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 | 湖南美术馆青扶计划第二季:跨界的现场 更多元的未来
2023-02-14 13:03:46 江静
2月11日的长沙冷风细雨,却挡不住大家看展的热情,因着“客中月光照家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慕名而来的观众在湖南美术馆前排起了长队。同样氛围火热的还有一楼4展厅,由湖南美术馆、湖南省舞蹈家协会主办的“向梦而舞”原创作品(长沙)首演举行。
张偲偲作品《半坡》通过语言身体、影像、环境等共同表达处于“半坡”之上的生命状态;
洪瑶峰作品《如意》从湖南省博物院新发现的、马王堆汉墓文物中的“安乐如意”元素获得灵感,表现当代文化与西汉古韵的碰撞;
彭译作品《遥》以道具“背篓”呈现回不去的乡愁;
唐晨作品《图景》利用光影、长绳、影像、身体、声音等媒介,舞者在时间之中不断切割空间,以此探讨身体言语与舞蹈形式的新可能性;
江慧作品《走向理想国的那个人》聚焦在通往“理想国”的路途中所受到的社会“反馈”下,本体自我“和解”的生命过程。
5 位青年舞蹈家与5个作品,将他们对生命与成长、传统与时尚、线条与光影、选择与承担、科技与人性的态度和感受,以思辨的表演态度和探索的身体语汇,在美术馆这个特定的空间以现场表演的方式呈现,与一同展出的艺术作品互为呼应,抒写各异的美学思考和观点。
这是一场舞蹈与装置、影像、声音等多媒体的跨界艺术现场。湖南美术馆青扶计划第二季“城市雷达&向梦而舞”正在展出。
公教活动现场
为了让公众更好地感受这场多媒介的“跨界”与融合,湖南美术馆特别策划展览主题公教活动,邀请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艺术家与公众一起分享他们与长沙、艺术的深度关联。
◇ 青扶计划
湖南美术馆“青扶计划”于去年6月启动,首展以“湘域·转角”为名集结来自湖南本土的16位青年艺术家,形成了第一期湖南青年当代艺术考察报告。时隔7个月,湖南美术馆青扶计划第二季以全新的面貌归来。
本季青扶计划分为两个部分:“城市雷达”是以P8星球原创城市探访栏目“星球雷达”的实践成果为基础而展开;“向梦而舞”则是以“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湖南站”原创作品为原型。前者是通过文字和图像来还原一个“纸上的城市”,提供认识这座城市的多种视角,来更新或者深化居民对其的认知,后者是通过实验舞蹈艺术这种动态表达营造出一种“在城市中游弋”的独特情景。
湖南美术馆策划部及青扶计划项目负责人何玲介绍,通过这两种艺术方式的结合,美术馆尝试为观众提供一种在现代生活过度繁琐的信息中心发掘有价值的事物及观点的有效途径,希望这些尝试能对美术馆以往固有的展览形式进行拓展,让艺术表现更多元。
湖南美术馆目前已先后推出了“著名美术家推介工程”“高校毕业季”等展览品牌,“青扶计划”的加入,助力美术馆构建起一个更加完整的展览系统。近年来,全国很多地方美术馆都在关注并推进青年艺术家项目。湖南美术馆后来居上,不管是从资金支持还是政策扶持都加大了投入,其力度在全国范围内排在前列。在观众的观展热情和素养都已得到提升的当下,正是尝试跨界与融合的最好时机。
据介绍,青扶计划将在每年推出6-8个艺术项目,向全国范围内征集以湘籍艺术家和策展人为主体的项目方案。每一个项目、策展人和艺术家的选择,都将由湖南美术馆聘请的学术专家评审团队进行严格把关。
◇ 城市雷达
这也是湖南美术馆首次与年轻策展人合作,邀请P8星球联合创始人、Mow项目发起人黄立亭,湖南省舞蹈家协会副秘书长、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湖南站项目负责人龙星竹担任联合策展人,分别负责艺术展览和舞蹈项目两个部分。
黄立亭介绍,“城市雷达”与P8星球推出的一本名为《星球雷达》的刊物有关。
“我们一直在讨论长沙故事和在长沙的人。近些年特别是疫情以来,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和乡村都变得不一样,特别是城市。城市是很多家构筑的生态。”展览力图展示这样一些事物,包括值得我们在此停留的有趣的人与事件,突破“陌生”带来的距离感,寻找那个一直在等待着我们回来的“家园”。
而“寻找”本身便是抵达家园的旅程。本次共有7组(8位)有留学背景、居住在湖南的90后艺术家参展。黄立亭介绍,这些艺术家本身是长沙人,后来又经历了留学、归来,离乡背井又重新回到家乡。展览呈现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家园的定义和思考,所有艺术都是从家的概念出发:既有潮宗街的老照片再处理,也有利用诗歌和影像组建起对家园的理解;既有直白表现家的窗外景色,也有利用虚拟与数字技术再现生活中的琐碎日常。
