自己,这就是灵魂。这个高度很难,我们这辈人就在这条路上匍匐前进。”
学生访谈现场 从左至右分别为刘天生、蔡农、王震
诚然。所有的绚烂都会褪色,唯黑白永恒。
程逵鹏,别署柳园、遗柳园。1938年生,浙江江山人。幼承庭训,涂鸦习字,又受邻居清湖公泰酱园掌门人吴新民之翰墨濡染,书法兴趣渐浓。1955年以来,在粮食部门、机械厂历练。在任职文管会期间,结识弘一法师弟子毛善力先生,有幸与之共事十年,得益良深。其间,被选派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进修一年。1978年,任清湖中学文史教师,后任江山一中美术书法教师。1989年,创建江山印社,并开设篆刻公益培训班,受益多人。1991年,任江山市博物馆馆长、江山市书法家协会主席。1993年,任衢州书画院专职书画师,直至退休。出版有《王铎诗稿墨迹》释文(方岳年合作)《柳园书画作品集》《江山历史文献辑略》《府藏圣祖弟子名讳印谱》等。
程逵鹏《老子》语得一斗方2006年
程逵鹏《慎独》斗方2007年
程逵鹏《三月不知肉味》横幅2011年
程逵鹏《日有喜》横幅2009年
Q&A
Q:您如何理解书法传承的“日日新”?
A:名利场上,我秉持“退一步”的基本理念。但作为艺术爱好者,我却一直很执着,是“进一步又再进一步”,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我这一生,有幸在江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刚建成时只有我和毛善力先生两人,他是弘一法师的弟子,跟了法师19年,得授书艺及学问,书法圆劲、浑穆,有超逸之致,更有儒者之风,我受他的影响很深。
当时跟在他身边的有两种人:一种传承他,学习他,认为毛善力先生是弘一法师的再传弟子,面貌风格不能变;另一种就是我。当时有人说:程逵鹏虽然字写的还不错,可是越来越不像毛善力了,离弘一法师也就更远了。
我心里想,学老师或名家,不一定要一模一样,不能做复制品。“师其迹”不如“师其心”,模仿学习老师的面貌和痕迹,不如学习他对艺术和自然的理解,然后融会贯通,用自己的线条汉字来表达这类思想、观察和结论,这更重要。我尊他为师,就是敬重他的这种思想,但在他的基础上还要看的更远,走向未来。
当代书法家刘洪彪曾说,当代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都尽可能不要重复古人,也不应该太像当代名家,而是要争取像自己,这就是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Q:如何看待诗书画印的关系,以及背后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A:这可以分两个方面讲:一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都是借书法来表达思想。中国书法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三件作品,分别是王羲之、颜真卿和苏东坡的作品。《兰亭集序》是在醉醺醺的情况写出来的,从心所欲,涂涂改改出来一幅手稿,饱含着作者的思想和境界,以及成熟的艺术表达技巧和个性;颜真卿《祭侄文稿》用满腔心血控诉安禄山的叛乱行为,那些字把愤慨的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苏东坡被贬的作品也反映了他被贬后的心态活动。所以从书法史而言,真正能传世的作品最终还是取决于书写者的心境。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如何传承和发展?我想很重要的是内容,内涵就是文学修养、知识面和人格素质,然后盖上书法形式的外衣。有内涵、有外衣才是完美统一,内容和形式两者不可缺失,我还要加一条:书法史的研究。书法鉴赏很重要,作品要经得起经世的检验。“德智体美劳”里面有个“美”,就是美育,蔡元培提出用美育代宗教,把美学根源提到和宗教一样的位置,这很有见解。
Q:您的书法创作经历了怎么样的变化?
A:变化是有的,但我认为还没有完全脱俗,离我的期望还很远。我希望能站在古人的肩膀上看的更远更高,虽然我年纪大了,也想最后使把劲,冲一下,但我知道很难。
Q:对青年创作者有哪些建议和期待?
A: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书法还是有门槛的。入门还需从严,经典作品还是要敬仰和敬畏,这不能缺。
现在是科技社会、信息社会,大家都不用毛笔了,也很少提诗词了,电脑和键盘代替了一切。那么,书法的位置是什么?我想留下来的就是一种鉴赏和提升美的要素,才能使人类的思想得到艺术的平衡。发现美、创造美是永恒主题,如此才能使人生活在健康和完美的世界里。若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就没法摄取美的元素,再用艺术的手法提炼表达。这既是当下社会最大的缺失,也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门槛。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