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铄淳:身体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2023-02-13 10:07:45 未知
和众多“九五”后年轻艺术家一样,正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雕塑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的项铄淳正面临着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在此,文化、空间等各种意义上的交流需求空前旺盛,技术革命的蓬勃演进在悄无声音间塑造着集体生活和思考方式,接踵而来的是对技术伦理与道德边界的种种热议……在这般世界性的趋势中,有着跨文化学习背景的年轻一代艺术家们接受着主流文化艺术界对人类中心主义视角的反思与抵抗,进而开始审视个体存在之于历史轨迹、社会制度、技术革新以及公共空间的意义,项铄淳正是其中一员。
本科期间, 项铄淳接受了严格的架上绘画训练(其中也包括蕴含传统东方哲思的国画),数年的练习让她在对手部的控制中逐渐感知到了自我身体的存在。但随后,架上绘画无法满足她的表达欲望,在接触了观念艺术之后,她开始在更开放的媒介实验中进行身体政治的探索。《THE PHYSICAL ACTION SYSTEM AND PRACTICE MODE 》中, 项铄淳营造了成熟水稻和人造物植草砖的对抗,脆弱的水稻与坚硬的水泥在拉锯中显得力量如此悬殊。“植草砖”的发明被人类冠以“保护水土”的合法性,在剥离合法性伪装的过程中,艺术家试图探讨一种人类文明对自然及其它生命的暴力殖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项铄淳在此系列的作品中,将身体的维度从人类自身的躯体延展至了广袤自然界中的生命形态,由此为她随后进入运动状态中的“身体”探索拓宽了空间。
《THE PHYSICAL ACTION SYSTEM AND PRACTICE MODE 》 尺寸:220*90*170厘米(尺寸可变),材料:稻谷、铁、水泥,2019年
在《I DON’T LIKE COOKING》系列中, 项铄淳以摄影、影像等创作形式更为直观地引入了对“时间性”与“过程性”的表达兴趣。此外,她对身份政治的探索在这里与自己的女性主义视角和观念相遇:她以机械性、重复性的“揉面”动作隐晦地关照了在今天的社会语境中,女性以及少数群体仍旧面临的刻板印象与精神困境。项铄淳并不认同女性艺术家去假想一种“中立/无性别”的身份来展开创作,于她而言,真实地面对现阶段自己的身体,并基于此展开想象与假设,才能更切实地讨论身体之后的身份问题和社会处境。当然,在这个系列项目中,项铄淳对自然之物与人造之物的讨论仍在继续:当海岸边真实的鹅卵石和人手揉搓而成的“面粉卵石”并置,在重复性的海水冲刷和磨洗中,人造鹅卵石将再次遭致重塑而很快皲裂变形;与此同时,真实的鹅卵石将随着漫长的岁月磨砺和回归自然,开始崭新而永恒的轮回运动。
《I DON’T LIKE COOKING》系列之《How to make a dough》影像作品,时间:00’14’30,2022年
《Flour Stone》视觉诗,尺寸可变
项铄淳在数个艺术项目中展现出了对创作媒介极强的包容性态度,不局限于已颇为熟练和规定的领域,不畏惧实验与试错,这种开放与无畏同样体现在她更愿意将机器与人的关系定义为“分娩而出”而非“发明”,她将日新月异的机器与技术视作人类身体的不断延伸,从而在创作中自由地加以运用。而面对技术高速发展下随之而来的挑战,项铄淳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的心态,在她看来,技术的进步意味着人类将从无意义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在创作领域中,其价值将随着版权、体制等现实问题的逐步规范而进一步凸显。
《PUBLIC THERAPY CULTURE》尺寸:160*70*65厘米(尺寸可变),
材料:铝合金,棉线,LED,电线,石膏,2020年
在以下访谈中,艺术家项铄淳回顾了她在不同阶段的学习与创作中对媒介材料和表达方式的体验与认识,并结合近期不同的艺术项目,分享了她关于身体探索、身份政治、女性主义视角以及技术演进等议题的观点。
项铄淳专访
项铄淳 肖像
项铄淳,2019年本科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现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雕塑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她将自己的生活实践融入到艺术实践中,作品涉及广泛的媒介,包括但不限于诗歌、雕塑、纪录片和行为艺术。项铄淳倾向于选择基本的、生活化的材料,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关注社会议题,同时以身体政治为切入点,专注于研究和探索后现代语境下主体客体间的难以被符号化的微妙关系。
在很多项目中,你从不同角度对“身体”的概念和承载的隐喻进行剖析和阐释,譬如你在《THE PHYSICAL ACTION SYSTEM AND PRACTICE MODE》中谈到了身体的历史与社会权力关系之间的隐喻性关联等。最初是什么让你对这个方向的话题探索感兴趣?在不同项目间,你对其的认识是否发生了转变与延展?
项铄淳:我想这应该和我成长过程中精神方面的主动探索有关。我童年时期一直沉迷于精神世界而下意识地忽略自己的身体和外界,总是在探索本体论相关的问题,但在后来思考到认识论之类的问题时,才发现身体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没有比身体更有趣的东西,每一个身体都兼备信号输入和输出的功能,且这两者是互相作用的。生活中很多的心理学小常识也会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外界对身体的干预去影响内在的状态, 比如我们开心时会笑,而反之,通过主动微笑,也能使内心更为积极。不是我的想法指导我的身体,而是我的想法往往会被我的身体干预,而且后者往往更为隐秘。意识到这些之后再看福柯的一些书就会更加明了。
在不同艺术项目的探索中,我对其认识确实发生了转变。如果说《THE PHYSICAL ACTION SYSTEM AND PRACTICE MODE》是在讨论静态的身体状态,从《I DON’T LIKE COOKING》开始我开始更聚焦于探索运动的身体,重复/刻板行为的身体,我想讨论的也许是成瘾性,死亡驱力还有其他。就像上面提到的,如果人的想法往往会被人的身体干预,那么外界是否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去有意识塑造/改造某种身体呢?