“舞蹈的融合提供一个动态的呈现,让城市的概念更加立体。我们进行了很多的探讨和调整,才有了这次完美呈现。”黄立亭希望带观众走进一个用艺术语言组成的长沙,观众置身美术馆中,将从另一种角度介入城市和寻找家园,发掘和了解城市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促进城市人群互相了解,使美术馆成为“城市疗愈”的空间之一。
黄立亭透露,城市雷达部分将于5月在长沙某个小区展出,她希望能持续与湖南美术馆合作青扶计划,做更多不同的新尝试。
◇ 作品展示
常颢然《无题消失:下降》 200x110cm 收藏级彩色喷绘
常颢然的这一系列作品开始在长沙潮宗街拍摄下的照片。通过用小刀刻划,绿色颜料涂层,数字扫描处理等不同的手段,渐渐形成一个抽象的图片。在这个叠层与刻画过程中,不同时代在此相会, 不断地重塑, 将时间与空间混合。 除此以外,常颢然还展出了一部关于外公的短纪录片,回溯外公的父亲和他在1938年大火之前在长沙城的房子。
常颢然,199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多媒体艺术家,目前专注于空间计算媒体的创作与研究。常颢然的创作与实践围绕虚拟空间的阈限以及其与物理和社会空间的关系展开。
范进铭《城市外环》 21x29.7cm 纸本丙烯 2021年
在游历完很多城市之后,范进铭拥有很多速写本和画册,里面存放和记录一些根据他头脑中的思绪而绘制成的速写和画稿。这些画稿,有些专用于物体,有的专用于人物,有些专用于地点,有些专用于事件。所展示的这些城市意象是被描述构造起来的。
范进铭,1995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人,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主修建筑与空间设计。主要从事个人绘画创作,陶瓷创作,室内设计以及平面设计。
喻莹的创作形式多为油画、版画、艺术家书。她将曾经旅途里拍摄的照片解构并使用碎片构筑成新的图像或聚焦局部,并进行一些特殊处理。将这些图像以最融合于环境的方式进行呈现,也是对当下我们被动或主动地处在易于暴露在各类图像信息环境里的一种隐喻。
喻莹,199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研究生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版画专业,2019年回到长沙。先后以艺术项目管理及策展人身份从另一角度出发进行跨学科的艺术实验探索,并与多位青年艺术家展开合作在长沙本地落地数个艺术项目。
曹祎在祖母的旧物收藏中翻到了祖母制作的一本手工家庭相册。这些来自于上个世纪80代的场景图像陌生,却不断刷新打破了他对于家庭(成员)身份面貌的认知。他希望将这种链接和氛围感在图像中得以体现,抽离出日常生活所构建的现实框架,琐碎的物件和场景在无意间构建出的是一个家庭范本的框架。
曹祎,1998年9月出生于湖南长沙,本科毕业于江南大学视觉设计系,自由职业的图像创作者,运用胶片、暗房等传统摄影技术对图像进行纸面输出及书籍制作、出版。2020年和两位创作者组建“仙人掌诗人在乱叫”摄影小组。
在本次展出的作品中,艺术小组“仙人掌诗入在乱叫 (Howling Cactus)”将底片上的时间带回暗房,运用多重曝光、重叠底片等传统方式重现记忆,在非线性的时间里寻找关联,通过直觉再次诞生关于城市、记忆的新影像。
这个来自于湖南长沙的摄影自出版小组,由曹祎、鹽、易清尘创立于2020年。小组迷恋传统摄影工艺所诞生的图像、摄影和诗歌之间暧昧不清的联系。选择用诗歌的形式来编纂图像,又用图像来代替语言传递诗歌。一张张照片会构成话语,最终形成诗歌。
在作品《追踪线》系列中,李诗韵将屏幕上追踪鼠标的行动轨迹线图像与现实空间中的活动空间场景进行重合。时间、空间与人的认知似乎重归于现实连接,却又再次通过虚拟的网络认知构建基础关系,让追踪线在现实空间中的轨迹被重新赋予含义。
李诗韵,1990年出生于湖南郴州。研究生毕业于意大利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新技术-多媒体网络艺术方向。2020年交换比利时根特皇家艺术学院,驻地媒体艺术工作室。高校教师,图像&影像创作者。她对理解当今的图像制作与从虚拟空间到物理世界的媒介十分感兴趣。
在曹澍的作品中,独特的“审美”通过建筑得以体现,充斥着矛盾与杂糅的理念。这些建筑似乎没有什么是我们的,但最后构成了我们的一部分。
曹澍,1994年出生于湖南耒阳,先后获得中央美术学院学士学位、意大利威尼斯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长沙。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