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 | 是时候谈谈艺术了!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开幕,他导演的动画电影《艺术学院》即将全球首映
2023-02-17 15:22:26 未知
“《艺术学院》是一部关于青年人自由成长、展现生命力的影片。”导演刘健说:“这是一首献给所有年轻人的‘青春之歌'。”
北京时间2023年2月16日晚,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Internationale Filmfestspiele Berlin)正式拉开帷幕,压轴官宣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动画电影《艺术学院》即将迎来全球首映,期待许久的跨界配音阵容也正式官宣,领衔声音出演:董子健、周冬雨、仁科、PAPI、黄渤、大鹏,声音出演:白客、彭磊、贾樟柯、许知远、王红卫、王宏伟、张子贤、毕赣、黄璐、郑大圣、卜冠今、蔡康永、陈寥宇、沈黎晖、徐磊。
本片由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教授刘健带领师生团队历时五年创作而成,描述了1990年代初发生在南方艺术大学的一段青春轶事。这是刘健继2017年《大世界》后第二次入围主竞赛单元,再创中国动画电影的新纪录。影片国际发行方、法国知名电影公司MEMENTO films表示,这部电影是对艺术的一次美丽反思,标志着刘健迷人的作品取得了新的激动人心的成就。
全球首映前夕,我们认真和导演刘健聊了聊一些似乎形而上却又关乎生活真相的问题。“‘让我们谈谈艺术吧',听上去是不是挺有意思的?”他说,我们觉得这事挺有意思,您觉得呢?
以下文字根据他的讲述整理而成,为便于阅读,采用了问答的方式。
刘健
问:在您的内心深处,“艺术学院”是某处聚焦特定气质的特指空间吗?这其中,最核心的是什么?
答:在概念上,曾经的“艺术学院”确实是聚集了某种特定气质的空间。不过,现在的艺术学院已经更多地介入到当下的社会生活中,时常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通过“艺术”和我们的周遭发生对话碰撞,生发出广泛的社会价值。通俗的说,即人人都是艺术家,整个社会就是一所艺术学院。这其中的核心,我认为就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艺术学院》剧照
问:您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现在又执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能够回忆下您的学院生活对创作的影响,以及您对“学院精神”的理解是怎么样的?
答:我在艺术学院的学习生活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时代潮流和成长年龄交叠在一起,那个时候的学生们年轻气盛、意气风发,对于新鲜事物既充满好奇又满怀期待。对于传统和现代的冲突既困惑不解又急于找到答案。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大家都面临着跃跃欲试和束手无策的两难境地。这样的环境和氛围对于创作无疑是积极的,或许这也正是那些年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原因之一吧。而这样的经历和过程自然会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很幸运我可以学习艺术,并一直从事跟艺术相关的工作。热爱艺术是学院生活的诠释,热爱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艺术学院》剧照
问:《艺术学院》不仅仅是一部动画长片,更是一部有关当代艺术的电影,影片把视角投向1994年这个特殊的文艺年份,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激越的年代,能谈谈这样设置的原因吗?
答:1994年是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蓬勃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全球范围内电影创作的繁荣期。《艺术学院》向1994年左右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表达了敬意;并试图置身三十年前的艺术创作的氛围中,通过这部电影的创作,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些关于艺术的话题,比如说艺术是什么,艺术对于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以及它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意义,等等。“让我们谈谈艺术吧”,听上去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艺术学院》剧照
问:“艺术”和“教育”是同一件事吗?您如何理解“艺术”“教育”这类终极问题?“艺术”和“人生”,究竟又有什么关系?
答:“艺术”和“教育”自然不是同一件事,但如何理解它们,这个问题我自己还没有想好,我继续努力去想。至于“艺术”和“人生”的关系,每个人一定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我总觉得不管怎样,如果有了艺术的加入,一个人的人生终归会更丰富一点吧。
《艺术学院》剧照
问:您如何看待“影像”或“动画”这类媒介?对大众而言,手绘二维动画电影的审美体验有哪些特殊性?
答:在我看来,无论“影像”、“动画”,或者其它的什么,都只是人们自我表达和认识世界的一个方法而已。对于创作者而言,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个就可以了;而对于观众而言,则自然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观赏方式。二维动画有它显而易见的局限性,比如在空间表达上就不如三维动画那样游刃有余。但二维动画在制作手法上的可能性更多,画面色彩以及表达方式也更加丰富;“手绘”的方法也使得制作出来的作品更加具有“人”的温度。这也是我个人比较喜爱手绘二维动画的主要原因。
《艺术学院》剧照
问:动画电影能否诉说现实世界?如果能,那么它的述说逻辑是?