你刚刚谈到了近作《I DON’T LIKE COOKING》系列,我在其中看到了女性主义视角的引入,作品对家务等重复性劳作及其带来的异化进行了反思,也是你对“身体”与身份概念探索的延伸。作为一名来自中国的95后年轻艺术家,又有着海外学习的背景,你是如何理解“女性”身份在今天社会/艺术创作中的现状的?和过往的女性艺术家面临的环境或者说困境有何不同?
项铄淳:我个人还是会倾向于从身体方向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认为每个女性都应该是女性主义者,只是有的女性没有意识到。但是无法否认的是,现在人类共同体所处的社会仍然是父权社会,这是结构性的问题,很多时候都与身体有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女性的处境有在转好,科技的发展可以用机器逐步取代只需要力量的职业,让所有人平等竞争智力,但是比如男女同工不同酬的问题,根本上需要解决的还是女性身体的生育问题。我一直对科技很乐观,正是避孕套的发明,得以让女性有机会走上职场,我相信科技的继续发展,比如电子子宫的发明,一定会通过解除女性的生育义务而让女性的人生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Flour Stone》雕塑/摄影,尺寸可变
在艺术创作中,很多女性创作者可能会通过假想一种中立/无性别来展开实践,我个人对这种乌托邦式的假想比较怀疑。我更倾向于基于现在的身体去假设,被剥离生育义务后的女性的处境会是如何?所谓的“女性特质”会被如何解构?这也是之后我可能去探索的问题。困境一直都存在,比如女性或者其他少数群体创作者被问到这种问题时就已经说明了。对于我而言,最大的困境可能是父权社会中他者的漠视吧,创作者可能会被自身的身份局限而只做这个主题的作品,作为观众而言可能对这个主题不感兴趣就跳过了。
“时间性”与“过程性”似乎是你创作中会引入的概念(或隐匿于创作和呈现方式中),能否结合不同项目谈谈对二者的理解?
项铄淳:是的,我常在作品中加入时间性的概念。因为时间在我们的物理空间里像尺子一样非常精准,秒针的滴答就是最好的测量单位。在动态影像《How to make a dough》中,我之所以记录揉面的全过程,就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揉面的动作由杂乱逐渐归为平稳有序,在时间的参照下非常清晰和有力。至于过程性和随机性一样是当代艺术中非常吸引我的点,比如作品中一些面团上生长的霉菌,以及腐烂水果边的飞虫,这些非人为的有机的小元素往往能给我带来新的思路和反馈。
《Flour Stone》局部
就你的教育背景和创作媒介而言,你本科毕业于绘画专业,而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转向了雕塑专业,在一系列艺术项目中,你都引入了多媒介的表达和呈现方式。能否谈谈关于你创作媒介变化的相关思考。
项铄淳:本科时期我一直在进行架上绘画技法的训练,尤其是传统国画,由于其需要大量训练并对身体(手腕手指等)的控制有着极高要求,它为我后来做身体政治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国画给了我很多关于东方哲学思想的启发。随着时间推移,我也意识到架上绘画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我有很多的想法无法完全通过架上绘画来表达。这时我接触到当代艺术中的观念艺术并对此非常感兴趣,由此顺利完成了媒介的转换。雕塑中不同材料的物质性本身非常丰富有趣,值得探索,以后我还会尝试更多媒介,但是最终媒介只是表达的工具而已,我觉得根据主题选择最合适的媒介才是对于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事。
随着web 3.0时代的到来,人与非人类(自然、机器)的讨论在世界范围内日趋热烈。近期大热的ChatGPT进一步引起了AI是否能帮助甚至取代人进行学习、工作与创作的讨论。你如何看待AI给艺术创作带来的新可能与挑战?
项铄淳:我对此很乐观。从我的作品《I DON’T LIKE COOKING》系列开始,我就有开始讨论关于人和机械的关系。机器往往被认为是人发明的,但我更倾向于认为它是人体分裂/分娩出去的,换言之机器也是人身体的一部分。如果说传统的机器只是做固定动作的僵硬肢体,由于算法和数据的介入,AI进化成了更加高级、灵活、有判断力的肢体模组。科技的不断进步推动着人类不断把自身剥离无意义的重复性劳作,这是历史的趋势,虽然现在还有版权的问题,但是迟早会得到解决。和chatGPT类似,比如插画作者可以用AI插画做出基本的造型,省去基础的草稿打型步骤,大大降低了想学习数码手绘人的学习成本,让创作者有更多时间可以专注个性化的处理和表达。
项铄淳新作对金属编织元素进行探索
现阶段的各项目是否有进一步延伸的计划?未来有何新的创作计划?
项铄淳:在最近的艺术实践中,我在尝试金属编织的元素,这种材料包含着坚韧和柔软两种矛盾的特质,符合我对女性特质的想象,接下来我会继续尝试把这个材料和之前的面粉元素进行融合。目前计划是更加深入对于身体异化主题的研究,未来我想要尝试更多的媒介和材料,比如建模与AI艺术。
采访、撰文/周纬萌
图片资料致谢艺术家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