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专访】廖倩:修复与重生

2023-02-09 09:54:41 张玮彤 

  廖倩(Joss Liao)是一位居住于纽约的中国艺术家,从罗德岛艺术学院获得纯艺系学士学位。她的作品在欧洲、美国和中国广泛展出,在2020年于美国罗德岛州举办名为“栖身之地”的个人展览,呈现了阶段性的艺术探索和人生经历感悟。本次展览获得了积极的学术反响,邀请到Jocelyne Prince, Rachel Berwick,Adriana Corral等多位资深艺术家进行了线上批评与座谈会,并邀请到美国布朗大学的人类学家Matthew Spellberg和研究员Anne West共同参与线上讨论。展內的作品随后与Latitude Gallery合作在纽约曼哈顿进行展出。除了艺术学术上的成就之外,廖倩还创建了名为Blumi Jewels基于纽约布鲁克林的珠宝公司,曾在新英格兰多个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品牌博览会取得热情的反响,其中包括基于纽约的Renegade Craft和Artists & Fleas以及基于罗德岛的the Steel Yard Art Market和RISD Craft,取得比同类品牌更高的商业成功。

  我和廖倩相识于学术环境,因为志同道合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作为一名研究东亚政治和新媒体理论的学者,我喜欢廖倩的作品,不仅因为她对媒介的灵活运用,更是因为她的作品真诚地、不加掩饰地展示创伤的残酷,但又满溢着幸存者努力重生和自我修复的坚毅力量。与许多艺术家不同的是,廖倩的创作媒介极其丰富,涉及多种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包括但不限于玻璃、陶瓷、绘画、装置、视频、诗歌、行为。她广泛的兴趣让她突破了艺术创作媒介语境的限制,给作品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廖倩也希望通过她的作品能为经历过暴力和创伤的幸存者们提供一个安放内心脆弱,共同疗愈的空间。

  张玮彤=W 廖倩Joss Liao =L

  W: “A place to land栖身之地”这个标题的背后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L: 含义的话,灵感源自于Simone Weil关于rootedness的探讨,中文类似于寻根、寻源、寻找能汲取养分的家园和社群的概念。做这个话题研究的背景的原因一是十八岁时出国求学,多年在异乡生活,因为突如其来的搬迁与母体生长环境分离。其二是由于一些创伤性的体验导致自己和外界环境隔离、自我异化,此后的多年里都在寻找让自己生根、生长和康复的途径。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我用到的隐喻是空气凤梨,一种在空中游荡、从空气中汲取养分的植物,感觉很像我当时的生活状态。栖身之地这个标题可以理解为一个游荡的生命体寻找家园和归属的项目。

  W: “栖身之地”中有好几个作品都呈现出破碎与修复的形态,比如“”山丘时钟和“修补墙的伤口”,有些作品主题也是关于受伤和伤害的,能够感受到背后有一股很强大的力量,这些和你的个人经历有关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2/c68623930224406bacef4ea6d2f39640.jpg

Clock_detail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2/2e8afda49a991ef4a4bc91504da715fa.jpg

Clock

  有关。我做的作品中最喜欢的都是和个人经历息息相关,和观者之间产生亲密度的作品。我当时的生活状态就是尝试从巨大的创伤中恢复生命力的过程,因此作品的母题就是破碎与修复。关于创伤,我觉得做这些作品的意义在于创伤的普遍性。我们生而为人,每个人都经历过创伤,经历过痛苦,而我感兴趣的是如何去面对伤痛,如何去修复创伤,在巨大的异化体验后如何重新感受到自主性和恢复生命力的过程。

  比如说“山丘时钟”的灵感就源自于创伤后时间和记忆的 扭曲。“山丘时钟”的主体是一个玻璃和铜制的表盘、一 个铜制指针、和一个倒走的时钟装置。表盘的制作过程 中我把具有延展性的玻璃比作身体肌肤,做出了铜钉几 乎要刺透表皮但并未完全刺穿的效果,以象征暴力。从 侧面看,隆起的铜钉部分像一个个蜿蜒的山丘。指针每 走过山丘时都会停下,有时候是几秒钟,有时候是几分 钟,有时候更久。但无论如何,马达都会驱动指针继续 走下去,在玻璃表盘上划下一条黑色的氧化铜的痕迹。 这个不均匀的时钟象征的是不均匀的主观时间体验。过 去的几年里,每次我想起那次性侵事件,不管是因为天气、 建筑空间、声音、图像、文字,我就像被抛进了一个与世 界、与现实隔离的空间,不知道要在里面呆多久,又或者要在床上躺多久。时间顺着前进的方向均匀流动,我却好像 被抛下了,一直回到过去的那个点,那座山丘。

  W: 这个系列中的作品的体积都不是很大,但反倒都有一种很强的神圣感,使观者很容易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感。特别是“一座介于神庵、牢笼和坟墓之间的悬置记忆谭”。创作这个作品的动机是什么的?