答:正如您所看到的,《艺术学院》和我的前两部作品《刺痛我》、《大世界》,都是描述现实世界的动画电影。在我看来,动画仅仅是电影的一种表达方式及实现手法,动画固然具有自身的特点和魅力,但本质上都是电影范畴内的审美体现和感官经验。
《艺术学院》剧照
问:全球范围观察,中国动画的审美观处于何种状态?问题有哪些?突破路径可能又有哪些?
答:在我看来,中国动画电影创作本身已经是丰富而有层次的存在。或许不好简单地说什么是“中国动画的审美观”;我们就只从动画作者们的角度说说吧,毕竟审美和作品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可能大家也看到了,近些年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动画作品,动画创作者们无论在表达方式上还是创作主题上都各有精彩而不同的呈现;而观众们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一个积极蓬勃的大环境对创作者固然重要,其实对观众同样重要。关键是需要不断有作品出现,无论问题是什么,只要坚持做下去就可以了。
《艺术学院》剧照
问:对于“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您的理解是?
答:这个题目有点大,我一时也不知怎么回答。或者不妨借用鲁迅先生那句话吧——“世上本无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本土动画作品出现,等到多到大家感到目不暇接的时候,我想我们的“风格”自然也就形成了。
问:今天大众呼唤的动漫中国美学应该是怎样一种美学,和以往人们熟悉的几十年前美影厂那批精品相比,与时俱进应该体现在哪里?
答: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对材质、线条、色彩等等都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比如中国画的色彩里有花青、石绿、胭脂、藤黄……,不仅颜色好看,名称也很好听。就个人而言,我在大学里学习的专业就是中国画,审美上早已潜移默化,在电影中自然会有相应的体现,并不需要再刻意去表现什么。
作为一个创作者,我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做出好的作品。美影厂的前辈们所创造的辉煌无可比拟,我们这些后来者们唯有脚踏实地,把手上的工作做好。
《艺术学院》剧照
问:后疫情时代未来诡谲,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却充满渴望。这份复杂关系中,独立动画在学院内的生根发芽,以及对实验性与先锋立场的坚守值得期待。您如何看待“独立动画”的现在和未来?
答:的确,我们当下时常需要对应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其实是不断询问自己从哪里来的过程。如果说一切既有的、已经定论的东西都是传统的经典文化的话,那么我们对其所对应的纵深都势必会继续拓展。好比一棵大树,它在向天空伸展枝叶的同时,根也一定在往土里扎。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学院则在这种“过去与将来”的互动中提供了一个桥梁的作用。它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也在滋养未来。正因此,有了一些成绩;也正因此,未来可期。
至于“独立动画”,我觉得无论外界怎么变化,其实个人创作这条脉络是相对简单清晰的,坚持属于自己内在的创作冲动永远值得期待。
《艺术学院》剧照
问:入职中国美术学院的这六年,带给了您什么?这份任教经验,对个人创作有哪些影响?
答:不知不觉来到中国美院已经六年了,在这里我学习了很多,收获也很大。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中国美院的大气和包容性——这是一个是尊重艺术、尊重人才的地方。中国美院在《艺术学院》的创作过程中给予了制作团队极大的支持与帮助。能够来到美院,我非常幸运。更幸运的是,有机会和一群热爱艺术的年轻人在一起。在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我得以回望当年。无论在年龄上还是在位置上,我都在尽力地换位思考,并将其带入到作品中。若说影响,或许这就是影响吧。
《艺术学院》工作现场
问:中国美术学院可能会给中国动画带来什么?
答:中国美院动画系近几年持续秉承“新现实动画”创作方向,收获了很多教学成果,师生的创作在国际国内的影展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样的收获,主要依靠的是中国美院宽松的学术氛围和优良的美术学背景。就技术而言,制作一部好的动画作品的基本条件就是良好的造型基础和色彩修养。中国美院强大的号召力吸引了众多基础专业能力优秀的学生,使得这一基本条件得以实现。大家在学校里相互学习,彼此激励,共同创造优秀的动画作品。接下来在教学上学校会加强剧作和后期声音的教学与实践,进一步强调动画创作语言的探索,聚焦当下的社会生活,培养更多有独立思考能力及先锋创造意识的动画创作者。
注:本文由雅昌艺术网、文汇报、中国美术学院宣传部融媒体中心联合采访。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