  L: 这件作品记录的就是当时性侵事件发生的场景。我从没有想象过三分钟的时间会对我的人生有那么翻天覆地的影响。这件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个木头盒子,一个玻璃罩,和一幅放置在内部的画。这幅画记录的就是当时事件发生的情景,光,空间,人,细节,分毫不差。动机就是记录吧,诚实的记录,因为事件发生后由于患上了严重的创伤后应激综合症会不停地回强迫性地回忆当时的情景。当时的事件发生之后,很多人,包括深爱我的亲人和朋友都想让我忘记,继续我的生活。很多年我都尝试着像事情发生前那样去生活,但我发现我做不到。所以这个作品的动机就是诚实的记录当时发生的事件,给当时的自己一个交代吧。

  这个盒子悬置在墙上,面对着窗户,没有打光。因为玻璃的反光中午阳光最大的时候是最难看见里面画的内容的时候,而日出时分或者日落时分是最清晰的看见画中内容的时刻。那层画面前厚厚的玻璃的灵感源自于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的记忆谭,想要复刻一种凝望记忆和对视的体验。

  W: 感觉你的创作媒介特别丰富,绘画、装置、诗歌、行为都有涉及,很多作品中都运用了多种不同的媒介。而且有意思的是媒介和媒介之间的互文,媒介的特质和媒介的形态反差。你在面对一个母题的时候是怎么找到相应的语言和媒介的呢?

  L: 出发点的话,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好奇的人,看到什么都想去碰一碰学一学,所以对我来说运用多种媒介进行艺术创作是特别自然的事情。所以与其说是找到恰到好处的媒介,不如说是正好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碰到了一些有意思的成果,正好结合进入当时创作的作品之中。这种碰撞的效果有好有坏,是一个冒险的过程。

  W: 那对你的创作来说内容和媒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L: 对我来说内容和媒介的关系是有机的,可能是因为我的创作过程本身依赖于直觉。所以内容和媒介没有主次和先后的关系:内容依赖于媒介,媒介反馈给内容新的信息和灵感。

  W: 你觉得在罗德岛艺术学院的学习经历对你现在的创作最大影响是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离开学校,创作方向有什么改变吗?

  L: 我非常幸运能在很好的艺术学院进修学习。最大的影响是给了我非常多的知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和自信,让我坚定了做艺术家的信念。这些都是我这一生的财富。创作方向上因为没有了教授和学校、课程和作业,我的创作方向更加自由和私人,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进行创作和工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2/ca49de29609d9e8388d475cfe71532f3.jpg

hang in there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2/831aae788ebca3ec4eb71ce7f72edb8d.jpg

Gentle my darli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2/1e36f584d06fff5373e913a9dc2e7973.jpg

​On Healing

  W: 那你在广州出生,在新加坡、上海长大,在美国念大学并在纽约开启艺术生涯,你有过对于自己的文化、种族身份的困惑吗?

  L: 很多,对于自己的政治身份、文化身份、种族身份的困惑从我很小的时候一直伴随着我。我很难说自己是哪一个地方的人,因为受到各个环境的影响都很大,参杂在一起变成了现在的我。这种困惑在很长时间里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因为感觉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都格格不入。幸运的是在艺术的场域里和艺术家的身份里,我可以探索和表达这种困惑,也可以在艺术家这个不论国籍、种族和文化的身份里找到归属。

  W: 你有什么比较喜欢的艺术家吗?他们的作品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启发和影响吗?

  L: 我喜欢和受到启发的艺术家非常非常多,各个地区国家背景的都有,很多可能都不会自称为艺术家。近两年受Louise Bourgeois的影响非常大,她的作品和人生给了我很大的力量,因为她从没有依附于任何潮流。从二十世纪中期到二十一世纪初,她的艺术完完全全就是忠于她自己的现实,忠于她的艺术。我对这件事情抱有极大的尊重。把这种理想化的态度几十年如一日的履行是需要巨大的精神强度和信念的,这也是我自己的目标。

  作品上的话,Louise Bourgeois的作品也非常个人,很亲密,她很喜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我能感受到和她作品非常强的共鸣感。其实我在学校的时候教授探讨她的作品并不多,可能因为她的作品很难从学术的视角去分解和分析。我还挺喜欢这一点的,没有办法仅仅用理性去衡量重要性的作品,衡量标准仅仅是最简单直观的观者体验,这种完全依赖于感受性的主观性的东西,我觉得是好的艺术最重要的品质。

  W: 我们之前也聊到过关于性别的思考,也注意到你的pronoun改成了they/theirs,可以理解为你是在探索性别二元论之外的可能性吗?

  L: 当然,这件事情感谢学术环境探索性别的多样可能性,让我看到了超越二元的可能性。在我眼里二元意味着分离、冲突和对立,而超越二元意味着融合、统一和和谐。

  从小经历的多文化背景和创伤性体验让廖倩似乎总是在一种与外部环境异化的状态中探索并建立起一个自身的“栖身之地”。我们无法改变外部的环境和世界,但我们可以主动的寻找自己的语言,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廖倩会不断地探索不同的媒介语言而不局限于一种表现形式的原因吧。在我们聊天的最后,廖倩说自己除了创作,平时喜欢在家里做饭,在纽约散步晒太阳,还分享说目前自己的创作主题涉及关于巫术、守护神和女娲等中国神话人物的现代意义。让我们期待她接下来的作品吧。

  感谢廖倩和她的作品在在上海封锁之后的疗愈期里给我带来的无限的温暖和力量。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痛苦和创伤,我们每个人也都能在廖倩的作品里找到一个栖身之地,缝补伤痛,拥抱自己。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